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于海外启动的保钓运动及其后来近四十年的发展,是华人民族自觉与台湾民主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页。它既是全球冷战结构与两岸分裂体制的一个突破点,亦是全球迈向后冷战中美建交与台湾统独争议的分水岭与引爆点。本书由当年参与者回顾四十年前的保钓运动及后来的发展,对于关心台湾、两岸,以及海外华人历史、文化与政治的读者来说,深具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编者简介
谢小芩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学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教育政策研究博士,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2003-2009年间担任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长,启动保钓运动文献收藏计画。
刘容生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康乃尔大学应用物理博士,现为国立清华大学光电所教授兼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副校长。曾任《建中青年》主编、《新希望》杂志主编,亦为自觉运动发起人之一。
王智明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所硕士、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校区文学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兴趣为钓运历史与文献。
编者的话 4
序
曾经不负少年头曾志朗 8
钱致榕 12
导言
保钓历史的渊源跟对海崃两岸的社会的意义 林孝信 14
一、 苦闷年代 1960 年代的学运与刊物 39
《新希望》与自觉运动 刘容生 40
《科学月刊》与保钓运动 刘源俊 58
海外保钓运动的回顾与检讨 李雅明 70
《欧洲杂志》:两代留法知识分子的交集 金恆杰、李明明 74
二、 风起云涌 保钓运动的兴起与转变 83
青春无悔钓鱼台 花俊雄 84
保钓运动的「告洋状」 黄贤 90
爱盟故事Ι:从头说起 刘志同 100
钓运春雷传递的时代讯息——两岸大和解 龚忠武 106
台湾民主运动支援会 李义仁 114
七十年代欧洲的保钓运动与统一运动 胡祖庶 118
不要让历史批判我们是颓废自私的一代 王晓波 130
侨生是台湾保钓运动的先锋 邱立本 146
不被认同的认同运动 李华夏 152
用资本主义政策达到社会主义理想 胡卜凯 156
回应与讨论(1) 胡鹏飞等 160
三、 细水长流 钓运精神的延伸与实践 167
回顾就是前瞻:谈从保钓运动到中国农村教育 乔龙庆 168
从保钓到滋根 杨贵平 176
钓运的影响——树华教育基金会与华美文会 李黎 188
七○年代保钓运动与《夏潮》杂志的启蒙运动 王津平 194
回见未来的希望——保卫钓鱼台运动之后的活力扣连 杨祖珺 198
民主化后的台湾社会 王惠珀 212
爱盟故事Π:曲未终、人不散 陈义扬 224
中国大陆的台湾同学会 林盛中 230
从抗衡变合作 杨儒宾 240
做一滴水的工作 黄树民 246
从《异乡人》谈起 尉天骢 248
往事 夏铸九 254
回应与讨论(2) 罗美文等 256
四、 蓦然回首 对保钓运动的反思 261
反思 刘大任 262
一个保钓左派的反思录 夏沛然 266
保钓的新解释——历史没有浪费掉的热情 南方朔 274
钓运的历史断层 钱永祥 280
捡贝壳的老家伙们 王正方 284
钓鱼台运动在中国现代史的意义 邵玉铭 288
「保钓」与「六四」 项武忠 294
从钓运到统运:我们的希望没有落空 张东才 298
五、 保钓论坛综合座谈
刘容生等 303
六、 两岸清华图书馆钓运资料典藏 319
北京清华图书馆 薛芳渝 320
台湾海外留学生刊物暨保钓运动文献计画 谢小芩 324
编后语
不求一笑泯恩仇,惟愿保钓心长留 谢小芩 332
附录
「一九七○年代保钓运动文献之编印与解读」国际论坛议程表 342
延伸阅读 344
人名与事件索引 346
我想象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有着深刻洞察力的历史研究者。他(她)不仅仅满足于呈现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保钓运动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解读。从“启蒙”到“狂飙”,再到“反思”,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也反映了一个历史事件从萌芽、爆发到沉淀的演变过程。作者是否梳理了运动中不同派别的思想差异?那些在运动中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思想轨迹是怎样的?而且,在“反思”部分,作者是如何避免流于空泛的道德评判,而是进行一种基于史实的、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去触碰可能存在的争议。
评分至于“反思”,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任何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在风暴过后,都需要时间来沉淀和审视。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看保钓运动,又会有怎样的视角和感悟?作者是否深入探讨了运动的成败得失?那些曾经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是否遭遇了挫折?运动的后续影响又是什么?它对当时的台湾社会,乃至两岸关系,留下了怎样的遗产?尤其是在当下,台湾的国际地位以及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仍然是复杂而敏感的议题。这本书的“反思”部分,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一些困境,提供历史的镜鉴。是对历史的一种清理,还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我。提到“保钓运动”,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承载着许多台湾人,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情结。四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足以让一代人从热血青年步入中年,也足够让一个曾经激昂的运动沉淀出复杂的回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四十年间,描绘出“启蒙”、“狂飙”与“反思”这三个如此富有张力的词汇的。 “启蒙”二字,让我联想到那段时期,知识分子如何唤醒大众对国家主权的意识,如何用笔墨和言辞点燃爱国热情。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思想的传播本身就是一场艰难的战役。作者是否深入挖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冷战格局下,台湾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国民党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些走上街头、振臂高呼的学生和民众,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是纯粹的爱国情怀,还是夹杂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盼?我想书中应该会呈现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保钓运动如何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想力量,推动了社会各界的觉醒,甚至可能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评分“狂飙”则勾勒出保钓运动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的画面。想想看,在街头巷尾,在大学校园,在报纸杂志上,那些激烈的辩论,那些抗议的口号,那些不眠不休的集会,这无疑是一场思想与行动的巨大风暴。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种“狂飙”的动能的?是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当时的报纸报道,还是采访了亲历者,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那份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那个全民参与的热潮中,个体的力量是如何汇聚成一股洪流,又如何在这场“狂飙”中,激荡出改变的可能。这不仅仅是学生们的运动,更可能触及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应,从知识分子到普通民众,甚至是当时的一些政治人物。这种全社会的动员和参与,其背后的逻辑和动力是什么?
评分读到“启蒙.狂飙.反思:保钓运动四十年”这个书名,我就忍不住想,这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深层原因。保钓运动,对于许多台湾人来说,是爱国主义的象征,是民族尊严的体现。但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当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当全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再回首这场运动,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元的解读。作者是否能够带领读者,超越简单的爱国口号,去理解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去探究运动背后深层的社会动因,以及它对台湾社会政治发展所产生的长远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智慧,理解当下,并思考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