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后,作者由塞北而南下,在上海出版了他的处女作《烽烟万里--由塞北到孤岛》,这是当年上海滩有着一定影响的一部来自前线见闻的作品,可是后来还居然被国民党政府查禁过。作者后来在《大公报》工作,抗战胜利后又赴上海任《文汇报》总编,最后赴北平任该报驻华北特派员,这一阶段他的代表作品曾汇辑为《北平三年》。以上两部作品,其背景正是抗战和新中国成立的前夜,也是中国发生历史大动盪大分化的关键时期,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忠实记录了这一历史画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沧桑。
作者简介
郭根
中国山西人。早年在北京师大附中、青岛国立山东大学读书,后在绥远任教,曾发起组织绥远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出版《烽烟万里》,曾风行一时。郭根是着名报人邵飘萍的女婿,由岳母汤修慧介绍,成为报人,曾任《大公报》桂林版要闻编辑、重庆《大公晚报》编辑、西安《益世报》总编、上海《文汇报》总编、《文汇报》驻华北特派员、北平《益世报》总编,并主编有《真理晚报》、《知识与生活》等,代表作是《北平三年》。
编者简介
散木
本名郭汾阳,中国山西人,浙江大学教师,着有《鲁迅与山西》、《书局旧踪》、《报馆旧踪》、《女界旧踪》、《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文网》、《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旧日子,旧人物》、《灯火阑珊处──时代夹缝中的学人》等书。
前言
烽烟万里——由塞北到孤岛
前记
芦沟桥一星火
绥远,当旗开得胜的时候
偷过大同
夜渡雁门关
奔向太原
太原变动了
同蒲沿线
潼关到长沙
湖南是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
赋与了新使命的武汉
郑州在前线
坐镇武胜关的信阳
粤汉道中
地狱与天堂
踏上孤岛
北平三年
前记
上集
身经「二次七七事变」的文化界
秋风秋雨中的军调部
平津「清查剧」的尾声
北平城里的民意
沉默的古城说话了
古城里的洋窑子
清华园和清华人
招魂与永生
司徒和燕园的儿女们
梁漱溟抵平会见记
张东荪快刀斩乱麻记
梁秋水慷慨悲歌
再写梁秋水老人
古城的怒吼
最可耻的黄河之战
战争与和平
五月的气息
下集
北平新闻界的苦难
奄奄一息的北平报界
哀话北平报人
石家庄易手后的华北局势
「水上漂」漂到故都
桃花扇底看新陪都
新陪都政坛小风波
「新路」摸索到北方来了
此路不通的「新路」
北平在学潮激荡下
战火扑近北平城下
从北平看美国对华政策
仲夏夜的噩梦
李宗仁在平与和谣
北方在突变中
张申府其人
记徐铸成
附录
郭根年谱
后记
这是一本充满分量的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吸引我。《一位中国报人眼中的大时代:郭根文集》,让我瞬间联想到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以及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报人。我一直认为,报纸是时代的镜子,而报人则是这面镜子最忠实的守护者。我尤其期待郭根先生的文集,能够为我展现一个真实、鲜活的时代图景。他会不会记录下当时社会上涌现出的各种思潮,那些令人振奋的变革,以及那些让人扼腕叹息的无奈?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有对人物命运的细致描绘,有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那种蓬勃向上又夹杂着些许迷茫的时代氛围。作为一位报人,他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必然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我期待能够透过他的文字,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温度,以及他与那个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度挖掘,一次对智慧的虔诚追寻。
评分《郭根文集》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那个遥远又亲切的时代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报纸有着莫名的好感,总觉得那是一种最直接、最真实的时代记录。而“中国报人”,更是将这种记录者赋予了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设想,郭根先生的文字,会不会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徐徐展开?我期待看到书中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敏锐洞察,对经济发展的客观分析,对文化思潮的深入探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失落。作为一位报人,他一定经历过许多不为人知的采访和调查,他的笔下,是否会记录下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亲密接触,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灵魂交流。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也能够从中汲取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智慧。
评分每次看到《一位中国报人眼中的大时代:郭根文集》这样的书名,我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一段历史的回响。我一直认为,报人的文字是最有力量的,因为它们承载着时代的真相,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郭根先生作为一位记者,他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新闻瞬间,如何深入社会肌理,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想象着,书中可能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景象,是灯红酒绿中的暗流涌动,还是乡村田野里的朴实生活,抑或是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思想碰撞。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文气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通过郭根先生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去认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奋斗的身影。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探寻历史深邃的旅程,一次与一位智者对话的契机,我渴望从中获得启迪,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走过的漫漫长路。
评分这本书光是封面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书名,立刻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充满兴趣,而“中国报人”这个身份,又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报人,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是真相的追寻者,更是社会脉搏的感知者。郭根先生,能被集结成文,想必他在那个年代一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是那种从底层民众的呐喊到知识分子们的思辨,再到权力中心的那一丝微妙波动,都能够被细致地捕捉。想象一下,翻开书页,仿佛就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曾经只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名字和事件,而这一次,是通过一位亲历者的笔触,带着鲜活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年代,一位报人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去伪存真,又是如何用他的文字去影响公众舆论,甚至改变一些事情的走向的。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透过这扇窗,去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历史事件背后,那些普通却又伟大的灵魂。
评分这本《郭根文集》,我仿佛已经看到了它在书架上散发出的独特光芒。与其说这是一部书,不如说这是一段凝固的记忆,一份珍贵的馈赠。我总是对那些能够“穿越”的文字充满敬意,而“中国报人”的身份,恰恰赋予了郭根先生这样的能力。他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却又能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目光,去审视和记录。我设想着,书中会不会有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深刻剖析?那些激进的变革,那些保守的守望,在郭根先生的笔下,会呈现出怎样的冲突与融合?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那些事件背后的人心浮动,是时代浪潮中普通人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好奇,作为一位报人,他如何平衡新闻的客观性与个人的情感立场?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他是否也曾面临过艰难的取舍,是否也曾有过内心的挣扎?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次与灵魂的碰撞。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感受到那些伟岸的身影,理解那些伟大的精神,并且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