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达:改变世界命运的八日祕会

雅尔达:改变世界命运的八日祕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erhii M. Plokhy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二战
  • 密码学
  • 波兰
  • 情报
  • 破解
  • 恩尼格玛
  • 雅尔达会议
  • 秘密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罗斯福是否遭受欺蒙?
邱吉尔是否以邻为壑?
史达林是否乘机勒索?
中国是否遭到出卖?

  一本建立在最新史料上,如说书般详细解读「雅尔达」八天历程的最权威、精彩的着作。

  雅尔达会议一直是研究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冷战形成导因的重要指标。罗斯福、邱吉尔、史达林三巨头于大战尚未结束前,相聚于黑海滨的雅尔达,进行了现代史上最祕密的和平会议,决定了世界的命运。在这场会议里,他们调遣数以百万计的雄师,以他们的意志来裁定胜利者的公义;决定各个民族的未来;更使得数以百万计的难民东西迁徙,只因他们认为唯有这样,才能促进永久和平。

  本书作者应用了近年来陆续解密的苏联政府档案,及诸位与会者所留下的日记、回忆录,以宛如说书的方式,鉅细靡遗地描述了在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这短短八天的雅尔达会议中,这三位政治领袖想了什么样的问题、作了什么样的分析以及算计了什么样的利益。情节复杂,叙事详尽,如同完整还原了这场重要会议的现场时况。

作者简介

浦洛基Serhii M. Plokhy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也是东欧诸国史最顶尖的研究学者,专攻俄罗斯及乌克兰现代史。他的着述丰富且有创见,曾经连续三年(二○○二-二○○五)获得美国乌克兰研究协会颁发的最佳着作奖项。他更于二○○九年获得古斯拉夫研究协会颁发的卓越学人奖。着有《帝制俄罗斯解体》(Unmaking Imperial Russia)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Slavic Nations)。

译者简介

林添贵

  国立台湾大学毕业,历任企业高阶主管及新闻媒体资深编辑人。现任逢甲大学兼任助理教授。译作极丰,译有《台湾的未来 : 如何解开两岸的争端》、《宋美龄新传 : 风华绝代一夫人》、《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蒋经国传》、《季辛吉大外交》(合译) 、《大棋盘》、《李洁明回忆录》、《转向:从尼克森到柯林顿美中关系揭密》、《恶兆:中国经济降温之后》等。

