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

繁华落尽: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旧上海
  • 民国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文学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故事
  • 八卦
  • 洋场文化
  • 小报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初时期的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是通俗文学的重要作者群,旧学根底深厚,诗、文、书、画是他们的拿手绝活,他们纷纷在报纸的副刊上,骋其不羁之才,或写小说,或写笔记,或写诗词,或谈掌故,一时之间,蔚成风潮。当中包括报人陈冷血、小说家的天虚我生、严独鹤、何海鸣、周瘦鹃、〈夜上海〉的作词者范烟桥、王小逸、秦瘦鸥、张丹斧、钱芥尘、余大雄、施济群、郑逸梅、陈小蝶、蔡钓徒、冯梦云、陈灵犀、陈蝶衣、唐大郎、陈存仁等。

  他们有别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但这许多人,尤其是所谓「小报文人」,除了少数有作品集结,大部分只留下一个名字而已,其他事蹟,其他「丰功伟业」,都被「雨打风吹」去了。在「花果飘零」之际,是否也留下了许多让我们深思的。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台南人,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一九九三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将史料与影像融于一炉。二○○二年起制作《大师身影》系列纪录片。

  着有:《往事已苍老》、《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百年记忆》、《鲁迅爱过的人》、《色戒爱玲》、《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那些才女们》、《名士风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繁华落尽(小引)

辑一

「外冷心热」的报人与小说家陈冷血
小说家兼实业家的天虚我生
鹤立「快活林」里的严独鹤
弃武从文的小说家何海鸣
从《礼拜六》到「园艺专家」的周瘦鹃
周瘦鹃.张爱玲.紫罗兰
「夜上海」的作词者范烟桥
陆小曼打官司──怒告平襟亚始末
心高气傲意难平──吕碧城与平襟亚的「狗官司」
游戏于「市井文化」的王小逸
难忘《秋海棠》的秦瘦鸥

辑二

玩世不恭的小报奇才张丹斧
小报界的「教父」钱芥尘
《晶报》的「脚编辑」余大雄
从《新声》到《金钢钻报》的施济群
「补白大王」郑逸梅
诗书画文俱佳的陈小蝶(定山)
惨遭砍头的「文字白相人」 蔡钓徒
惨遭杀害的小报文人冯梦云
让小报与新文学携手的陈灵犀
沪上才子.歌词大佬的陈蝶衣
也是「张迷」的唐大郎
「中医界才子」陈存仁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从《礼拜六》到「园艺专家」的周瘦鹃

民初报坛有「一鹃一鹤」之说,「一鹃」指吴门周瘦鹃,「一鹤」指桐乡严独鹤。周瘦鹃主持《申报》的《自由谈》凡二十年,严独鹤主持《新闻报》的《快活林》(后改名为《新园林》),时间更长。当时「自由之鹃」与「快活之鹤」各领风骚,并称为一时瑜亮。

周瘦鹃(1895-1968)原名祖福,字国贤,苏州吴县人,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招商局的一名职员。六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靠母亲为人缝补维持家计。先后就读于上海储实两等小学和老西门民立中学。一九一二年中学毕业前患病,毛发脱光,得校长器重,留校任教,为初中英语教师,但他认为教书非其所长,一年后辞去教职。他在中学时代即开始从事写作,最早的作品是发表于一九一一年六月出版的《妇女时报》创刊号的短篇小说〈落花怨〉,同年又用笔名「泣红」,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话剧《爱之花》。之后,他开始用瘦鹃的笔名,先后翻译了柯南道尔的小说《军人之恋》,发表在《妇女时报》第七期上,这在中国是比较早的介绍柯南道尔的作品。他也曾翻译介绍过马克思论妇女的短文《妇女之原质》,刊登在《妇女时报》第八期上。

一九一四年六月六日,王钝根创办《礼拜六》,至一九一六年四月二十九日,满一百期停刊。周瘦鹃为该周刊的台柱,创作、翻译小说甚多。可说前百期的《礼拜六》培养周瘦鹃,也因此让他走红文坛;但相对的周瘦鹃也为前百期的《礼拜六》立下不少的汗马功劳。他在《礼拜六》上,将托尔斯泰、大仲马、迭更斯、莫泊桑等世界名作家的短篇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一九一七年他结集出版《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其中包括高尔基作品中最早的中译)。鲁迅当时任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主任,在与周作人合拟的评语,称赞周瘦鹃的翻译「所选亦多佳作」,「用心颇为恳挚,不仅志在娱悦人之耳目,是为近来译事之光。」「当此淫佚文字充塞坊肆时,得此一书,俾读者知所谓哀情惨情外,尚有更纯洁之作,则固亦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矣。」并由教育部颁发奖状。

