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

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中国史
  • 合作经济
  • 经济史
  • 社会史
  • 民国史
  • 合作运动
  • 经济发展
  • 乡村建设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合作制度是19世纪中叶西欧社会改革论者,为求改善不公正的经济状况,所拟创的理想经济形式。这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在屡次实验失败之后,转化落实成为民间自由结社的互助性小型经济社团,从英、法、德等国向各地流传。中国在清末民初,从西欧和日本引进这套实用的制度。

  这项原为民间自发性的经济组织,在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基础上,变成为了达到不同目标的政策性工具。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共苏区(边区)、日据东北、华北、台湾等政权内,合作运动扮演相当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本研究从结构、特质、绩效三个角度,系统地分析比较,1912至1949年之间,上述六个政权的合作经济事业。1950年以后,在台湾和在大陆的合作组织型态很不同,性质迥异,需要另以两本专着的篇幅才能解析清楚。

《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图书简介 跨越风云变幻的时代,探寻中国经济自救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图景 本书深入考察了自中华民国肇建至新中国成立前夕(1912-1949)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与民族危机背景下蓬勃兴起的合作经济运动。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经济史叙事,而是一部关于社会理想、基层动员与国家构建的复杂历史画卷。 在西方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的双重压力下,知识分子、政府精英乃至广大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都在积极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合作经济,作为一种被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超越了纯粹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的局限,试图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发展、财富公平分配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建。 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细致梳理了合作运动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和不同阶层中的发展脉络与组织形态。它清晰地揭示了合作运动的理论源流,从早期的西方互助思想传入,到梁启超、晏阳初、黄炎培等先驱者如何将其本土化,并与中国的乡村改造、平民教育思想相结合。 第一部分:萌芽与初探(1912-1927):理想主义的播撒 民国初建时期,合作经济的实践带有浓厚的精英主导和理想主义色彩。我们聚焦于早期尝试,如在部分沿海城市和知识分子聚集地出现的消费合作社和生产互助组织。这些组织往往与教育、平民主义思想紧密相连,意图通过合作的实践来培养国民的自主精神和现代商业伦理。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星星点点,影响有限,但为后续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初步的组织经验。本书细致分析了这些早期社团的章程、活动内容及其面临的政治不稳定和资金短缺的困境。 第二部分:政策驱动与全国布局(1927-1937):国民政府的角色与张力 国民政府上台后,合作运动被提升到国家经济政策的高度,尤其是侧重于服务于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合作化”运动。本书详细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通过设立专门的合作事业管理机构,颁布法规,试图将合作社发展成为连接中央政权与广袤乡村的桥梁。 此间,合作社的类型空前多样化:从服务于农业生产资料供销的生产合作社,到旨在改善农民信用条件的信用合作社,再到服务于手工业者和城市工人的消费合作社。我们不仅关注了官方的推动,更深入剖析了实践层面的复杂性——合作社如何与地方士绅势力、传统商业网络以及新式农民运动产生摩擦与融合。合作社在提供信贷、统购统销方面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经济困境,但其发展也受到地方派系政治、抗战爆发前夕的金融紧缩等因素的制约。 第三部分:抗战的熔炉与战略转向(1937-1945):生存与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合作经济运动迎来了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沦陷区和后方大后方,合作社不再仅仅是经济组织,它们成为物资调剂、稳定民生的重要工具,有时甚至是抵抗组织维持经济运转的生命线。 本书特别关注了“战时合作经济”的特点:物资的极度匮乏、政府对合作社的进一步征用与管制,以及在艰苦环境下,合作社如何发挥其互助功能,保障军民生活。在四川、重庆、陕西等大后方,合作运动的重心转向了边区建设和战略物资的集散,展现了其强大的适应性和社会动员潜力。 第四部分:战后重建与最终的转折(1945-1949):理想的幻灭与新的选择 抗战胜利后,合作经济运动面临着战后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回潮以及民主运动兴起的复杂局面。这一时期,合作社在接收物资、恢复生产的同时,也暴露了管理层面的腐败问题和定位上的模糊。国民党政府试图将合作社进一步纳入其受控的经济体系,而城市知识分子和农民则对合作社的独立性和民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合作运动在解放战争前夕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它未能彻底摆脱依附于国家机器的命运;另一方面,它在城市和乡村所积累的组织经验和专业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了新的承载体。 核心议题与历史贡献 本书试图回答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合作经济运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其“平民经济”的理想?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经济思潮(如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探索)之间存在何种互动与竞争?它对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哪些结构性的影响? 通过对大量档案、政府报告、行业期刊以及地方志的梳理,本书不仅还原了合作经济运动的宏观图景,更深入挖掘了其在基层实践中的微观细节,揭示了近代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无数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如何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试图为苦难的中国寻求一条充满希望的经济出路。它为理解中国现代经济史,特别是社会自救与国家建设的复杂张力,提供了极为丰富和精微的分析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史的全新视角。我一直认为,宏大的经济改革往往离不开基层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探索,而这本书恰恰聚焦于这一关键环节。作者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为我们展现了1912年至1949年间,合作经济在中国各地的勃兴与演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合作经济运动在中国传播过程的细致描绘。从早期知识分子受到西方合作思想的启发,到后来不同政治力量将其纳入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合作经济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本土化过程。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合作经济实践的案例分析,如同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切片,展现了合作经济在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农民贫困、市场失灵、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方面的努力与尝试。作者对于合作经济运动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历史潮流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清晰地揭示了,合作经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整体变革,息息相关。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合作经济运动的成败得失的客观评价。作者并没有回避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管理上的混乱、资金的不足、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正是这些客观的分析,使得全书更具说服力和思想深度。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重要工具,更引发了我对社会组织、集体行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一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工笔画卷,将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中,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经济现象——合作经济运动——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视角,深入挖掘了合作经济在中国兴起的深层动因。从辛亥革命的余波未平,到军阀混战的动荡不安,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连天,合作经济运动始终与中国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书中细致地阐述了,在国家政权摇摇欲坠、传统经济体系面临瓦解的背景下,基层社会如何自发地或在知识分子、革命党人的推动下,尝试通过合作组织来应对生存危机,改善生活条件,并寻求经济独立与发展。作者对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合作经济理论的梳理,以及它们在中国实践中的演变,也显得尤为精彩。无论是早期借鉴西方合作思想的尝试,还是后来与土地改革、农村建设等宏大叙事相结合的探索,都展现了合作经济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曲折过程。书中对那些具体的合作社组织,如互助组、供销社、信贷社等,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运作模式、面临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就。这种由点及面的研究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合作经济运动的复杂性与生命力。同时,作者对于合作经济与当时政治力量,如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描绘,也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格局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梳理了历史的脉络,更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这本书,如同一幅精雕细琢的社会经济地图,为我们描绘了近代中国跌宕起伏的经济发展图景中,一股重要的、却常被忽视的社会力量——合作经济运动。作者以非凡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梳理了从辛亥革命曙光初现到新中国诞生前夕,合作经济在中国广袤土地上发生的种种探索与实践。我最受触动的是,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更深入地剖析了其背后的社会根源、时代背景以及不同政治力量对它的影响。作者对当时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农民生活状态的描绘,为理解合作经济运动的兴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合作社的案例研究,如同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了近代中国基层社会自我组织、自救图强的生动画面。从消费合作社的惠及民生,到生产合作社的提高效率,再到信用合作社的解决融资难题,这些具体的实践,都展现了合作经济在应对生存挑战、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作者也并未回避运动中的曲折与困难,例如官僚资本的挤压、内部管理的不善、以及战乱带来的破坏,这些客观的呈现,使得全书更具史学深度和思想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实的经济史著作,更是一份对中国近代社会底层人民集体智慧和奋斗精神的深刻记录,它让我们看到,在国家变革的洪流中,无数微小的个体是如何通过合作的力量,汇聚成改变命运的洪流。

