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张学良与四小姐赵一荻,在新竹深山僻地的囚禁岁月,
一段无奈的历史,一场无悔的爱恋,一个隐没在荒烟漫草中的故事,
透过未曾公开的珍贵照片、亲笔手稿,完整再现。
他是北洋军阀张作霖的长子,一位英气逼人的少帅;他曾经厮杀疆场,骋驰于广袤的森林与黑土;他宣布「东北易帜」,助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他强忍日本间谍的杀父之仇,维持境内的和平。1936年,他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挟持蒋介石逼他联共抗日。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张学良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失去自由,在旁人的监视管束下渡过余生。他曾在回忆录里说:「我的事情只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
她是赵家的四小姐,十七岁认识了张学良,成为他的情人,十九岁与他生下一子。二十八岁时,为了追随被囚禁在贵州的张学良,她忍痛把儿子送到美国,却没有料到这一别就是十五年。从此,她跟着张学良四处移监,照料他的起居,陪伴他渡过孤寂丧志的时光,过着与世隔绝的幽居生活。
本书是张学良、赵一荻于1946-1960年在新竹清泉温泉软禁生活的纪录,保存了许多不曾公开的珍贵照片及手稿,并根据张学良的日记、口述梳理编撰成册,让我们见证了一段时代的无情与捉弄,和一场爱情的永恆与绝美。
作者简介
张闾蘅、张闾芝
张学良的两个姪女,第五个弟弟张学森的女儿。由于张学良的子女都不在身边,1967年以后,张闾蘅与妹妹张闾芝便成了张学良最亲密的家人,两人不仅协助照顾张学良与赵一荻晚年的生活,在他们过逝后,更负责整理保存他们留下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及照片。
前言
记忆中的大伯大妈 张闾蘅
我与大伯大妈有约 张闾芝
一 辗转重庆 飞越海崃
二 陈仪造访 感慨良多
三 山中困境 莫老情深
四 两张汇报 宽严皆到
五 总统下野 张赵南迂
六 重兵看守 屈居兵舍
七 夫人牵线 大洋家书
八 友人重逢 礼轻情重
九 互赠书画 回馈友情
十 疾病袭来 两地挂念
十一 奉命笔耕 夜不能寐
十二 呕心杂忆 告别井上
十三 总统召见 管束依旧
十四 安排家事 夫人操心
十五 信奉基督 教堂亮相
十六 台北购地 营造新居
张学良台湾幽禁期间读书影像
序1
记忆中的大伯大妈
人的记忆有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被稀释,但有些人与事却随着岁月沉淀而日益清晰,成为生命中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影响你的言行或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对于我来说,他们就是我的大伯、大妈:张学良、赵一荻。
一
我们张家真是一个大家族,后来我才知道,我有那么多的亲戚。我的奶奶是东北张作霖的五夫人,我父亲张学森在张家中行五。我们一家原先一直住在天津,一九四六年才搬到台湾。当时我尚年幼,不明白为何搬到台湾来,离开熟悉的环境到这么一个既陌生又贫穷的小岛上。我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搬到台湾,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家成为大伯、大妈最为亲近的人,这种互相的依持不仅仅是血缘维系,而是彼此都成了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到台湾继续上小学,在我上五年级的那年(大约是一九五四年),有一天,每天接我上下学的三轮车车夫给我一张纸条,说妈妈让我放学后直接到台北中心诊所找她。我很高兴,因为这个中心诊所是台北当时医疗条件比较好的医院,院长是我们家的远房亲戚卢致德,他的手下有个厨师,会做一手地道的西餐,平时要想吃到他做的西餐,是要提前预订的。我以为一定是妈妈让我开开「洋荤」。
我到了诊所,觉得不对,妈妈在医院楼上的病房等我,再一看,全家人都在。一向才知道,不是来吃西餐,而是来看「大伯、大妈」,失望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看到妈妈及家人焦急的样子,同时也觉得好奇,「大伯、大妈」长什么模样?一会儿,听到廊道有动静,家人都贴在门缝往外看,我呢,好不容易才看清大妈的模样,而大伯只见了背影。妈妈说,因为大妈生病要住院开刀,大伯、大妈才从山里到台北。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大伯、大妈。我无法理解,探视大伯、大妈干吗要这样「偷偷摸摸」,我怎么也无法将课本中的「张学良」与大伯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他们也在台湾,却不能与我们来往呢?记得,奶奶常念叨说大伯、大妈被关在山里很长时间了,不知他们过得怎么样?奶奶每每提及「大伯」总是神情忧伤。在我的印象中,那段时间,家里人时常提及大伯、大妈,好像他们住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后来我才知道,大伯、大妈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被押往台湾后,一直幽禁在新竹县清泉的大山中。台湾当年的交通远未及今天这么便利,新竹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是很遥远了。大伯、大妈在人烟稀少的山里一待就是十余年呀!
