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那是一片丰饶肥美的大地,但是,「浮动的岛」带来了陌生人,似乎也带来了垄罩未来的阴影......
三百年前的台北,还是座烟波浩渺的大湖,以及环绕着大湖的丰饶肥美的土地,和榛莽未开的山林。在此生活的人们,不需耕作、开垦,食物俯拾即是。可是与世无争的生活,却因为来自远方的金毛人与红毛人的统治,以及渡过黑水沟的汉人擅自干预,而产生变化。
出生不明的混血儿金毛阿豹,为了躲避血腥屠杀与官兵追杀,逃到淡水河岸八里坌,意外发现自己的身世,成为部落头目。但是「会打雷的浮岛」带来了陌生的唐山人,觊觎这片丰饶富庶且未经开垦的土地。阿豹与儿子拉雅儿经不起唐山商人一再请求,于是带着他们深入传说中的大草原。溯河而上是惊险万分的旅程,可是让阿豹与族人心里浮现莫名不安的,却是隐藏在陌生人笑脸之下的真正意图……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甚么。只是变化一旦迈开了脚步,就把人远远甩在背后……
长期投注地方史的作家庄华堂,这次以小说带领读者回到三百年前的台北。全书结合史实与考察资料,透过生动的文字、栩栩如生的叙述,精准的推敲、想像,重现许多许多年以前水乡台北的河川生态及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样貌。
本书特色
★文献中毫无生命的纪录,在作者的笔下,三百年前的水乡台北,化为清晰且生动的原始住民生活景象。
作者简介
庄华堂
桃园县新屋人。深耕地方的文史工作者,曾任耕莘写作总干事、优剧场行政总监,执导拍摄公视《后山平埔志》、《台湾福佬客》纪录片。现任新北市大河文化协会执行长、採茶文化工作室负责人。
长期将精力投注在文字及地方文史的结合,作品包含小说、童话与报导文学,曾获文建会台湾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台北县文学奖等。着有《土地公庙》、《大水柴》、《巴赛风云》、《慾望草原》,少年读物《台湾的河流》、《红毛古力》,及地方文史专书《平潭春秋》、《土匪窟的故事》等。
序 盆地的巨河 陈芳明 5
推荐 水乡「泽国」 彭瑞金 9
导读 追寻遥远记忆里的水乡 陈健一 11
序曲 八仙大湖 20
第一章 女巫之山 30
第二章 追寻卡拉豹 118
第三章 白浪来了 156
第四章 溯河而上 188
第五章 探险武熘湾 232
第六章 逐鹿大草原 288
终曲 戎克船来的时候 318
跋 我的水乡泽国 庄华堂 329
1台北平原开发大事记 333
2参考书目 339
盆地的巨河
序庄华堂《水乡》陈芳明
滔滔巨流穿越台北盆地,延伸出去的支流丰饶了草木鱼兽,也滋养了仰天无告的善良子民。历史是怎么开始,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是在草原上印下人类的足迹时,荒凉的天地早就在那里迤逦绵延。美丽的神话故事,魅惑的民间传说,漂荡过好几个世代。从来无法釐清源头是在哪里,而且也无法预测会消失在哪里。漫漫岁月见证过多少追逐理想的人们,也俯视过生死起灭的聚落。留下来的记忆,是何等贫乏。有时是乱裂残缺,有时是空白无终。可以确信的是,从远古的盲昧状态到现代的繁华城市,沿路散佈着多少荒冢古墓,那是所有生命的归宿,却暗藏着无数惹人议论的故事。人类发明文字以后,并不能保证所有的记忆都能遗留纪录。所有的文献只是史家写下他们所看到的,或听到的;那些看不到,或听不到的事蹟,便注定付诸遗忘。动人的小说家便是在文献匮乏的地方,填补大量的想像,也注入生命与人格。在虚构的历史舞台上,小说家的笔引导不知姓氏的人格登场。戏骨需要戏肉,在盘根错节的时间网络,渲染人际关系、感情升降、故事起伏,往往可以使读者被吸纳进入历史的深渊。