《暗影之冕:权力与背叛的百年棋局》 引言:看不见的王座 在一个被历史铭刻为“宁静世纪”的时代背景下,世界表面上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然而,在这片镀金的表象之下,一股古老而强大的势力正在悄然布局。他们不为君王所知,不为世人所察,他们是真正的幕后操盘手——“影之议会”。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个庞大阴影网络的发端、结构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微妙干预。 第一部:光铸之初——议会的萌芽与理念的塑形 第一章:失落的亚特兰蒂斯遗产 故事始于公元前三千年的地中海文明边缘。当时,一个由哲学家、数学家和神秘学学者组成的松散团体,聚集在一个即将沉没的强大城邦——亚特兰蒂斯。他们并非寻求统治,而是痴迷于“秩序的终极模型”。在城邦覆灭的剧变中,少数精英带着他们对知识、控制和长期规划的信念逃离,并将这些理念编码进一套复杂的符号系统和跨越世代的秘密契约中。 这并非简单的权力崇拜,而是一种基于严密逻辑的“社会工程学”。他们相信,人类的自由意志是造成混乱和资源浪费的根源,唯有被引导、被筛选的精英阶层,才能确保文明的长久存续。 第二章:中世纪的低语:炼金术士与银行家 时光流转至中世纪欧洲。影之议会不再以统一的形象出现,而是渗透到两个关键领域:新兴的商业金融和隐秘的炼金术研究机构。 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一批精明的银行家族开始掌握跨国贸易的命脉。他们表面上服务于教皇和国王,私下里却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悄悄积累财富,并以此作为影响政治决策的筹码。这些家族成员通过严格的联姻和密集的仪式性教育,继承了“维护稳定”的核心使命。 与此同时,在东方的隐修所和欧洲的修道院内,炼金术士们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他们不再单纯追求点石成金,而是专注于“人性的提纯”——开发能够影响群体心理的哲学和传播媒介,为未来的信息战奠定基础。 第三部:启蒙的迷雾——科学革命中的布局者 第三章:沙龙里的逻辑学家 18世纪,启蒙运动如火如荼。议会敏锐地意识到,思想的传播速度正在指数级增长。他们决定不再压制新思想,而是要“驾驭”它们。 在巴黎的沙龙和伦敦的俱乐部中,议会安插了关键人物。这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并非是议会最顶层的决策者,但他们是“过滤器”。他们负责筛选、推广那些有利于议会宏大叙事的理论——例如,强调理性至上、削弱传统信仰,以及构建一个中央集权政府可以更有效“管理”民众的理论框架。 伏尔泰和狄德罗的著作中那些关于“开明专制”的影子,正是议会希望看到的。他们不惧怕革命,他们惧怕的是无法预测的、失控的群众运动。 第四章:工业巨擘的阴影 19世纪,工业革命席卷全球。新的财富和权力中心诞生,议会将其视为“资源集中”的最佳时机。钢铁、石油和铁路巨头成为了议会最直接的执行者。 重点不再是控制国王,而是控制基础设施。谁控制了运输、能源和通信,谁就控制了世界的神经系统。书中详细描绘了一场发生在1870年代,关于跨大陆铁路路线的决策过程。表面上是商业竞争,实际上是议会内部不同派系——“保守稳定派”与“激进扩张派”——为了设定未来全球资源分配模式而进行的无声博弈。 第三部:现代世界的重塑——信息与权力的交织 第五章:电报与黄金标准:控制流动的血液 进入20世纪,技术带来的变化愈发迅猛。议会的核心策略转变为对“信息流”和“货币流”的绝对控制。 本书揭示了黄金标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如何成为议会确保其财富基础稳定的关键步骤。同时,早期电报网络的私有化进程中,议会势力如何确保了对关键通讯节点的渗透,使得任何可能威胁到全球稳定(即议会稳定)的消息,都能被及时拦截或“柔化处理”。 第六章:两个世界的战争:冲突的必要性 两次世界大战被议会视为清理旧有权力结构、为建立全球性监管体系铺路的必要“消毒”过程。书中分析了议会如何在幕后资助冲突双方,确保战争的规模达到足以摧毁旧帝国,但又不会彻底毁灭现代文明的临界点。 特别关注了战后国际组织的建立过程。国际联盟和后来的联合国,在议会的精心设计下,成为一个看似民主协商,实则被长期规划目标所引导的全球治理框架。 第四部:数字时代的幽灵——透明的牢笼 第七章:硅谷的先知与监控的黎明 冷战结束后,议会的焦点转向了数据和算法。他们深刻理解,未来的战争将是认知领域的战争。 本书详细描述了议会如何引导早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其核心架构的中心化倾向。顶尖的科技公司创始人,许多人是议会“影子学者”项目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热衷于“连接世界”,却无意中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监控和数据收集系统。 第八章:完美均衡的代价 在当代,影之议会的运作已臻化境。他们不再需要秘密会议室或刺客,他们通过操纵金融市场、主导文化叙事以及微调算法的权重,来实现对世界的有效管理。 本书的结尾,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哲学困境:在一个被绝对秩序和稳定所管理的社会中,人类的创造力和真正的自由价值何在?揭示了议会内部最后一次重大的辩论——是继续保持这种“完美均衡”的隐形统治,还是最终为了更大的、更光明的“真相”而暴露自身,承担混乱的风险? 尾声:回响 世界依然在运转,和平依然在维系,但那代价,从未被世人真正清算。翻开本书,您将看到,我们呼吸的空气,似乎也带着来自八百年前的密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部   阿贡纳行动

第一章    总统旅程
第二章    马尔他会谈
第三章    沙皇巡狩之地
第四章    红色主人

第二部   战士的高峰会议

第五章    三巨头重聚一堂
第六章    冬季攻势
第七章    德国问题
第八章    战利品

第三部   世界新秩序

第九章    安全理事会
第十章    元首的阴影
第十一章    瓜分巴尔干
第十二章    波兰战役
第十三章    「乌克兰人会怎么说?」

第四部   外交家的棋盘

第十四章    联合国的席次问题
第十五章    波兰陷入僵局
第十六章    轰炸线
第十七章    远东闪电战
第十八章    「盟友不该欺骗」

第五部   承诺的飞轮

第十九章    波兰投降
第二十章    德国的命运
第二十一章    欧洲解放地区及巴尔干
第二十二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国
第二十三章    秘密协定
第二十四章    战俘