我上高中时,大伯、大妈才从高雄搬回台北,但还是不允许与家人见面。记得一个星期天,迪克(卢政德)约我们一家去作客,他家隔壁住着董显光(原「驻美大使」),听说那天大伯、大妈会到董显光家作客,这次,我们是隔着大玻璃窗观望。我终于看清了大伯的模样:个不太高,有些发福,头发灰白,几乎掉光了。哦!这就是张学良?我的大伯!这就是奶奶、父母牵肠挂肚、时时念叨的大伯?我怎么也想像不出当年「英俊少帅」的样子。心里甚感不平的是,这个政府真不讲道理!为什么把我们长辈关了那么久?见一面跟「做贼」一样。太不公平!
那一天,大伯、大妈的模样,凝刻在我的记忆中。
二
高中毕业后,我到美国留学。一九六五年是我留学后第一次返台省亲,也正是这一年,我在家中与大伯、大妈见了面。听家人说,大伯、大妈搬到台北后,在北投复兴岗建房,与过去相比,稍许自由些,大伯到台北市区总会来我家坐坐。
说是正式见面,毕竟隔了两代人。大伯是张家的长子,与我父亲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年龄悬殊甚大。大伯带兵打仗时,我父亲还是一个嬉戏打闹的顽童。在家人介绍、寒暄之余,我看着两位长辈,岁月的沧桑似乎都刻在他们脸上,大伯的言语中不失机敏活泼,大妈话不多,眼神中总有一些淡淡忧郁。他们大都与奶奶、妈妈交谈,我在旁边听着,大伯会不时地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亲情与关爱……这次回台湾,与大伯、大妈见了两三次,我就又回到了纽约。现在想来,当时见面,没有好奇与激动,彷彿原本就熟悉,并无初次会面常有的陌生感。淡淡的问候中,能感受到大伯、大妈对亲情的渴望和希望同张家晚辈即我们姐妹聊聊天……大伯、大妈身边没有别的亲人,他们的子女均远在美国,只能靠书信来往。大伯知道我在美国留学,见到我是否会想起他们在美国的儿女呢?不知道。但他看似不经意的凝视眼神,却留在我的记忆中。
三
读完大学,自然是找份工作。我已习惯和熟悉了美国的生活节奏与环境,如果不是生了一场病,我可能会一直待在美国。在纽约期间,一入秋我就伤风,越冷越严重,并伴随着水肿,肠胃功能紊乱,吃什么药也不见好转。美国的大夫建议说,最好换个环境,到温暖的地方待上一段时期,否则很难恢复。没办法,我只好回台湾,想先回家休息一阵再说。在外一人又多病,还是家好,这样我又回台湾了。
一九六七年,我回到台湾,回家的感觉真好!我们在台湾的亲人,大大小小好几十口,如果聚在一起,真是不一般的热闹。最常来的总是大伯、大妈,一九六四年他们在台湾经历了「离婚」、「结婚」,人生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相依相伴,形影不离,已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每星期起码来我们家三到五次,每次来,总要弄出很大的「动静」。一群时刻跟随的「服侍」先进家转一圈,看是否有陌生人后,便在门外警戒,有时甚至坐在屋里,面无表情地听我们家人聊天。
大伯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被人监视的生活,非常坦然,依旧与我们家人大摆「龙门阵」,聊到高兴时,笑声朗朗。有时他还拉我们一同去下馆子,边吃边聊。我就是从那时起,才真正认识了我这位「鼎鼎有名」的大伯,我与大伯的感情,也是在这段交往中,在听他的讲述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大伯喜欢讲述东北的往事,讲述他童年的故事,大伯的讲述唤醒了我童年时在天津馋吃冰花的记忆,海崃那边是我们的老家!我忽然想回老家看看,回大陆去看看……这一想法,彻底改变了我所有的计画,这也是后来我决定到香港发展,并在一九七九年冒着风险返回大陆的初衷。
