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2008

西藏: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西藏
  • 2008
  • 地震
  • 灾难
  • 社会
  • 文化
  • 历史
  • 纪录
  • 中国
  • 少数民族
  • 藏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三年之后的证言故事  压迫之下的勇气陈述

  那年,藏历土鼠年8月某日,贡嘎机场检查森严,母亲抑制着泪水,与我额头相触,以示告别。「现在的拉萨已不是去年的拉萨了,现在的你也不是去年的你了……」耳边响起这意味深长的哀叹,让我犹自神伤。

  2008年3月10日,拉萨主要寺院的僧人为了纪念1959年藏人起义四十九周年,在拉萨进行了和平请愿游行,然而却引发中国政府的武力镇压,整起事件延烧到3月14日,爆发成为西藏各地大规模的反中国示威活动,结果造成数百名藏人死亡、受伤,无数藏人被捕入狱。然而,由于中国政府试图控制从西藏各地传出来的媒体影像,并且封锁了此地区,不让国际媒体进入,严禁藏人透露消息,以致于外界无从得知事件的真像。

  藏人作家唯色决定亲自查访、搜寻资料。在无数匿名者的帮助下,作者以详实的照片及叙述,勇敢地写出西藏抗暴事件中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感人小故事。让读者看到这些年来,强力的商业化和中共的文化打压,如何无情地改变了西藏的样貌。虽然如此,透过她诗意的文笔和浓厚的情感,却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在这瞬息万变的表像下,永恆不摧的是藏人世代传承的坚定信仰。

作者简介

唯色(Woeser)

  全名茨仁唯色(Tsering Woeser)。藏人。出生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拉萨。曾在西藏东部康地及中国汉地生活、学习二十年。1988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就职甘孜报社任记者兼编辑。1990年春天重返拉萨,至2004年6月,就职《西藏文学》杂志社任编辑。2003年因在中国出版的散文集《西藏笔记》,被当局认为有「政治错误」而遭查禁,并被解除公职。现为独立作家,居北京、拉萨二地,自况为中国境内的流亡藏人。

  着有历史评述《杀劫》、《西藏记忆》、图文集《看不见的西藏》、2008年西藏事件大事记《鼠年雪狮吼》、诗选《名为西藏的诗》、《雪域的白》;并与王力雄合着时评集《听说西藏》。另有诗歌、散文、小说、时评等选入十多种选集。作品曾被译为藏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挪威文、日文、芬兰文、丹麦文、义大利文、保加利亚文等多种文字。

  个人博客:
  看不见的西藏woeser.middle-way.net/
  绛红色的地图map.woeser.com/?viewmode=normal

《丝绸之路上的古老回响:中亚草原文明的兴衰》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亚草原地区,特别是天山南北两麓,自史前至中世纪晚期,波澜壮阔的文明演进历程。我们聚焦于构成这一独特地理区域的文化互动、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以及他们与定居农耕文明之间复杂而持久的交流与冲突。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次对人类适应极端环境、构建跨文化桥梁能力的细致考察。 本书的叙事始于青铜时代的塔里木盆地,考察了最早定居点与周边文化的影响,如楚克-阿凡纳谢沃文化与塔吉克文化在灌溉技术与早期畜牧业上的贡献。随后,我们将笔触投向了铁器时代的巨大变革——斯基泰(Scythian)游牧集团的兴起。通过对乌孙、塞人(Saka)等部族的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包括波斯、希腊及中国史料)的交叉印证,我们描绘了他们精湛的金银器工艺、独特的萨满信仰体系,以及其军事力量如何成为塑造欧亚大陆早期政治格局的关键因素。 中亚草原是连接东西方的天然通道,其历史的脉络中,“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无疑是核心篇章。我们详细分析了张骞凿空西域的时代背景,以及随后的汉朝对西域诸国的经营与影响。本书特别关注了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一个文化、宗教和技术的交流走廊。例如,佛教艺术如何沿着这条道路传播,从犍陀罗风格的兴衰,到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风格演变,都体现了中亚作为文化熔炉的关键作用。 本书投入了大量篇幅来研究粟特人在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这些以商业为生的伊朗语族群体,以其卓越的语言能力和商业组织能力,构建了连接拜占庭、波斯萨珊王朝直到唐朝都城的庞大商业帝国。我们探讨了粟特语文献的重要性,揭示了他们在宗教(如摩尼教、祆教的传播)和财政管理上的独特贡献。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本书进入了突厥汗国的时代。从第一突厥汗国的分裂与再统一,到后突厥帝国的兴衰,我们试图揭示草原游牧民族在面对定居文明的农业资源和官僚体系时,是如何调整其政治策略与军事思想的。突厥人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中亚的民族构成,也深刻地影响了拜占庭与唐朝的边疆安全格局。我们详细分析了鄂尔浑碑文的史学价值,它们是研究突厥早期政治理想与社会伦理的珍贵一手资料。 公元七世纪后半叶,随着伊斯兰教的东渐,中亚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本书细致描绘了阿拉伯军队征服河中地区(河中,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土地)的过程,以及随后伊斯兰文化与当地文化(如粟特文化、吐火罗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等城市,从绿洲贸易中心转变为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与艺术重镇。我们考察了布哈拉学派、花剌子模王朝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以及草原游牧部落(如葛逻禄、喀喇汗王朝)如何逐步接受并推广伊斯兰教义。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草原与定居文明之间持久的互动模式,特别是对塞尔柱王朝、花剌子模沙王朝的兴起与覆灭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游牧或半游牧背景的政权,其生命力往往源于其对骑兵的熟练运用和对传统游牧契约精神的继承,但其衰落也往往与无法有效管理定居社会复杂的财政和官僚结构有关。 最后,本书以蒙古铁骑的横扫欧亚大陆作为中亚古代史的一个高潮与转折点。我们分析了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如何整合了不同地区的资源与人才,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蒙古征服对中亚的生态环境、城市布局和贸易路线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但也促进了更深层次的跨区域联系(如伊儿汗国与元朝之间的交流)。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解体和帖木儿帝国的短暂辉煌,中亚逐渐失去了其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导地位,历史的重心开始向东部和西部更强大的定居政权转移。 本书综合运用了考古学、语文学、钱币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既有宏大叙事,又充满细节考证的“丝绸之路”腹地文明图景。它旨在揭示,中亚的草原文明并非是西方或东方文明的简单附庸,而是一个拥有强大生命力、不断创新与融合的独特历史场域。读者将从中了解到,古代世界是如何通过这些广袤的草原与沙漠,完成物质与思想的交换,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文明面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心脏的骨头
序幕:那些包围色须寺的幽灵……