庄华堂经营台湾历史小说已经多年,他对原住民,特别是对平埔族的故事极为着迷。他同时经营数部大河小说,包括后山三部曲,巴宰海三部曲(已完成《慾望草原》),台北四部曲(已发表《巴赛风云》),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土地公庙》(1990)、客家小说选《大水柴》(2006)、长篇历史小说《吴大老以及他的三个女人》(2006)。他出道甚晚,写作甚勤,短短十余年就以历史小说扬名立万。他广泛涉猎前人的台湾史研究成果,并且亲自进行田野调查。如果说他的文学不是写出来,而是走出来,亦不为过。他的书写工程无疑是以双轨进行,一方面是涉入地理的旅行,一方面则是投入历史的旅行。在空间与时间的交会处,他找到文学的座标。庄华堂能够漫游的版图,无穷无尽。到目前为止,他以历史小说作为生命的志业,放眼当代文坛,少有望其项背者。
战后以来,渐渐有作家发现历史是富饶的文学宝库。这个海岛,幅员有限,能够追溯的文字记录,可能仅有三百年。但是在文字缺席的地方,历史可以延伸到天涯海角;那广阔的天地,足够小说家的想像驰骋。历史与文学之间,既是相互融合,也是相互排斥。如果过分偏重时间、地点与人名,小说往往沦为历史的奴仆。真正的文学作品,把历史视为故事的遥远背景,对于文献中的记载适度的扭曲变造,反而可以使人格跃然纸上。
在日据时代,日本作家带着帝国之眼肆意改编台湾历史。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西川满,他写过中篇小说〈採硫记〉,便是以一六九七年郁永河《裨海纪游》为底本。郁永河当年来台湾开採硫黄,是为了运回福建去制造火药,在汉文纪录?,台北盆地第一次留下鲜明的记忆。
他看到了巨大的水域,当他从金包里航行进入淡水河时,看到一座美丽的山峦,他称之为坌岭,就是现在的观音山。当他进入干豆门(关渡)时,看到两大河流汇合的广大水面,不禁发出赞叹。郁永河趋赶牛车,进入台北平原,荒草淹没人身,不仅看见巨蟒,也看见裸体的原住民。那是汉人眼中最原始的台北,那原初是凯达格兰族的乐园。这位汉人官吏完成採硫工作后,离去时留下一段令人千古难忘的文字:「所谓海上神仙者,不过裸体文身而已。」郁永河的幻灭感,几乎可以推知。再过两百年,英国传教士马偕(George Mckay)又到达淡水,在他留下的回忆录《台湾遥寄》,也看到妩媚迷人的观音山。但是汉人聚落已经遍佈整个盆地,移民文化蔚为风气。平埔族似乎被迫隐入山中,那美丽的草原终于成为他们的失乐园。西川满无视于过往的历史变迁,却以殖民者的身分,改写郁永河台北平原的故事。在他的小说?,郁永河竟然摇身变成快乐的旅行者,那种开朗的态度无非就是帝国的慾望,刻意对台湾历史架构进行抽樑换柱;要消灭被殖民者的精神,当然就要优先篡改记忆。
容许偏离历史方位的族群记忆,再次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正是重建台湾主体性的关键课题。长期以来这小小的海岛,一直是帝国主义者凝视的对象。它好像是一个空白的主体,随时可以填补慾望与意义,台湾不断被解释、被改写、被扭曲、被误解,彷彿是一个阴性的身躯,忍受着权力的安排与支配。从这个观点来看,庄华堂所写的历史小说,确实已具备一种翻转的力量,他容许岛上住民挣脱被凝视的地位,而开始自我关照、自我解释。他的书写实践,等于是把受尽委屈与扭曲的历史命运再度改写。「台北四部曲」是值得期待的作品,为台湾文坛带来新的视野。他展开时间与空间的双轨旅行,逆流而上,使失落的不再失落,使遗忘的不再遗忘。庄华堂在行文落笔之际,有时不免被当代文化所牵制,还没有完全施展波澜壮阔的想像。一如小说中以「混血儿」来形容故事主角,似乎不符历史情境。金毛红毛的种族确实在台湾岛上活跃过,东洋西洋文化也在早期的土地上活动过。再回到历史舞台时,作者对于语言的使用,可能要非常警觉,也非常敏锐。无论如何,这是不容易的成就,庄华堂正在挑战一桩不可能的任务。