评分

读完《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叙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多元。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将这段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中常常被边缘化的合作经济运动,挖掘出来,并赋予了它应有的历史地位。书中对1912年至1949年间,合作经济在中国各地兴起、发展、以及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历程,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多维视角”。他不仅仅从经济学角度去解读合作经济的运作机制,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主义情绪之间的复杂互动。书中对不同政治派别,如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如何看待、利用、甚至塑造合作经济运动的描绘,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我非常喜欢书中那些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他对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下,如何通过合作社运动来组织生产、稳定民心、支援前线的描写,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他对国民党政府在推行合作经济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局限的分析,也同样具有启发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基层社会组织和民众自救力量的深刻回溯,它让我们看到,在国家转型期的巨大压力下,人民的集体智慧和互助精神,是如何在经济领域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的。

评分

这本书《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著作之一。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研究视角,将一段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常常被忽视的宏大历史进程——合作经济运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挖掘与运用。从各种零散的档案、报刊、回忆录中,他梳理出了1912年至1949年间,中国各地层出不穷的合作经济组织,并对其发展脉络、组织形式、以及经济社会功能进行了系统性的阐释。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合作经济运动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作者清晰地展示了,在国家政权薄弱、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外来经济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合作经济如何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农民,自救图强、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的详尽案例分析,如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对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合作社运动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的描绘所打动。同时,作者也客观地分析了合作经济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如资金的匮乏、技术的落后、管理上的弊端,以及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阻碍。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得全书更具史学价值和思想深度。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全新维度,更引发了我对基层社会组织、集体行动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议题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为我打开了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另一扇重要大门。我一直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组织形式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提供了最直接、最深入的答案。作者通过对1912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各地蓬勃发展的合作经济运动的系统梳理,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民是如何在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国家干预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互助合作来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合作经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早期知识分子受西方合作思想启发而进行的试点,到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大规模农村合作运动,再到国民党政府尝试推广的经济合作,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合作经济运动与当时社会经济结构、政治思潮以及民族主义情绪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他清晰地展示了,合作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更是当时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探索国家出路、实现经济独立、抵御外来经济侵略的一种重要途径。书中对合作经济运动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实践效果的评价,也显得尤为客观和深入。作者并没有回避运动中的困难与挫折,比如资金的匮乏、管理的混乱、以及外部势力的干扰,正是这些客观的分析,使得全书更具说服力。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学术专著,更是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次深刻补充,它让我们看到,在国家变革的宏大叙事之外,基层社会的力量如何以合作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史诗。