现在想起那段与大伯、大妈在一起的时光,令人难忘。大伯家在北投,那块地皮是他买的,那栋房的格局是他设计的,他自己花钱盖的自然倾注他的情感。在他们家里,除了跟随他们同生死共患难、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吴妈之外,其余「服侍」的人,都是保密局派来的看守特务。在大伯家的外围,也布满保密局的警卫点,不让外人靠近。我们平时不能常去大伯家,偶尔去了,家人总要再三交代,说话要小心,隔墙有耳,不能口无遮拦,免得给他们添麻烦。当时我真是无法理解,看着他们宛如生活在「鸟笼」中,心里很压抑,也很气愤。大伯的「自由」是很有限的,来往的朋友也少得可怜,除了家人,只有张群、张大千、王新衡、大卫黄(黄仁霖的儿子)等几家可以走动。大伯每次外出都要提前报告,出门时,总是两辆车,前一辆是大伯、大妈,跟随的一辆就是便衣特务或警卫。
大伯、大妈最开心的日子是逢年过节。每到年三十,我们与大伯、大妈一起在北投过年。平时他们家冷清寂寞,连玩牌都不允许,这一天可以例外。大妈忙里忙外准备年夜饭,她烧得一手好菜,中西餐都很拿手,尤其是西式蛋糕更是一绝,小巧精致、香甜诱人。吃过年夜饭,大伯带头玩牌,别看他的视力听力均不好,每次赢家总是他,我们口袋里的「红包」还未焐热,大部分的压岁钱都回到了他手里。看我们沮丧的样子,他呵呵一笑说:「要钱,你们差远了,我是拜过师的!」有好几年,都是大妈下令:「散局!」大伯才肯放人。这就是我的大伯,天性爱热闹、爱玩、爱生活。有时我会想,那些囚禁的日子、与世隔绝的时光,大伯、大妈是怎样熬过来的?在他的记忆中,那是一段什么样的日子呢?
后来我在香港定居了,往返台湾很方便,只要我回到台湾,大伯几乎每天都来。他往屋里一坐,打开「话匣子」,我们都成为他的听众,他讲他的童年、他在东北的往事,讲祖父张作霖的趣事,偶尔也会讲起困禁生活中逗乐的事……在他的讲述中,张家的「老事」、人与物似乎都鲜活地呈现在我面前,那些原本遥远、陌生的人与事,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台湾的张家后人来说,清晰得似可触摸。
四
日子久了,我与妹妹闾芝成为大伯最好的倾诉对象。常常是我们三人聊,大妈有时就避开,因为她一见我们总是谈《圣经》或上帝。别说我们,有时大伯也烦,就打断她说「换个话题」。我理解大伯,他在漫长的囚禁生活中,除了大妈,无人可聊,他是靠回忆和读书度过那段难熬的日子的,他的周围全是看守监视的人,那些人还时时提醒他「不能跟陌生人交谈!」大伯的心里积存了太多太多想说的话。
记得有一次,大伯笑着对我妹妹说:「你大姐一回来,那批跟班可忙坏了!」因为我好交际,朋友多,只要我回台湾,家中便「高朋满座」,热闹无比。大伯来了,很开心地看着我们,并不时与我的朋友聊上几句,这让那批「跟班」非常紧张。当时,凡是与大伯说过话或见过面的人,都是「跟班」调查的对象,都必须一一询问,记录在案。「跟班」知道都是我的朋友,他们不好意思直截了当向我盘问,常常问家里的佣人、司机或楼下看更打听,但他们哪能百分百掌握实情?有很多时候,我有意弄虚作假,这些大伯看在眼里,心里跟我一样得意高兴!
