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经衍义

书经衍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经典
  • 古籍
  • 文献
  • 周朝
  • 礼乐
  • 祭祀
  • 政治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经衍义》内容分为三卷。第一卷包括〈尧典〉至〈微子〉等篇;第二卷包括〈泰誓〉至〈无逸〉等篇;第三卷则包括其它剩余篇章。《书经衍义》在越南目前仅存孤本,以木版刊印,页数(含序及跋在内)共284页。书中并无註明何时刻印。开头有作者的自序,下面标明作序的时间为1772年。书后的跋由黎贵惇的学生李陈(王贯)于1778年所写,但跋的内容也没有透露有关刻印的时间。现存版本缺少自序的第一页,我们已据其他书籍中录载《书经衍义》序文的部分补上。李陈(王贯)的跋文中有许多字脱落和模煳不清,无法辨认,因尚未找到有记载此跋的资料可供对勘,所以只能暂时保留原状。

  《书经衍义》原版现藏汉南研究学院图书馆,编码:A 1251。

越南儒学资料简介

黄俊杰、阮金山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最近10年来致力于「东亚儒学」新领域的开拓与研究,出版《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东亚文明资料丛书》、《东亚文明书目丛书》等三大书系,至今(2009年)已出版百册。

  由于研究资料的关系,过去10年来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韩国的儒学发展。为了更聚焦「东亚儒学」的研究,所以从2009年起开始出版《东亚儒学研究丛书》与《东亚儒学资料丛书》两种出版品。前者以研究论着为主,后者则蒐集并出版东亚儒学的相关原典与史料。现在重印出版的这一批「越南儒学资料」,就是本院开拓东亚儒学新视野的重要工作。这批资料的影印出版,都获得原庋藏单位正式授权。我们愿就越南儒学的发展概况以及这一批资料的状况,略作说明。

  儒学、汉字以及其他中国文化要素,虽然早在秦汉时代便已传入越南。但从公元2到10世纪之间,儒家思想对越南社会的影响,似乎仅限于华侨、行政官僚等上层社会人物,尚未普及到社会其他阶层。因此,这段期间并未出现出色的儒家学者及儒学着作。

  第10世纪李朝成立之后,统治者有意识地採纳儒家思想和制度,致力于建设一个独立文明的国家,儒学对越南社会的影响才全面地加速展开。儒家思想首先深入政治领域,接着扩展到教育制度、学术训练、文艺创作、社会文化、民间风俗等等。从第10到第15世纪,儒学在越南的地位逐渐提升,但因佛教盛行,儒学在三教之中未能取得优势,仍与佛道两家平分秋色。

  自公元15世纪的黎朝起,儒家的地位才开始超越佛道两家,成为越南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学也逐步渗透到越南社会的各个领域及阶层,这种发展一直延续到19世纪。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越南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来的东南亚特质逐渐失色,而浸润在中国文化中的东亚特色佔了上风。虽然受到法国统治的干扰,越南最后一个王朝阮朝仍然继承并发挥儒家传统,这种持续性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对于越南的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社会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影响,在18及19世纪达到最深刻的程度。越南人在接受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将其「在地化」,以符合越南本土文化及本地人的个性,而在这种「在地化」过程中丰富了原始儒学的内容。

  越南的儒学文献使用两种文字记载:汉字及越南文字(称为「字喃」)。越南人用汉越读音来念汉字,字喃则是越南人参考汉字造字原则所创的标音方块文字,用来记录越南语言。字喃的发明虽然早在第10世纪之前,但目前公认最早的长篇字喃着作迟至13世纪才出现。在最近7个世纪里,越南人同时使用汉字及字喃两种文字着书立言,虽然字喃的使用并未如汉字频繁,但以其写成的文献也构成了越南儒家典籍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作者简介

黎贵惇(1726-1784)