历史滔滔,淹没过多少爱情与理想。台北盆地的水乡泽国,是作者梦寐以求的天地,曾经发生过的原住民精采故事,以魂兮归来的姿态出入于小说中的山谷与平原。作者的重要理念,便是让岛上的古今族群复活过来。历史绝对不是单一族群创造出来,文化也绝对不是单一人物所擘造。从荒芜到繁华,从失忆到记忆,庄华堂蓦然让我们看到盆地的巨河。
(本文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推荐序
水乡「泽国」
彭瑞金
华堂在写完《巴赛风云》之后,立刻拟定了「台北四部曲」的写作计画,《水乡》是第一部,接下来会是《水田》、《水城》、《水村》,分别要写淡水河流域、艋舺、大稻埕、大龙峒、台北盆地、深坑、新店、乌来、三崃等今天大台北地区的开发时期为历史背景的「故事」,已自行命名为「大河小说《台北四部曲》」。如果能如期顺利完成,真是水乡「泽国」,必定为台湾文学史添一页光彩灿烂,泽惠台湾的史页。
我不是迷信大河小说,也不信奉三部曲或什么四部曲、五部曲,我不认为这些「符号」等于文学作品的CAS。虽然在读过《巴赛风云》和《水乡》之后,我也肯定华堂是继钟肇政、李乔等客籍长篇书写能手之后,最有可能继踵前贤的客籍长篇小说的书写好手。根据华堂初拟的计画,四部计六十万字左右,但和已完成的《水乡》比对,四部合计八十万字、甚至超过百万字都有可能。不过,重点不在部数和字数,要问的是台湾长篇或客籍作家的长篇创作的立基点在哪里?
钟肇政写《台湾人三部曲》和李乔写《寒夜三部曲》,虽然都没有可和钟、李二位作者对号入座的人物,但却没有人怀疑他们是在「讲自己的故事」,作者的灵魂、思想都「附身」在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迹中「重现」,形成一种作者不在场,精神、思想却无所不在、无事不与,无刻或间的情形。华堂不是台北人,要说台北盆地的故事,而且是说自己出生前三百年发生的故事,仰赖的是文献的检索和田野调查。钟肇政和李乔的写作范畴也逾越他们个人的经验,当然也有很多得借重文献和田野调查,但毕竟和华堂的完全仰仗不同。华堂有完全的历史想像空间,人物、情节有绝对的虚构自由,有充分去发挥小说「大话」本领的余裕。然而,事实不然,《水乡》写得相当辛苦,有过废笔而叹的挫折。我认为是小说创作一旦只依赖「可靠的文献」、靠得太用力了,还是有靠不住的时候。
我知道华堂投注于台北盆地文献的蒐集、调查、研究的功夫,既久又深,从盆地文化层的考古、调查的参与和文献的上穷碧落下黄泉,早已是进入他的文学收获期。不过,庄稼播种很辛苦,收割也往往是汗水、泪水交织。和钟老、李乔的历史长篇不同的是,两位前辈的写作有「写自己的故事」作为驱动力、有祖灵、有地灵……的召唤,让他们非写不可,也有一旦动笔、不达目的绝不缩手的驱力,华堂写《水乡》系列,相对的,没有他们的「驱力」,也没有他们的「动力」,只凭对小说的「热力」,写得一定很辛苦,也有一定的写作危机。那么远距离的小说长跑,没有了热力可能便跑不动。小说创作的热力,总是随着年龄,甚至文学创作的外在环境变化衰退。《水乡》的出版,令人为他这部伟大的写作构想松了一口气,总是把头洗下去了,一定要继续把它剃完吧!何况,《水乡》也获得国艺会的长篇小说创作专案补助,写完了,又立即获得出版亮相的机会,对华堂都是肯定,也势必为他这庞大的写作计画注入巨大的热量,就让我们拭目等待「台北四部曲」的完成吧!
(本文作者为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
导读
追寻遥远记忆里的水乡陈健一
对我们熟悉的台北,一直是这样子吗?
没有高楼华屋时的台北是什么样子呢?
一百多年前,两百多年前,或者更远之前──庄华堂长篇小说《水乡》书写的三百年前,那个时候的台北又是什么模样?