调皮爱热闹的性格跟我们这批年轻人一拍即合,只要我们在,大伯几乎每天都来。这也是大伯喜欢到我们家的缘故吧。有时一待就是半天,吃了晚饭还没有动身的意思,「跟班」就不时上楼来催,大妈有些紧张,可大伯正聊到兴头,故意装听不见,能多待一会儿,他就多「赖」一会儿……每次看到大伯如贪玩的顽童不愿「回家」,而「跟班」又不停地催促,心里又痛又恨!大伯、大妈已经被他们囚禁了那么久,为什么还不放过他们?这种「管束」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呢?听大伯讲,他在上世纪三0年代就拥有自己的「私人飞机」,甚至自己驾驶飞到南京开会,再想想现在,这叫什么日子?他内心的痛楚,是言语无法表达的。环境、容貌都在改变,但他唯一没变的,是他性格中的开朗豁达与率真。连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家有一个「顽童」般的大伯,喜欢与他聊天,听他讲故事。只要你跟他待一会儿,你就会被他的睿智魅力所吸引。
五
我常对自己说,我真幸运有这么一位长辈,从他那里,我学会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对我们的呵护、关爱,细微无声,常常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他认为我们做得不对时,最多说一句「你们不懂」或「煳涂」,然后他会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像对朋友一样娓娓道来。从他言谈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家人、家乡、国家、民族的挚爱。谈起这些话题时,他兴奋不已、神采飞扬,有时说着说着,黯然神伤,音落神凝。即便现在,一想起他陷入沉思中的伤感神情,我的泪水仍会夺眶而出。他的心时时牵挂着两头,一边是他的老家故土,一边是是远在异国的儿女……正因为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寂寞与思念,我们想为他做点事,我与妹妹闾芝的生活都改变了。妹妹先是成了大伯、大妈的「管家」,而后提前「退休」陪伴他们。我呢,一九七九年「贸然」进了中国大陆,乘火车去了广州。
这是我自一九四八年离开天津后,第一次返回大陆。回到香港后急不可待地飞往台湾,想把我在大陆的所见所闻告诉大伯。见了大伯后,还未开口,大伯悄悄先问了一句:「你回大陆了?」吓了我了一跳!我去大陆没告诉任何人,担心乘飞机,航空公司要登记才改乘火车,大伯怎么会知道呢?后来大伯告诉我,当局对讲出大陆的人是密切「关注」的,那些「跟班」已知道了情况,是要大伯找我核实。大伯告诉他们,要问你们自己问!但除了大伯,始终也没人找过我,他们知道问也白问。
有惊无险,反正也是「记录在案」,我依旧不管不顾地讲。我去了许多地方,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大伯说过的地方,我都会去看看、听听。回台湾后,赶紧一一告诉大伯,我就是想让大伯多知道些曾经在他梦中牵挂的人与事。一九八二年,我到北京,见到了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虎城将军之子杨拯民。他热情款待了我,介绍我认识一些大伯的熟人,我也告之大伯的情况。回台湾后,我向大伯转达了他们的问候。大伯听了很高兴!他悄悄告诉我,再回大陆,可以找两个人,一位是吕正操,一位是万毅。说这两位都是他以前的老部下……
我按大伯的意思去做,无形中变成大伯与他部属之间的「联络员」,也成为自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之后,尤其是一九四九年海崃两岸经历多年隔绝之后,大伯与中国大陆可以互通信息的唯一渠道。一方面是我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在台湾,我们与大伯这种特殊的关系,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但我心里清楚,是大伯的言行影响和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和妹妹闾芝的人生。我曾希望在他有生之年,为他多做点事,让他心里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就是多年来催迫着我奔波于途的心愿。
大伯、大妈后来去了夏威夷,我们全家陪着他们一同沐浴阳光与海风,这样自由自在的时光对于他们来说,来得太晚了!眼看着他挽起袖子生气勃勃的躯体日渐枯干,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悄然暗淡……我读懂了什么叫「力不从心」!我无法阻挡时间的脚步,在大妈去世一年后,2001年,大伯也画上了人生句号。大伯走了,带着遗憾走了!只有我知道,大伯的有些愿望是永远无法实现了!每每念及,潸然泪下,伤感无限!遗憾无限!