  又名黎名芳,字允厚,号桂堂,沿河县沿河社人(即今太平省兴河县独立社),系黎朝进士黎富恕(后改黎仲恕)之子。

  黎贵惇于黎显宗景兴十三年(1752)登进士及第,取为榜眼,是年二十七岁。之后历任翰林院承旨、秘书阁学士等职,爵颖成侯。出仕未久,于景兴三十一年(1770)辞官归乡,专于治学着书。至景兴二十八年(1767)再度出仕,历任入侍陪讼、户部左侍郎等职,爵颖成侯。景兴三十一年(1770)左除侍都御史、工部右侍郎;景兴三十四年(1773)授任陪讼。1773年至1775年,至山南地区进行查簿及土地量测统计工作。1775年升为吏部左侍郎兼国史馆总裁,该年底被降为礼部侍郎。景兴三十七年(1776)被派往顺化任协镇参赞军机,隔年又奉命回京授为户部左侍郎、行都御史。景兴三十九年(1778)改入武班,授左校点权抚事,爵义派侯。到1783年则改任乂安处协镇,不久又被召回京任都御史。于景兴四十五年(1784)过世,得年五十九岁。

  黎贵惇着述种类甚多,堪称越南十八世纪群儒之冠。着作内容涉及经学、历史、文学、地理、考证学等诸多领域,越南儒者皆尊其为集大成者。

  黎贵惇的着作有:《桂堂诗集》、《桂堂文集》、《全越诗录》、《皇越文海》、《大越通史》、《抚边杂录》、《见闻小录》、《书经衍义》、《芸台类语》、《群书考辩》、《圣谟贤范录》、《北使通录》等。另外还有一些作品目前仍无法确定是否为黎贵惇所着作的。