第六部   雅尔达精神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晚餐
第二十六章    跨越终点线
第二十七章    希望的日子

第七部   风暴将临

第二十八章    麻烦的迹象
第二十九章    间谍大战
第三十章    史达林坚决固守
第三十一章    罗斯福去世之后

尾声
注释

图书序言

导论(摘录)

  会议的时间和地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严密保守的机密。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三日,在夜色笼罩下,一队派考德汽车载着民主世界最有权力的两大领袖--佛兰克林.狄拉诺.罗斯福和温士顿.李欧纳德.史宾赛.邱吉尔 ,前往他们的目的地--俄国沙皇和显赫贵族从前于黑海度假胜地雅尔达所拥有的一组别墅。他们自己取的代号 「阿贡纳人」,即是远古传说中的战士,前往黑海之滨找寻一头永不睡觉的龙,要抢回金羊毛。他们的战利品是这场吞没全球的世界大战之解决方案:他们要对付的龙即是约瑟夫.史达林这个化身一变成为残暴独裁者的前乔治亚诗人。

  他们三人凑在一起,进行了现代史上最秘密的和平会议。他们调遣数以百万计的雄师,以他们的意志裁定胜利者的公义;决定各个民族的命运;使数以百万计的难民东西迁徙,只因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促进永久和平。他们创造一个机构以防卫和平及战胜国的利益。他们离开雅尔达时,既满意、又焦虑。在他们背后的是,过去三十年两次世界大战造成数千万人牺牲性命的悲剧,而他们的未来却是战后不确定的世界。

  地缘政治宏图的竞争,自我意识和价值体系的冲突,以及三个国家最精明的谈判代表的纵横排阖,全在一九四五年二月这八天在雅尔达表演得淋漓尽致。三大领袖揣摩他人的可信度、是否愿接受妥协。英、美第一流私立大学毕业的菁英,能否和从东正教神学院辍学的乔治亚鞋匠之子,达成谅解?这两位经由民主程序选出的领袖晓得如何对付古拉格的教父吗?会议逼得与会者必须正视无尽的道德两难局面。它有如情感的云霄飞车,不仅涉及到同盟国的领导人;也牵扯到他们各自的部属,他们不仅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搏斗,也要争取主子的宠信。

  雅尔达会议结束后不到几年,其参与者的高度期望已经破灭,他们的决定受到敌我双方的抨击。仍在人世的与会者不是替自己辩护、就是刻意遗忘他们的参与。失望、遗憾的感觉在冷战对峙的双方阵营都很强大。不论对它有何不同的观点,雅尔达变成错失机会的象征。在西方世界,《时代週刊》视它为走向「失去的和平」之路的里程碑。麦加钖时期的主流论述里,「雅尔达」就是背弃自由、姑息世界共产主义的同义词。

  谁该负责?一九四○年代末期冷战兴起,双方互相责备,它成为核心问题。美国国内也爆发激烈的辩论。雅尔达会议达成的决定,使得共和党和民主党分裂。罗斯福总统及其顾问被指控不仅把东欧及中国出卖给史达林,还促进国内共产主义的猖獗。艾尔格.希斯是美国出席雅尔达会议代表团成员,被控为苏联担任间谍,全案闹得沸沸扬扬,益发增添辩论的热度。乔治.马歇尔将军退休后接受传记作家访问时,绝口不提他在雅尔达会议的角色,因为他很清楚不论他说什么,都会招致攻击。

  即使到了今天公众仍围绕着一九五○年代的问题争辩不休--是谁出卖了东欧?说服苏联加入对日战争是否合乎美国利益?二○○五年五月小布希总统把雅尔达协定拿来与一九三九年李宾特洛普和莫洛托夫达成的德苏协定做对比,即引起美国外交政策评论家的强烈反应。公众对雅尔达会议的辩论迄今都没有考量到两个重要发展:一是冷战结束,一是原本未公开的苏联文件问世。它大体上也忽视了过去二十年专业历史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的研究成果。