六
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七十年了。西安变事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我大伯人生「大起大落」的转折点。在国难当头之际,他用枪扣押了「上司」,逼其抗日,又抱着牺牲自我的精神,经受了遥遥无期的「管束」,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自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大伯、大妈被押往台湾井上温泉,他们的消息被严密封锁,幸好大伯留有大量的日记、照片、手稿、这些资料都是从未发表过的,我们将其分段编撰成册,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真实记录,让海内外所有关心张学良、赵一荻的读者,了解他们是如何相依相伴度过那段人生苦旅的。在许多人的眼中,他们是曾经的风云人物。的确,他们的一生始终被人「前唿后拥」着:早年是他众多的部下,晚年是各种访客与媒体,其间漫长的幽禁岁月则是一群甩都甩不掉的「跟班」……人生起伏,荣辱烟云,坦然处之,这就是我眼中的张学良、赵一荻,我可亲可爱的大伯、大妈,他们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中。
张闾蘅
序2
我与大伯大妈有约
我的父亲张学森是张学良将军的五弟,兄弟年龄差距廿岁。常听大伯提及当年在沈阳大帅府有外宾来访,见院中一群儿童正玩耍嬉闹,大伯问客人介绍这群孩子,有的是儿子,有的是弟弟,两代人玩在一起,实是有趣现象。家父自幼对他的大哥尊敬如父(祖父张作霖皇姑屯遇难时,家父仅八岁),大哥对小弟弟的亲情与关怀更是融入了父子般的疼爱。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大帅府被日本人侵占,仓惶中一家人分散至北平或天津,也有至英、美的;家父随着祖母在天津求学、成家。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后,被「严加管束」的大伯与亲属的联系受限,于一九三八年及一九三九年我父母在香港及美国见到赵一荻小姐,得知大伯的消息。此后则音讯全无,直到一九四六年祖母于天津收到大伯来自台湾的信,才知他们已到了台湾。一九四八年襁褓中的我随着祖母、父母及两个姊姊从天津到了台湾,父母虽多方尝试着想与大伯联系都未成功,大伯已听说五弟也到了台湾,在其一九五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的日记中,未加注明悄悄地记下了我们当时在台北的住址。直到一九六一年九月,大伯才得到「当局」获准与亲属见面,祖母及父亲与大伯这一别足足等了二十五年矣!回想见面的情景感人至深,大伯仔细端详着每一个人;十四岁的我大声地叫一声「大爷」(北方人称大伯为大爷),跪地叩头行大礼。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了历史课本中的「张少帅」,接着我见到了「大妈」赵一荻小姐。是亲情使然,还是受祖母及父亲的激动所感染?眼前这位大伯的气度风范,立刻深深感动了我。
