如今西方社会挟着强势的政经、科技和军事力量横扫全世界,而造成非西方社会也被迫普遍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体化现象。但我们却又发现这种全球化的高耗能和残酷斗争取向,早已导至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破坏、暖化效应和核武恐怖等后遗症,难以善了。因此,从根本上反西方社会所主导的全球化,也就成了挽救举世沉沦的唯一途径。只是反全球化必须有新语境来提供它「反」的背景,以及促成它更知!
所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本书所极力在开发的。
作者简介
周庆华
台湾宜兰人。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台东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出版有诗集《芜情》、《七行诗》、《未来世界》、《我没有话要说——给成人看的童诗》、《又有诗》、《又见东北季风》、《剪出一段旅程》、《新福尔摩沙组诗》、《银色小调》和散文小说合集《追夜》以及学术着作《诗话摘句批评研究》、《秩序的探索——当代文学论述的省察》、《文学图绘》、《台湾当代文学理论》、《语言文化学》《台湾文学与「台湾文学」》、《佛学新视野》、《儿童文学新论》、《新时代的宗教》、《思维与写作》、《佛教与文学的系谱》、《文苑驰走》、《中国符号学》、《作文指导》、《后宗教学》、《死亡学》、《故事学》、《阅读社会学》、《后佛学》、《文学理论》、《后台湾文学》、《创造性写作教学》、《语文研究法》、《身体权力学》、《灵异学》、《语用符号学》、《红楼摇梦》、《走访哲学后花园》、《语文教学方法》、《佛教的文化事业=1X—佛光山个案探讨》、《转传统为开新——另眼看待汉文化》、《从通识教育到语文教育》、《文学诠释学》等。
序
导论:反全球化新语境的形塑方向
第 一 章 基进世界观与保守世界观的多元辩证:反全球化媒因的在地新构想
一、全球化的功与过
二、反全球化的正当性
三、世界观中介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四、基进世界观对抗保守世界观
五、两种世界观的多元辩证作为在地反全球化的新媒因
第 二 章 原味或看家本领:华语叙述的新变途径
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二、反全球化中华语叙述的位置
三、华语叙述的剩余情节觅
四、可能的华语叙述的新变途径
五、拿出可以作为安全阀的看家本领
第 三 章 华语帝国VS.英语帝国:一个可能的制衡的任务
一、从中国热到华语热
二、华语热可能的伸展向度
三、面对英语帝国雄霸的出路问题
四、华语帝国能期待到什么程度
五、一个新的制衡力量
第 四 章 形式与内容:后生态哲学
一、生态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式
二、向「后」思维的生态哲学内容
三、后生态哲学的时代需求性
四、以能趋疲为基点的后生态哲学的开展方向
五、「再后」的后后生态哲学的期待
第 五 章 文化治疗:通识的观点及其致用场域
一、这个世界有多糟
二、文化治疗作为拯救的手段
三、一个通识观点的文化治疗方案
四、文化治疗的类型及其开展的方向
五、相关文化治疗的致用场域
第 六 章 媒因来媒因去:从社会形塑到文化繁衍的语言力量
一、媒因的媒因性
二、媒因的「语言催化」功效
三、意识形态∕世界观的体现传播
四、考察社会变迁与文化趋向的凭借
五、别为寄寓未来
第 七 章 电影文化学:有关文学性电影审美的新话语
一、一个电影学次学科的建立
二、电影与文化结合理解的模式
三、文学性电影审美的精致化体现
四、电影文化学的范例举隅
五、相关成果的演绎与运用
第 八 章 非线性思维的新焦点化:后中国哲学方法论及其展望
一、「中国哲学」相关命题的辨析
二、向后设中国哲学过渡的必要性
三、后中国哲学的非线性思维特征的贞定
四、非线性思维特征的「祕响旁通」
五、相关方法论的新作用场域的开辟
第 九 章 字义论述与论述字义:中国传统哲学的表出与看待方式
一、字义论述了什么
二、从字义论述到论述字义
三、中国哲学的一种表出特征
四、看待字义论述的方式
五、可能的新的论述字义的样态
第 十 章 在后资讯社会里读经:一个超超链结的尝试
一、从经典话语的竞争谈起
二、相关经典现代化∕现世化的纠葛与釐清
三、传统经典在现代化∕现世化中所遭遇的挑战
四、后资讯社会超链结的新启示
五、读经的超超链结化的未来