  苏联档案开放--苏联解体后,叶尔钦初上台头几年的「档案革命--释出大量的文件,其中有许多和外交政策有关。虽然苏联历史的许多面相已因这些文件问世,得到重新评价,雅尔达会议还未受到注意。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对雅尔达会议还没有重要研究,更晚近对美国外交政策及战时同盟关系的研究,对于雅尔达会议也草草了事。这本探讨雅尔达会议的新书,纳入过去二十年的档案发现,重新评估已知的西方资料,并从新的历史观点探讨会议及其结果。

  原先接触不到的文件公开之后,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旧问题、并提出新问题。它们证实了前一世代学者在未能接触苏联档案之下提出的若干假设,也驳斥了一些说法。最重要的是,这些新出土的文件揭露了雅尔达会议当时苏联领导人的思维。如果史达林和他的策士没有完全放弃世界革命的计划,他们很明显地推迟了它们,有意与西方维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关系。他们预备借此争取到足够时间从二战灾厄复原,为下一阶段的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做好准备。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势所难免,但愿意暂时牺牲西欧的共产主义运动,从西方换到允许它独霸东欧。中欧方面,史达林做了违心之论,其实苏联计划把德国切割为几个小国家,但因为西方的反对,他们的意图无法实现。然而,迹象显示,在德国方面,苏联或许会同意分界线比英方提议更偏东--后来东、西德分界线採纳英国方案。

  新公布的苏联文件也让我们看清与雅尔达会议有关、而迄今最有争议的问题:希斯涉及的间谍案。一九四○年代末期及一九五○年代初期,有一说法指希斯不仅替苏联当间谍,还影响了罗斯福总统若干决定;这些决定后来被认为出卖美国的国家利益。现在苏联档案的新证据支持希斯在雅尔达会议期间即是苏联间谍的说法,不过它也指出,希斯虽然替苏联军方情报机关工作,苏联政治部门要到会议之后才知道他的身份。苏联军方的联络人对他能提供的政治资讯兴趣不大,他在雅尔达会议期间于政治事务上的表现(包括苏联参加联合国),对苏联的目标并无贡献。由于「剑桥五人帮」在英国及美国的活动,苏联情报机关得以提供其主子美、英方面有关雅尔达会议的最机密文件。史达林的情报头子在高峰会议前夕及进行期间,的确颇有几桩亮丽的成绩,但希斯这条线不在其中。

  新的苏联材料没说的,和它们所揭露的,一样重要。从其中我们看不到有证据可说,史达林或其党羽想佔美国总统健康不佳的便宜,或是罗斯福在会议桌上的表现不佳,有助于苏方达成目标。我们也看不到任何迹象可说,西方的波兰政策若更强硬,就可救了它和其他东欧国家,使他们得以不受苏联宰制。尽管苏联领导人内部对战术议题有些明显的不同意见,新资料却显示苏联决心建立对其西翼邻国的控制,以波兰为其安全结构的主干。史达林预备尽其全力掌控波兰,西方外交是硬是软,无关宏旨。……

图书试读

秘密协定
罗斯福二月十日早上在沙皇莉娃迪亚宫寝室醒来,决定这将是他在雅尔达会议最后一天的工作日。会议的主要目标已经达成,他想要完成尚未解决的问题之谈判,尽速离开。罗斯福保安特勤的先遣小组已经赶到中东,为他和埃及国王法鲁克(King Farouk)、沙乌地阿拉伯国王伊本.绍德( King Ibn Saud )和衣索匹亚皇帝海利.塞拉西( Emperor Haile Selassie )的会晤,预做准备。该地区的发展,以及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是他在当地要谈的议题。他已经疲于艰鉅的谈判,相信再谈也不会有新鲜结果,因此准备离开雅尔达,前往地中海享受温暖的气候。

如果说苏联没有从窃听设施得悉罗斯福的计划,他们从海军上将金恩以及贝尔纳斯和罗斯福吃过早饭,即离开莉娃迪亚宫,先到辛菲洛波尔、再转往沙基机场搭机回国,也可清楚看到他准备打包走人的迹象。史达林有好几件事亟需在罗斯福离开雅尔达之前搞定,但万事莫如完成远东问题之协议来得重要。

