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别研究》这本书邀集了十位长期投入性别研究的质性田野工作者,分享他/她们在质性研究过程中所遭逢的性政治和性/别政治,以及他/她们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或性/别观点分析社会现象。书中将呈现质性研究和性/别研究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读者可以把它当成一般的研究法教战手册来阅读,也可以当成滋养性/别意识的途径,不过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当你/妳读完之后,两方面的能力同时都提升了。
作者简介
周 平
现职:
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经历:
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佛光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台东大学区域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所兼任副教授
学历:
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社会学博士
专长:
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论述分析、幽默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动物社会学
林昱瑄
现职:
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暨教育社会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经历:
国科会社科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访问学者一年
学历: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
专长:
性别教育、青少年文化研究、教育社会学、多元文化教育
第一章 性/别/笑/话说从头:笑话中性别向度之论述分析
第二章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口述史料中的性别形象
第三章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跟研究新手谈「访谈法」的技巧
第四章 娶外配的男性都是大男人?以女性主义民族志方法重新解读男性阳 刚特质
第五章 医疗民族志中的性别角色:一个女人类学者的毒品与男性研究
第六章 走进「大姊头」的生活世界:一个民族志的产制过程
第七章 有没有「关系」有关系?学校田野工作的特殊性及其伦理问题
第八章 不可告人的秘密?:一个关于性工作研究中的性、性别与知识生产 的反思
第九章 做兵、做爱、做男人:从军事田野经验探索酷儿理论方法论
第十章 文明的视野与历史的纵深—对当今大学通识性别课程之反思与实践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不落俗套,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思考和感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过程性”的探讨。作者强调,质性研究关注的是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果。这让我茅塞顿开,因为我之前总觉得研究就是要得出一些明确的结论,而这本书却告诉我,很多时候,更重要的是理解事物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变化的。书中通过对几个长期跟踪研究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这种“过程性”的价值。我看到了研究者如何耐心地跟随被研究者的生命历程,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变化,从而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细微之处。这种深入的、长期的陪伴式研究,让我看到了人性在不同情境下的复杂面向,也让我看到了社会变革的涓滴之力。它提醒我,很多宏大的叙事,最终都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经历上,而理解这些个体经历,比简单地概括和总结,更能触及真实的社会肌理。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深度”。它并没有满足于浅层的描述,而是力求挖掘事物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我被书中关于“解释的深度”的论述所吸引。作者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收集信息,更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他提出,好的质性研究,应该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普遍性联系,能够提供对现象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都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那种“深度”的解读。我看到了作者如何将不同的理论视角融会 gerektiğini,如何将看似孤立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构建出一种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启发。我明白了,真正的研究,不仅仅是“知道”,更是“理解”,是能够触及事物本质,并对其进行深刻阐释的能力。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学习和实践这种能力的宝贵指南。
评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进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迷宫,每一步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我对书中关于“意义建构”的讨论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并没有将意义视为固定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强调它是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社会现象,比如身份的认同,文化的变迁,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持续的对话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书中对于“话语分析”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揭示了语言是如何不仅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权力运作和社会结构的载体。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背后可能隐藏着我们没有察觉的预设和偏见。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本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语言的另一面,看到了它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这本书不像是直接的“教导”,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起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蓝色搭配着淡淡的银色文字,透着一股沉静而又不失力量的学术气息。我之前对“质性研究”这个概念一直有点模糊,总觉得它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不够清晰具体。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它的排版清晰,注释丰富,尤其是那些理论部分的阐述,虽然有些地方的确需要反复琢磨,但作者并没有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尽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空洞的理论填充,而是真实的研究过程展现。我看到作者如何从一个模糊的研究兴趣出发,一步步界定研究问题,设计访谈提纲,进行数据收集,直至最后的分析和阐释。这个过程本身就极具启发性,让我明白质性研究并非漫无边际的“感悟”,而是一套严谨而又充满创造性的方法论。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见”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意义,如何去倾听那些不被主流话语注意的声音。书中的一些研究伦理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意识到在进行任何研究时,尊重被研究者、保护其隐私是多么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质性研究的大门,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是充满了实践的勇气和信心。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学术著作之所以让人望而却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脱离了现实的土壤,变成了一堆堆冰冷的文字。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上,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对不同研究视角的探讨,以及这些视角如何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发挥作用。我被书中关于“情境化”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强调,任何研究都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情境之中去理解,这让我猛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深入,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将问题抽离出来,用一种普遍性的、脱离实际的方式去解读。书里列举了几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展示了同一类现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内涵和意义会有多么大的差异。这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对我们认识世界方式的一次深刻反思。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研究和观察,发现自己常常忽略了那些微小而又关键的“背景信息”。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一种温和而又深刻的方式,教会我如何更敏锐、更全面地捕捉事物本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