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雪山之水》是「劳改基金会」所发行的「黑色文库」系列的第二十六集。从2001年起,劳改基金会开始出版《黑色文库》系列。从第一集徐文立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至最新出版由查建国撰写的《铁骨柔情》,劳改基金会已出版将近三十本着作。这些劳改倖存者的个人回忆录及访谈录涵盖了五零年代遭整肃的地主及反右运动中受害的知识份子至九零年代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的异议人士。从北京到西藏,从上海到夹边沟,这些劳改倖存者的故事刻画出中国历史跨世纪的大悲剧。
本书是作者以其所着的藏文版《不灭烈日暴炎下的一滴雪水》为母本,编译而成。是由一位接受过汉学教育的西藏年青女子以汉语写的自传。作者以平实、真诚的话语描述在革命红旗下自己纯净的童年时光,成长的过程,直到她进入西藏大学后开始对自己文化及对民主自由观念的接触、了解后,在二十一岁那个生命的黄金阶段所受到的剧烈挫折。作者阐述她如何从最初被诬陷、误戴反革命帽子,到后来的思想转变确有可能成为对共产党政府彻底失望的「反革命」分子,从对共产党的真挚热爱、所寄予的热切希望,是如何一再被重蹈覆辙的现实践踏得粉碎无遗;从对西藏种种的误解至回归拥抱西藏文化的心历路程。作者并以整整一章篇幅将「非中共官方」的西藏人文、历史及现状作了详尽的介绍。
作者简介
岗拉嫫
1967年出生在西康的小山村,1987年入西藏大学藏文系就读。1989年因参与声援北京学运的和平游行,又在学校传阅达赖喇嘛的传单,被拉萨警察局以反革命嫌疑为由,绑架到近郊达孜县看守所秘密审讯,身心遭受非人折磨。后以「蛊惑人心」的理由送劳教三年,几乎死于监狱。
岗拉嫫出狱后,求学、求职均因曾是政治犯而被拒绝。后来找到一所孤儿院的教职。她视孤儿如同己出,悉心教养,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最终还是忍受不了官场的「潜规则」而辞职,并在2002年与一些藏人一起,经过一个多月的跋山越岭,逃到尼泊尔,后投奔西藏驻印度的流亡政府,并在诺布林卡西藏文化维护中心工作。
出版缘起............................................................................................. 1
强权不能征服民心(序)(古原)...........................................5
自序........................................................................................................9
第一章家乡话题
第一节家乡概况..............................................................................13
第二节家庭成员..............................................................................15
第二章成长之路
第一节童年时光..............................................................................23
第二节正式入学..............................................................................29
第三节残酷批斗..............................................................................35
第四节忧伤的眼泪.........................................................................37
第五节高中生涯..............................................................................41
第六节西藏大学..............................................................................45
第三章走向深渊
第一节灾难深重..............................................................................51
第二节锒铛入狱..............................................................................59
第三节两度「逆反」 ..................................................................81
第四章心有所系
第一节情深义重............................................................................. 97
第二节人间悲剧.............................................................................111
第五章向往自由
第一节走向流亡........................................................................... 131
第二节流亡社会........................................................................... 139
附录曾被西藏大学开除的另外三名“政治犯”简历... 155
第六章西藏话题
第一节西藏地貌............................................................................ 161
第二节藏人起源............................................................................ 163
第三节世袭王朝............................................................................ 165
第四节王朝分裂............................................................................ 177
第五节藏蒙之间............................................................................ 179
第六节甘丹颇章............................................................................ 185