下午两点钟,外长会议后,莫洛托夫请罗斯福在远东问题上的代表人哈里曼前往柯瑞玆宫一谈。他交给哈里曼一份苏联加入对日作战的协定草稿。罗斯福和史达林已经原则讲好协议,但魔鬼藏在细节中。苏联将取得那些中国港口、依据何种条件,乃至苏联控制满洲铁路的问题,都还未解决。二月八日,罗斯福只提到一个港口——大连。他强烈反对苏联租借,提议把它划为自由港。史达林并未反对。至于满洲铁路问题,罗斯福表示或许可由苏、中共同经营。史达林表示租借或共同经营两种方式都可以谈。双方都认为需对中国保密、直到苏联完成部队移防到远东,也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现在这些都必须要说清楚讲明白。

莫洛托夫把这项工作揽在身上。苏联的文件清清楚楚讲要租借港口及铁路。文件中也只字不提即刻或事后要和中国政府磋商。莫洛托夫的提案表明了苏联要租借大连和旅顺这两个港口。旅顺是史达林的原始目标,他十二月间在莫斯科就向哈里曼提到。就军事及政治方面而言,它对史达林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使苏联在介于中国大陆及朝鲜中间这个战略重要的辽东半岛取得温水港,一方面又确认苏联一洗日俄战争失败之耻,重回本地区。

旅顺于一八九八年首度成为俄罗斯海军基地。一九○四年二月八日,日军针对旅顺发动类似珍珠港事变的突袭,差别是进攻者来自海上、不是空中,伤害也没有珍珠港惨重。俄罗斯海军挺住第一波攻击,但将近一年之后被团团围住的日军重砲摧毁殆尽。俄罗斯守军异常英勇,直到舰队于一九○五年一月完全被歼灭之后才投降。旅顺保卫战产生一股历史神话,鼓舞了俄国士兵的英勇奋战及爱国精神。现在,俄国海军若是重回旅顺,史达林即可复活此一帝俄时期的神话,洗雪四十年前的国耻。

哈里曼关切苏方扩大了要求,立刻以总统的名义要求做修正。首先,他提议旅顺或大连应只能租借或转为国际港。其次,他加上共同控制满洲铁路的选项。最后,他要再加一个条款,表明有关港口及铁路的协议需要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莫洛托夫预备接受头两项修正,但质疑第三项修正。毕竟,美、苏两大领导人已原则同意不通知中国人,以防洩密、警醒日本人。莫洛托夫也要求美方的修正应以书面提出。

哈里曼回到莉娃迪亚宫向总统报告。罗斯福批准修正案,包括需要和中国政府磋商这一项;文本送回给莫洛托夫。鉴于日后的发展,有一个说法是,协议有个致命的缺点:它没有列出千岛群岛(苏联打算兼併它),但是罗斯福根本不曾质疑苏联对整个千岛群岛的权利,哈里曼也从未提出问题。重点是在公平对待盟友——中国政府,不在关切敌人受到什么待遇。罗斯福和哈里曼都不觉得道义上对日本需要怜悯。

史达林不高兴哈里曼加了这几项修正。他显然理解主要障碍是哈里曼、不是罗斯福,遂于当天下午邀哈里曼沟通。史达林表示,他不反对大连港国际化,但需要租借旅顺港,因为他计划把它做为海军基地。哈里曼建议史达林直接和罗斯福谈这件事。史达林说好。他到莉娃迪亚宫拜会罗斯福,哈里曼和鲍林在场陪同。史达林亲口向罗斯福说项,显然完全抵销掉哈里曼对苏方提议的反对。哈里曼在现场也没有表示异议,总统就同意旅顺租借案,浑然忘了自己原先主张:中国港口租借,会使得英国更难以被说服离开香港。

