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北归

南渡北归.北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着  
  一部二十世纪学术大师们的情感命运之书

  「南渡北归」系列共分为《南渡》、《北归》、《伤别离》三卷,此作品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纪实作家岳南,三下江南、耗时八年,搜阅近千万字珍贵资料所完成的史诗巨着。书中详述了民国知识分子们冒着抗战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再回归中原,之后因政治局势对立而各自分别的故事。本系列完整再现了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剧烈变迁的群体命运,可视为一部全面探讨民国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流亡血泪史。

  在系列之二《北归》中,着重在描述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以及其各自的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际遇,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一九四八年末,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止。

  书中突显了董作宾、李约瑟、童第周、陈梦家、沈性仁、蒋梦麟、闻一多、刘文典、罗庸、逯钦立等人,在风雨飘摇的烽火岁月里,所展现的坚强意志;书中同时对这批知识分子群体于时代大潮中的分化与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充分揭示出那些被蓄意掩盖的历史隐祕。

作者简介

岳南

  一九六二年生,山东诸城人,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他目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自一九八○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中国自由知识份子,并着重于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着名学府中,那群人文知识份子在学术精神及人生历程的研究。着有以知识分子人生命运、情感历程、学术精神与成就为主体脉络的《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从蔡元培到胡适》、《陈寅恪与傅斯年》、《之后再无大师》等纪实文学十部。并着有考古、历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复活的军团》、《风雪定陵》(合着)、《千古学案》、《寻找「北京人」》等十二部着作。其中《风雪定陵》、《千古学案》等十余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义、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已达数百万册,为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当代着名作家之一。

  作者其它着作:
  000389 复活的军团(上):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000390 复活的军团(下):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000438 日暮东陵(上):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000439 日暮东陵(下):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BC0195 南渡北归.南渡
  BC0196 南渡北归.北归
  BC0197 南渡北归.伤别离
  1BY0050 南渡北归(套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南渡北归  北归

第一章   穿越历史之门
研究乌龟壳的人∕郭沫若赐给的教训∕抗战八年第一书

第二章   闻道在蜀郡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到野外捉青蛙的童第周∕结缘在山中∕一代名媛沈性仁

第三章   小镇故事多
此情可待成追忆∕由决裂到言和∕李约瑟难题的症结

第四章   山下旌旗在望
一号作战计划∕一寸山河一寸血∕江水无语东流去

第五章   胜利的前夜延安访问
毛泽东与傅斯年夜谈往事∕梁思成:日本京都、奈良的恩人∕天降喜讯∕日月重光

第六章   北大春秋
弃北大入内阁∕蒋梦麟辞别北大之谜∕ 周作人骂傅斯年「驴鸣」

第七章   血染红土地
「独眼龙」被困五华山∕李宗黄入主云南∕「一二一」惨案

第八章   大角逐
关司令痛殴李宗黄∕ 神秘人物暗中操纵学潮∕ 学潮汹涌中的傅斯年

第九章  大幕在黄昏中落下
梅贻琦夹缝中突围∕ 闻一多与傅斯年叫板争胜∕ 联大悲情录∕南雁北归春迎客

第十章   独宿春城烛炬残
「国宝」刘文典∕铁蹄下的书生骨气∕刘文典月下讲「红楼」∕神秘的磨黑之行∕ 闻一多对刘文典一剑封喉

第十一章   血性男儿
站在革命对立面的闻一多∕ 青岛大学的「驱闻宣言」∕ 闻一多与「二家」

第十二章   从学者到「斗士」
陈梦家与吴□∕专业不同心同仇∕十字街头异乡客

第十三章   闻一多之死
「斗士」是如何炼成的∕谁缔宣和海上盟∕ 子弹穿过头颅

第十四章   残阳如血
胡适归国∕ 谁知明月照沟渠∕马神庙旁,一片神鸦社鼓

第十五章   还都南京
山坳里躁动的灵魂∕ 英辞未拟,惜此离思∕ 有情人终成眷属∕ 沖出夔门∕八十一名院士出笼

图书序言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就在学者们于贫困、寂寞中,蛰伏在山坳里默默做着案头工作时,一位高个头、大鼻子、蓝眼睛的老外来到了李庄,使扬子江头落寞的古镇掀起微波。这个老外便是后来以《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又译《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在中国学术界广为人知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一九○○至一九九五年)。

