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后的证言故事 压迫之下的勇气陈述
那年,藏历土鼠年8月某日,贡嘎机场检查森严,母亲抑制着泪水,与我额头相触,以示告别。「现在的拉萨已不是去年的拉萨了,现在的你也不是去年的你了……」耳边响起这意味深长的哀叹,让我犹自神伤。
2008年3月10日,拉萨主要寺院的僧人为了纪念1959年藏人起义四十九周年,在拉萨进行了和平请愿游行,然而却引发中国政府的武力镇压,整起事件延烧到3月14日,爆发成为西藏各地大规模的反中国示威活动,结果造成数百名藏人死亡、受伤,无数藏人被捕入狱。然而,由于中国政府试图控制从西藏各地传出来的媒体影像,并且封锁了此地区,不让国际媒体进入,严禁藏人透露消息,以致于外界无从得知事件的真像。
藏人作家唯色决定亲自查访、搜寻资料。在无数匿名者的帮助下,作者以详实的照片及叙述,勇敢地写出西藏抗暴事件中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感人小故事。让读者看到这些年来,强力的商业化和中共的文化打压,如何无情地改变了西藏的样貌。虽然如此,透过她诗意的文笔和浓厚的情感,却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在这瞬息万变的表像下,永恆不摧的是藏人世代传承的坚定信仰。
作者简介
唯色(Woeser)
全名茨仁唯色(Tsering Woeser)。藏人。出生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拉萨。曾在西藏东部康地及中国汉地生活、学习二十年。1988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汉语文系,就职甘孜报社任记者兼编辑。1990年春天重返拉萨,至2004年6月,就职《西藏文学》杂志社任编辑。2003年因在中国出版的散文集《西藏笔记》,被当局认为有「政治错误」而遭查禁,并被解除公职。现为独立作家,居北京、拉萨二地,自况为中国境内的流亡藏人。
着有历史评述《杀劫》、《西藏记忆》、图文集《看不见的西藏》、2008年西藏事件大事记《鼠年雪狮吼》、诗选《名为西藏的诗》、《雪域的白》;并与王力雄合着时评集《听说西藏》。另有诗歌、散文、小说、时评等选入十多种选集。作品曾被译为藏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挪威文、日文、芬兰文、丹麦文、义大利文、保加利亚文等多种文字。
个人博客:
看不见的西藏woeser.middle-way.net/
绛红色的地图map.woeser.com/?viewmode=normal
前言:心脏的骨头
序幕:那些包围色须寺的幽灵……
Ⅰ
青塘成西宁,帐篷犹显突兀
香格里拉的豹皮虎衣
那时拉萨的事儿
那时安多的事儿
那时康的事儿
Ⅱ
有关祖拉康的片断
这是什么?让那一刻成为永远!
什么样的歌儿是「反动歌曲」?
「送太阳」或「尼玛介」
Ⅲ
牧人的姿势
雪新村的今生
记两个计程车司机
破墙而入的摄像头
他们,他们……
兀然遍佈的「枪支」广告
Ⅳ
散落在异乡的禁忌
在北京看见拉萨的恐惧
Ⅴ
希德废墟的前世
甘丹寺,宁愿它为废墟
由东向西的地方志(一)
由东向西的地方志(二)
尾声:就这个发音:Le
后记:说吧,记忆
《西藏:2008》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古老的藏式庭院,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听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缓缓地讲述过去的故事。它不是那种快节奏、信息量爆炸的书籍,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韵味。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他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试图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情感。 书中对2008年这个年份的记录,有一种特殊的意味。似乎在那个年份,历史的车轮在这个古老而神圣的地方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作者并没有直接评论,而是通过对当地人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种种期许,间接传达出一种时代变迁下的复杂情感。我读到那些关于藏区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碰撞的片段时,深有感触。那些古老的信仰,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如何得到传承,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这些都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
评分初见《西藏:2008》,我便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封面那略显斑驳的藏文所吸引。它仿佛是一扇门,通往那个我向往已久,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感同身受的描摹。作者以一种近乎朝圣者的虔诚,记录下2008年那个特殊年份里,青藏高原上细微的变化和不变的脉动。无论是清晨薄雾中远方寺庙传来的低沉诵经声,还是午后阳光下,孩童们追逐嬉戏时露出的纯真笑容,都被他用文字细致地捕捉。 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当地居民生活场景的刻画。那些辛勤劳作的农人,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中却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那些静坐在酥油灯前虔诚祈祷的信徒,他们的每一次呼吸都仿佛与佛法融为一体。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描绘成奇观,而是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感受他们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乐观。读到那些关于寺庙生活的描写,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藏香味道,听到僧侣们朗读经文的抑扬顿挫,感受到一种洗涤心灵的宁静。2008年,对于西藏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书中也隐晦地触及了那段特殊的时期,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十分巧妙,他并没有深入探讨政治的风暴,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悄然发生着微小的偏移,这种手法,反而更显深刻。
评分第一次翻开《西藏:2008》,我以为会读到一本关于西藏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但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带领我穿梭于藏北的草原、林芝的密林,以及拉萨古老的街道。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他并不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是时而融入其中,时而又抽离出来,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去审视和记录。 我非常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在描述一次藏式婚礼时,他不仅仅描写了华丽的服饰和热闹的场面,更着重刻画了新人眼中流露出的幸福,长辈们欣慰的笑容,以及宾客们真诚的祝福。这些微小的瞬间,共同构成了我对那个画面生动的记忆。书中的内容,让我对2008年那个时期的西藏,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感受,那是一种被历史洪流裹挟,却又努力保持着自身独特节奏的复杂情绪。这本《西藏:2008》就像一个放大镜,让我看到了一个我未曾亲历的真实世界。
评分《西藏:2008》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青稞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醇厚难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股甘甜和淡淡的草药香气便会在口中弥漫开来,令人回味无穷。我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也不是一个地理学者,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但这本书却让我对“西藏”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没有刻意去渲染“神秘”或“奇迹”,而是用一种极为朴实、贴近生活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西藏。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所打动。那高耸入云的雪山,在书中化作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那碧蓝如洗的天空,仿佛能映照出人心最纯净的角落。作者在描述自然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赞叹,而是融入了当地人与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如何顺应四季的更迭,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如何敬畏这片神圣的土地,这些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在我眼前。2008年,这个数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历史感,书中对那个年份的记录,让我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仿佛透过文字,我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
评分当我拿到《西藏:2008》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份好奇和一丝敬畏。我曾无数次在影像中看到过西藏的壮丽,但文字的力量,总能触及更深层次的灵魂。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用一种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了2008年那个特别年份里,西藏的脉搏。 我被书中对藏区人民精神世界的描绘深深吸引。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都让我由衷地感到震撼。作者的文字,仿佛能穿透物质的表象,直抵人心。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他们低低的歌声,感受到他们脸上淳朴的笑容,以及在寒风中坚毅的眼神。2008年,这个数字,在书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对西藏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风景,而是延伸到了那个地方的人民,他们的精神,以及那个特殊年份留下的独特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