这一年是大伯软禁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一个新生活的开始。在宋美龄女士及蒋经国先生的协助安排下,由自己出资选地设计兴建住所,在台北市近郊北投复兴岗建了一栋西式二层房屋,院内有假山、鱼池、花房等,与过去二十五年的居住环境真是天壤之别。我们一家人经常去他们家,一去就是大半天,大伯也经常出现在我们家。他称我的祖母寿夫人为「五姨」。我看得出大伯对这位五姨非常尊敬。大伯告诉我:「你的奶奶可不简单,最得老帅喜欢,也最能和老帅说上话,大帅府里上上下下都听她的,接待外宾也得心应手,生你爸爸时,全府连庆数日。五爷可是个宝贝。老帅老来一连得四子,你奶奶真是大帅府的大红人。」自幼我就常随在祖母身边,爱听大人谈话,祖母非常健谈,记忆力又强,与大伯谈及往事精彩有趣,他们聊天我一定静坐在旁聆听。
当时在台湾居住的亲属还有大伯称「六姨」的马夫人,育有一女,即我的六姑张怀敏女士,她一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祖母和六奶奶感情很好,相处融洽,我们两家是一起自天津到台湾的。
后来六叔张学浚从澳门,七叔张学英从香港与家人相继来到台湾,所有亲属逢年过节或是庆祝生日皆是在大伯家欢度。每年除夕,三代亲属欢聚一堂,年夜饭后,由大伯、大妈率领全体晚辈向两位老奶奶叩头辞岁,一过十二点再叩头拜年,接着放鞭炮。每年都是由大伯持烛点炮,一片欢乐声中吃元宝(饺子)。这时每人手中一叠压岁钱准备推牌九,先坐庄的一定是大伯,接着是我父亲,好不热闹;其实说是推牌九,不如说是看大伯表演,他说,那是付了不少学费学来的。
其余的亲属,有的留居大陆,有的选在美国,难得联系。大伯与凤至大妈生的女儿闾瑛住旧金山,与夫婿陶鹏飞偶尔来台。长子闾珣未婚,自美搬至台湾,因健康问题,长期住在医院,我们难得一见。次子闾玗一家人与凤至大妈住在洛杉矶,从未来过台湾,见到他们,是我随着母亲至洛杉矶家中时,特意去拜见凤至大妈的。大伯和一荻大妈(赵一荻小姐)生的儿子闾琳一家人住旧金山,常来台湾。大伯最高兴的就是见到闾琳的两个儿子:居信、居仰。
我于一九七0年赴美国夏威夷攻读旅游业管理,经常接到大伯和大妈鼓励的信。我寄了许多风景照片并向他们描述了当地优美的居住环境,由此他们对夏威夷的向往便在心中萌生。一九七六年我返回台湾工作时,祖母已安享天年过世,父母迁至夏威夷,两位姐姐均留居国外,只有我一人住在台湾。工作之余,经常去大伯家看望,我陪着他们郊游、上馆子、购物,每周日去教堂做礼拜及特定准许交往的朋友聚会等。
有一段时间,大姊闾蘅因事业关系在台湾住了几年,他们一家的到来带给大伯、大妈很多欢乐。这其中除了各人忙各人的事以外,我们总是欢聚在一起,最令我神怡的还下听大伯追述往事,往事就是历史,有严肃的、也有趣味的。最难得的是,几十年里,我从未听过他有一声怨言,总是笑声洋溢,侃侃而谈,其声其景令我难忘。后读他的日记,我的乳名「领弟」(父母希望我领个弟弟)不时出现其中,才恍然伯侄间原是如此的亲昵接近。
一日大妈因骨折卧病在床,把我叫到床前,面色凝重地对我说:「领弟,你大伯和我都渐渐年纪大了,我们的子女不在身边,我的身体不好,如果一旦我不在了,你是否愿意好好照顾大伯?」说这最后几个字时,她泪水涌出,哽咽着说不下去!我回答:「我当然愿意,我不就在你们身边吗?」大妈接着说;「你大伯很喜欢你,今天对你的谈话,是你大伯和我商量过的,虽然你和我们时常在一起,也最明白我们的生活情况,大伯的意思是让你管理及处理我们的事,如果你愿意,我们将会有许多事要交代给你,大伯和我都觉得你最合适,对你我们完全信任放心。如果你愿意答应,我们也了却一椿心事。」我的立即承诺,从此带来了无限的牵挂。不知多少次,大妈一提到如果她先离世……总是泪流满面,后来她体会到我爱大伯如同父亲,逐渐流露出欣慰之情。
