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太平洋的友情:与美国国会议员的书信集

飞越太平洋的友情:与美国国会议员的书信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太平洋
  • 书信
  • 友情
  • 美国
  • 国会议员
  • 文化交流
  • 历史
  • 个人回忆
  • 外交
  •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仉家彪先生从一九七○年代起,先后担任过驻美大使馆一等秘书及参事,退休后亦出任中欧贸易促进会秘书长与顾问等职,见证了中华民国近四十年在外交上的兴衰。 书中收藏了八十九封作者与美国国会议员的往来书信,封封纪录着中华民国外交困境中患难真情的友谊。想要了解,中华民国处境曾经多么困顿?又是如何突破困境,争取和建立国家尊严?本书是你最好的选择!

作者简介

仉家彪

  1929年在上海出生及求学。
  1946年参加海军派赴英国皇家海军受训。
  1948年接收重庆号巡洋舰归国后考取海军军官学校赴青岛入学。
  1949年随海军官校撤退至厦门及台湾左营海军基地。
  1952年自海军官校毕业,在海军服役十七年。嗣后转经济部任孙运璇部长的英文秘书。
  1971年担任新创立的观光局主任秘书。
  1974年应外交部之邀担任驻美大使馆一等秘书及参事。
  1978年自请退休,尔后出任中(台)欧贸易促进会副秘书长及秘书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Introduction / David C. L. Auw 1970s January 21, 1974 / Sherwood L. Boehlert January 30, 1974 / Ellis C. Stewart February 12, 1974 / Sherwood L. Boehlert May 3, 1974 / Charles D. Bigler May 10, 1974 / Ron Meredith May 16, 1974 / Hite McLaen July 10, 1974 / David A. Rust July 12, 1974 / David A. Rust July 26, 1974 / C. P. Chang March 13, 1975 / Eiler Ravnholt March 14, 1975 / David A. Keene April 17, 1975 / Roger A. Keats June 10, 1975 / Richard S. Williamson July 7, 1975 / Richard S. Williamson August 27, 1975 / Sally A. Shelton September 4, 1975 / Charles W. Bergstorm September 17, 1975 / Sandra D. Hanbury September 19, 1975 / Charles W. McBride October 2, 1975 / Dawson Mathis October 20, 1975 / Richard S. Williamson October 22, 1975 / George W. Pritts December 1, 1975 / Geoffrey G. Peterson December 17, 1975 / Richard S. Williamson January 5, 1976 / George W. Pritts January 7, 1976 / Richard S. Williamson January 26, 1976 / H. A. Gilliam, Jr. February 6, 1976 / Harrison Loesch February 16, 1976 / Herb Wadsworth February 24, 1976 / Ron Schrader February 27, 1976 / Donald L. Robinson May 3, 1976 / James C. Webster May 13, 1976 / Janet B. Watlington May 26, 1976 / D. Eileen Nixon June 4, 1976 / Richard S. Williamson June 5, 1976 / Richard S. Williamson July 20, 1976 / Richard S. Williamson September 14, 1976 / Pamela Dale Synder October 7, 1976 / Coleman J. Conroy October 29, 1976 / Walt Evans January 5, 1977 / Janet B. Watlington January 18, 1977 / C. P. Chang January 27, 1977 / Richard Moe February 3, 1977 / C. P. Chang February 24, 1977 / Richard Moe February 3, 1977 / J. Terry Emerson December 9, 1977 / Richard (Dick) Stone January 24, 1978 / Richard (Dick) Stone March 1, 1978 / Walter D. Huddleston March 2, 1978 / John Sparkman March 2, 1978 / John Glenn March 2, 1978 / Herman E. Talmadge March 2, 1978 / Sally A. Shelton March 3, 1978 / Sherwood L. Boehlert March 3, 1978 / J. Terry Emerson March 3, 1978 / Eileen Nixon March 3, 1978 / Barry Goldwater March 6, 1978 / Richard Moe March 6, 1978 / Michael R. McLeod March 8, 1978 / James O. Eastland March 8, 1978 / Howard H. Baker, Jr. March 8, 1978 / Jim Wright March 8, 1978 / Roy A. Werner March 9, 1978 / Michael Stern March 13, 1978 / Jack McDonald March 14, 1978 / Richard (Dick) Stone March 14, 1978 / George A. Dalley March 15, 1978 / Lisbeth K. Godley March 20, 1978 / Edward T. Martin March 20, 1978 / Gene E. Godley March 20, 1978 / Edward T. Martin March 21, 1978 / G. Cranwell Montgomery March 22, 1978 / Don Fuqua April 3, 1978 / C. Dayle Henington April 20, 1978 / Richard (Dick) Stone May 24, 1978 / Roy A. Werner July 14, 1978 / Richard (Dick) Stone July 26, 1978 / Barry Goldwater August 7, 1978 / Y. S. Sun August 22 ,1978 / Barry Goldwater October 28, 1978 / John Glenn June 19, 1979 / C. P. Chang July 9, 1979 / Richard Moe July 17, 1979 / C. P. Chang July 30, 1979 / Richard Moe October 4, 1979 / Richard Moe September 11, 1979 / Richard (Dick) Stone 1980s May 20, 1983 / Richard S. Williamson December 25, 1986 / Dick and Ann Dingman 1990s October 29, 1991 / J. Terry Emerson December 31, 1992 / J. Terry Emerson January 20, 1993 / C. P. Chang February 5, 1993 / J. Terry Emerson December 8, 1992 / Charles R. O’Regan January 13, 1993 / C. P. Chang January 18, 1993 / C. P. Chang January 20, 1993 / C. P. Chang February 28, 1994 / C. Dayle Henington March 18, 1994 / C. P. Chang September 20-22, 1993 / C. P. Chang June 16, 