第十一章 仁学学:《论语》文本的描述与诠解
一、从仁学到仁学学
二、《论语》作为仁学底本的材料耙梳
三、仁学的形式结构与发生结构
四、一种跨系统的仁学结构学
五、后仁学的开展方向
第十二章 灵疗的社会意义及其后设转向:灵疗新观点
一、另类疗法的新纪元
二、灵疗重光的背景
三、从灵异学的角度看灵疗
四、灵疗的社会意义
五、止于灵疗的后设转向
第十三章 跨域升沉后的抉择:诗辨与新诗写作的方向
一、诗与非诗
二、从抒情到创新世界
三、新诗的光谱
四、新诗写作的方向
第十四章 指标与驱动:
「思维与写作」课程的回顾与前瞻
一、「思维与写作」作为一门课程
二、相关「思维与写作」课程的诸多疑虑
三、「思维与写作」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指标作用
四、继起「思维与写作」课程的驱动程式
五、一个有关「思维与写作」课程内在的新指标
第十五章 出版透视与高空鸟瞰:洪文琼台湾儿童文学史的书写典范
一、观察者与参与者兼具的身分
二、儿童文学的出版透视概况
三、高空鸟瞰的一些成果
四、台湾儿童文学史的书写典范
五、继起者还有什么可以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导论:
反全球化新语境的形塑方向
全球化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实,从十六世纪西方开始兴起资本主义及殖民征服后就陆陆续续的登场;如今西方社会更挟着强势的政经、科技和军事力量横扫全世界,而造成非西方社会也被迫普遍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体化现象。但我们却又发现这种全球化的高耗能和残酷斗争取向,早已导至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破坏、暖化效应和核武恐怖等后遗症难以善了。因此,从根本上反西方社会所主导的全球化,也就成了 E救举世沉沦的唯一途径。
当今有所谓赛局理论,告诉人一些诸如「囚犯困境」、「公共财的悲剧」、「搭便车」、「胆小鬼赛局」、「自愿者困境」、「两性战争」、「商场尔虞我诈」、「军备竞赛」和「猎鹿问题」等,都是双方未能协议合作所酿成的〔庞士东(W. Poundstone),2007;费雪(L. Fisher),2009〕。如果把这点「通」到全球化现场,那么似乎也可以预告「只要你愿意追随全球化的脚步,你就不会被孤立而惨遭淘汰的命运」。问题是:比起人类如此无节制的全球化下去而很快就会灭绝来说,反全球化只不过是从富裕转清贫,那又算得了什么?再说反全球化一旦形成一股浪潮,被「孤立」的国家越来越多,岂不是可以反过来有效的制衡全球化操纵者的疯狂举动?可见反全球化的未来充满着「希望」,大家没有理由越过它而=C1桊鄎铪狺H类的前途问题!
只是反全球化必须有新语境来提供它「反」的背景。以及促成它更知所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本书所极力要开发的,成果已经展示在后面。现在基于大家阅读「入题」上的方便,则不妨略作一点导论。首先是如何抟成反全球化新媒因的构想:新能趋疲(entropy)时代的世界观和现存的创造观∕气化观∕缘起观等三大世界观,彼此构成一基进一保守的对立关系。当中前者和后者中的气化观∕缘起观(一为中国传统所属;一为印度佛教所开启)有某种程度,可以进一步的相互辩证;而前者和后者中的创造观(西方所属)则为两极端,颇不相容,以至要相互辩证就得要气化观和缘起观来折冲,而造成彼此必须「多元辩证」才足以挽救地球陷入不可再生能量趋于饱和的危机。而以此作为反由创造观型文化所主导的全球化浪潮的媒因,恰好可以成为一种反全球化的在地新构想。
其次是最有可能成为这一波反全球化的强大制衡力量的华语叙述及其抗衡式的华语帝国,则期待尽快形塑反转来发挥济危扶倾或挽救世局的功能。前者(指华语叙述),缘于面对欧美强权所推动的全球化浪潮,原自有一定威势的传统中国,竟也不能免俗的全心去拥抱,捡拾别人的唾余度日;以至百多年来一直不见自家面目,民族尊严从此扫地!因此,寄望一个新颖的华语叙述来针砭时局且试图挽回失去的自信心,也就有「犮N的意义」。而这个新变途径,则在复振深化可以借为济危扶倾举世滔滔暴乱的安全阀的传统仁学。传统仁学以「推己及人」为张本,节欲面世,所具有的「绾结人情∕谐和自然」特性,可以缓和西方强权为「挑战自然∕仿效上帝」所带来的蹙迫压力和迷狂兴作。后者(指华语帝国),乃因英语帝国的形成,靠的是殖民征服和资本主义动能,使得英语在跨洲际的流动中取得一种「倾销」和「迎合」的绝对优势。如今另一个华语新兴势力正在酝酿!
