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中国对白银的需求如何与十九世纪前期拉美人民的独立运动以及其他世界经济变化交互影响,从而使中国从清初的鼎盛走向了近代的衰落。
在讨论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国白银外流的影响之外,亦关注其对思潮起伏的影响。在经济史与思想史之间,若干前辈学者曾探讨思想对经济的影响,而本书特别触及:当经济对十九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的生活形成特别严峻的挑战时,知识人如何在传统中国累积几千年的知识仓库中,寻求不同的奥援而彼此竞争,从而在政治权威与社会自主、国家与市场之间,呈现可与西方媲美的多元思维。"
作者简介
林满红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文博士。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担任教授约20年、并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共担任客座教授一年之后,曾于2008年5月20日至2010年12月15日间担任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之后回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并仍兼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专长领域为台湾史、经济史、清史、史学理论。撰有《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1860-1895》、《晚近史学与两岸思维》、《猎巫、叫魂与认同危机:台湾定位新论》等着作。
"繁体中文版自序. . . . . . . . . 9
王 序. . . . . . . . . 15
谢 辞 . . . . . . . . . 19
凡 例 . . . . . . . . . 25
导 论 . . . . . . . . . 31
上篇 全球联结:白银与世界
第一章 脆弱的帝国. . . . . . . . . 55
第二章 鸦片:罪魁祸首? . . . . . . . . . 95
第三章 社会秩序的紊乱. . . . . . . . . 137
中篇 经济论争所凭借的文化资源
第四章 货币论争与政策. . . . . . . . . 165
第五章 中国传统思想的启示及与西方比较. . . . . . . . . 193
下篇 不同学术观点的竞争
第六章 两种经世流派的不同社会理论. . . . . . . . . 217
第七章 经学、古文与经世. . . . . . . . . 243
第八章 放任派主张的暂时胜利. . . . . . . . . 273
终 篇. . . . . . . . . 297
征引书目. . . . . . . . . 323
索 引 . . . . . . . . . 361
西人姓名中译表. . . . . . . . . 373
我一直对十九世纪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它与中国联系在一起时。那个时期,世界格局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殖民扩张,而中国,这个曾经的东方巨龙,却似乎在历史的洪流中步履维艰。这本书的题目《银线:十九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想象中,这本书会像一条银色的丝线,将十九世纪全球的重大事件与中国的命运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它或许会细致地描绘那个时代西方国家如何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崛起,又是如何将他们的影响力投射到中国的土地上。同时,我更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在这场全球性变革中的反应和应对。是屈服?是反抗?还是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和发展?我会仔细阅读书中关于中国内部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的部分,去理解是什么让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显得如此复杂而矛盾。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部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作品,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因果关系,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十九世纪的世界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风云激变的时代,去感受历史的脉搏。
评分《银线:十九世纪的世界与中国》这个名字,带着一种神秘又引人入胜的魅力。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对十九世纪那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我设想,作者会以一种非常叙事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仿佛是在讲故事,但故事的内容却饱含着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我想象,书中可能会描绘出,那个时代全球各地是如何通过海运和陆路交通,变得越来越“近”的。蒸汽船的出现,电报的发明,都极大地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也加速了信息和文化的传播。而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帝国,在这个加速的世界中,又将如何被卷入其中?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展现,十九世纪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中国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作为原材料的提供者?还是作为商品倾销的市场?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思想和文化交流的部分非常感兴趣。那个时代,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又是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反过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否在西方世界激起了涟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政治和经济史,能够深入到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展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十九世纪。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上,一条蜿蜒的银色线条仿佛是历史的脉络,又像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的名字——《银线:十九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所深深吸引。十九世纪,这是一个多么波澜壮阔的时代啊!蒸汽机的轰鸣,殖民帝国的扩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旧秩序的崩塌与新思想的萌芽,一切都在这个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又在这股洪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如何回应着来自世界的冲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探寻那隐藏在“银线”背后的故事。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变化讲起,描述那些蒸汽船如何跨越大洋,那些坚船利炮如何敲开了古老国门。同时,也会深入探讨那个时代西方思想的涌动,启蒙思想、民族主义、科学实证主义等等,这些观念是如何传播,又是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我想象着书中会详细描绘当时的中国社会,从封建王朝的统治危机,到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困境,再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勾勒出那个时代独有的图景。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场连接东方与西方的思想盛宴。它不仅仅是关于“十九世纪”,更是关于“世界”如何与“中国”相遇,关于“过去”如何塑造“现在”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银线:十九世纪的世界与中国》给我一种非常诗意的感觉,但同时又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设想,作者将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宏大的视角来审视十九世纪这个关键的转折时期。他不会仅仅聚焦于中国的近代史,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西方世界的内部发展,而是会巧妙地将这两者联系起来,通过一条“银线”,勾勒出十九世纪全球化初期的复杂图景。我脑海中浮现出,书中可能会描绘出远航的蒸汽船,载着来自欧洲的工业品、传教士和殖民官员,驶向东方古国。同时,也会有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通过海上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市场,满足着欧洲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消费欲望。这些物质的交换背后,必然伴随着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交融。作者可能会深入探讨,在十九世纪,西方世界涌现出的那些颠覆性的思想,比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达尔文主义等等,是如何被介绍到中国,又是如何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引发轩然大波。反之,中国的哲学、艺术和文学,是否也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我想象着,通过“银线”的意象,作者能够展现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让我们看到,十九世纪的世界和中国,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整体。
评分拿到《银线:十九世纪的世界与中国》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十九世纪,对于世界而言,是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是民族国家崛起的时代,是殖民主义肆虐的年代,而对于中国而言,则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期。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两个看似独立又紧密相连的实体。我想象,作者会从微观的个体叙事入手,比如某一个西方探险家在中国沿海的见闻,或者某一位中国官员在与外国势力打交道时的经历,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大趋势。然后,再将这些微观的细节上升到宏观的历史分析。书中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描述战争和条约,而是会深入挖掘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经济驱动力、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心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释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逻辑,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内部激起的种种反应,无论是抵抗还是顺应。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东方 vs 西方”的二元对立,去探索在这个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自身的内部变化和发展,以及它如何在夹缝中努力维系自身的独立和文化传承。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作品,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十九世纪的历史进程,会以那样的方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格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