1994 / C. Dayle Henington October 27, 1994 / Marshall L. Lynam August 8, 1994 / C. Dayle Henington June 30, 1994 / C. Dayle Henington January 7, 1995 / C. Dayle Henington May 23, 1995 / C. Dayle Henington June 21, 1995 / C. Dayle Henington December 20, 1995 / C. Dayle Henington January 12, 1996 / C. P. Chang August 12, 1996 / C. Dayle Henington May 25, 1996 / William H. Edington July 3, 1996 / C. P. Chang October 30, 1996 / C. Dayle Henington December 17, 1996 / C. Dayle Henington September 28, 1997 / C. Dayle Henington June 12, 1999 / Marshall L. Lynam June 21, 1999 / C. P. Chang 2000s February 1, 2000 / C. P. Chang May 27, 2003 / C. Dayle Henington June 12, 2003 / C. P. Chang July 15, 2003 / C. Dayle Henington August 2, 2006 / C. Dayle Henington October 12, 2006 / C. P. Chang November 1, 2006 / C. Dayle Henington January 29, 2008 / C. Dayle Henington December 8, 2009 / C. Dayle Henington February 21, 2010 / C. P. Chang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飞越太平洋的友情:与美国国会议员的书信集》,单是听起来就非常有画面感和深度。光是“飞越太平洋”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种跨越山海的距离感,而“友情”则赋予了这份联系最温暖的情感底色。我个人一直对台湾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充满兴趣,尤其是在政治和外交层面,总觉得隔着一层迷雾,无法窥探其全貌。 这本书以“书信集”这种极为个人化和真实的形式呈现,这让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书信往往是情感与思想最直接、最坦诚的表达,它不像官方声明那样经过层层包装,也不像新闻报道那样可能带有片面性。因此,我非常期待通过这些来自台湾作者与美国国会议员之间的书信,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之间真实的互动和交流。 我想象着,那些身处美国政治权力中心的人物,在收到来自台湾的信件时,会是怎样的心态?他们会对台湾的民主成就、人民的处境、以及在地缘政治中的挑战,产生怎样的思考?而台湾的作者,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向他们阐述台湾的观点,争取理解与支持?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在那些高层政治对话之外,更具人情味、更触及心灵的交流。它可能展现的是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友谊,一种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相互扶持与理解的力量。对于身在台湾的读者而言,了解美国政界对我们的看法,以及我们如何与他们建立联系,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它的内容一定非常“有料”。“飞越太平洋的友情”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故事性,而且“与美国国会议员的书信集”,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要知道,美国国会议员可不是一般人,他们代表着美国政治决策的核心,能够与他们建立书信往来,并且汇集成册,这本身就说明了作者与这些重要人物之间有着非比寻常的联系。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对外关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他们如何与外界沟通。而书信,这种古老却充满力量的沟通方式,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想象一下,在白宫的灯火辉煌之下,或者是在国会山庄庄严的气氛里,美国国会议员们是如何回信给台湾的作者的?他们是如何看待台湾的民主,如何看待台海的局势,又或者是在处理一些重要的国际议题时,他们是否会考虑到台湾的立场和感受?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我相信,这本书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几封简单的信件。它可能包含着对台湾民主制度的肯定,对台湾人民坚韧精神的赞赏,也可能涉及着对台湾未来发展的建议,甚至是在国际舞台上如何为台湾发声的探讨。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了解外部世界如何看待我们,如何与我们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就如同一次深入的对话,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那些来自美国政治中心的目光,以及他们对我们这片土地所抱有的情谊。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充满了画面感,"飞越太平洋的友情",光是听名字,就让人联想到跨越海洋的深厚情谊,再搭配上"与美国国会议员的书信集",更是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国际视野。身为台湾读者,我一直对台湾与美国的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政治层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窥探台湾与美国政治人物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交流与互动。 书信这种形式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与人情味。它不像官方报告那样冷冰冰,也不像新闻报道那样追求时效性,而是带着作者最真实的情感、最直接的想法。想象一下,那些在华盛顿特区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国会议员,他们的笔下流露出的,是怎样的对台湾的关切,又或者是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他们是如何思考与应对的。而另一边,台湾的作者,又会以怎样的姿态,向远在大洋彼岸的政要们,表达我们的心声、我们的期盼、我们的担忧。这其中一定充满了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流,甚至可能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政治角力与外交手腕。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了解“台湾与美国国会议员”这个标签本身,更在于它所折射出的,台湾在全球政治版图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如何与国际社会建立联系。通过这些书信,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的民主价值是如何被看见和被支持的,以及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台湾的生存与发展,究竟需要哪些外部力量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能从中看到,两地人民之间,超越政治的、纯粹的友谊是如何萌芽、滋长,并最终跨越山海。这本书,或许会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我们平时难以触及的政治与外交世界,用一种更人性化、更具温度的方式来理解。