第七节罗登西绕............................................................................ 189
第八节列比西绕............................................................................ 195
第九节香堆弥勒............................................................................ 199
后记..................................................................................................... 203
序
《一滴雪山之水》是黑色文库出版的第三本关于西藏政治犯的传记。与前两本不同的是,本书的作者岗拉嫫是西藏「解放」后的新生代,她没有经历过西藏的「农奴」社会,是受共产党教育长大的大学生。但她与她不少前辈一样,成为一个「反革命」,后来又是个以出走来摆脱政治迫害的「叛国者」。
关于西藏,中国人向来知道甚少。普遍的认识是从国内的宣传得来:西藏遍地农奴,共产党解放了他们,藏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等等。「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翻身农奴歌唱共产党的歌曲,是一支唱了几十年的「广告曲」。如果事实如此美好,藏民应该对共产党充满感激,而不会发生1959年的藏人抗暴事件和越来越多的越境行为。
实事上,在民主意识被世界普遍认同的今天,连众多的汉人都不认同自己民族的统治者所实施的独裁制度的合法性,汉人又怎能要求一个有自己强大宗教,文化传统的民族认同一个异族的高压统治呢?即使当初藏人真的是被解放了,不用做奴隶了,拥护共产党的统治,但后来他们失去的也很多,其中最大的损失,是宗教信仰的自由。一个视信仰为生命的游牧民族,既失去了信仰的自由,又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它能不反抗吗?人又不是一个只满足于酒足饭饱的动物。
靠暴力和谎言可以征服一方的土地,但不能征服民心。岗拉嫫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岗拉嫫从小到大受的是和汉人一样的教育,对自己民族并不了解,待上大学后,才接触到本民族的文化,并开始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适逢1989年中国爆发了两起深刻影响中国命运的示威,一是藏人反抗汉人统治的示威,二是北京学运引发的民主运动。岗拉嫫如梦方醒,重新认识中国,西藏,民主自由等问题和关系。人有意识,特别是民族,民主,自由的意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在中国,这些意识就意味着犯罪。思想犯就是「意识犯罪」。
岗拉嫫因为参加了声援北京学运的和平游行,又在学校看了秘密传阅的关于达赖喇嘛的宣传资料,因此而被怀疑是传单散发者及藏独集团成员。被拘留期间,遭刑讯逼供认罪。恶劣的寝食条件,加上长期受精神,身体的折磨,使她从健康活泼的学生变成奄奄一息的活尸。拘留半年后,她被以“蛊惑人心的反革命”论处,送劳教三年。在同牢囚犯的悉心照护下,她才从死神的咒语中复活,连每天问她死了没有的管教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民主,自由」的话题在中国是个禁区,「藏独」就更是禁区里的禁区。岗拉嫫从监狱出来,被社会当作瘟疫携带者来对待,上学被拒,找工作被拒,即使被录用了,被发现是个「反革命」,就被立刻辞退。后来,他在一所孤儿院找到教职,既当娘,又当老师,又当管教。她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在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官场的潜规则又让她梦碎,四年后只好辞去工作。政治的压抑使她铤而走险,与一帮藏民越境到尼泊尔,而后到印度投奔西藏流亡政府。与众人一起越境的,竟有十二,三岁的小孩,而且要在雪山草地走上一个多月的时间,还随时会遭遇抓捕的危险。这一幕,不逊于当年的红军长征,也很像现在北朝鲜难民越过结冰的界河逃到中国的情形。
中国当局对于藏人要求自治,独立的要求,一概以高压镇压,却从来不反省一下,为什么藏人「受了那么多中共的恩惠」而不领情。其实,藏人既没有分裂国土的权力,又没有分裂的本钱 - 军事力量,藏人目前根本不构成分裂领土的威胁,中国当局对藏人的藏独意识反应过度。更何况,藏人的宗教领袖达赖喇嘛也重申,他只要自治,这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案。对香港可以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对台湾可以用保持现状来解决,西藏人难道就不配有自治的权利?况且,西藏在中国的名称本来就是「西藏自治区」。对于西藏,与其说中共要维护领土完整,不如说是维护强权的傲慢,它不容许任何人对它的统治说「不」。
说到底,是高压迫使藏人萌生了脱离中国的情绪,连汉人自己都浪迹天涯,寻找更合适生活的空间,要求唿吸自由的空气,更何况藏人呢?强权不能长久征服民心,只有普世认同的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才有凝聚力,就像强大的美国,团结的欧洲,所有的民族,国家在相同的理念下,和平共处。这些国家之间,连短暂的出入境都不需要签证。而中国,尤其是农民,从乡下到城里打工,还要暂住证,计划生育证等等,比别人出国还麻烦。
如今,美国连黑人都当上总统了,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却还没有过藏人出任党委书记这个最高职务,就更别说当全中国人的领袖了。如果藏人有公平,民主的竞争环境,真正融入中国的社会生活,他们还会认为他们是个受压迫的少数民族吗?还会求去吗?再如,台湾的党派如果也能参与中国的政治,竞选各级要职,他们会要求独立吗?所以,是中共自己把藏人,台湾人等等,划出了国境,而不是他们一心要分裂中国。大权在握的中共,如果真正希望国家统一富强,就应当废除党禁,接纳境内的所有民族和党派人士,让大家共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灵丹妙药。
摘自古原作的序《强权不能征服民心》