地质学者告诉我们:三百年前有个康熙台北湖;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提到凯达格兰族,或者毛少翁社……《淡水厅志》上还记载「赖科」这个人,另外在尹章义、王世庆的台北盆地开发史研究中,也存在「陈赖章垦号」、「胡同隆垦号」等早期台北开垦的文字片段。
知道「知识」的古早台北后,仍然想问:三百年前的台北是什么样子?尽管文献中呈现出台北部分样子,但是语意片段,意义抽象,不容易体会藏身文字间的生命和土地情境;即使弄懂知识的台北,得到的印象也只是片段、破碎,内在情感的投入及想像无法展开。
取代「知识性」的阐述,试着以说故事的方式,用柔软、有生命的故事,借由故事叙述视角,获得一个直观的印象,让读者感觉到、体会到古早台北的土地和生命情境,你以为如何?
庄华堂的台北四部曲第一部《水乡》,就是这种想望和意识下的创作。
《水乡》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七○○年前后二十年的台北样子。
这段期间,台北部分地区曾经淹没为湖泊,大都是平埔族原住民,汉人较少。淡水河以南的地方较低洼,现在的三重、芦洲和部分新庄地区都陷落在湖泊里或沼泽中,士林后港、洲美里及社子一带也在湖里面,湖泊边缘可能在现在的大龙峒、剑潭、士林下树林、唭哩岸、关渡、新庄街、板桥崁仔脚等地方,以及自水面浮出沙洲,像芦洲等。他们搭乘木头做的「艋舺(独木舟)」往来各地。
一七○○年前后,汉人陆续自淡水河口或桃园一带来到大台北区。初到大台北地区的汉人,若从淡水河口进到关渡一带,会看到广大的湖泊,往北,关渡、唭哩岸、剑潭(圆山大饭店一带)为最接近湖泊的陆地,许多汉人前往居住,也发展出大台北区的三大古庙,分别是关渡宫、慈生宫及观音寺。往南水域较宽广,环境并不稳定,兴直庄(现在新庄老街一带)为湖边高地,且后面有广大的平原,环境稳定,水源丰沛,很快的吸引汉人注意,也因此成为汉人较早开垦的地区之一,一七○○年的往后数十年,该地区发展出北台湾最热闹的街道;也就是新庄街。
再回到一七○○年前二、三十年以后的大台北景象……
大河流(淡水河两岸)边沿住着不同的平埔族群,淡水河口有八里坌社,接近现在士林、北投一带为毛少翁社,新庄一带为武熘湾和摆接社,现在大龙峒一带为奇母卒社,更上面的松山火车站一带为麻里即吼社,另外中和及永和一带有秀朗社……。汉人部分,早在清朝占领台湾之前,郑成功军队占领南台湾的那段期间,已有军队来到台北;何祐和他的部下驻扎于奇里岸一带,后来郑成功的亲戚郑长也到附近活动;施琅打败郑成功的军队占领台湾后,北部仍少汉人在活动,但是已有通事在台北地区活跃,像赖科就是当时非常活跃的汉人。
一六九七年郁永河到台北时,台北到处是沼泽、湖泊,几年后,汉人商人意识到台北「地广土沃」,值得开垦,就陆续到台北,往来台北和大陆做生意,当时八里十三行就成为重要的口岸;清朝大官陈璸追海盗到台北来,也发现台北土地潜能,决定派更多军队长期驻守,从此汉人在台北的生活方式有军队和平埔族抗衡,有了更大保障,汉人纷纷前来开垦,这些汉人开垦前要和清朝政府申请垦照,「陈赖章垦照」就是那个时候的垦照;垦照范围为台北湖周边环境较稳定的土地,像关渡、观音山脚下、大龙峒及秀朗等地区。这段日子,汉人和平埔族的关系大抵和谐,甚至还配合汉人翻修关渡的妈祖庙,翻修那年「众番云集」,这中间,通事赖科应该扮演重要角色。
自大陆或自南部前来的「有力人士」纷纷找水边高地开辟田地,自山上构筑水坡引水灌溉水田,或兴筑水圳自大河引水到田里;约一七五○年代左右,大台北的新庄平原、摆接平原、大佳腊平原都有水圳,开垦基础确定,水田及粮食来源增加,前来居住及开垦的汉人也在逐渐的增加……