  像大多数事业有成的人物留下的传记一样,在爱尔兰成长起来的李约瑟,也属于聪明好学之士,一九二二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一九二四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未来的日子,李约瑟以研究生物化学声名鹊起,三十七岁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经轰动一时的生物化学与胚胎学方面的成名着作《化学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均在四十岁之前问世。

可能与人的性格或天性有关,据李约瑟自己介绍,求学时代的他有一天突然对科学史发生了浓厚兴趣,后又把目光渐渐移向东方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一九二二年夏天,刚从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毕业不久的李约瑟,无意中读到一位中国留美学生用英文在《国际伦理学杂志》发表的一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的论文。文中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它自己的价值标准,它毫不需要。」作者感慨道:「依我看来,如果中国人遵循墨子善即有用的思想,或是遵循荀子制天而不颂天的思想,那早就产生了科学。」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后来任教清华、西南联大、北大,并在文革期间跟在江青屁股后面,一度唿风唤雨的冯友兰。当年的李约瑟读罢这篇奇文,于惊奇不解中生发出一系列感慨:许多年来,自以为高等民族的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无知、蔑视与偏见,以霸道的逻辑搞出的所谓「欧洲文明中心论」与「中国文明西来说」等一系列学说,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已是极端的不公正和羞辱了,难道连中国人自己都不承认中国有过科学?!该文阐述的观点与自轻自贱的做派,对李氏的精神产生了极大刺激,文章作者冯友兰的大名,也一併长久地积存于他的记忆之中。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中国的淞沪抗战最为悲情壮烈之时,三位中国留学生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门下拜师学艺,分别是燕京大学的沈诗章、金陵大学的王应睐和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一位南京药商的女儿鲁桂珍。三位黄皮肤的年轻人不仅给李约瑟带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给他带来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坚定信念。这位大鼻子、蓝眼睛的「夷人」,于人生中途突然转向中国文化的研究,而这一抉择,与他和中国学生、特别是早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理学院、时年三十三岁的鲁桂珍有极大关系。比鲁桂珍大三岁的李约瑟,先是爱慕鲁的美貌和她一颦一笑所展现的典型东方大家闺秀的风韵,连带地引发了他热爱中国文化的强大冲动与兴致。而对中国文化强烈的喜爱,又促使李约瑟提出并思考一系列问题,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言:「我对他们的了解越深,我与他们的思想就越相接近,这就导致我尖锐地提出一问题:为什么在西元一至十五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比西方更为有效并遥遥领先?中国究竟有哪些科技成就及其贡献?为什么中国的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这一连串的疑问,就是后来世人津津乐道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uzzle)的雏形。

  既然疑问占据了李约瑟追求真理与科学精神的心灵,就要设法去解答、破译,于是,李约瑟自内心深处发生了信仰上的皈依(conversion)。对此,李氏说道:「我深思熟虑地用了这个词,因为颇有点像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发生的皈依那样。……命运使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皈依到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明这方面来。」

《圣经》上说,犹太教徒扫罗在前往大马士革的途中,忽然被一束强光罩住,并受到耶稣的责备。此后,扫罗反省了三天三夜,耶稣派了亚拿尼亚去看望扫罗。从此扫罗皈依了耶稣,并改名保罗,成为耶稣直接挑选的使徒。李约瑟形容自己的这种转变「颇有点像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发生的皈依那样坠入中华文化的『爱河』,「对汉语、汉文、汉字和自古以来传播于中国的思想,产生了激情。它们把我引入了一个我以往一无所知的新天地。」正是这一思想和学术价值观的转变,使三十七岁的李约瑟开始向鲁桂珍,和剑桥另一位着名汉学家古斯通夫‧哈隆(Gustav Halouu)发愤学习汉语,并渴望在有生之年破译这个「李约瑟难题」。当鲁桂珍即将毕业离开剑桥时,李约瑟与她合写了第一篇中国科学史论文,并相约:今后决心要在这方面做出一番事业,犹如罗马国会上主张「迦太基不灭,我们就要被灭亡」的誓言一样。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