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新颖翔实的香港历史文献读本。所选的历史文献,诸如《南京条约》、《英皇制诰》、《省港罢工委员会命令》、《防止贿赂条例》、《中英联合声明》、《国家安全条例草案》等,都是对香港发展的进程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条约、政令和法例。然而,本书又绝不仅限于收录官方文件,像《狮子山下》、《钓鱼台战歌》等歌曲,孙中山在香港大学的演讲等民间文献,也是编者所关注的。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编者为每一篇文献提供深度解读,勾画出该文献特定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时代的影响和意义。无庸置疑,对于香港这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我们对其过往的历史发展,以及如何演变成今天的面貌,我们目前还远远谈不上有深刻的理解。本书的编写方向,是从历史文献出发,摆脱了香港史研究历来受意识形态问题所左右的问题,而透过对这些一手文献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当时的感受、考量及因而作出的决定。因此,本书是我们增进香港历史知识、扩阔历史视野的最好读本。
作者简介
区志坚
现职香港树仁大学历史系高级讲师,获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研究范围包括近代及当代中国历史、香港历史文化教学及研究工作。着作包括《新视野通识教育(现代中国)》(合编)、《香港海关百年史记1909-2009》(合编)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and Western Culture(合编)、《新视野中国历史(地域与资源运用)》(编着)、《马鞍山风物志》(编着)等。彭淑敏,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哲学硕士及香港城市大学传播与新媒体学文学硕士。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历史学系兼任讲师、香港註册导游协会课程顾问及客席讲师。研究兴趣以近代中国史、基督教史、高等教育发展史、妇女与医疗教育和香港史为主。曾参与《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阅读香港:新时代的文化穿梭》等出版工作。蔡思行,香港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曾任职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专上学院兼职讲师,负责现代中国历史和东西文化的教学工作。研究范围包括十九世纪广东香港沿海贸易史、中国海关史、中国童子军等。曾参与《香港海关百年史(1909-2009)》的研究工作,编写《东西文化面面观》等。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些模糊的轮廓,关于香港的历史,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奠定其独特地位的事件。例如,在某个特定时期,香港是如何从一个纯粹的商业港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文化认同的社会?书中是否会收录那些描述社会结构变化,比如人口迁徙、族群融合的文献?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香港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确立,以及其在冷战时期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的相关记载。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关于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论述,或是那些促进文化交流的事件? 我想象中的内容,会是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口述历史,或是记录重大政治谈判的档案。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显微镜,让我们能够细致地观察那些微小的细胞,最终拼凑出香港历史的全貌,理解它为何能够成为今日之香港。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就被封面那种厚重感和沉静的蓝色所吸引。翻开目录,赫然发现其中收录的篇章,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塑造了今日香港的宏大叙事。我尤其期待的是关于“九七回归”前后那段时期,社会氛围的微妙变化,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所经历的种种风波。书中提及的“狮子山精神”,我相信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呈现,不再仅仅是口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有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作为支撑。我还对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香港的身份认同问题感到好奇,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香港的身份一直在流动和演变,从殖民地到特别行政区,每一次转变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那些被挑选出来的文献,展现出香港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在历史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命运。读史者,不只是旁观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这本书或许能唤醒我内心深处那份对香港历史的共鸣与思考,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我一直对香港独特的殖民历史及其遗留影响深感兴趣,尤其是在法律体系、城市规划和教育制度等方面。因此,当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便被深深吸引。我设想书中可能收录的某些早期文献,会详细阐述英国殖民者是如何将他们的制度与文化移植到这片土地,又如何与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碰撞与融合。比如,关于早期的港口贸易,我想象中会看到那些关于条约签订、商贸条规制定的记载,这些最直接地奠定了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基石。另外,书中对“大时代”的描绘,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充满时代气息的访谈记录,或是当时报刊上关于股市起伏、地产泡沫的深度报道,这些都是构成香港经济神话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想,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文献,作者一定能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立体的香港,让我们感受到那些历史事件背后,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奋斗与挣扎。这本书,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像是时代的回响,触及灵魂深处。
评分这本《改变香港历史的60篇文献》,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分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呈现香港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到亚洲四小龙之一,再到如今的国际金融中心,每一个跃升的背后,必然有无数关键的决策和历史性的转折。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香港经济腾飞时期的关键政策文件,或是影响深远的经济改革的决策过程的披露。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社会运动和文化思潮的记录非常感兴趣。香港的流行文化,比如电影、音乐,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我想知道这些文化的兴盛与衰落,是否在某些关键文献中有迹可循。这本书,仿佛是一部无声的史诗,通过那些被珍藏的文字,讲述着这座城市如何从默默无闻走向世界舞台的辉煌篇章。我期待从中汲取智慧,理解香港的韧性与活力。
评分收到这本书,感觉它像是一个宝藏,等待我去挖掘。我一直对香港的社会变迁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事件。比如,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香港战后重建的文献,那些是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城市的秩序与繁荣?我个人对香港的教育和医疗体系的早期发展很感兴趣,不知道这本书中是否会有相关的文献,来揭示这些重要公共服务的建立过程? 此外,我对书中如何呈现香港的民主化进程感到非常期待,那些关于政治改革的讨论,或是争取公民权利的运动,我想象中会是一些激动人心的篇章。这本书,仿佛是一部活着的历史,通过那些凝固在纸上的文字,展现出香港人民在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探索与奋斗。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香港的韧性与多元,以及它在复杂地缘政治下的独特生存之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