于是台北地区逐渐从荒烟蔓草,成为有水田庄稼、有竹围人家的地方。
以上的描述大抵为《水乡》这部小说铺陈的背景。
生活在那时代的人,每天看到湖水、河水和沼泽,和水的关系密切。也因此,这部十五万字的小说以「水乡」做书名,就很核心的指出当时台北的环境及历史舞台;也给接下来小说情境描述,提供贴切的生活背景和想像凭借。
书中出现的几个人物,大抵为活跃于台北平原的凯达格兰平埔族,以及少部分从唐山来的汉人。整体而言,本书用三百年前的大台北环境做舞台,有机的导入历史素材、文献片段,以及地理、自然环境,这样的小说写法,就大台北区而言,该是第一次,很值得细心体会、追索及思考。
让我们跟着庄华堂的小说之笔,追寻古早古早以前,台北人遥远记忆里的水乡。
(本文作者为台湾土地伦理协会祕书长)
跋
我的水乡泽国
三四年来,我习惯每天黄昏时分,跨过高高的堤岸到新店溪边散步。
我喜欢在堤岸上方的陆桥顶端驻足,看这个我生活了三十几年的城市,在热闹喧嚣一整天,经过彩霞浓?艳抹之后短暂的美丽容颜。
其实这片河滩并不美丽。三十年前,我窝居于光复桥畔的年代,从苏清波、邵恩新到林丰正主政的时候,他们把全县的垃圾弃于淡水河沿岸堆积,把这条台北人的生命母河弄得污浊不堪。尤清八年任内,以几万辆次的卡车将它清除,苏贞昌的八年,开始将滩岸绿化,于是我们看到春风又绿的草皮。被人讥为上山打老虎的周钖伟县长,其实做了几件好事情,他大力推动堤岸的自行车道联结,做水岸绿色廊道,并致力于一般人看不到的污废水处理。于是我每天散步的地方,多了一个黄昏之后LED灯光美景的江子翠砾间水岸公园。
江仔翠老地名叫做港仔嘴,它位于新店溪与大汉溪的汇流口,是个至今仍然列为行水区的老旧社区。现在当地还有一座土地公庙,早年的信徒主要是潘姓和林姓人家,他们应该是武熘湾社凯达格兰的子孙。
《水乡》这部小说,就是描写三百年前唐山移民尚未拓荒斯土之前,淡水河下游地区水乡泽国的原始风貌。小说的主人翁就是凯达格兰族人,随着康熙四十九年陈赖章垦照告示─汉番初接触为发轫,故事从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北投社开始,沿着河流上溯到毛少翁、奇母卒和武熘湾的故事。
这个题材前后酝酿九年,实际撰写四年,跟第一次向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提出申请,我的第一部长篇《吴大老》一样,前后展延三次才完成。我实在很羡慕我的同乡前辈钟肇政老师,他的「台湾人三部曲」─三十万字的《插天山之歌》,只利用暑假期间的两个月就完成了,就创作速度来说,我跟他比有如龟兔赛跑了。
《插天山之歌》的场景在大嵙崁溪的大溪、角板山区,是钟老青少年时期熟悉的场域─他的父亲在八结、五寮公学校教书,那时他在淡水中学念书,每年寒暑假会回到山区的家,所以他对于那片插天山地区熟悉,写起来顺手。我从高中时期就上来台北,住过台北市、景美、新店、板桥,在台北都会区生活三十几年,本身又是一个跑遍各地的地方文史工作者,对小说场域的淡水河下游地区也熟悉,写起来却痛苦万分。
主要原因在于小说所涉及的时空问题─《插天山之歌》的时空是太平洋战争末期,钟老生于大正十四年,终战那年他二十岁,因为经历那个时代,他写山区人家的生活、产业,战时的体制、民生细节无不熟悉。《水乡》的时空是三百年前的台北,那时候的平埔族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他们跟汉人初接触说什么话?淡水河两岸生长哪些花草树木,有哪些昆虫水鸟动物?这些都困扰我的思路与文字─作者如何去还原或重建三百年前的场景─淡水河下游的原始风貌?
