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侦探小说」时,到底在谈什么?这一切又是如何开始的?
推理迷必备品,非推理迷更要看!
◎ 本书荣获2010麦克维提奖(Macavity Award)最佳推理类非小说(Best Mistery Nonfiction)
◎ 本书荣获2010安东尼奖(Anthony Award)最佳评论类非小说作品(Best Critical Nonfiction Work)
詹姆丝将所有推理小说可能面临的各种读者疑惑或有志从事创作者的疑问,用清晰、真挚的笔触,娓娓道来……当我们谈「侦探小说」时,到底在谈什么?这一切又是如何开始的?什么是推理小说的黄金时期?推理还有分心软派和冷硬派?谁是四个可怕的女人?到推理小说里面说故事的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人批评有人着迷:为什么有人喜欢,有人讨厌?
她不仅把自己长年以来对于推理的着迷与探索,借着一位图书馆馆长的邀稿与设问而整理成这本推理迷必备的精致小书,让读者可以用轻盈的步伐走入让她倾心向往、充满丰富乐趣的推理世界。
詹姆丝自从四十二岁发表推理创作之后,至今已长达将近五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出版过十八本畅销小说,其中十六本是推理小说,两本是广受好评的非小说类着作,由她来谈推理小说的技艺再适合不过。这本小书记述了她长年以来的观察,深刻动人,处处流露她对前辈作家、现今作家的钦慕或欣赏,同时借由一个个的设问与解答引领大众走入一个精采、有趣又多元的推理世界!
书里的问与答都精要,不仅从贝克街二二一号B座的福尔摩斯,说到艾塞克斯郡卡布霍村的布朗神父,再从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推理小说黄金时期谈到现在,更瞥见未来,在她悉心的爬梳下,不仅紧抓住大众想像力,也充分展现这个给予大众无限阅读乐趣的侦探小说的多样面貌,将其一路走来的发展史清楚呈现在读者面前。
得奖资讯
【美国】国际推理读者协会(The Mystery ReadersInternational)公布2010年麦克维提奖(Macavity Award)得奖名单:最佳推理类非小说(Best Mystery Non-fiction)
【美国】鲍查大会(Bouchercon 2010)公布2010年安东尼奖(Anthony Award)得奖名单:最佳评论类∕非小说作品(BEST CRITICAL NONFICTION WORK)
作者简介
詹姆丝(P.D.James,1920-)
出生于英国牛津,二次世界大战开打时,十几岁的她曾加入红十字义勇军在粮食局工作,凭其学养与创作,一生得到很高的赞誉。1941年,詹姆丝嫁给医生厄尼斯特.怀特,之后因远赴前线的丈夫在战后精神失常,在照顾长期卧床的丈夫并养育两个女儿的情况下,她开始推理创作的写作生涯,于42岁时完成首部长篇推理《掩上她的脸》(Cover Her Face, 1962),赢得文坛好评,更发现推理小说和纯文学一样有广大的创作空间。而她笔下的亚当.戴立许(Adam Dalgliesh)系列一路书写、发展,包括《谋杀之心》、《谋杀展览室》、《死亡的滋味》、《灯塔》等,其故事特色不仅跳越公式化之外,神探角色甚至变成无声的旁观者。
詹姆丝创作力丰沛,着作丰富的她,至今已出版十余本书,其中不少已经改编成为英美的电影及电视影集,2007年台湾上映的《末代浩劫》即改编其作品,2008年更推出新作《私家病人》,成为戴立许系列第十四册,让期待已久的书迷大加赞誉。她服务于英国公职三十余年,包括警政部门,也曾经是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执行长、及董事会成员之一,目前为英国上议院的议员。由于写作有成,获得许多国际奖项与荣誉,包括在英国有推理小说诺贝尔奖之称的「钻石匕首奖」,并于1991受封为女伯爵、1999年更获颁美国侦探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现居伦敦及牛津。
译者简介
谢佩妏
清大外文所毕,现专职翻译,译作包括小说《死亡的滋味》(联经)、《美的线条》、《圣彼得堡的文豪》等。
推荐序
【专文推荐一】站在大师的肩膀上 文∕冬阳(推理评论人)
【专文推荐二】恭听天后詹姆丝开讲侦探小说简史 文∕黄罗
前言
1 当我们谈「侦探小说」时,到底在谈什么?这一切又是如何开始的?