但要离可以成为华语帝国的目标还很遥远。理由是华语背后的文化形态并不像英语背后的文化形态以造物主的支配身分自居,没有殖民他者的强烈欲望和连带兴作资本主义,自然也无力反凌越西方社会而夺取帝国地位。但华语因内蕴「气化观」的韧度和谐和性,却可以用来制衡英语帝国过度行使所导至的世界破败的危机;而在相对上的挽救世局有功而自成一个抗衡式的帝国。
再次是可以透过后生态哲学的去执方式和文化治疗的通识致用远景来支持反全球化的律动。前者(指后生态哲学),起于向来生态哲学所自诩的以绿色经济来挽救地球危亡的策略,其实也没有脱离「增加人类负担」的行列;不如后生态哲学能彻底的扭转干坤,因为它以「根本去执」的谏诤方式,将人类推向真诚面对能趋疲危机的关卡。这是破斥发达经济和转向持续经营迷思的唯一利器,也是世界可以重获休养生息的唯一机会。而=B3o还可以探向灵界以取得更进一步「互通相偕」的消息,以便再开启另一波后后生态哲学的论述规模。后者(指文化治疗),则是因为当今世界资源高度短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军备竞赛深为危及人类社会的和平等,都肇因于西方创造观型文化内蕴的原罪观念及其尘世急迫感所衍发的强势作为以及东方的气化观型文化和缘起观型文化的妥协屈服。而这得回返对文化次系统中的观念系统的改造平反,以为拯救世界的沉沦,并深为寄望=7s能趋疲世界观的创立,作为一个通识观点的文化治疗最后的手段,以促使世界的永续经营和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再次是寄望新媒因(memes)的产生和类似电影文化学的建构予以反全球化致命的打击和从旁规谏。前者(指新媒因),所看重的是媒因作为一个不定性的思想传染因子,可以从形塑社会的力量到繁衍文化的帮手,在在显示它的「语言催化」的功效。这种功效,是透过语言包装或体现意识形态和世界观而四处传播形成的;它的「一来一去」的搧动力和穿透力,已经成了考察社会变迁和文化趋向的凭借,可以特加留意且从未来学的角度别为寄寓。后者指电影文化学),则是为了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可被讨论的面向甚多,但独缺一门电影文化学。现在新建构这门电影文化学,则可以补既有电影学分支学科的不足,而予以电影「终极」所以可能作积极的理论说明。当中文学性电影审美的精致化体现,则为电影文化学话语撑起它最可感的一面,如《海上钢琴师》、《那山那人那狗》和《春去春又来》等所印证的。而相关成果的演绎和运用,也因为该理论建构的有效性而可以确保无虞。
再次是反全球化所能形成的强大的制衡力量的华语叙述和华语帝国,背后需要中国哲学的非线性思维和一套气化观来奠基。前者(指中国哲学的非线性思维),针对向来析辩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人,思路都碍难「贴紧」,以至所论大多乏效且不知从那入手去设想前景的问题。而这改进之道,则可以强化方法论而将中国哲学定调为非线性思维,以有别于西方哲学的线性思维;彼此背后由气化观和创造观分立「各自显能」=A1A并分别横併和通贯于对象思维。至于哲学这种后设思维类型,在中国非线性思维系统内,可以发露来引导世人重新调整步伐走出地球末日的困境,则又是大家要有的最大的蕲向。后者(指中国哲学内蕴的气化观),则可以由字义论述一体以见一斑:中国传统哲学的表出有字义论述一体,以「字」领衔,界说阐发,兼陈列问答,具象哲理启蒙样式。所论述仅及一度后设,却已自足,而有别于西方哲学须一再后设才能显义。彼此分别有世界!