《山海志异闻录》 卷一:昆仑之巅,神祇之境 自古以来,神州大地之上,流传着无数关于奇珍异兽、仙人异事的传说。然而,真正踏足过那片云雾缭绕、灵气充沛的昆仑之巅,探寻过那座传说中盘踞着上古神祇的圣山的,又有几人?《山海志异闻录》便是一部详尽记录了探险者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昆仑秘境,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奇闻异事。 本书的开篇,便描绘了探险队从繁华的东海之滨出发,穿越广袤无垠的沙漠、险峻陡峭的山脉,最终抵达昆仑山脉脚下的艰辛历程。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流沙之海”。这里的沙丘如同海浪般起伏不定,风暴骤起时,沙尘遮天蔽日,能将活人活埋。探险队依靠着先人留下的古老指引和坚韧的意志,才得以穿越这片死亡之地。 抵达昆仑山脚后,他们面对的是另一重考验——“迷雾森林”。森林中终年被浓雾笼罩,方向感完全失效,更有能迷惑心智的奇异花草和低吼的巨兽。书中详细记录了探险队如何利用星象和一种稀有的夜光苔藓来辨别方向,并与一头拥有四翼、状如狮虎的“风啸兽”搏斗的惊险场面。 穿过森林,他们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昆仑主峰。山体之上,缭绕着五色祥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纯净气息。在山腰的一处隐秘洞穴中,他们发现了远古文明的遗迹——一座由白玉雕琢而成的神庙。神庙内壁上刻满了繁复的图腾,描绘着创世神话、天地初开的景象,以及那些早已隐匿于世的古老神祇。 卷二:古神遗迹,灵兽踪迹 神庙的发现,只是探险的开始。书中用大量笔墨描述了他们在神庙深处遭遇的奇异景象。墙壁上的图腾并非静止的画面,而是会随着日光角度的变化而缓缓流动,仿佛重现着远古的场景。他们记录下了一段关于“不周山断”的传说,以及一位掌控雷电的古神如何以雷霆之力重塑山川的故事。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在神庙的密室中发现了一种早已被认为灭绝的灵兽——“九尾灵狐”。这只灵狐并非传说中魅惑人心的形象,而是一只通体雪白、九条尾巴轻盈摆动的祥瑞之兽。它似乎对人类抱有善意,指引探险队找到了通往更高山峰的秘密通道。 在前往山顶的路上,他们目睹了“悬空瀑布”。瀑布的水流并非向下倾泻,而是逆着地心引力缓缓上升,汇入天际的云海之中。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水流接触到空气后,散发出七彩光芒的景象,并推测这可能与昆仑山脉独特的磁场和灵气分布有关。 卷三:镜湖之畔,智慧的试炼 山巅之上,坐落着被誉为“天地之眼”的镜湖。湖水清澈见底,湖底深处隐约可见漂浮的巨大晶体,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据说,饮用湖水者,可明心见性,洞察世间万物的真谛。 然而,抵达湖畔并非易事。湖边盘踞着一位自称为“守湖者”的神秘存在。他没有固定的形体,时而化身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时而化作一团流动的光影。他没有使用武力,而是对探险队进行了智慧的试炼。 试炼内容极其晦涩,涉及宇宙洪荒的哲学思考和伦理困境。例如,他要求探险队回答:“若世界只剩下一粒种子和一卷知识,你会选择留下哪一个?”书中详尽记录了每位成员的回答,以及“守湖者”对这些回答的点评,展示了不同个体在面对终极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抉择。 通过试炼后,“守湖者”允许他们靠近镜湖。探险队中的学者凝视湖面良久,记录下了一些超越现有认知范畴的“天机”片段,虽然这些片段过于深奥,难以用人类的语言完全转述,但其带来的心灵冲击是巨大的。 卷四:归途见闻,人间的映照 带着从昆仑学到的知识和对世界的全新认知,探险队踏上了归途。归途中,他们经过了被世人遗忘的“雾隐部落”。这个部落的人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似乎能与自然万物进行无声的交流,他们的建筑完全由活着的藤蔓和巨石构成,完美地融入了周围的环境。 书中记录了雾隐部落的祭祀仪式,以及他们流传下来的关于“大地脉络”的独特理论。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地下流动的能量所维系,而昆仑正是这能量的汇聚之点。 返程时,探险队利用在昆仑学到的知识,帮助了一个遭受干旱侵袭的小村落,通过引导地下暗河,恢复了村庄的生机。这段经历,让探险队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探寻神秘,更在于如何将所学应用于造福世人。 《山海志异闻录》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或神话集,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及个体在面对宏大自然与古老智慧时,如何确立自身价值的深刻记录。全书语言朴实却蕴含深意,配有大量写实的手绘地图与生物草图,是研究上古地理与神秘学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越南儒学资料简介 黄俊杰、阮金山 i
书经衍义简介 阮金山 xi
书经衍义  1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书经衍义》景印弁言 阮金山

  《书经衍义》作者黎贵惇(1726-1784)又名黎名芳,字允厚,号桂堂,沿河县沿河社人(即今太平省兴河县独立社),系黎朝进士黎富恕(后改黎仲恕)之子。

  黎贵惇于黎显宗景兴十三年(1752)登进士及第,取为榜眼,是年二十七岁。之后历任翰林院承旨、秘书阁学士等职,爵颖成侯。出仕未久,于景兴三十一年(1770)辞官归乡,专于治学着书。至景兴二十八年(1767)再度出仕,历任入侍陪讼、户部左侍郎等职,爵颖成侯。景兴三十一年(1770)左除侍都御史、工部右侍郎;景兴三十四年(1773)授任陪讼。1773年至1775年,至山南地区进行查簿及土地量测统计工作。1775年升为吏部左侍郎兼国史馆总裁,该年底被降为礼部侍郎。景兴三十七年(1776)被派往顺化任协镇参赞军机,隔年又奉命回京授为户部左侍郎、行都御史。景兴三十九年(1778)改入武班,授左校点权抚事,爵义派侯。到1783年则改任乂安处协镇,不久又被召回京任都御史。于景兴四十五年(1784)过世,得年五十九岁。

