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崔登堡研究史学数十载之心得大成,在本书中,崔登堡发挥其深厚的历史学以及国际关系学基础,借由自身作研究的经验,带领读者一窥学者研究历史之堂奥。在本书中,崔登堡从收集资料、辨别资料是否可用,以及检视资料之可靠性,一直到教导读者如何有逻辑地推理出正确的历史阐释,并举出什么样的历史阐释偏离了事实而无法使人信服,使读者能分辨一个历史研究的好坏,更能在自己从事研究时,不至犯下同样的错误。作者在书中举出许多实例,清楚地说明从事历史研究应该遵行的原则以及应该避免的错误,本书第四章用一整个章节以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详述研究历史事件的方法与过程,最后对事件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身为一本历史研究方法的书籍,本书所载内容之详尽前所未见,知名国际关系学界大师范.埃维拉(Steve Van Evera)曾说过:「崔登堡写下一本完整的研究国际关系史的手册,从来没有一本像这样的书问世。」作者更费心收集所有从事历史研究所需的资源,在长达五十页的附录中详述其使用方法。此外,作者也于自己的网站中设立了本书的补充资料,读者现在仍可在网路上使用。本书非常适合高年级大学生以及研究生,作者不仅论述研究历史的方法与意义,也说明国际关系理论在研究历史的作用,使读者了解历史研究不仅是收集与判读史料这样呆板的过程。对于国际关系的学生与学者来说,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教科书,国际关系研究必然牵涉到历史事件,如何收集资料、判别资料、并依理论对事件作出合理的阐释,此为国际关系学子应备之技能,然而历史研究法属于历史系课堂上的老生常谈,我国国际关系学界目前仍缺乏历史研究法的基础,以致于许多学生与研究者往往跌跌撞撞,摸索数年后方掌握研究历史的诀窍,本书的价值,在于能使学生与学者不再走冤枉路,用正确而有效率的方式研究历史,以了解历史对当今的世界,应有什么样的启示。
作者简介
崔登堡(Marc Trachtenberg)
着名史学家,一九七四年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博士学位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现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另着有《被建构的和平:欧洲问题解决方案之形成》(A Constructed Peace: The Making of the European Settlement, 1945-1963),该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两项学术奖项。崔氏学问渊博,着作丰富,毕生致力于国际关系史研究,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冷战史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其融合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史学研究方法,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起源与过程、古巴飞弹危机之决策等等,皆有深入研究。
译者简介:
陈秉逵
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毕,役毕后取得俄亥俄大学奖学金赴美取得政治学硕士,专长主要为国际关系理论、联盟政治、第一次大战起源与冷战起源。曾于韦伯出版社兼任编辑,对于翻译有深厚兴趣,后转任译者,译作包括《进阶社会学手册》(合译)、《媒介、文化与社会理论》(合译)、《乌托邦大学》(即将出版)等。
《历史研究取径与方法》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能够“重塑”读者历史观的著作。它没有给我直接的历史知识,但它教会了我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研究”历史。作者在阐述“因果分析”时,将历史研究的逻辑严谨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仅强调了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原因的多重性、偶然性以及历史事件的“不可避免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张力。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历史总是充满着各种“意外”,同时也又似乎有着某种必然的走向。读到关于“历史解释的多元性”这一章时,我更是受益匪浅。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即使是同一段历史,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解释。他并没有评判哪种解释更“正确”,而是强调了每一种解释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提供的不仅是方法,更是思维方式。它鼓励我们质疑、反思,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你对历史的研究过程感到好奇,或者想要提升自己的历史认知能力,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会让你看到历史研究的无限魅力。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确实是令人惊叹的。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历史学入门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历史研究取径与方法》这样,将历史研究的底层逻辑和演进过程,剖析得如此透彻。作者在探讨“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辩证关系时,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解释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研究者的视角和方法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侧重。比如,他分析了如何从“大人物”的视角来解读历史,以及如何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来洞察历史的变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研究路径,却都能揭示出历史的不同维度。特别是关于“史观”的形成与演变,作者的论述让我对“历史是被谁写的”、“为了谁而写”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他并没有强加一种特定的史观,而是鼓励读者去辨析不同的史观,并在理解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本书的挑战性在于,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要主动思考,主动建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套“透视历史”的工具,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历史表象下的深层结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一直以为历史学就是整理史料、写故事,没想到它原来有着如此精密的操作指南。作者在关于“叙事性”的部分,简直就像一位烹饪大师,详细地拆解了如何将零散的史料碎片,通过合理的框架和逻辑,烹饪成一道道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他讨论了叙事角度的选择、人物塑造的技巧、因果关系的构建等等,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历史学家,不仅要有扎实的史料功底,更要有高超的叙事能力。特别是关于“反事实思考”的讨论,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这种研究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在历史解释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这让我对历史的“可能性”有了更深的思考。读完这一部分,我再看一些历史小说或者影视剧,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它的叙事手法,它有没有遵循严谨的逻辑,有没有偏颇的立场。这种“批判性阅读”的能力,真的非常宝贵。这本书的排版也很好,很多重要的概念都有图表辅助说明,即使是初学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总之,如果你想真正理解历史是如何被“写出来”的,这本书绝对是一个绝佳的入门。
评分《历史研究取径与方法》这本书,光看书名就知道,绝对不是那种轻松读物。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沉重的心情。毕竟,“取径与方法”这几个字,就透露着一股学术的严谨性。翻开目录,果然,从实证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微观史到全球史,几乎涵盖了近代以来历史学研究的各种主流和非主流的理论视角与研究范式。我特别对里面关于“史料批判”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地解释了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如何分析史料背后的立场和意图,这一点对于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以往看历史书,总觉得是作者在讲述一个既定的事实,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读到的“历史”,其实是研究者通过层层筛选、解读和建构才呈现出来的。作者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关于某段近代中国史的争议,不同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理论,得出的结论竟然大相径庭。这种对比分析,让我对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主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挺特别的,虽然是学术著作,但作者似乎很努力地想要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更清晰,虽然有时候还是会觉得有点晦涩,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悟。但总体来说,如果你对历史研究的“幕后故事”感兴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它会彻底改变你阅读历史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名对近代台湾史颇有兴趣的读者,我在阅读《历史研究取径与方法》时,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地方史”与“跨国史”研究的章节。作者在这方面提供的论述,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性。他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打破国家边界的限制,将地方历史置于更广阔的地域和全球背景下进行考察,这对于理解台湾在不同时期与东南亚、东北亚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例如,书中关于“海洋史”的论述,就让我思考如何将台湾作为一个岛屿,置于太平洋贸易网络和海洋文明的演变中来审视其发展脉络,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陆地中心的叙事。此外,作者对“口述历史”和“非文字史料”的重视,也让我眼前一亮。这对于研究缺乏丰富档案的早期台湾社会,或者边缘群体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他强调了如何通过田野调查、访谈、民间歌谣、图像等多种方式,来弥补传统史料的不足,构建更全面、更多元的历史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将这些理论“活化”,应用到具体的历史研究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不同研究方法时,所引用的那些生动鲜活的研究案例,它们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无限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