用户评价

评分

《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影響世界走向的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散盡之際,幾位巨頭的密室談判,其影響力之深遠,至今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我一直相信,歷史不是偶然,而是無數關鍵抉擇的堆疊,而雅爾達會議無疑是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為我們呈現當時的歷史氛圍,不只是簡單地陳述會議的結果,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動機、考量,以及各國領導人之間複雜的個人關係和政治角力。他們是否各自懷抱著不同的戰略藍圖?他們在權力分配上,是否都達到了各自的預期?書中能否細緻地描寫會議中的關鍵時刻,那些充滿張力的對話,那些關鍵性的妥協,以及那些可能改變歷史軌跡的瞬間?這場祕會,不僅是戰後世界秩序的奠基,更是意識形態對抗的開端,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決定了後世數十年格局的關鍵八日。

评分

讀到《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出 Churchill、Roosevelt 和 Stalin 這三巨頭在寒冬中,為了瓜分戰後的權力版圖而激烈斡旋的畫面。這種在歷史關鍵時刻,由少數人主導,卻能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一直是我非常著迷的題材。我相信這本書不會只是枯燥的歷史敘述,而是會帶領我們深入到那個密閉的空間,感受當時的緊張氛圍,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如何為日後的冷戰埋下伏筆。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平衡歷史的嚴謹性與故事的吸引力的?他是否挖掘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史料,或者運用了獨到的分析視角,來解讀這些領導人當時的盤算與權衡?例如,他們在對待戰敗國的態度上,在劃分勢力範圍時,是否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妥協與利益交換?而這些妥協,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更立體、更細緻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以為已經熟悉的歷史事件,並從中看到更多意想不到的連動與影響。

评分

這本書名《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光是聽名字就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懸念。我一直對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那段關鍵時期,以及大國之間的權力角力充滿好奇,尤其是在這麼重要的時刻,領導人們閉門密談的內容,其影響力至今仍在世界格局中迴盪。我想,這本書一定能深入探討那些被歷史洪流掩蓋的細節,揭示那些決定戰後世界秩序的關鍵決策是如何誕生的。作者是否能夠巧妙地將複雜的政治博弈,以及各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風格、私下恩怨,甚至是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想像,編織成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呈現當時各方勢力的考量,例如美國、英國、蘇聯當時各自的戰略目標、對戰後歐洲和亞洲的規劃,以及他們之間如何達成(或未能達成)共識。這不僅是一場關於地圖的重新劃分,更是關於意識形態、國家利益與個人野心的較量,我想書中一定會深入剖析這些人性的掙扎與抉擇,讓讀者彷彿置身於那個改變世界命運的歷史現場。

评分

光是「雅爾達」這個地名,就足以喚起人們對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記憶,再加上「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這簡直就是一本將歷史的宏大敘事與關鍵時刻的微觀洞察完美結合的預告。作為一個對國際關係史、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地緣政治演變感興趣的讀者,我對這本書寄予厚望。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當時參與雅爾達會議的各國代表,他們的個人背景、政治立場,以及他們在會議中的真實互動。除了表面上的協議,更重要的是那些不為人知的權衡、妥協,甚至是分歧。例如,在關於波蘭問題、德國劃分,以及聯合國的成立等方面,各方是否存在著激烈的辯論?作者是否能透過考證大量的史料,為我們呈現出一個更為真實、更為立體的雅爾達會議現場?這場會議不僅僅是戰勝國的瓜分,更是一場關於未來世界秩序的預演,我想這本書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何冷戰會成為後續數十年的主旋律。

评分

《雅爾達:改變世界命運的八日祕會》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了戲劇張力。想像一下,在一個攸關無數人生死的關鍵時刻,八天時間,幾位手握重權的領袖,在密室中進行著影響深遠的談判。這絕對是一場鬥智鬥勇的心理戰,充滿了檯面上的唇槍舌劍,以及檯面下的暗潮洶湧。我對這類型的書籍向來情有獨鍾,因為它們往往能將冰冷的歷史事件,賦予生動的人物情感和複雜的人性刻畫。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寫當時的氣氛?是劍拔弩張,還是故作輕鬆?史達林狡黠的眼神,邱吉爾的雄辯滔滔,羅斯福的圓融斡旋,這些畫面是否會在書中躍然紙上?而他們在談判桌上,除了對戰後格局的規劃,是否也涉及了對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未來走向的預判?這八天,簡直就是現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縮影,我想這本書絕對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為何我們今日所面對的世界,會是這個樣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