自一九二○年起,周瘦鹃任《申报》副刊《自由谈》编辑,直到一九三二年底,由黎烈文接编。一九二一年三月十九日,停刊五年的《礼拜六》,复刊了,出到二百期(一九二三年二月十日)终刊。在前三十几期,是由王钝根和周瘦鹃合作编辑的。周瘦鹃晚年在〈闲话礼拜六〉文中曾追忆道:「我是编辑过《礼拜六》的,并经常创作小说和散文,也经常翻译西方名家的短篇小说,在《礼拜六》上发表的。所以我年青时和《礼拜六》有血肉不可分开的关系,是个十十足足,不折不扣的《礼拜六》派。《礼拜六》是个周刊,由我和老友王钝根分任编辑,规定每周六出版;因为美国有一本周刊,叫做《礼拜六》晚邮报,还是创刊于富兰克林之手,历史最长,销数最广,是欧美读者最喜爱的读物。所以我们的周刊,也就定名为《礼拜六》。民初刊物不多,《礼拜六》曾经风行一时,每逢礼拜六清早,发行《礼拜六》的中华图书馆门前,就有许多读者在等候着;门一开,就争先恐后地涌进去购买,这情况倒像清早争买大饼油条一样。」而对于当年「文学研究会」对《礼拜六》的攻击,周瘦鹃在这篇文章中,是有所辩白的。他说:「现在让我来说说当年《礼拜六》的内容,前后共出版二百期中所刊登的创作小说和杂文等等,大抵是暴露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横暴,家庭的专制,婚姻的不自由等等,不一定都是些鸳鸯蝴蝶派的才子佳人小说,并且我还翻译过许多西方名家的短篇小说,例如法国大作家巴比斯等的作品,都是很有价值的。其中一部份曾经收入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意外地获得了鲁迅先生的赞许。总之《礼拜六》虽不曾高谈革命,但也并没有把诲淫诲盗的作品来毒害读者。至于鸳鸯蝴蝶派和写四六句的骈俪文章的,那是以《玉梨魂》出名的徐枕亚一派;《礼拜六》派倒是写不来的。当然,在二百期《礼拜六》中,未始捉不出几对鸳鸯、几只蝴蝶来,但还不至于满天乱飞,遍地皆是吧?当年的《礼拜六》作者包括我在内,有一个莫大的弱点,就是对于旧社会各方面的黑暗,只如暴露,而不知斗争,只有叫喊,而没有行动譬如一个医生,只会开脉案而不会开药方一样,所以在文艺领碱中,就得不到较高的评价了。」据学者范伯群的统计,在二百期的《礼拜六》中,周瘦鹃供稿一四七期,共发表各类文章一五二篇,极大多数是短篇小说,其中创作八十三篇,翻译六十九篇。不可谓不多矣。

一九二一年九月,周瘦鹃主编《半月》杂志,整整四年,九十六期。一九二二年六月,他还创办个人的小杂志(六十四开本)《紫兰花片》,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的作品,共出二十四期,为时两年。一九二三年周瘦鹃编《新小说丛书》、《侦探小丛书》、《名家短篇小说集》、《紫罗兰庵小丛书》、《紫兰集》等,均由大东书局出版。一九二五年毕倚虹创办《上海画报》,到七十期,毕倚虹患病休养,由周瘦鹃接编。出到一二○期时,毕倚虹亡故,周瘦鹃出《毕倚虹追悼号》。一九二五年九月,周瘦鹃编《紫葡萄画报》,共出十七期。同年十二月改《半月》为《紫罗兰》,他说:「《半月》结束,《紫罗兰》继起,颇思别出机杼,与读者相见。版式改为二十开,为他杂志所未有。排法亦力求新颖美观,随时插入图案画与仕女画,此系效法欧美杂志,中国杂志中未之见也。以卷首铜图地位,改为《紫罗兰》画报,以作中坚。图画与文字并重,以期尽美,此亦从来杂志中所未有之伟举,度亦为读者所欢迎乎!」《紫罗兰》一直办到一九三○年六月结束,整整四年九十六期。一九四三年四月周瘦鹃又复刊《紫罗兰》,共出十八期,至一九四五年三月结束。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便是发表在复刊的《紫罗兰》的第二期及第三期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繁华落尽: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这本书,让我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回了那个纸醉金迷、风起云涌的年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比如书中对上海租界风情的描绘,从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时代气息。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香水、雪茄和海风的味道。而书中对于小报文人群体的塑造,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他们虽然处于社会的边缘,但他们的文字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们用最直接、最犀利的语言,捕捉着时代的脉搏,也反映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我能想象,在某个昏暗的夜晚,一位小报记者,怀揣着对真相的渴望,冒着风险,去挖掘一个惊天大秘密。而那些洋场才子,他们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和挣扎。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无论大小,无论显赫与否,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感到心潮澎湃,时而又陷入沉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深刻探讨,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

