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常被认为是个「亲日」、「哈日」甚至「媚日」的国度,但究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日本抱持何种欲望与想像,恐怕一时片刻说不清楚。去年《海角七号》电影在台造成一股旋风,引发不少话题。当时最常被提出来讨论的话题之一是台、日、中之间的三角关系,以及台湾如何面对日本的问题。时隔年余,《海角》热潮已经褪去,但如何梳理台湾与日本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仍是我们今天未竟的课题。
本专辑便是在前述背景之下规划的。作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梳理台日之间千丝万缕的各种文化想像与情结纠葛。曾健民从「冷战」与「内战」的双战结构,剖析日本情结的政经面向;黄智慧从「战后」与「后╱殖民」的两重关系抽丝剥茧,一层层剥开台湾对日观的重层构造;李衣云从历史记忆与大众文化生产消费的逻辑,解析哈日风潮背后的实像与虚像;林徐达从后殖民情境与全球化脉络下的文化身份操作,探讨日台双方共同构筑的怀旧想像;而林泉忠则从「东亚边陲」的视角,将台湾与香港、沖绳并列,比较三者亲日、哈日、恋日的日本情结。
这些观点迥异、立场分歧的论文,充分展现了台日关系与情结的多元相貌与复杂构造。另外,本期还有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先生的访谈录、近十年中国大陆官方意识型态变化解析、王晓波先生的退休演讲等,非常丰富。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从小在台湾长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常常会不经意地和日本发生对照。像是我们对服务业近乎偏执的细节要求,对产品包装的精心设计,甚至是对公共空间的整洁维护,这些都让我觉得跟日本的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契合。我之前去日本旅行,那种身处异乡却又莫名的熟悉感,真的非常奇妙。但与此同时,我又觉得台湾有自己独特的活力和韧性,不像日本那样,有时候会觉得过于压抑或保守。所以,当看到「日本症候群」这个词时,我既感到好奇,又有些许的保留。 这本书如果能够仔细梳理,台湾的哪些特质,是真正源自自身,又有哪些,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如何被台湾社会所吸收、转化、甚至重新诠释的,那绝对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触及一些比较深层的社会结构问题,例如我们对于权威的服从,对于社会规范的遵守,或者是在某些议题上,我们展现出的集体沉默,这些是否也能从「日本症候群」的角度来理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现象观察,而是能够深入到更根本的社会心理层面,去揭示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背后更深层的力量。
评分「思想14:台湾的日本症候群」,光是书名就让人感觉有深度,仿佛要揭开一层被我们忽略的面纱。我总觉得,台湾社会一直处在一种很奇妙的拉扯之中,一方面我们是华语文化圈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长期的日治歷史,加上后来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又让我们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常常在想,我们身上到底有多少是「台湾的」,又有多少是「被日本影响的」?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 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更具象的例子,来证明或者反驳这个「日本症候群」的论点,我一定会非常感兴趣。例如,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价值观念、甚至是在人际交往模式上,是否真的存在着和日本相似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又是如何被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传承下来的?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客观且深入的视角,去剖析这种文化上的「症候群」,它可能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生长和演变。这本书,也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身份,找到属于台湾真正的、独一无二的声音。
评分光是看到《思想14:台湾的日本症候群》这个书名,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总觉得,台湾这个地方,在很多地方都隐隐约约有日本的影子,但又不是完全一样,就像是一种很微妙的混血儿。有时候,看到台湾人对某些事情的执着,例如对完美的追求,对工艺的坚持,甚至是对人情世故的细腻拿捏,都会让我联想到日本。但转头看看,又觉得台湾有种截然不同的热情和生命力,一种更接地气,更直接的表达方式。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日本症候群」到底是如何在我们身上显现的。是历史留下的烙印,还是当代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可能体现在我们对精致美学的追求,对服务品质的高标准,甚至是在某些社会规范上的遵守。但同时,我也好奇,这种「症候群」是否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让我们在某些方面过于保守,或者在创新上受到限制?如果这本书能以一种既不回避,又不夸大的态度,去分析台湾和日本之间这种既亲近又疏离的特殊关系,我觉得绝对会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
评分哇,这本书的题目就够吸引人了!「思想14:台湾的日本症候群」,光是这个名字,就让人忍不住好奇心爆棚。我一直觉得台湾和日本之间,好像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特殊情感连结,这种连结又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有时候看台湾的一些生活细节,或是思考一些社会现象,总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些日本的影子,但又不是完全一样,更像是一种在地化的变异,或是某种集体潜意识的投射。我常常在想,这种「症候群」究竟是源自歷史的沉淀,还是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又或者是我们自身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一种不自觉的自我定位方式? 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些,绝对会是一场思想的飨宴。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剖析,究竟是哪些具体的社会、文化、甚至心理层面的因素,促成了这种「日本症候群」?是日治时期的殖民遗绪,还是战后经济起飞时期的模仿与学习?又或者是现今流行文化(例如日剧、动漫、日系美学)的持续渗透?我更希望作者能够跳脱出简单的归因,去审视这种「症候群」的复杂性,它可能包含着我们对精致生活的嚮往,对秩序的尊崇,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规训。但同时,它也可能压抑了我们一部分的原创性,让我们在模仿中迷失了自我。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台湾这个主体,如何在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
评分「思想14:台湾的日本症候群」,这个题目听起来就充满引人思考的张力。我一直对台湾和日本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这是一种非常复杂又微妙的情感。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台湾和日本在一些文化面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对细节的追求、对秩序的尊重、对美学的品味,这些都让我觉得很有共鸣。但同时,我又觉得台湾有自己独特的草根性、人情味,以及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这又和日本的某些特质有所不同。 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种所谓的「日本症候群」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在台湾的社会现实中,究竟体现出了哪些具体面向,我觉得会非常吸引人。我希望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文化比较,而是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原因。例如,我们对精緻生活的追求,是否源自对日本的模仿,还是我们自身内在的一种渴望?我们在某些公共议题上的被动,是否也和日本社会某些特质有所关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理解我们身上那些「似曾相识」的印记,究竟是如何烙印在这片土地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