观在背后制约,不可混同,也无从混同。而论述字义以成就一种特殊看待方式的,则取它可以继续应时「正人心」、对比「明殊途」和批判「警杂说」等以制衡外来文化的凌驾致祸。
再次是无妨经由超链结的读经方式和重新彰显中国古来仁学的优着性,以储备抗衡全球化的有力武器。前者(指超超链结的读经方式),这是继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和解构主义的「延异」说为后现代社会打造一个语言游戏的空间之后,网路兴起所开启的「超链结」观念及其践履又把人类推进到了更可能虚无化的后资讯社会,所有传统的学问在这一频遭被解构威胁的关卡,能否「起死回生」就看我们是否有办法让它「超越」过去。
无妨先以一个「超超链结」的作法来投石问路,从传统最富「常道」的经书汲取当中的智慧为形成一股新的链结人生、社会和全世界的批判力量,专注于以绾结人情和谐和自然的古老教训对治当今的纷争和能趋疲的危机,庶几可望有大家所仅能期待的「虽不美好却也不致太坏的明天」。后者(指重新彰显中国古来仁学的优着性),全因孔子所遗语录《论语》,率先开启气化观型文化所特有的「绾结人情」学问,而以「相人偶」的仁=9D定调,所论涵盖仁性、仁心和仁行等伦理体系,已经自成一格而深深影响着后世道德形上学的衍变发展。但仁学为一而看待仁学的意见却颇见分歧,自古迄今几乎都还未能尽憭「此中缘故」。以至另出一「仁学学」的诠解形式,将「一切都是人所赋予而成义」的道理阐述清楚,以及跟气化观型文化的精神作一内在理路的系联,也就有重开新学的意义和价值。
再次是以另类的灵疗转向观念来思考反全球化的必要跨界动员,以及借类如新诗写作的跨域升沉后的新抉择来贞定反全球化的路向。前者(指灵疗转向),我们将会看到或发现权力欲求的跨界重现的不可避免性以及灵疗盛行的跟原为对治文明病的歧出扞格。前者(指权力欲求的跨界重现的不可避免性),是指权力这种「俨然是生活最真实的形式」的对他人的影响力或支配力,它一旦在心中酝酿而形成一种意志(欲望),很快地就会发为生活场域的强劲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在灵体的无止尽的流转互动过程中也一定是要不断地跨界重现(甚至更「变本加厉」的循环互进)。至于后者(指灵疗盛行的跟原为对治文明病的歧出扞格),则是起因于灵疗随着为对治文明病的另类疗法兴起而公开化后,并没有回返「转求自足」,反而在跨界重现权力欲求的当下加剧了文明病的蔓延;而这只要看看社会中灵疗盛行而丝毫不减大家「昏茫奔竞」的心理就可以会意一二。这么一来,疗的应时性就不自觉的走到歧路上去了。灵疗既然不能如所预期的施展它的功效,那么从后设思维的角度来重新规画前景也就有相当程度的迫切性。后者(指新诗写作的跨域升沉后的新抉择),则是诗从心理审美与生命解脱等双重情境中穿梭而出,自成一个王国后,它的意象华采和韵律精品就蔚为文本典范;而在一着重抒情一强事创新世界的过程中,又开出了中西两大诗路。当中彼此的不可跨越性,则始终要成为我们思考前进步伐的趋向和稳定性;以至在新诗一片仿西的思潮中「如何奋起」而重新出发,也就变成今后国内诗人书写的一大考验。
最后是借由「思维与写作」课程和类如儿童文学史的建构来探讨外来文化的不当凌驾而辅以为对治全球化。前者(指「思维与写作」课程),以「思维与写作」作为一门课程,固然无法自我显示学科的属性,但它的总体后设性,依然有总绾提领各学科的作用,对于反省学科建制的种种问题可以给予必要的解答。因此,它在大学教育中就具有「独此一支」的特殊指标性及其多方的驱动程式,为学科的分进整合和立志创新带来实际的效益。至于它还可以有的内在的因应能趋疲和跨域书写等新指标性,则为深所期待,可冀其联类出奇。后者(指儿童文学史的建构),可以资深儿童文学人洪文琼的作法为反思对象:资深儿童文学人洪文琼,长期以来为台湾儿童文学立史的心志甚殷,所旁及儿童学∕儿童文学的内涵论述也颇有可採,很可以取为对话的对象。他独树一帜的出版史观已经展现某种程度的透视力;而他所不及的受诠释学或后结构主义影响的新史观,则!