大妈常说:「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一九九四年大伯、大妈选择在夏威夷定居,我的父母已在该地居住多年,很顺利地就将兄嫂的居住安顿妥善。当地的朋友热烈地欢迎他们的到来,一连串的邀请聚会活动纷至沓来。大伯兴致高,有请必乐意出席,这时为了大伯九十高龄的身体,大妈不得不执行她饱含关爱的「管束」。大伯称大妈为「总司令」,从不抗命,大伯的风趣,常常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我一有假期就飞夏威夷,因大妈觉得在电话上交代我的事情不够清楚,同时在台湾,我也忙于处理他们搬迁后的善后工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家父应邀赴北京参加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活动,临行前,兄弟二人畅谈此行的目的及意义,很是高兴。孰料就在会议闭幕的当晚,家父不幸心肌梗塞,救治无效与世长辞。噩耗传至夏威夷,大伯顿时惊呆了,昏花的老眼泪水盈盈,失去了在异乡相依为命的弟弟,怎能让他不心痛至极!父亲过世,闾蘅大姊和我本可以将母亲接到香港或台湾同住,便于奉养照顾,然大伯他们刚刚迁居夏威夷不久,母亲怎能于此时搬离?于是,次年我决定辞去台湾待遇优厚的工作,迁居至夏威夷与母亲作伴,同时也继续执行对大伯、大妈的承诺。我们一家人与大伯、大妈朝夕共处在蓝天绿海间,一同沐浴着清爽怡人的海风,他们的脸上时时漾着孩童般的微笑,愉悦中我却有一丝隐痛:大妈曾患肺癌,割除了一片肺叶,时时离不开氧气的补充,大伯四十余岁时患严重眼疾,因居住深山中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视力差到看人只是影子,打麻将全靠手感,一耳全聋,一耳微有听力。多年来,大妈就是大伯的眼及耳,但一大声说话,即喘不过气来,非常辛苦。两人以轮椅代步相依度日,对于来自各方难却的盛情,无奈之下不得不却。这也是让盼望他们返故乡的许许多多人最终失望和遗憾的原因。
「心有余而力不足」,终让大伯、大妈的乡愁成了永远的乡愁。
回顾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后,大伯经过在浙江奉化,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沅陵,贵阳修文县、阳明洞、灵山麒麟洞、开阳县、桐梓县,重庆等地的辗转迁徙和颠沛流离,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到了台湾,幽禁于新竹县竹东镇的清泉井上温泉,后于一九五七年十月迁至南部高雄西子湾,1960年迁至台北近郊北投的安全局招待所,一年后迁入自建的房屋,直到一九九四年移居夏威夷,幽禁岁月超过了半个世纪,耗尽了他们一生最好的年华,怀想之余,怎不令人欷歔!