2 福尔摩斯和布朗神父
3 黄金时期
4 心软派和冷硬派
5 四个可怕的女人
6 说故事的人:背景、观点、人物
7 有人批评有人着迷:为什么有人喜欢,有人讨厌?
8 看看今日,瞥见未来
年表
推荐序1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
约莫在一年前,耳闻联经出版公司签下P. D.詹姆丝所写 Talking About Detective Fiction一书中文版权时,内心兴奋激动不已。
对多数人来说,这或许只是一则再平常不过的出版讯息,但对嗜读推理小说二十多年、因喜爱阅读转而进入出版业当编辑的我而言,可说是天大的好消息。
像这样一本爬梳、评论推理小说近两百年来发展的专书,据我所知,台湾过去从未完整中译、或有人用中文完整书写过,顶多零星发表在一些杂志上,或夹杂在小说的导读、解说之中,或是在相关座谈活动里论及,显得片断而难以一窥全豹。
在一年出版不到十本推理小说、类型读者的面貌还模煳不清的年代里,这类着书显然不易受出版社与读者青睐。如今,推理小说的出版量已激增二十倍(一年两百本上下,包括翻译与华文创作),鼓励创作的征文奖陆续成立(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征文奖、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读者也透过各种网路平台与工具相互串联交流之际,阅读市场上的确需要一本能让这个类型更加蓬勃热闹的评论专书──
《推理小说这样读》这书来得正是时候。
然而,在读者诸君欲往下翻阅之际,请容我在此为各位预作导览──毕竟这本书原先设定是写给英文语系读者看,而非华文读者。
本书前五章大致按时间顺序谈推理写作的流变,六到八章则泛论创作观。由于作者詹姆丝当初应邀书写的主题为「一本谈英国侦探小说的专书」,因此本书几乎不谈英文语系以外的作品,不少台湾读者喜爱的日本推理自然不被提及。
接下来,为各位就每一章作概要式的导览介绍:
1. 当我们谈「侦探小说」时,到底在谈什么?这一切又是如何开始的?
什么是侦探∕推理小说?它具备严格的定义、公式或架构吗?又是谁创造出这个书写类型?上述三个提问相信是多数读者在阅读推理小说时常有的疑惑。詹姆丝以「阅读的趣味」为出发点,探寻人们为什么对「死亡」这个主题感到着迷,进而分析创作源头,并找出推理小说之所以能发展成大众小说的关键特性。
2. 福尔摩斯和布朗神父
本章章名若採直译,应翻成「贝克街221号B座的房客与艾塞克斯郡卡布霍尔村的教区牧师」,指的就是英国短篇推理故事颠峰时期最出色的两位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与布朗神父。其作者柯南.道尔与G. K.却斯特顿不但写下精采绝伦的解谜探案,还透过作品表达对正义的渴求,并探究、揭露社会现况,使得推理小说的文学价值往前迈进一大步。
3. 黄金时期
「『黄金时期』一般是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二十年的时间,但这样的定义太过狭窄。」詹姆丝的说法与朱利安.西蒙斯在《血腥谋杀》一书中界定的一九二○-一九三○年代相近(本章一开始也就引用了西蒙斯的话),但与海克拉夫在《谋杀取乐》(Murder For Pleasure)一书中界定的一九一八 ~ 一九三○年相比,可就不算狭窄了。
之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黄金」时期,是因为在这短短二十年间出版的推理小说开始从短篇走向长篇,质精量多,大师辈出,让人目不暇给,并对过去既有的书写概念与准则产生冲撞,为往后的推理创作找到了新的出路。目前中译的长篇古典解谜小说,几乎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4. 心软派和冷硬派
论及推理小说中的子类型时,几乎不可能不去谈于一九三○年前后崛起的冷硬派──即便这并非英国推理界的产物,它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其代表作家雷蒙.钱德勒还曾批评「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或许不是英国人,但最烂的绝对是」,詹姆丝仍公允地说:「忽略冷硬派对犯罪小说的贡献肯定是一大错误。」
