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种脉络」与「四本主义」阅读涂尔干的《自杀论》
涂尔干的《自杀论》虽被誉为理论与方法的双重经典,然而中文世界里却少有作品详细介绍与评析《自杀论》。本书作者从涂尔干的「生平脉络」、「思想脉络」、「写作脉络」和「出版脉络」等四种脉络出发,以独特的四本主义(「文本」、「版本」、「译本」、「所本(立论根据)」),重新诠释这部经典。同时仔细考察涂尔干的每个论点与论证,告诉读者这部方法学的经典,在方法上出了什么问题。
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涂尔干如何做研究,也可以知道后人如何评论《自杀论》,最后还可以看到本书作者如何在众多评论中,杀出一条血路,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本书特色
「理论旅人」指的不仅是作者本身,而是像作者一样对理论有兴趣并且一直在追寻的人。
面对着前人已经论述到烂的涂尔干《自杀论》,就好像在一团迷╱谜雾中。
本书就是在迷雾中的学习心得,并且希望能将箇中的心得传给后来的有心人。
作者简介
孙中兴
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着有《爱、秩序、进步:社会学之父—孔德》、《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主要开设课程包括社会学理论、爱情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及圣哲社会学。
献词
0 从前从前…
1 进出《自杀论》的迷雾
2 《自杀论》表格大解密
3 《自杀论》之前:〈自杀和出生率道德统计学的研究〉(1888)
4 《自杀论》之后
附录一:涂尔干的大我脉络和小我脉络以及着作脉络
附录二:《自杀论》各种版本的目录及译文比较
附录三:《自杀论》第二部份的分类对照二手书的引证
附录四:《自杀论》中的anomie及中译本译名一览表
附录五:《自杀论》重要译名原典及各个译本对照表
参考文献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种非常独特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抽象的社会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作者并没有枯燥地照搬涂尔干的原文,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自杀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的强大解释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社会整合度”和“社会规制度”的探讨,这些概念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书中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历史时期自杀率变化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社会变迁、个体与群体关系失衡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我仿佛看到,在每一个冰冷的统计数字背后,都隐藏着无数鲜活的生命故事,以及社会结构对个体命运的无形塑造。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理解了个体行为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学术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身处的社会现实,并引发我们对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存的深层思考。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作者从对涂尔干生平及其时代背景的简要介绍开始,为读者搭建了一个理解其理论的思想框架。随后,便开始深入剖析涂尔干自杀论的核心观点,包括自我主义型、利他主义型、失范型以及宿命论型自杀。在每一个部分,作者都引经据典,引用了大量史料和案例,使得理论的阐述充满了说服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自杀的详细分类和解释,它帮助我系统地认识到,自杀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分析完理论之后,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局限性,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它不是一本只停留在过去的书,而是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其理论内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的兴趣。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了一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能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不仅仅是对文献的梳理,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度观察和独到见解。它让我意识到,社会学并非仅仅是关于宏大叙事,更关乎个体命运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微妙互动。我开始尝试用涂尔干的视角去理解我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人际关系的疏离,社会群体的分化等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值得探索的社会世界。我非常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这样能够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优秀作品,它们不仅教授知识,更能点燃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充满了哲思的韵味,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在阐述涂尔干的理论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运用了大量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比如,当谈到“社会事实”时,作者将其比作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捕捉的空气,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要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涂尔干的自杀论时,似乎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理解,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在思想的迷雾中探索。书中对“雾里学”这个概念的运用,更是为整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引人入胜的色彩,让人不禁去思考,在那些看似清晰的社会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雾”。这种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涂尔干理论的梳理,更是一次关于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用更深邃的目光审视周遭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朦胧的、带有哲学意味的插画,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一定非同寻常。我之前对涂尔干的自杀论并不了解,只是模糊地听说过,但这本书的书名“理论旅人之涂尔干自杀论之雾里学”瞬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一种探索的过程,一种在迷雾中追寻理论真相的旅程,这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吸引力。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位孤独的理论旅行者,手持灯火,在晦暗的思想迷宫中小心翼翼地前行,试图揭开自杀论背后深层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动因。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社会学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跟随作者一同踏上这段“雾里学”的探索之旅,看看这位“理论旅人”究竟会遇到怎样的风景,又会如何拨开迷雾,展现涂尔干思想的真容。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对社会现象深层原因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