在新竹井上温泉与世隔绝的深山中,大伯与大妈互拍些照片寄给在美国的家属,存在身边的多是些底片。一九九0年前后,发现这些底片均已受潮,大妈见这些黏在一起的底片嘱我丢弃,我不舍得。闾蘅大姐认为他们二位这段时间的生活鲜为人知,而照片最为可贵,于是不计费用,经过很长时间,寻求高技术处理,幸得部分可展示给读者。从这些残存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他们当时居住的环境及岁月的痕迹。这是大伯、大妈在台湾早期幽禁期间最真实的记录与写照。
今天能有此机会,回顾往事,诉之于笔,真是感慨万千。这本书的起止年限为一九四六~一九六0年。文字部分是依据大伯的记事簿、日记、信函及他们二位的口述,希望在读者欣赏照片时,提供一些他们生活情况的背景资料。我与大伯、大妈有约,要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这仅仅是开始,我们将继续整理他们留下的资料。
张阊芝
这本《张学良与赵一荻的清泉幽禁岁月1946-1960》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张学良将军,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的传奇一生总是引人遐想。而与赵一荻小姐相守的漫长岁月,特别是那段被历史定格的“清泉幽禁”时期,更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张力。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能够坚守情感、保持尊严的个体充满敬意。我非常好奇,在远离政治舞台、失去自由的漫长时光里,他们是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如何排遣内心的孤寂?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互相扶持,共同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清泉幽禁”这个词语,仿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相对静谧却又充满挑战的精神空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们走进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那个特殊时期里,如何维系情感、寻找乐趣,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在这份“清泉”般的陪伴中得到滋养的。
评分当我看到《张学良与赵一荻的清泉幽禁岁月1946-1960》这本书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书名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意境,让人联想到宁静而又被束缚的时光,仿佛能闻到历史沉淀下来的淡淡墨香。张学良将军的生平,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而他与赵一荻小姐共同度过的漫长幽禁岁月,更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深度。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样一个失去自由、远离尘嚣的环境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日复一日的生活的?他们的精神世界又是如何维系的?这本书的书名“清泉幽禁”,让我对他们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慰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展现他们在那段岁月里的真实情感、生活点滴以及精神世界的成长,让我能够更立体地去理解这两位历史人物,感受他们在那段艰难岁月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仿佛一首婉转的诗,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又带着几分诗意的想象空间。《张学良与赵一荻的清泉幽禁岁月1946-1960》,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段尘封往事的无限遐想。张学良将军,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前半生充满了波澜壮阔,而后半生,尤其是与赵一荻小姐相伴的岁月,更是充满了神秘与传奇色彩。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依然坚守情感与人性的人物充满好奇。这段长达十四年的幽禁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段极其艰难的考验。我非常渴望了解,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是如何排遣寂寞,如何维持生活的节奏,又如何用彼此的陪伴来温暖漫长的岁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他们之间那份超越世俗的深情厚谊,看到他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看到他们如何在这片“清泉”之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了解这两位重要人物内心世界的新窗口。
评分这套书的封皮设计就很有质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泛黄的老照片,瞬间就将人拉回了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温情的年代。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人物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历史洪流却依然保持着人性光辉的个体。张学良将军的名字,总是伴随着传奇和争议,而赵一荻,这位“赵四小姐”,更是在风雨飘摇中,始终相伴左右,这份情谊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我特别好奇,在长达十几年的幽禁岁月中,他们是如何维系这份感情的?他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没有了硝烟与政治风波,在一方相对静谧的天地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他们身上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独特姿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还原那些被历史洪流掩盖的真实情感,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下,两位重要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意义。这本书的书名也很有意境,“清泉幽禁”,仿佛暗示着即使身处困境,也有一处涤荡心灵的澄澈之地,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扉页,一探究竟。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张学良与赵一荻的清泉幽禁岁月1946-1960》时,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封面上的那张老照片,虽然略显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张学良将军的坚毅与赵一荻小姐的温婉,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我对那个年代的历史事件耳熟能详,但对于身处其中的人物,特别是那些在时代巨轮下默默承受命运的人们,总有种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张学良将军的传奇一生,跌宕起伏,而他与赵一荻小姐相守的漫长岁月,更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考验。我很好奇,在长达十余年的幽禁生涯中,他们是如何在失去自由的同时,保持着内心的尊严与对生活的热爱?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共同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这本书的标题“清泉幽禁”,本身就极具画面感,让人联想到即使身处囹圄,内心依然能保有如清泉般纯净与宁静。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两位历史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之间那份超越物质与权势的深厚情谊,从而对那个时代有更全面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