青塘成西宁,帐篷犹显突兀
香格里拉的豹皮虎衣
那时拉萨的事儿
那时安多的事儿
那时康的事儿


有关祖拉康的片断
这是什么?让那一刻成为永远!
什么样的歌儿是「反动歌曲」?
「送太阳」或「尼玛介」


牧人的姿势
雪新村的今生
记两个计程车司机
破墙而入的摄像头
他们,他们……
兀然遍佈的「枪支」广告


散落在异乡的禁忌
在北京看见拉萨的恐惧


希德废墟的前世
甘丹寺,宁愿它为废墟
由东向西的地方志(一)
由东向西的地方志(二)

尾声:就这个发音:Le
后记:说吧,记忆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那些包围色须寺的幽灵……

有许多事情,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有许多真相,是没有多少人清楚的。我想说的是2008年,确喀颂的土鼠年。

比如那几张照片,一看见就被震慑住。第一张照片上,雪山环抱的寺院寂静、清冷,弥漫着与世隔绝的美,但视线落到下面,出现了蓝色塑胶布遮盖的一排简易房,像是临时搭就,很不协调;一顶白色帐篷跟前,站着两个形影莫辨的人,我猜得出他们是谁,不是工作组的干部,就是公安局的便衣。雪居然还下着;佛殿的金顶上积满了白雪,密密麻麻的窗户紧闭着,里面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依稀可见一个绛红色的身影,显然无助的身影。

接下来的两张照片,露出了可怕的真相:几十个黑乎乎的身影,闯进来了。放大,放大,把图像不断放大,那竟然是一群士兵,如幽灵一般,正由右向左,与绛红色的转经筒平行,横穿而过。细细地辨认,士兵们穿着雨衣?持着枪?而拿的盾牌,泛着清冷的光,分明很清晰。大概数一数,头一张照片上约有五十多人,前倾着,微微低首着,但有两人转过了脸,似乎盯着拍摄者的方向,这无疑很恐怖,更恐怖的是两人面目模煳,活像魔鬼。

斑驳的雪地里,只有三只黑狗安静地匍匐着,两只狗漠然地看着跟前走过的士兵,一只狗却像是颇有深意地看着拍摄者。另一张照片就更是触目惊心了。从巨大的佛塔前穿过的士兵似乎更多了,有的士兵甚至随身携带氧气,显然是提防高海拔不适。走在最前面的,似乎还举着一面红旗。不不,那猩红色的红旗,是之前就插在帐篷上的吗?总之,那如鲜血一样的红,在白雪中,很醒目,很刺目。

那么,这是哪座寺院?——位于安多?卫藏?还是康?这是什么时间?哪一天,或者哪些日子,在这里,发生过什么?邮件往返,因为照片是一位不能透露名字的博巴发给我的。于是知道,那几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2008年5月30日;拍摄地点是藏东康地扎溪卡的色须贡巴,用汉语来说后半句,即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的色须寺。时为夏季,但这里海拔高至四千米,四季都飞雪。

拍摄者是一位西方旅游者,一年后才肯披露那几张照片,才肯吐露那无法释怀的秘密,可以想像得到他内心的犹豫与谨慎。原来他是偶然辗转至此,恰遇那些充满杀气的士兵,可能刚从汉地派来。惊悸的他隐身附近,暗藏两日,早晚都可以窥见那些士兵兇神恶煞一般在寺院跟前走动。而寺院的僧人,或者闭门不出,偶尔从窗户探望;不得已出门之时,惟有垂首而过;幸好下雪了,可以掩饰难以抑制的心迹。拍摄者不会博盖,只能手势,无法了解到更多的细节,但从僧人递来的眼色里,可以察觉到如同给他端来的酥油茶,差些溢出,是因为禁不住微微颤抖。当他趁天色未明匆匆离去,留在雪地上的脚印让他内疚至今,不会令哪位僧人被牵累吧?

