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旧版为《一个犹太人的反省》」
不要让哀悼本身成为一种生活
为什么要读《远离烟硝》?
因为这是一个普世道德的问题。
一个关乎报复、宽恕、正义与道德的问题。可供讨论,可供省思。
大屠杀与犹太建国,是20世纪以迄今天人类的大事件。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屠杀成了犹太生活的避风港,因为它,犹太人可以自称独一无二、清白无辜、享有特权,而且利用它。在这个犹太人把一切挥霍于疯狂竞逐国家权势的时代,世人该怎样对待犹太人的历史与现在?
本书作者是一位美国犹太学异议分子,像许多与他一样的人,都要承受族人相当大的压力,他指出:「每一个文化与传统的消失,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减损,有时候去哀悼已消失的文化传统比去着手打造一个新的更容易。」
「在我们曾经继承的那个犹太历史已经死亡的今天,犹太人喜欢在犹太会堂和公众场所哀悼死者,就像只有透过留在过去,犹太人才有办法肯定人生。一个死亡与摧毁的循环只要一被经历过,它就会自动运转,直到哀悼本身成为一种生活而后已。」
今天大部分的犹太人,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在生活,正是以被迫害者的身分对巴勒斯坦人进行迫害。在以美国为主的强势媒体主导下,许多人并不知道以色列不断在扩张,以及慢性阻断巴人生机的事实。过去多少年来,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W. Said)在国际间奔走唿号的,即是揭发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罪行。但他所代表的毕竟是他自己的族人。
比较可贵的是,一些具备良知的犹太知识分子如第一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校长Judah Magnes、知名圣经学家与神学家Martin Buber、 政治与人类学家Hannah Arendt等人皆认为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将导致巴勒斯坦土地上的阿拉伯人流离失所。而让阿拉伯人无家可归,等于是让犹太人在整个历史里无家可归的状况重演。他们主张两民族共存,成立一个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共同组成的联邦国家。一位犹太受难者后裔也说:「虽然吃过种种苦,我们仍然得坚持正义。只有正义而非报复才是出路,大屠杀的教训是暴力的循环必须予以终止,没有别的出路。」
我们在这样的思维中学到了什么?不再是加害者与受害者角色,这样的直线思考。人类只有在宽恕之中,才能找到新的自由。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烽火,追求和平无踪,本书代表了许多具备自觉的犹太知识分子的思维。他们认为一个不具反省的民族,终将被毁灭。
「正义」是人类的普世价值,不只在以、巴这件事上,也在今天这个世界的许多地方。
作者简介
马克.艾里斯 Marc H. Ellis
美籍犹太裔学者,1952年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北迈阿密滩区,就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宗教暨美国研究所期间,受教于大屠杀神学家理查.鲁本斯坦及美国历史学家威廉.米勒门下;1980年取得马奎特大学的当代美国社会暨宗教思想学博士学位。1988年担任纽约玛利诺神学院教授;1995年担任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随后转任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及佛罗里达大学客座教授。1998年,获聘为拜勒大学的美国暨犹太研究所教授,翌年创办拜勒大学的美国暨犹太研究中心。
着有《欧洲犹太主义》、《以色列独立报》等着作十余种,广受爱德华.萨依德、诺姆.杭士基、图图大主教等人推荐。
译者简介
梁永安
台湾大学文化人类学学士、哲学硕士,东海大学哲学博士班肄业。目前为专业翻译者,共完成约近百本的译着,在立绪文化出版的有《文化与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现代主义》(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 等。
本书总页数共336页
自序 / 马克.艾里斯(Maec H. Ellis)
导言 基督城的蛮牛
1 后大屠杀时代的犹太记忆
Jewish Memory in the Post-Holocaust Era
2 清白无辜、屯垦者与国家政策
Innocence, Settlers and State Policy
3 后大屠杀时代的先知传统
The Prophetic in the Post-Holocaust Era
4 体现在放逐的犹太见证
A Jewish Witness in Exile
结语 走出灰烬
Out of the Ashes
作者序
大屠杀成了犹太生活的避风港;
犹太人因它而可以自称独一无二、清白无辜和享有特权。
我们是来自大屠杀之后、来自以色列建国之后的,
但弔诡的是,两个事件却仍然活在我们记忆中和受到利用。
我们该怎么对待犹太人的历史与犹太人的现在呢?
我们怎样才能自称拥有一种忠于过去和现在的犹太品性?
在这个犹太人把一切挥霍于疯狂竞逐国家权势的时代,
我们又要怎样见证犹太历史上有过的价值观和连绵不断的奋斗?