  黎贵惇着述种类甚多,堪称越南十八世纪群儒之冠。着作内容涉及经学、历史、文学、地理、考证学等诸多领域,越南儒者皆尊其为集大成者。

  黎贵惇的着作有:《桂堂诗集》、《桂堂文集》、《全越诗录》、《皇越文海》、《大越通史》、《抚边杂录》、《见闻小录》、《书经衍义》、《芸台类语》、《群书考辩》、《圣谟贤范录》、《北使通录》等。另外还有一些作品目前仍无法确定是否为黎贵惇所着作的。

  《书经衍义》于1772年成书,载录黎贵惇对《尚书》五十八篇内容所提出的讨论。他重视的并不是今、古文的相关问题,而把焦点放在分疏此部经典所表达的涵意上,如书中特别着重的政治思想。《书经衍义》不但是黎贵惇个人对《尚书》这部经典的心得及理解,亦能作为了解儒家精神及其运用实践的学习讲义。黎贵惇在自序中即表示,希望皇帝能学习此书学,并落实到治国方面。他在每一卷开头都写着「臣黎贵惇撰」,表达的就是欲将此书荐献给君王的想法。在越南十八世纪政治动盪的背景之下,黎贵惇衍解《尚书》的行为有明显的经世意义。

  黎贵惇依据《尚书》的篇章次序逐一进行讲解,将焦点放在他认为较重要的内容上,因此对每一篇的诠释深浅不一,有的进行较详细的解释,有的仅稍微提一二论点。黎贵惇基本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尚书》中有关治术、国君之德、修身、化民、举贤任能、迁都、赋税、兵制等内容,进而提出深度的诠释及发挥,将含蓄或深奥的文辞加以解释,再以其他经典或史实的例子来论证其观点的准确性。黎贵惇同时也注重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典章制度及法典的考证,并依据考证的结果对历代解经的说法予以评断。他在《书经衍义》里面即多次引用清代学者顾炎武的观点,并对其表示赞同。

  《书经衍义》内容分为三卷。第一卷包括〈尧典〉至〈微子〉等篇;第二卷包括〈泰誓〉至〈无逸〉等篇;第三卷则包括其它剩余篇章。《书经衍义》在越南目前仅存孤本,以木版刊印,页数(含序及跋在内)共284页。书中并无註明何时刻印。开头有作者的自序,下面标明作序的时间为1772年。书后的跋由黎贵惇的学生李陈(王贯)于1778年所写,但跋的内容也没有透露有关刻印的时间。现存版本缺少自序的第一页,我们已据其他书籍中录载《书经衍义》序文的部分补上。李陈(王贯)的跋文中有许多字脱落和模煳不清,无法辨认,因尚未找到有记载此跋的资料可供对勘,所以只能暂时保留原状。

  《书经衍义》原版现藏汉南研究学院图书馆,编码:A 1251。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点,更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思考方式和人文关怀。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长河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看到了文明的兴衰更替,也看到了那些永恒不变的情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而又带着一丝神秘的墨色水墨风,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显得格外沉静,却又引人注目。我当初是被这封面吸引,抱着一种“看看是什么来头”的心态翻开了它。拿到手的时候,纸张的质感就很好,厚实而有韧性,闻上去有淡淡的书香,这种触感和气味,是现在很多速成书籍所无法比拟的,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份心意。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而又风趣的长者促膝长谈。他不会居高临下地告诉你“你应该知道什么”,而是循循善诱,用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在你耳边轻轻诉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有时候,他会停下来,让你思考,让你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更容易将书中的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文化类的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够深入浅出,将枯燥的历史细节变得鲜活有趣的作品。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它的叙事方式很特别,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罗列史实,而是像在讲述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你不自觉地代入其中,去感受那些久远时代的脉搏。作者的笔触细腻,对于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即便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在他笔下也仿佛活了起来,有了自己的悲欢离合。

评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概念时的手法。他总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或者一个贴切的现代视角,来解释那些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隐藏的门,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被表面的枝蔓所迷惑。每一次读到这样的段落,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生怕错过其中的精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