冷硬派故事的人物与情节生动鲜明,走在残酷大街上卖命查案的私家侦探与端坐庄园客厅中使用灰色脑细胞推理的温儒绅士恰成强烈对比,这源自文学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反映在推理小说上,促使两者对犯罪的描述有了极大不同,各异其趣。
5. 四个可怕的女人
全书篇幅最长的一章,将英国推理史上最重要的四位女性作家──克莉丝蒂、榭尔丝、艾林翰、马许──针对其书写贡献及当时所处的性别地位,独立成章来谈。
过去评论家多称这四人为「四女杰」或「四大天后」,詹姆丝话说得更贴切,称她们为「可怕可敬的女人(formidable women)」。这四位杰出的女作家在第三章所述的黄金时期中期出道,除了在巩固与确立古典侦探小说的结构和规范上有显着的成就外,作品详实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的变迁、犯罪与道德观的转变,以及一次世界大战后女性解放历程,将侦探小说书写提升到被认真看待、视为杰出主流小说的大众文学。
6. 说故事的人:背景、观点、人物
推理小说是否与其他小说有所不同?共通之处又是哪些?写作时该掌握哪几个要点?詹姆丝打破时间顺序,加上自己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写作经验,一谈侦探推理小说的书写技艺。
7. 有人批评有人着迷:为什么有人喜欢,有人讨厌?
「评论」也是推理小说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喜爱与厌恶者自然各有说法,从不同年代发表的论述可以反观当时的社会价值,且进一步影响了往后的小说书写。
8. 看看今日,瞥见未来
回顾过去,詹姆丝提醒读者:作者写稿的方式改变了,出版方式改变了,甚至连警察的工作程序也改变许多。那么,现今与未来推理小说的变与不变之处将会是哪些?小说国际化又将带给写作者与读者怎样的影响?
我喜欢出版社略带巧思地将书名译为《推理小说这样读:谋杀天后詹姆丝告诉你》,彷彿引领读者踏上大师的肩膀,好看得更高更远──阅读推理小说的趣味,可不只藏在每一册故事里,展开小说史一读更有看头啊!
请各位读者好好享用这本书。
文∕冬阳(推理评论人)
推荐序2
恭听天后詹姆丝开讲侦探小说简史
揭开神秘面纱的推理专书
两年多前,我碰过一次难以忘怀的有趣经验。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应邀去担任某个读书会的来宾,主讲的作品是阿嘉莎.克莉丝蒂的《一个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1939)。首先是没料到会场居然在敦化南路和市民大道交叉口一家花店的地下室,我一到达现场,就闻到清淡的花香与浓郁的面包香扑鼻而来;再者,令我惊讶的是,参加读书会的十多位书友清一色是三十岁上下的女性,有的已婚,有的未婚(众人并未表明身分,是否已婚完全出于本人的推理),她们不曾目露凶光,看起来一点也不嗜血残酷,大家依序针对孤岛上的连环凶杀案提出看法。当天的活动历时两个半小时,事实上谈论《一个都不留》的时间还不到一半,大部分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像在上一堂有关推理史的课程,回答她们对于侦探小说的各种疑惑,比方说:
侦探小说是怎么来的?它发迹于何时?背后有何成因?
为何这种预谋杀人的小说会大行其道?
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给了侦探小说茁壮的养分?
除了克莉丝蒂之外,还有哪些成名的大作家?
料事如神的侦探身旁,为何总有个迟钝误事的助手?
白罗和福尔摩斯比起来,谁较厉害?
侦探小说会不会有教唆犯罪的嫌疑,因为书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离奇的杀人手法?