书名《繁华落尽: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一拿在手上,就散发出一种旧时光的味道,封面上的褪色油画风格,让我想起以前在旧书摊淘来的那些泛黄的老杂志。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很有故事感,"繁华落尽"四个字,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和人事的沧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樟脑丸和纸张的味道。而"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这两个身份的碰撞,立刻就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时代图景。洋场,总让人联想到十里洋场,上海滩的霓虹闪烁,舞厅里的靡靡之音,还有那些衣冠楚楚、谈吐风雅的公子哥们。而小报文人,则像是藏在街角,用辛辣的笔触描绘着浮华背后的真实,或是用花边新闻填补着读者空虚的午后。我很好奇,这两者之间会有怎样的交集?是惺惺相惜,还是彼此利用?是会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里,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还是在小报的蝇头小利中,孕育着改变时代的思想?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许多画面,或许是某个才子在仕途失意后,沦为小报的撰稿人,用曾经的风流笔调,写尽人情冷暖。又或许是某个报人,凭借着敏锐的嗅觉,揭露了洋场才子不为人知的秘密,从而一夜成名。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那个模糊却又充满魅力的时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笔下的"繁华"与"落尽",究竟是怎样的图景,又会有多少动人的故事藏在字里行间。

评分

在我读完《繁华落尽: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后,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那些洋场才子,身着剪裁得体的西装,在灯红酒绿的舞厅里翩翩起舞,他们谈笑风生,挥金如土,仿佛拥有着整个世界。然而,在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苦衷和无奈?而那些小报文人,则是在城市的角落里,用锐利的笔尖,捕捉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文字,或许辛辣,或许八卦,但却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的众生相。我特别能体会到,当一个时代开始落幕,繁华褪去,那些曾经站在时代顶端的人,又该何去何从?是被时代抛弃,还是努力适应新的变化?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些复杂的问题,留给了读者去思考。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敬畏,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个时代的喧嚣渐行渐远,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和感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个体都是渺小的,但他们的选择和命运,却共同谱写了时代的篇章。

评分

《繁华落尽: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带着淡淡的微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醇厚的香气便会慢慢在口中散开,回味无穷。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尤其深入人心。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亲眼目睹了洋场才子们的风流倜傥,也聆听了小报文人们的辛辣点评。书中的情节,时而跌宕起伏,让人紧张不已,时而又细腻婉转,让人感慨万千。我尤其对书名中的“繁华落尽”这四个字,有着深刻的体会。它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繁华,更是指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人物,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我可以看到,曾经的辉煌,终将归于平淡,而那些曾经的浮华,也终将化为尘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永远的辉煌,也没有永远的低谷。每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都有着自己的命运和选择。作者用他精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值得我反复品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读完《繁华落尽:洋场才子与小报文人》之后,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的,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喧嚣与寂静。书中的人物,无论是表面光鲜的洋场才子,还是笔耕不辍的小报文人,都仿佛从历史的尘埃中走了出来,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那些小报文人的形象所吸引,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们用手中的笔,撬动着时代的齿轮,用辛辣的观察,揭示着社会的真相。我仿佛能看到,他们挤在狭小的房间里,顶着油灯,奋笔疾书,只为了在下一次的印刷机轰鸣声中,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那些洋场才子,也并非只是只会享乐的纨绔子弟,他们的才情,他们的抱负,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也曾闪耀过光芒。只是,当繁华落尽,当潮水退去,又会有多少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失去了方向,黯然神伤。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光怪陆离,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我反思着,在任何一个时代,总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站在风口浪尖,也总会有一些人,在角落里默默地书写着历史。而《繁华落尽》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些人和他们的命运,也让我对那个我未曾经历过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