尽管已有的一些转变会继续发挥作用,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巴地区的「地图」基本上将会维持今貌。巴勒斯坦人的建国也许是无可避免的,但这不但不会动摇我此说,反而会加强它。因为即使巴勒斯坦人建国,从台拉维夫到约旦河一片地域的控制权仍将掌握在以色列手中。以色列不只已经征服了该区,还会透过直接管辖和代理人继续控有它,而且会对那些没有多少巴勒斯坦人口的土地进行佔领、屯垦与开发。
对于这种征服,除以色列内外有少数犹太人会发出异议外,犹太社群将不加批评地接受。在以色列和美国两地,犹太社群将会继续重申他们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主要民族,拥有各种历史、政治、文化和宗教上的权利。尽管犹太民族人数不多(世界六十亿多人口里只佔一千四百万),它还是会继续宣称犹太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犹太历史与伦理将会继续被教导给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继续被说成是一神信仰的发源者,因此是世界值得学习的楷模。纳粹大屠杀将会继续被犹太人说成是独一无二的事件,是真正大苦大难的象征:它是无可比拟的,只有大屠杀受难者的后代子孙能了解其深重程度。
因为对世界有过种种贡献和经历过重大苦难,犹太人将会在其大权在握的情况下继续深信自己清白无辜。尽管以色列的权势多年来备受争议,但其权势大得足以让它不理会批评,继续保护和投射大屠杀作为犹太人、犹太教和犹太世界主要认同对象的角色。
大屠杀成了犹太生活的避风港;犹太人因它而可以自称独一无二、清白无辜和享有特权。讽刺的是,这个避风港虽然被反覆搬出来和受到公开纪念,但大屠杀的恐怖所带给犹太人的心理创伤却并未因此得到抚平。这是因为此避风港是以向国家与权力同化为本质的,是以向摧毁与残暴同化为本质的,也因此是与大屠杀留给后人的每一个警告、每一个教训唱反调的。当体现这个警告的民族利用大屠杀的教训来压迫其他民族时,大屠杀事件的意义就会被矮化。
我相信,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如今已经因犹太人对巴勒斯坦人的征服而被矮化。身为犹太人,我们是来自大屠杀之后、来自以色列建国之后的,但弔诡的是,两个事件却仍然活在我们记忆中和受到利用。我们这种生活在之后的处境,让二十一世纪犹太生活的困难性和可塑性变得格外突出。
我们该怎么对待犹太人的历史与犹太人的现在呢?我们怎样才能自称拥有一种忠于过去和现在的犹太品性(Jewishness)?在这个犹太人把一切挥霍在疯狂竞逐国家权势的时代,我们又要怎样见证犹太历史上有过的价值观和连绵不断的奋斗?
在本书中,我尝试建构一个叙事性的论证,希望它可以指出一个值得我们留给子孙的未来。然而,落实这个未来的工作,我(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只能留给后代子孙去做,只能希望他们可以见证到犹太教和犹太生活目前正在消失中的一面。
在把此书呈献给广大读者时,我意识到书中的调子是参差的。有些部份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要借我的个人经历作为一些困难问题的引子。有些部份是分析性的,利用「地图」和「公共政策」去戳破神话和说明议题。有些部份是哲学和宗教性的,会诠释一些观念和《圣经》中的主题,把它们应用到当代世界,特别是应用在后大屠杀和后以色列时代的犹太身份认同的问题。
本书的调子参差也反映出一件事。与犹太身份认同相关的各种议题极少是可以单独透过个人经历、观念或政治的领域爬梳的。相反地,任何想釐清这些议题的作品都必须进行经验与思想的复杂综合,而即使它这样做了,得到的解决方案仍是权宜性的。
在世界上当犹太人牵涉到一种让人目迷的复杂性,它有时会让人气馁,但常常也输入了干劲。因为别人对犹太人的看法,加上犹太人内部对犹太品性问题的关心,让一个犹太人很少可以有沈默的时候。整个犹太历史都体现出,当犹太人是件全职的工作,会带来巨大的内部和外部后果。我们贫穷和被压迫时是如此,今天我们已经变富裕、被接纳和拥有权力时也是如此。
我感激所有陪伴过我,给予我力量摸索一个不同于今日的犹太未来的人。我把本书献给太太安妮,为她多年来对我的爱和稳定支持。我也要特别感谢拉森(Matthew Larsen)在这本书出版过程中给我的技术和编务上的协助。
未来会带来什么,只有时间才能分晓。我始终相信,犹太生活和犹太教是可能在世界上开辟出一条合乎伦理道德的道路的。尽管我不低估实现这个愿景的困难度,但我仍然强调这个愿景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投身这种困难任务正是犹太人之所以为犹太人的理由。这就是我的忠诚(fidelity)。
马克.艾里斯(Maec H. Elli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