翻开《一滴雪山之水(简)》,一股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瞬间将我包裹。从第一行文字开始,我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他/她描绘的世界,无论是广袤的雪山景象,还是人内心深处的波澜,都显得那么真实而又充满诗意。我尤其喜欢他对细节的刻画,比如雪花飘落的姿态,风吹过山谷的声音,甚至是人物微小的表情变化,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身临其境,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我推测他/她一定经历了非凡的旅程,或许是为了某种信念,又或许是为了寻找失落的自己。在与雪山和自然的对话中,他/她不断地反思、成长,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它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去发掘自己潜藏的无限可能,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次蜕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变得更加开阔,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这本《一滴雪山之水(简)》的封面就带着一种清冷而悠远的意境,淡雅的色彩勾勒出连绵的山峦,仿佛能听到雪水融化的潺潺声。拿到书的瞬间,就被它那种沉静的气质所吸引。我猜想,这一定不是一本快节奏的书,它需要你放慢脚步,沉下心来,去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我尤其好奇“一滴雪山之水”这个名字,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关于纯净、坚持,还是关于生命的渺小与伟大?或许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寻觅、关于超越自我的旅程,又或者是一个关于情感连接的故事,就像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却能汇聚成江河,滋养万物。我喜欢这种带着哲学思辨的书名,总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去探索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去体会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这本书的光影似乎都带着冬日雪山的冷冽,但雪山之上,往往又是阳光明媚,冰雪消融,孕育着生命的力量。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这种冷与暖的交织,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启迪。
评分拿到《一滴雪山之水(简)》这本书,我被它浓厚的地域风情和人文气息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张力,透露出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和坚韧。我推测,这本书可能描绘了一个在雪山地区发生的,关于生存、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或许,它会展现出当地淳朴的风俗人情,那些生活在极寒之地的人们,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严酷的环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我特别好奇“一滴雪山之水”这个意象,它可能象征着希望、生命之源,也可能代表着一种不可磨灭的纯粹和善良。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任何一点微小的美好都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或许会通过某个角色的经历,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它可能会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最动人的故事,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期待它能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评分《一滴雪山之水(简)》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种沁人心脾的凉意和纯净感。我猜想,这本书的基调会比较沉静,或许带着些许忧伤,但最终会导向一种释然和升华。我很好奇“一滴雪山之水”究竟代表了什么,是某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是一种坚守的信念,还是一个微不足道但却至关重要的开端?故事的主人公,一定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或许是在茫茫雪山中迷失了方向,却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或许是在情感的漩涡中挣扎,最终从雪山的纯净中获得了心灵的解脱。我喜欢这种充满象征意义的书名,它能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读到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寻找的真实故事。它可能不是那种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细水长流,缓缓渗透,让你在不经意间被触动,被感动,最终在心中留下淡淡的,却又绵长的印记。
评分《一滴雪山之水(简)》这本书,就像是在寂静的雪山之巅,静静地等待着一位懂它的人。从封面那素雅的字体和写意的山水画,就能感受到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它或许讲述了一个关于“少即是多”的哲学,一滴水虽然微小,但它的纯净和生命力却是无穷的。这本书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坚持、纯粹、以及生命中的坚韧。我猜想,故事中的人物一定是在极端环境中,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成长。也许,它会讲述一个关于守护的故事,守护着一片纯净的土地,守护着一份珍贵的情感,又或者,守护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喜欢这种蕴含深意的书名,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一个引子,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一滴雪山之水”,究竟承载了怎样的重量,又蕴含了怎样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