我本身读侦探小说至少有三十年了,职场生涯中有十年待在推理线的编辑岗位上,没错,上述疑惑确实是我在社交上和工作上常被问到的问题。那天在读书会上又被问了一轮,我心里暗忖,坊间好像没有出版过讨论推理史的专书。想当然耳,这一类参考用书欧美绝对出了很多,但是在台湾似乎一本都未曾译介过。试想我手边若有这么一本关于推理论述的专书——不必细说从头一百七十年,只要把来龙去脉和重要事蹟概述一番——相信我在读书会上的表述就会更有系统、更能轻松将初识侦探小说的读者,引入这个看似莫测高深的门槛。
时至今日,两年多前的遗憾终于获得弭平,而揭开神秘面纱的关键正是这本《推理小说这样读》(Talking About Detective Fiction)。上述被提问的诸多疑惑,皆可在本书中获得解答。
自成一格的推理史观
这本推理专书是这么诞生的:二○○六那一年,英国的包德廉出版部(Bodleian’s Publishing Department)邀请詹姆丝写一本谈英国侦探小说的着作。放眼当今推理文坛,詹姆丝的确是撰写这个主题的不二人选,首先,她是道地的英国人;其次,在长达近五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出版过十八本畅销小说,其中十六本正是让她扬名立万的侦探小说;第三,受封为荷兰公园女伯爵的她,拿遍了各大推理奖项,譬如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的「推理大师赏」,以及英国犯罪作家协会的「钻石匕首奖」;最后则是,她乃当今地位崇高不可撼动的「谋杀天后」。而去年刚过九十大寿的詹姆丝,宝刀未老仍有新的写作计画,堪称是英国推理文坛的国宝级人物,由她执笔来谈论英国的侦探小说,想必是最恰当不过了。
三年后,也就是二○○九年,《推理小说这样读》的原文书在年底付梓出版。又过了两年,繁体中文版也跟着问世。这意味着台湾阅读推理小说的风气越来越兴盛,连原本冷门的推理专书也能占有出版空间,有机会在书市上抢得一席之位。
詹姆丝创作小说的时候,非常要求笔锋要深入角色的内心,并钻入事件背后的核心。她在写《推理小说这样读》时,仍以宏观角度来探勘历史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全书共分八章,詹姆丝把十九世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柯林斯(Wilkie Collins)的作品定为侦探小说萌芽的源头,接着以精炼且睿智的文笔谈及柯南.道尔和却斯特顿主导的「第一盛世」,然后衔接到两次大战之间名家辈出、百花齐放的「黄金时期」,于是这时免不了要论及她个人偏爱的小说家和她自评影响后世最鉅的作者。
尽管本书内容锁定在英国的侦探小说,然而詹姆丝还是用了一章的篇幅,写出她对于充满黑色调性的美国犯罪小说有何看法,并以诙谐逗趣的笔触解释了美国侦探之所以「冷硬」(hard-boiled)、英国侦探之所以「心软」(soft-centred)的对比与缘由。身为创作者,詹姆丝也以苦口婆心的态度,提出她的创作三一律:「在一本杰出的小说中,背景、观点、人物三者缺一不可。」詹姆丝没忘了说明侦探小说所受到「极爱」和「极恶」的差别待遇,最后在书末表态她对这个类型文学所抱持的愿景。整本书总结下来,文本起于侦探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进而阐述大受欢迎的原因,点出在今日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未来展望,可说是詹姆丝自成一格看待侦探小说的个人史观。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从书名便可料到,能从《推理小说这样读》得到最大阅读乐趣的人,多半是詹姆丝的粉丝或推理迷。尤其是资深推理迷,想必会急于看到詹姆丝如何写她的前辈克莉丝蒂。虽然许多人知道詹姆丝曾在公开场合,流露出对前任「谋杀天后」的不屑,不过在本书中她并未砲声隆隆,反而收起倨傲的口吻,比方在第五章里头,她一面比较古典推理史上「四大女杰」的特长——克莉丝蒂、赛儿丝、玛格瑞.艾林罕、奈欧.马许——一面倒是还给克莉丝蒂应有的评价:称她是文学魔术师,并提出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有个旅人到机场饭店过夜,看见床头柜上摆着两本小说,一本是知名文学奖最新得主,一本是克莉丝蒂的小说,他十之八九会选后者来减轻现代长途旅行的莫名恐惧,度过无聊又睡不安稳的漫漫长夜——借此证明克莉丝蒂广受欢迎的普遍现象。詹姆丝用「四个可怕的女人」来形容这四大女杰,其实她太过谦逊了,竟然没把自己算在内。依我看啊,第五章的章名应该改为「五个可怕的女人」,像詹姆丝这样活到九十岁还能写作不辍,真是可怕的老妖怪啊!
