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三项特点:(一)分古代、中世、近代三篇,每篇第一章又分若干节,说明该时代该社会的一般情况,依此分析每个政治思想发生的原因及其结果。(二)精选每个时代代表学者的代表思想,人数不求其多,说明务求清晰,使读者容易了解某一时代政治思想的特质;尤致力于说明时空背景、何以产生此种思想、对后来有何影响。(三)外国着作固不必说,就是国内学者亦不能将西洋政治思想与吾国先哲的政治思想做比较;本书于认为有比较的必要时,用「附註」之法,简单说明中西思想的异同。
作者简介
萨孟武(1897─1984)
名本炎,孟武为其字,福建福州人。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学士,回国后历任上海各大学教授。1927年,任总政治部宣传处编辑科科长,1928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官兼编辑部主任,1930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普通行政系教授,之后兼任系主任,另兼陆军大学教官、中央学校教授。抗战军兴,随政校上庐山,抵芷江、入重庆。后国民参政会成立,遴选为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山大学、台湾大学法学院教授兼院长。政校复校,兼任政治系研究所教授,并曾任立法委员。着有《政治学》、《孟武自选文集》、《孟武随笔》、《孟武续笔》、《中国社会政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着作。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一些比较复杂或存在争议的思想时,能够保持一种相对客观和审慎的态度。他不会简单地褒扬或贬低某个思想家,而是力求呈现其思想的全貌,包括其贡献与不足。例如,在对尼采的解读中,作者并没有回避其“权力意志”和“超人”等极具争议的观念,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观念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中的意义,并探讨了它们如何被后世误读和滥用。这种 balanced 的分析,让我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此外,作者在引用原文时,也相当严谨,并会适时地进行解释,这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这种细致和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深感信服。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是,政治思想并非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哲学思辨,而是根植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关切。作者在讲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时,让我看到了他如何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联系起来,如何分析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以及他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揭示。这段论述让我明白,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矛盾会如此尖锐,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思想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马克思的著作时,那种尊重原文、但又加以解读的风格,他能够提取出马克思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并将其与历史的实际发展进行对照,让我们看到理论的预测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理论本身的演变。读完这部分,我对“历史唯物主义”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将不同思想家的贡献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既有逻辑性又有叙事性的整体。作者在介绍每一个重要思想家时,都会先交代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然后再深入剖析其核心思想,并分析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家们的思考逻辑,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提出那样的主张。比如,在讲解霍布斯时,作者详细描绘了英国革命时期的动荡与混乱,让我明白为何霍布斯会极力推崇一个强大的、不受限制的君主来维护社会秩序。同样,在谈论卢梭时,作者也生动地描绘了18世纪法国社会不平等的现实,这有助于我理解卢梭对“公意”的强调以及他对自由的独特追求。这种叙事性的处理,让原本枯燥的思想史变得生动有趣。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政治思想史佳作。它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宝库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批判性、历史性的眼光去审视当下的政治现实。每当我遇到某个社会问题,或者听到某个政治口号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将其与书中所学的思想进行对照,这让我能够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作者在书中展现的严谨治学态度、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都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理解政治思想史,就是理解人类文明如何走到今天,理解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思考我们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启迪智慧、塑造价值观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政治思想家们是如何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进行对话,并试图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例如,在讨论20世纪的政治思想时,作者对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的分析,让我对这些反民主、反人性的思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梳理了这些思潮的起源,分析了它们为何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获得巨大的影响力,以及它们对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灾难。读到这里,我深感历史的教训是沉重的,而对政治思想的理解,更是为了警惕历史重演。作者对汉娜·阿伦特关于“平庸之恶”的解读,让我对个体在集体罪恶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思考,也让我更加警惕任何形式的集体狂热和非理性崇拜。这部分内容让我认识到,政治思想的研究,绝非是象牙塔中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让我最深刻的体会之一是,人类对政治秩序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尝试、反思和调整。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到罗马共和国的法律精神,再到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以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安排。作者通过对这些历史进程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权力、自由、秩序、正义等核心政治概念上进行思考和实践的。尤其是在阅读关于民主理论的演变时,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再到后来的精英民主、参与式民主等等,我看到了民主理念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以适应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挑战。这种对政治思想长期演变的呈现,让我对现代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认识到它们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无数前人智慧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快半年了,说实话,刚开始拿到它的时候,内心是有点抵触的。毕竟“西洋政治思想史”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翻开第一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陌生的概念扑面而来,我一度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作者那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并没有像枯燥的教科书那样罗列一个个思想家的名字和他们的理论,而是将政治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展现了思想家们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产生、发展,又如何影响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早期思想家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解读,他能够清晰地指出这些古希腊的智慧如何为后世的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又在哪些方面与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惊人的相似或迥异之处。读完对古希腊的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永恒追问。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中世纪和宗教改革时期的章节,我被书中对教会权力、君权神授以及自由意志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巧妙地将政治思想的演变与基督教神学、教会的世俗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他解释了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理论如何影响了人们对尘世权力的看法,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如何试图调和信仰与理性、神法与人法。在讨论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思想如何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并间接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兴起,这一部分的论述尤为精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教会与国家”这一长期存在的张力如何塑造了西方政治制度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的论述,展示了从中世纪晚期到启蒙时代,教会与君主之间权力博弈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博弈如何催生了主权理论、政教分离等重要的政治概念。阅读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现代西方政治格局的形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认识到宗教信仰对政治思想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却又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部分,莫过于对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的精彩解读。洛克、卢梭、孟德斯鸠,这些名字如雷贯耳,但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精髓,却是通过这本书才得以实现的。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的理论视为孤立的观点,而是将他们置于反抗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的历史洪流之中。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洛克的自然权利、契约论如何成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卢梭那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振聋发聩,以及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如何为现代民主制度提供了蓝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卢梭的“公意”理论时,那种审慎的态度,他既肯定了卢梭对自由的深刻洞察,也指出了其理论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阅读这部分内容,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感受着思想的光芒如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梳理西方政治思想的源流,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尤其是在阅读关于现代政治思想的部分,作者对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分析,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度反思。他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哪种思想更好或更坏,而是呈现了它们各自的逻辑、优势和局限性。例如,在阐述功利主义时,他不仅提到了边沁和密尔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也深入探讨了其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境,比如如何平衡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在谈到自由主义时,作者对自由的内涵、自由与平等的张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认识到自由并非是无条件的,它需要在社会秩序和他人权利的框架内存在。而社会主义的各种分支,从空想到科学,从乌托邦到马克思主义,其演变过程和核心诉求,作者也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述,这让我对不同社会改革路径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