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南渡

南渡北归.南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着
   ~ 一部二十世纪学术大师们的情感命运之书 ~

  「南渡北归」系列共分为《南渡》、《北归》、《伤别离》三卷,此作品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纪实作家岳南,三下江南、耗时八年,搜阅近千万字珍贵资料所完成的史诗巨着。书中详述了民国知识分子们冒着抗战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再回归中原,之后因政治局势对立而各自分别的故事。本系列完整再现了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剧烈变迁的群体命运,可视为一部全面探讨民国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流亡血泪史。

  在系列之一《南渡》中,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们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学术追求。时间以七七事变为始,继之平津沦陷后,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后在长沙、昆明及蒙自办学的岁月,并论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文化组织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书中特别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李济、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等人在这段战乱时期的颠沛流离与学术研究,深刻解析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爱恨情仇与文化样貌。

作者简介

岳南

  一九六二年生,山东诸城人,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他目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自一九八○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并着重于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着名学府中,那群人文知识分子在学术精神及人生历程的研究。着有以知识分子人生命运、情感历程、学术精神与成就为主体脉络的《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从蔡元培到胡适》、《陈寅恪与傅斯年》、《之后再无大师》等纪实文学十部。并着有考古、历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复活的军团》、《风雪定陵》(合着)、《千古学案》、《寻找「北京人」》等十二部着作。其中《风雪定陵》、《千古学案》等十余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义、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已达数百万册,为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当代着名作家之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南渡北归  南渡
序章   烽火照京都

第一章   往事再回首
慌乱大逃亡/别了,北总布胡同三号/大师云集清华园/梁启超与李济的友谊

第二章   英雄辈出的时代
波滚浪涌的北大校园/从北大到柏林/狭路相逢

第三章   通往历史隧道的深处
四巨头聚会/从殷墟到龙山/人类星光闪耀时/胡适在摇摆中前行

第四章   流亡岁月
战争催生的中央博物院/华北沦陷/炸弹落到梁家/清溪阁醉别

第五章   弦诵在山城
遥遥长路,到联合大学/跑警报的日子/观音殿、尼姑庵的学者们/九州遍洒黎元血

第六章   又成别离
小酒馆奇遇/胡福林神秘出走/挺起中国人的嵴樑/滇川道上的行旅

第七章   陶孟和逼上"梁山"与毛泽东
北大结缘/自立山头的甘苦/何处觅安居

第八章   扬子江头的来客
庙堂之困/梅贻琦在李庄/一场特殊的考试

第九章   似水流年
人生若只如初见/林徽因与冰心成为仇敌/老金千里走单骑

第十章   大爱无言
状元府走出的才子/梁思永患病之因/在困境中突围

第十一章   归去来兮
李济的哀伤/吴金鼎与城子崖遗址/考古界两只学术大鼎

第十二章   三只新生代"海龟"
一代才女曾昭燏/伦敦大学的中国学生/发掘彭山汉墓

第十三章   三千里地山河
三百年来一大师/天涯涕泪一身遥/由长沙到蒙自

第十四章   南渡自应思往事
对花还忆去年人/北归端恐待来生/别了,蒙自

第十五章   国破花开溅泪流
炸弹下的书生们/鸡犬飞升送逝波/残剩河山行旅倦

图书序言

梅贻琦在李庄

流亡李庄的几个学术、科研机构人员,除陶孟和之外,按照辈分排列,梅贻琦几乎是所有人的前辈,一八八九年生于天津的梅贻琦(字月涵),于一九○八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开私立学校第一届师范班,当时的校长为张伯苓,助教陶孟和。一九○九年,梅贻琦考取了清华学校前身──游美学务处──招收的第一批庚款留学生,直接入美国吴士脱工科大学机电工程系就读,一九一四年毕业并获工学学士学位后回国,一九一五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先后讲授数学、英文、物理等课程。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弟子们称为「寡言君子」(Gentleman of few words),若不与其相当熟悉,一般看不到他的言笑。梅氏颀长的身材常配一身青布长衫,脸形如棱角分明的雕塑,风度翩翩,算是那个时代的美男子,曾被来中国访问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学者的完美典型」和「中国学者的理想化身」。梅氏的风度与雅量,早在一九○九年参加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考试时,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梅的同届同学徐君陶回忆,在放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参加的全国六百三十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一年,梅贻琦被派赴美国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一九三一年冬,受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李书华举荐,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梅以「生斯长斯,吾爱吾庐」的心志表达了自己对清华的爱恋与深厚情谊。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梅贻琦率清华师生迁长沙,再迁昆明。西南联大成立,梅以常务委员的名义执掌事实上的联大事务。一九四○年,美国吴士脱大学鉴于梅贻琦在清华服务二十五年成绩卓着,与在艰苦的抗日烽火中主持西南联大呕心沥血的高尚人格与不屈精神,特授予他名誉工程学博士学位。此次梅贻琦等人的李庄之行,受到众位学者的普遍敬仰与尊重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梅贻琦来到李庄的第二天上午,在董作宾、梁思永、李方桂陪同下,到吴定良等人的工作处如戏楼院、田边上、新院等地参观,顺便到北大文科研究所青年学子们的宿舍视察,并叮嘱准备论文答辩事宜。据梅贻琦日记载:「晚饭为董家备办,同座有凌纯声、芮逸夫,为第四组研究员,专民族学者。饭后因饮酒稍多,更觉闷热,汗出如浆,灯下稍坐即先归房睡下。李(方桂)太太给余万金油,令涂额上,盖余显有醉态矣。」

关于饮酒,梅贻琦在学界向以爱喝、能喝但不闹酒闻名,每遇他人在酒场敬酒,总是来者不拒,极豪爽痛快地一饮而尽,因而落了个「酒风甚好」和「酒圣」的美名。李济曾专门着文说道:「大家都知道梅先生酒量很高,但他的酒德更高。他在宴会中饮酒总保持着静穆的态度。我看见他喝醉过,但我没看见他闹过酒。在这一点我所见当代人中,只有梅月涵先生与蔡孑民先生才有这种『不及乱』的记录。」梅贻琦到台湾后的助手孙观汉在回忆文章中说得更加真切:「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爱的时候,是吃酒的时候,在许多次的聚会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拒绝任何敬酒人的好意。他干杯时那种似苦又喜的面上表情,看到过的人,终身不会忘记。在清华全校师生员工中,梅先生的酒量可称第一。」

在梅贻琦去世后,其子梅祖彦曾有过论述:「先父在外表上给人印象严肃拘谨,非对熟人不苟言笑,实际上他对生活仍是充满热情的。例如他喜欢喝酒,酒量很大,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社交的需要,另外在闲暇时他也常与三五好友品尝美酒。在日记中他承认自己喝酒太多,也有过自我批评,但似乎没有什么改变。」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