另一方面,对于平常很少涉猎侦探小说的读者而言,本书或许能勾起某种想一窥究竟的猎奇心态。例如读到第七章「有人批评有人着迷」时,即便是非推理迷(就算不看侦探小说,起码听过福尔摩斯的大名吧),应该也会好奇侦探小说为何引发如此两极化的观感。詹姆丝在此举了两位名人为例,其一是对侦探小说无感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森(Edmund Wilson),曾发表一篇影响力很大的文章〈谁在乎谁杀了罗杰.艾克洛?〉而另一例的诗人奥登(W. H. Auden)则刚好相反,他嗜读侦探小说成瘾,其征状是迫切的渴望、对故事的挑剔,而且很快就能看完一本。各位读者可以自行检定,从书中提供的征状来判断自己是属于威尔森派,抑或是奥登派。若是有心走创作之路的读者,本书更是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譬如詹姆丝就提出一套理论:据说成功的侦探小说的公式是百分之五十的精彩推理,加上百分之二十五的角色塑造,以及百分之二十五的作者专长领域。怎么样,想提笔写小说的各位,成功方程式就摆在这儿,端视你们如何善用它了。
啦哩啦杂谈了这么多,其实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即是下一回要去主讲某场和侦探小说相关的读书会时,只要再温习一遍《推理小说这样读》,想必可以游刃有余地侃侃而谈,任何提问尽管放马过来吧……不,不对,我还是集中心志谈那一本主题书就好了。若想弄清楚侦探小说的来龙去脉,大伙儿还是来看《推理小说这样读》比较省事。因为要听我讲,还不如听詹姆丝这位正港的专家开讲吧!
文∕黄罗
作者前言
这本书是这么来的。二○○六年十二月,应包德廉出版部(Bodleian’s Publishing Department)的要求,当时的包德廉图书馆馆长邀我为图书馆写一本谈英国侦探小说的专书。我是土生土长的牛津人,从小就知道包德廉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着名的图书馆,所以我答覆说我很乐意接受此邀约,不过得先完成手边正在进行的小说才能动工。后来又拖延了一些时日,如今这本我很荣幸受邀撰写的专书终于要问世了。庆幸的是,图书馆给我的题目是少数我自认为有资格侃侃而谈的题目,只希望书中我提到许多我个人的写作方法,不会被认为太自以为是,这些其实都是为了回答读者最常问的问题而做的尝试。这些年听过我谈论写作工作的读者,想必对这些答案并不陌生,跟我同行的犯罪小说家当然也是。
侦探小说的弹性很宽且受到大众欢迎,因而引起许多批评及讨论,有些人甚至认为多到不合理的程度。不过,我个人无意为近两百年来成就卓着的侦探小说研究再添一笔,更不敢与之相提并论。本书无可避免会有不足或缺漏之处,对此我深感抱歉。身为一名作者,我对侦探小说的着迷与热爱已经超过五十年岁月,我只希望这本薄薄的个人论述,吸引且娱乐到的不只有我的读者,还有跟我们一样喜爱侦探小说此种大众文学的广大读者。
P.D.詹姆丝
说实话,在拿起《推理小说这样读:谋杀天后詹姆丝告诉你》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推理小说“通”。我迷恋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享受那种智力博弈带来的快感。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只是一个“被故事牵着鼻子走”的读者。詹姆丝没有在这里分析任何一个具体的案件,也没有剧透任何一个推理小说的结局。她从一个更高的维度,教会我们如何去“解读”一部推理小说。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不是直接告诉我“凶手是谁”,而是教我如何去搜集证据,如何去分析线索,如何去辨别真伪。她让我明白,推理小说之所以精彩,不仅仅在于它的谜题本身,更在于作者如何用文字编织一个让人信服的谎言,又如何在层层迷雾中,为我们留下一丝通往真相的曙光。她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忽略的细节:人物的微小动作,场景的布置,甚至对话中的停顿,都可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机关”。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阅读推理小说的方式。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究。我开始期待每一次翻开新书,不仅仅是为了知道结局,更是为了去体验作者构建这个世界的过程,去欣赏他如何巧妙地引导我的思维。这种阅读体验的升华,让我觉得无比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推理迷,直到我读了《推理小说这样读:谋杀天后詹姆丝告诉你》。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阅读观。我一直沉迷于推理小说的故事情节,享受那种抽丝剥茧、破解谜团的快感,但总觉得,在享受乐趣之余,还有一种更深层的体验被我忽略了。詹姆丝在这本书里,并没有直接去分析任何一个具体的推理小说,也没有透露任何一个故事的结局或者凶手。相反,她从一个更宏观、更具普适性的角度,剖析了“如何阅读”推理小说。她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推理小说的“迷宫”之中,但她不直接告诉我出口在哪里,而是教会我如何辨别方向,如何识别陷阱,如何欣赏沿途的风景。她强调的是一种“阅读的思维方式”,一种对作者意图的洞察,对叙事技巧的理解。我常常在读完一本小说后,会回过头来思考詹姆丝在书里提到的那些观点,然后就会发现,原来之前我所认为的“巧妙”和“惊喜”,背后都有着深刻的逻辑和精密的计算。她让我明白,每一个被提及的人物,每一个被描绘的场景,甚至每一个对话中的停顿,都可能蕴含着作者的深意。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问问题的能力”。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读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解构者”。我开始注意到那些我以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开始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关注“发生了什么”。这种阅读体验的改变,让我觉得更加充实和有成就感。感觉自己好像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可以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密码”。