回过头来保障了他的另类的书写典范。换句话说,他所立的典范,一方面是他的书写大多聚焦在儿童文学的出版上,而别人则无能为力;一方面则是此外可以再行开拓的书写向度而他尚不能够的,大家则无妨视为反例而积极于填补,以便儿童文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真的可以从附庸蔚为大国。
长期以来,西方人一直在预测未来,包括地缘政治对世人的思考和生活的影响〔弗列德曼(G. Friedman),2009〕、社会和科技等多种力量同步发生且交叉互动的「超链结」趋势〔葛兰德(E. Garland),2008〕以及「顾客导向」、「拥抱文化变革」、「例外管理」、「创新」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策略联盟」等企业革新方向〔拉纳戴夫(V. Ranadive)2006〕等等,这都是盼望举世一起发生效应的;但他们从来不知道,这样下去如何保证地球的资源不会耗尽和大家的生存空间不再有任何的风险。因此,反全球化以扫除这类的盲目性,也就更得由非西方社会的人从中济助,对未来有一番「别为前瞻」的预测。而这在本书中,不啻已经作了特佳的示范。
拿到《反全球化的新语境》这本书,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很多念头。我一直觉得,全球化似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近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逆流”。我想,这本书可能就是为了解读这些“逆流”出现的“新语境”。我猜想,作者一定对那些曾经的全球化受益者,现在却开始质疑甚至反对全球化的人们,有着深入的洞察。也许书中会提到,一些国家或群体,在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某些便利后,却发现自己失去了更多——比如就业机会、本土产业的竞争力,甚至是被边缘化。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种“反全球化”的思潮,是如何在新的技术、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产生新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的。它是不是不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口号,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更加 nuanced、更加复杂的社会运动?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理解为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会出现如此强大的“逆风”。
评分《反全球化的新语境》这个书名,真的很有吸引力。我一直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议题很感兴趣,但总感觉目前的讨论有些碎片化,或者不够深入。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当下“反全球化”思潮的复杂性。我猜想,作者一定不会简单地将“反全球化”归结为落后和保守,而是会去挖掘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动因。也许会探讨,在数字时代,全球化对个体身份认同、文化多样性以及国家主权带来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如何催生了新的“反全球化”的声音。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下,重新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去构建一种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发展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这个话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
评分刚拿到《反全球化的新语境》这本书,我就被它吸引住了。我个人对全球化这个话题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感觉很多论述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或者过于学术化,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我设想,这本《反全球化的新语境》或许能填补这一空白。我希望它能用一种更加贴近现实、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解读“反全球化”这一现象。是不是会从一些具体的、我们身边就能感受到的案例入手?比如,过去我们觉得购买外国品牌是时尚和进步的象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推崇国货,这背后是不是也反映了一种“反全球化”的倾向?或者,在文化领域,我们看到一些地方性的传统文化正在复兴,这是否也是在全球化冲击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和身份认同的体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探讨那些隐藏在“反全球化”口号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殖民的担忧,甚至是对国家主权和独立性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这个复杂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二元对立。
评分这本《反全球化的新语境》我真是期待了好久,终于拿到手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光是看书名,就足以让我浮想联翩。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不是那种简单的呼吁抵制外来文化、或是泛泛而谈贸易保护主义的陈词滥调。反全球化,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它的“新语境”究竟体现在哪里?我猜测,作者一定对当下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不公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也许会探讨数字鸿沟如何加剧了全球的不平等,又或许会关注科技巨头对国家主权和文化认同的潜在威胁。我还好奇,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比如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寻求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又或者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重新定义“本土”与“全球”的关系。毕竟,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全球化带来的便利与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它带来的挑战和负面影响。这本书,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帮助我理解这个我们身处其中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评分《反全球化的新语境》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反全球化”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一种倒退,但仔细想想,似乎又有很多现实的因素让人们产生这种想法。我猜这本书不会只是简单地批判全球化,而是会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角度,来审视它。比如,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同时,有没有一些“副作用”是我们忽视的?也许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也许是地方产业的衰退,又或者是文化多样性的丧失。我希望书中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梳理,并且探讨“新语境”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全球化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不是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有能力、也需要去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全球化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效率?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让我能够更理性、更辩证地看待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两股思潮的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