而色须寺,据百度百科词条介绍:「位于石渠县城约十公里处,创建于1760年,现有十五名活佛,五名堪布,二十多位格西及八百多名僧侣。……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庙群,由一百多个寺庙组成。该寺珍藏数以万计的佛像、佛经,其中被称为藏区第二大佛的弥勒佛雕像(高约十九米),及两层楼高的铜制镀金舍利塔,古印度名寺佛杖等最为珍贵……」搜索其他资讯获悉,这
尊全藏第二大嘉瓦强巴塑像,原为紫铜镏金,早已毁于文革。

用户评价

评分

《西藏:2008》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古老的藏式庭院,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听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缓缓地讲述过去的故事。它不是那种快节奏、信息量爆炸的书籍,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韵味。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他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试图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情感。 书中对2008年这个年份的记录,有一种特殊的意味。似乎在那个年份,历史的车轮在这个古老而神圣的地方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作者并没有直接评论,而是通过对当地人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种种期许,间接传达出一种时代变迁下的复杂情感。我读到那些关于藏区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碰撞的片段时,深有感触。那些古老的信仰,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如何得到传承,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这些都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

评分

初见《西藏:2008》,我便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那略显斑驳的藏文所吸引。它仿佛是一扇门,通往那个我向往已久,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感同身受的描摹。作者以一种近乎朝圣者的虔诚,记录下2008年那个特殊年份里,青藏高原上细微的变化和不变的脉动。无论是清晨薄雾中远方寺庙传来的低沉诵经声,还是午后阳光下,孩童们追逐嬉戏时露出的纯真笑容,都被他用文字细致地捕捉。 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当地居民生活场景的刻画。那些辛勤劳作的农人,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中却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那些静坐在酥油灯前虔诚祈祷的信徒,他们的每一次呼吸都仿佛与佛法融为一体。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描绘成奇观,而是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感受他们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乐观。读到那些关于寺庙生活的描写,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藏香味道,听到僧侣们朗读经文的抑扬顿挫,感受到一种洗涤心灵的宁静。2008年,对于西藏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书中也隐晦地触及了那段特殊的时期,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十分巧妙,他并没有深入探讨政治的风暴,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悄然发生着微小的偏移,这种手法,反而更显深刻。

评分

第一次翻开《西藏:2008》,我以为会读到一本关于西藏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但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带领我穿梭于藏北的草原、林芝的密林,以及拉萨古老的街道。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他并不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是时而融入其中,时而又抽离出来,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去审视和记录。 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在描述一次藏式婚礼时,他不仅仅描写了华丽的服饰和热闹的场面,更着重刻画了新人眼中流露出的幸福,长辈们欣慰的笑容,以及宾客们真诚的祝福。这些微小的瞬间,共同构成了我对那个画面生动的记忆。书中的内容,让我对2008年那个时期的西藏,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感受,那是一种被历史洪流裹挟,却又努力保持着自身独特节奏的复杂情绪。这本《西藏:2008》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看到了一个我未曾亲历的真实世界。

评分

《西藏:2008》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青稞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醇厚难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股甘甜和淡淡的草药香气便会在口中弥漫开来,令人回味无穷。我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也不是一个地理学者,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但这本书却让我对“西藏”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没有刻意去渲染“神秘”或“奇迹”,而是用一种极为朴实、贴近生活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西藏。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所打动。那高耸入云的雪山,在书中化作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那碧蓝如洗的天空,仿佛能映照出人心最纯净的角落。作者在描述自然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赞叹,而是融入了当地人与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如何顺应四季的更迭,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如何敬畏这片神圣的土地,这些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在我眼前。2008年,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历史感,书中对那个年份的记录,让我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仿佛透过文字,我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

评分

当我拿到《西藏:2008》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份好奇和一丝敬畏。我曾无数次在影像中看到过西藏的壮丽,但文字的力量,总能触及更深层次的灵魂。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了2008年那个特别年份里,西藏的脉搏。 我被书中对藏区人民精神世界的描绘深深吸引。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都让我由衷地感到震撼。作者的文字,仿佛能穿透物质的表象,直抵人心。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他们低低的歌声,感受到他们脸上淳朴的笑容,以及在寒风中坚毅的眼神。2008年,这个数字,在书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风景,而是延伸到了那个地方的人民,他们的精神,以及那个特殊年份留下的独特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