评分我必须承认,《推理小说这样读:谋杀天后詹姆丝告诉你》这本书,让我对推理小说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我一直以来都非常热爱推理小说,无论是经典的诡计,还是现代的心理悬疑,我都乐此不疲。但是,我总觉得,在享受故事的精彩之余,我好像少了点什么,总感觉自己只是一个观众,而没有真正理解这场“演出”的幕后玄机。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内心的这种缺憾。它并没有直接去剖析某一个具体的推理小说,也没有透露任何一个案件的真相。相反,它以一种极其深刻和独到的视角,教会我们“如何去读”推理小说。詹姆丝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魔术师,她不揭秘魔术本身,而是教你如何去观察,如何去分辨,如何去理解魔术背后的原理。她让我明白,推理小说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故事的跌宕起伏,更在于作者如何通过文字的“障眼法”,巧妙地引导读者的思维,制造惊喜,又在不经意间埋下线索。她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被提及的人物,每一个被描绘的场景,甚至是每一个看似不重要的对话,都可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棋子”。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阅读推理小说的体验。我不再是被动地跟随情节,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分析作者的意图,去识别那些被隐藏的逻辑,去欣赏那些被巧妙设计的“误导”。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张“阅读秘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推理小说的精髓,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
评分我自诩为推理小说的“老饕”,但《推理小说这样读:谋杀天后詹姆丝告诉你》这本书,硬生生地把我从一个“吃客”变成了一个“鉴赏家”。我一直以为,读推理小说,就是沉浸在故事里,享受那种被情节牵引,最后恍然大悟的快感。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推理小说更深层次的魅力,那是关于作者如何构建世界,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智慧的较量。詹姆丝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具体作品的“答案”,而是给我提供了一套“思考的工具”。她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不直接告诉你一道菜的味道,而是教你如何去辨认食材的新鲜度,如何去掌握火候,如何去调配香料,最终让你自己能够烹饪出属于你的美味。她让我明白,推理小说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在于“谁是凶手”,更在于“作者是如何让你相信他是凶手”,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文字的精妙编排,来操纵你的感知和判断”。她让我开始关注那些我以前可能忽略的细节:人物的微表情,场景的细微变化,甚至是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都可能是作者为了引导我走向某个结论而精心布置的“暗线”。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阅读推理小说的体验。我不再只是被动地跟随故事,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分析,去质疑,去挖掘。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在和作者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博弈,而这本书,就是我手中最锋利的“放大镜”。
评分天啊,我不得不说,《推理小说这样读:谋杀天后詹姆丝告诉你》这本书简直是我阅读生涯中的一座灯塔。我一直是个推理小说的狂热爱好者,从阿加莎·克里斯蒂到东野圭吾,几乎是来者不拒。但说实话,有时候读完一本,内心总会泛起一丝遗憾:我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但我不确定我是否真正“读懂”了它。我总觉得,那些看似巧妙的布局,那些层层递进的线索,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刻的作者意图,而我可能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这本书,就是填补了我心中这一块的空白。它并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案件分析,没有剧透任何一部作品的情节,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教你如何去“拆解”一部推理小说。它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师,将推理小说的骨骼、肌肉、甚至神经系统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詹姆丝,她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她能看透那些我们普通读者被文字表象所迷惑的地方。