评分

这本书《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带给我的震撼,是来自于作者对那个时代基层社会脉动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会忽略了最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他们自救的努力,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为我们呈现了在国家政权薄弱、外敌入侵、内部动荡的艰难岁月里,中国的老百姓是如何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维持生计、抵御风险的。书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比如那些小小的供销合作社如何帮助农民以更公平的价格购买生产资料和出售农产品,那些互助会如何帮助贫困家庭共渡难关,那些信用合作社如何为难以获得官方金融支持的小农户提供信贷,都让我深切感受到普通民众的智慧与韧性。作者并非简单地赞颂这些努力,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他们在不同历史环境下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包括来自地主、商人、官僚的阻碍,以及合作社自身在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得全书更具史学价值。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合作经济运动与当时的政治力量,特别是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推动的合作社运动,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分析。这让我们看到,合作经济在不同政治主导下的实践逻辑和目标导向的差异。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中国基层社会组织力量的深刻致敬,它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民的互助精神和创造力依然能够闪耀出希望的光芒。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阅读《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这本书,并且深受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常常被历史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经济现象,以一种极其详尽而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从1912年到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对中国合作经济运动的起源、发展、高潮与衰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合作经济运动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背景的紧密结合。作者并没有将合作经济运动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抗日战争的民族危机、以及不同政治力量角逐的历史舞台之上。他清晰地展示了,无论是在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在共产党根据地,合作经济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承担了不同的使命。书中对一些具体合作社的案例分析,也极具说服力。例如,他对华北地区农民合作社在巩固根据地、支援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的描绘,以及他对南方一些地区商业合作社在应对市场波动、改善农民生活方面的作用的分析,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对合作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的梳理,也显得尤为精彩。他让我们看到,中国精英是如何在借鉴西方合作思想的同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合作经济道路。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全新视角,也引发了我对集体经济、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动员等议题的深刻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图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 meticulous地梳理了1912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这片饱经战乱和变革的土地上,合作经济运动从萌芽、发展到最终走向历史舞台的曲折历程。读罢全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看到了无数先驱者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的艰难与执着。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合作社的成立与消亡,更是深入剖析了合作经济理念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土壤、其与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经济角色和发挥的社会功能。作者对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农民生活状态、以及各种思潮涌动的细致描绘,为我们理解合作经济运动的兴衰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背景。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合作社的案例分析,例如在南方乡村活跃的消费合作社,在北方地区尝试的生产合作社,以及在城市中兴起的信用合作社等等,这些具体的个案研究,使得抽象的理论分析变得生动鲜活,也让我们看到合作经济运动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作者并没有回避运动中的挑战与局限,比如官僚资本的挤压、内部管理的弊端、以及在战争年代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正是这些客观的呈现,才使得全书更具说服力和历史厚重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份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宝贵贡献,它填补了某些研究空白,也为我们思考当下农村发展和经济组织形式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借鉴。

评分

我必须说,《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这本书,其史学功底和研究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枯燥的数字和理论,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我们穿越回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近代中国。书中所描绘的合作经济运动,并非仅仅是经济学教科书上的案例,而是与当时中国社会最真实的脉搏紧密相连。从农民在饥饿和贫困中挣扎,到知识分子对民族出路的苦苦思索,再到国家力量对基层社会的介入与影响,这一切都被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而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合作经济运动的“社会学”视角。作者不仅仅关注合作社的经济功能,更深入地探讨了它在重塑社会关系、培养集体意识、以及应对社会危机方面的作用。例如,书中对一些基层合作组织如何成为农民抵抗地主剥削、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力量的描绘,就极具感染力。同时,作者对合作经济运动与当时的社会改良运动、革命思潮之间的联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们看到,合作经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中国近代社会整体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合作经济实践的比较分析,也展现了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北方的农业合作社到南方的商业合作社,从城市的技术合作到乡村的金融合作,各种形式的探索都得到了详尽的梳理。这本书不仅为研究近代中国经济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更引发了我对基层社会组织、集体行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