是故,我每一部历史小说都要参考许多资料,而《水乡》特别多─包括西荷时期的史料、笔记,清代的方志、古文书,日治乃至于战后学者的研究论着。感谢翁佳音对于淡水河流域详细的考证,他跟江树生、李毓中、康培德有关西荷时代的研究论述,学院里尹章义、戴宝村、陈国栋、陈宗仁的几本着作,中央研究院潘英海、李壬癸、刘益昌、詹素娟……等良师益友所制作的「平埔文化网」,都提供我写作这本书的主要参考依据。此外在生态及文史方面,老朋友林淑英、刘克襄、陈健一、晏若仁、林智谋、潘增鑑、周祥传……我运用他们发表的文章,甚至是跟着他们的脚步重新认识淡水河、新店溪的河川生态与风土民情。
因为他们,让作者把这部小说更接近于我想像中的水乡泽国。
附记:
本书编校期间,晏子以肺腺癌病逝于台中荣总,得年五十岁。
晏子,一个外省新移民第二代,把后半生全部消耗于台湾生态环保领域的绿人─曾任自然步道协会秘书长、千里步道志工、生态农场志工队长,最后鞠躬尽瘁于主妇联盟合作社。晏子是平凡中最不平凡的人─爱人,爱土地,爱花花草草,爱昆虫鸟兽,爱大地之上的芸芸众生!
我将本书献给晏子小德兰天使。因为晏子是我从文学、文史领域,进入生态环保领域的重要引导人,《水乡》的自然环境书写,跟她息息相关。
庄华堂 于二○一一年七月
拿到《水乡》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那是一种很淡雅的蓝,带着些许水墨的晕染,让人一眼望去就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我平常不太爱看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更偏爱一些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作品。《水乡》恰好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将意境勾勒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里对景物的描写,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片水乡之中,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听着船夫悠扬的歌声,看着孩童在水边嬉戏。这些画面,不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情感,一点点渗透到读者的脑海里。书中的人物塑造也很成功,他们不是完美的,甚至有些笨拙,有些执拗,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真实,那种生命的活力,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看到了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喜悦,更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真实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某一段,感觉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引导。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再艰难,也总会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追寻,去珍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洗涤,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那潺潺流水带走了,只剩下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与宁静。
评分《水乡》这本书,可以说是最近我读过的最让我惊艳的作品了。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能否触动人心,能否引发思考,而《水乡》无疑做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就好像你站在那里,亲眼目睹着一切的发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水”的描写,它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书中人物情感的寄托,是他们命运的象征。水,时而温柔,时而汹涌,就像人生一样,充满了变数。书中的人物,他们不是完美的,他们有缺点,有迷茫,但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却让我深受感动。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绝望中绽放出生命的色彩。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强大,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韧。书中的情感描写也极其细腻,那种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友情,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读到那些催人泪下的情节时,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感觉自己也融入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是一种哲学,一种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命运的哲学。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很多问题,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人。
评分刚拿到《水乡》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平淡的读物,毕竟“水乡”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宁静、缓慢的感觉。但没想到,这本书却给我带来了如此大的惊喜。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温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辈,娓娓道来,一点一点地将你带入故事的世界。书中的人物,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命运,但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我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看到了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喜悦,更看到了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我特别喜欢书里对“家”的描写,那种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都让我感同身受。我一直觉得,“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更是心灵的港湾,是精神的寄托。而《水乡》这本书,恰恰就展现了这种“家”的温暖和力量。书中对情感的刻画也极其细腻,那种不经意间的流露,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都让我觉得特别真实。我读到那些感人的片段时,会忍不住眼眶湿润,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也让我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
评分拿到《水乡》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部关于风景的书,关于那些如画般的景致,关于那些古老的传说。但没想到,它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关于那些在水乡生活的人们,关于他们的喜怒哀乐,关于他们的悲欢离合。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捕捉到人物内心最微小的波动,也能够描绘出最生动的场景。书中的人物,他们不是完美的,他们有缺点,有迷茫,但他们身上那种坚韧和乐观,却让我深受感动。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绝望中绽放出生命的色彩。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强大,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韧。书中的情感描写也极其细腻,那种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友情,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读到那些催人泪下的情节时,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感觉自己也融入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之中。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家”和“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它是一本能够治愈心灵的书,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水乡》这本书,我真的是爱不释手。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却又不显得生硬。书中的故事,虽然是以“水乡”为背景,但它所展现的,却是人生百态,世事变迁。我看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去爱,如何去失去。那些情节,虽然普通,却充满了人情味,让人读来感慨万千。我尤其喜欢书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他们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有优点,有缺点,有喜悦,有悲伤。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希望,如何在绝望中绽放出生命的色彩。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强大,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坚韧。书中的情感描写也极其细腻,那种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友情,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读到那些催人泪下的情节时,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感觉自己也融入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之中。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也让我学会了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情感。