她提醒我们,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场景的设置,甚至每一个人物的微小习惯,都可能是作者精心布置的棋子。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推理小说,不单单是关于“谁是凶手”,更是关于“为什么是凶手”,以及“作者是如何让你一步步走向这个结论”的。它教我如何去识别作者的“误导”,如何去挖掘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动机”,如何去理解叙事结构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以前我读推理小说,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现在,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一个参与作者创作过程的“协作者”。这种阅读体验的升级,让我觉得无比兴奋。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从中学到的方法,应用到我接下来读的每一本推理小说中去。
评分我必须得说,詹姆丝的《推理小说这样读》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一直以为,阅读推理小说,就是跟着情节走,然后看最后谁是凶手。但是,这本书却告诉我,原来“读”推理小说,还可以有如此深入的层次。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具体案件的线索或者答案,而是像一位博学的导师,教我如何去“看透”推理小说的本质。詹姆丝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盲点”,并用极其精辟的语言为我们一一解析。她让我明白,那些看似偶然的细节,往往是作者精心埋下的伏笔;而那些被刻意忽略的空白,则可能隐藏着最关键的线索。她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讲“讲故事的方法”。她强调的是一种“阅读的思维”,一种能够洞察作者意图、理解叙事逻辑的能力。以前我读推理小说,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现在,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侦探,在和作者进行一场智慧的较量。我会开始主动地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通过这个场景达到什么目的?这些人物的对话,又隐藏着什么深意?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让我觉得每一次翻开推理小说,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乐趣。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推理小说更深层世界的大门。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故事的读者,而是能够主动去“解码”和“品鉴”作品的行家了。
评分这本《推理小说这样读:谋杀天后詹姆丝告诉你》,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书。我一直以来都是推理小说的忠实粉丝,但总觉得,在享受精彩故事的同时,好像缺失了什么。我能感受到故事的悬念,能体会到解谜的乐趣,但总觉得,自己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没有真正理解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一切的。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种遗憾。它没有去分析具体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提供任何案件的答案,而是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方式,揭示了推理小说的“内在逻辑”。詹姆丝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她没有直接指向宝藏,而是教会我如何去解读地图,如何识别路标。她让我明白,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场景的描绘,甚至人物的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是作者为了引导我走向某个结论而精心设计的。她让我意识到,推理小说的精髓,并不仅仅在于“谁是凶手”,而在于“作者是如何让我们一步步相信他是凶手”,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操纵我们的思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阅读推理小说的方式。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跟随故事情节,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究作者的意图,去识别那些被隐藏起来的线索,去分析叙事结构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每次读完她书中提出的观点,再回顾自己读过的那些经典作品,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这种阅读的升华,让我觉得无比满足。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读者”,变成了一个更懂行的“鉴赏者”。