评分

拿到《飞越太平洋的友情:与美国国会议员的书信集》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跨越太平洋的交流画卷。书名本身就充满诗意,预示着一段跨越地理障碍,建立在真诚沟通基础上的友谊。而“与美国国会议员的书信集”这个副标题,则让这份友谊增添了几分重量与意义,直接点明了与书信往来的对象是美国政治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我一直认为,书信是情感与思想最纯粹的载体,它不同于新闻的片面报道,也不同于官方声明的刻意包装,而是最直接、最个人化的表达。能够阅读到台湾作者与美国国会议员之间的书信往来,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我想象着,那些在美国政治舞台上运筹帷幄的议员们,在收到来自台湾的信件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们会如何回应?他们的字里行间,是否流露出对台湾的理解、支持,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担忧?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关心台湾在全球舞台上扮演角色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视角。它让我有机会去窥探,在那些看似遥远的国际政治背后,是如何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建立起信任与理解的。我想,这些书信中,不仅会有对台湾民主成就的赞赏,也可能会有对未来合作的期盼,甚至是在复杂地缘政治下的深层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期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台湾与美国之间,是如何超越政治的藩篱,建立起跨越太平洋的真挚情谊。

评分

《飞越太平洋的友情:与美国国会议员的书信集》这本书的出现,犹如在平静的台湾海峡投下了一颗充满智慧与温度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跨越时空的浪漫气息,“飞越太平洋”四个字,立刻将读者的思绪带到了辽阔的海洋彼岸,而“友情”二字,则为这份跨越地理的联系赋予了人性的温暖。 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与美国国会议员的书信集”这个核心内容。要知道,美国国会议员是美国政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决策和立场,往往对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能够有机会窥探台湾作者与这些重量级政治人物之间的书信往来,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迫切想知道,在这些书信中,究竟碰撞出了怎样的思想火花?作者是以怎样的角度,与美国政要们进行交流?而这些政要们,又以怎样的态度,回应着来自台湾的声音? 我相信,这些书信绝非是简单的寒暄问候,它更可能是一场思想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民主、自由、以及台湾在地缘政治中独特地位的探讨。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向美国国会议员们传递台湾的理念与价值,展现台湾人民的智慧与坚韧;同时,我也渴望了解,美国国会议员们在阅读这些信件后,是否会对台湾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同,他们是否会在政策制定时,更加重视台湾的利益与关切。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从更微观、更人性化的视角,去理解台湾与美国之间复杂而重要的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