评分拿到《水乡》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会是一本很小清新的读物,描绘着江南水乡的婉约与柔情。然而,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远远不止于此。作者的笔触,如同潺潺流水,看似不经意,却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书中的故事,并非惊天动地,而是像生活本身一样,充满了琐碎的日常,以及在这些日常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我看到了普通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如何坚守自己的生活,如何用朴素的善良去温暖彼此。那些人物,不是英雄,不是伟人,但他们的坚持和热爱,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力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时间”的描绘,那种流逝感,那种沉淀感,仿佛你能够看到岁月的痕迹,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书中的情感,不是浓烈炽热的,而是内敛含蓄的,如同水底的暗流,不动声色,却能激荡起层层涟漪。我读到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片段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过往,想起那些我曾经拥有,或者失去的人。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对“家”和“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一本能够治愈心灵的书,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啊,拿到《水乡》这本书,心情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在阿嬷家附近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边玩耍一样。我记得那里的空气总是湿湿的,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草木清香,还有偶尔飘来的鱼腥味,让人觉得特别安心。书中的场景,虽然我没亲身去过,但文字的描绘就像把我带进了那个地方。那慢悠悠的船只,划过平静的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仿佛时间都在那里静止了。还有那些临水而建的古老房屋,木制的廊道,石板铺就的小巷,总觉得藏着许多故事,就像我们家老宅一样,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一段过往。作者的笔触很细腻,不是那种大刀阔斧的描摹,而是像画家在画布上一点一点晕染开来,水墨般的意境呼之欲出。读着读着,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那些画面: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晚霞染红了半边天,水面上波光粼粼,偶尔有几声吴侬软语传来,瞬间就觉得心也跟着柔软起来。这本书不是那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理解的,它更像是你一位老朋友,静静地坐在你身旁,低声与你分享着他的人生感悟。里面的人物,虽然我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形象却鲜活地印在脑海里。他们或许平凡,或许有自己的烦恼,但身上总有一种坚韧和乐观,那种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让人不自觉地想要学习。书中的情感也特别打动我,那种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朴素追求,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的。我总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美好,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里。《水乡》就像一个宝藏,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新的感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这本书,真的值得慢慢品读,细细体会。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水乡》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平时看的书种类比较杂,但很少会专门去读那种以“水乡”为背景的小说。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力量,而是一种温润如玉的力量,能够悄无声息地打动人心。书里的情节,说不上惊心动魄,但却充满了人情味。我看到了小人物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去爱,如何去失去。那些情节,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可能没有留意,但作者却捕捉到了,并且用文字将其放大,让我们看到了生活最真实的一面。书中的人物,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经历,更是他们的精神。他们或许卑微,但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坚韧,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尤其喜欢书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她们不柔弱,不矫情,她们是家庭的支柱,是社会的基石,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她们的传奇。我读到过很多关于爱情的书,但《水乡》里的爱情,却让我觉得特别真实,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海誓山盟,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只有默默的付出,这种感情,才最能打动人心。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也让我学会了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情感。
评分《水乡》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静静地陪在我身边。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将人带入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力量。书中的故事,虽然是以“水乡”为背景,但它所展现的,却是普遍的人生体验,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喜怒哀乐。我看到了书中的人物,在时代的变迁中,如何努力地生活,如何去爱,如何去失去。那些情节,虽然普通,却充满了人情味,让人看了之后,感慨万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成长”的描写,那种点滴的积累,那种潜移默化的改变,都让我深思。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家”和“归属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它是一本能够引起共鸣的书,值得细细品读,慢慢体会。
评分《水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我本来对这种类型的书不太感冒,但它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有种莫名的吸引力。翻开书页,作者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田。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故事,围绕着“水乡”展开,却又不仅仅是关于“水乡”。它更多的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命运的无奈与抗争。我看到了书中的人物,在时代的变迁中,如何挣扎求生,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些情节,虽然平淡,却充满了力量,让人看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变化”的描写,那种潜移默化的改变,那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都让我深思。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家”和“归属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它是一本能够引起共鸣的书,值得细细品读,慢慢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