评分老实说,刚拿到《推理小说这样读:谋杀天后詹姆丝告诉你》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丝既期待又有点怀疑的心情。毕竟,“读”推理小说,听起来似乎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难道还有什么特别的“读法”不成?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去详细解析某一部具体的推理小说,去揭秘某个经典案件的真相。反而是另辟蹊径,从一个非常高屋建瓴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关于“如何欣赏”推理小说的大门。詹姆丝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她没有直接告诉我目的地,而是教我如何去看待地图,如何辨认方向。她没有给出任何一个具体的“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质疑”。书里充斥着对推理小说创作逻辑和读者心理的深刻洞察。她会提醒我,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那些被刻意省略的部分,甚至人物之间微小的互动,都可能隐藏着作者精心布置的线索。以前我读推理小说,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和感性的体验,现在我才意识到,背后有着多么严谨的体系和多么精巧的构思。这本书不是在剧透,而是在“解密”推理小说本身。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故事会让我感到“惊喜”,为什么有些情节会让我“心跳加速”。她让我意识到,阅读推理小说,其实是一场作者与读者之间,关于智慧和逻辑的博弈。而这本书,就是我在这场博弈中,最得力的“战术指导”。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阅读的“秘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评分“谋杀天后詹姆丝告诉你”—— 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悬疑故事的无限渴望。你知道吗,我一直觉得,读推理小说可不仅仅是翻开书页,眼睛跟着文字走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智力博弈,一场与作者精心设计的迷局的较量。而这本书,恰恰将这种“读”的过程,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一直对那种抽丝剥茧、拨云见日的快感深感着迷,但很多时候,即便故事再精彩,我也会在某个节点感到些许茫然,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作者的意图,是否抓住了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线索。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迷失方向时伸出了援手。它没有直接剧透任何一个故事的结局,也没有公布任何一个凶手的身份,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为我们解析了推理小说的“呼吸”。它教我们如何去“看”,去“听”,甚至去“感受”一个故事。它提醒我们,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那些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波动,甚至是被刻意忽略的空白,都可能是通往真相的关键。我常常会发现,读完一个案子,回头再看詹姆丝的解读,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之前我所忽略的,正是作者最想让我们注意的。这种“被点醒”的感觉,比自己独立破解谜案带来的满足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不仅教会了我一个答案,更教会了我一套思考的方式。我曾经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那些经典的推理小说,试图理解大师们的构思,但总觉得隔靴搔痒。而詹姆丝用她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她不是在告诉我们“是谁做的”,而是在教我们“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作者是如何让我们相信的”。这种从“是什么”到“如何是”的转变,彻底改变了我对推理小说阅读体验的认知。这本书就像一本秘密手册,解锁了我内心深处对推理艺术的理解,让我从一个单纯的读者,升华为一个更深层次的“鉴赏者”。
评分拿到《推理小说这样读:谋杀天后詹姆丝告诉你》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好奇的。毕竟,读推理小说,听起来是一件非常直接的事情,难道还有什么特殊的“读法”吗?但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完全没有预设的套路,没有去分析具体的某个案件,也没有直接告诉你“凶手是谁”。詹姆丝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推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灵魂”。她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解剖师,把推理小说从内到外,从骨骼到血肉,都细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她让我明白,推理小说的精彩,并不仅仅在于故事的悬念有多大,而在于作者如何用文字来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如何巧妙地引导读者的思维,如何层层递进地揭示真相。她强调的是一种“阅读的艺术”,一种能够洞察作者意图、理解叙事技巧的能力。我经常在读完书中提到的某个观点后,会回过头去翻看自己读过的那些推理小说,然后就会发现,原来那些我曾经觉得“巧妙”的设计,背后都有着如此清晰的逻辑和深刻的考量。这本书不是在“剧透”,而是在“启蒙”。它让我从一个单纯的被动读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解构者”,一个能够欣赏推理小说更高层次美感的鉴赏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