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与利玛窦

徐光启与利玛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徐光启
  • 利玛窦
  • 明史
  • 中西文化交流
  • 科学史
  • 传教士
  • 天学
  • 农学
  • 中外关系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国学大师以深入浅出的手法精心编写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读物

  《文史中国》丛书共38本,分为四个系列:“文化简史”(10本)、“世界的中国”(10本)、“中华意象”(8本)、“辉煌时代”(10本)。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世界的中国”系列集中介绍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展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组成部分。

  徐光启与利玛窦,一个是崇尚实际、终身致力于强国富民的爱国志士,一个是献身天主教事业、“海内博物”的泰西奇人,历史的交集使他们初会于南京,聚谈于京师,合译《几何原理》、《畸人十篇》,共创中西文化交流大业。

作者简介

余三乐

  北京行政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着有《群星陨落之地——北京西方传教士墓地的400年沧桑》、《孙承宗传》、《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明末清初北京天主教堂》等。

《大航海时代的思想碰撞:中西文化交流的先声》 一、引言:时代的交汇点 本书聚焦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一个全球视野正在形成、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与深度融合的特殊历史时期。我们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朝代更迭或地域发展,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更广阔的地理空间——从地中海的港口到东方的京城,探讨信息、知识、信仰和技术如何在不同文化体系间流动、适应与转化。本书的核心在于剖析,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传统上被地理屏障和信息壁垒所固化的世界观是如何被动摇、并逐渐孕育出新的跨文化理解模式的。 二、天圆地方到日心说的冲击:宇宙观的重塑 在十七世纪初的中国,传统的“浑天说”和“盖天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到来,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和托勒密的地心说的精密运算模型也随之进入中国士大夫的视野。 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一知识输入的过程。我们首先梳理了西方天文学知识进入中国的早期路径,不仅仅是通过文字翻译,更重要的是通过精确的观测仪器和数学推理。重点分析了西方教会如何利用对天文历法的掌握,作为进入中国政治核心的敲门砖。 更深层次的探讨在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这一“颠覆性”理论的反应。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接纳或排斥,而是一个复杂的内部辩论过程。士大夫们需要权衡:保留祖先的权威性,还是拥抱能够更精确解释自然现象的数学工具?书中对当时一些重要学者的笔记、信函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他们如何在儒家经学框架内,尝试消化和解释这种全新的宇宙秩序。例如,一些学者试图将日心说与古代“河图洛书”中的某些概念进行类比,以寻求文化上的“合法性”,这种“比附”策略本身就反映了知识接受中的文化张力。 三、数学与几何的引入:从实用到理论的转变 伴随天文历法而来的是西方现代数学体系,尤其是欧几里得几何学。本书强调,几何学的引入,对中国传统数学思维的影响是革命性的。 中国传统数学偏重于代数、算术和实际应用(如测量、工程、赋税计算),而几何学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公理的演绎推理范式。我们考察了《几何原本》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情况,指出其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词汇的对译,更是一场逻辑体系的移植。 书中分析了数学家们如何从最初将几何视为“奇技淫巧”的工具(如用于制作钟表或火炮),逐步认识到其作为一种纯粹理性思维训练的价值。这种转变,为后来的中国科学思想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尽管这种影响在当时并未完全普及,但其潜在的逻辑结构已经播撒下来。 四、跨越信仰的藩篱:宗教、哲学与社会伦理的对话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幅,聚焦于西方宗教(特别是天主教)与中国儒家思想在哲学和社会伦理层面的复杂互动。 西方传教士带来的“上帝”概念,如何与中国传统中“天”、“道”、“理”等概念产生冲突与共鸣?我们细致考察了早期传教士在论述中,如何采取“适应论”策略,试图将基督教教义“中国化”,以便被儒家精英所接受。这种策略的成功与失败,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形而上学层面的根本差异。 社会伦理层面,重点探讨了“祖先祭祀”问题(礼仪之争)引发的巨大争议。这一争议并非简单的宗教禁令,而是触及了中国社会结构和孝道哲学的核心。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教派和不同时期对“祭祖”的不同解释,展示了文化冲突在具体实践层面是如何演变的。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儒家知识分子如何利用他们的伦理体系来批判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三纲五常”体系的潜在挑战。 五、技术交流的双向性:火炮、钟表与中国技术的西传 长期以来,中西交流常被描述为西方对东方的单向输出。本书力图平衡这一视角,强调技术交流的双向性。 我们不仅描绘了西方先进的火器制造技术(如弗朗机炮的改良)如何被明末清初的军队所学习和应用,以及西方机械钟表设计如何激发了中国工匠对精密机械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书中探讨了中国在特定领域的技术和知识是如何反馈到欧洲的。例如,中国的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的经验,以及某些中草药知识,通过传教士的报告,被系统地介绍到了欧洲的科学社群中,为欧洲的早期科学革命提供了间接的参考和灵感。这种“反向输入”的机制,是通过传教士作为“文化中介人”完成的。 六、结语:现代性视野的微光 本书总结了这一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遗产。这一时期的碰撞,虽然充满了冲突和误解,但它打开了一扇窗户,使中国知识界开始意识到自身文明并非世界的全部,也使西方开始用更复杂的眼光看待东方。这种跨越信仰、知识和技术的全面交流,为后世中国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提供了一种最初的、尽管是曲折的、思想准备。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对外部世界的知识主动性探索的微弱开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徐光启的青少年生活
第二章 泰西奇人利玛窦
第三章 在南京的第一次短暂会面
第四章 汇聚京师
第五章 翻译《几何原本》
第六章 《畸人十篇》与利玛窦之死
第七章 《泰西水法》和《简平仪说》
第八章 南京教案与《辩学章疏》
第九章 辽东战局与西洋大炮
第十章 主持历局与编纂《崇祯历书》
深入阅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徐光启与利玛窦》这个书名,光是看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十分扎实、充满历史的深度。徐光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名字代表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与西方科学思想的初步对接。而利玛窦,这位在中华大地上留下深刻足迹的耶稣会士,他不仅是西方文化的使者,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先行者。将这两位伟大的名字并列,我立刻联想到他们之间那段非同寻常的交往。他们是如何相识的?又是在怎样的机缘下,一位中国的状元与一位西方的传教士,能够进行如此深入的科学和哲学探讨?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对他们之间具体交流内容的细致描绘,例如在天文学、数学、历法等方面的讨论,以及在哲学和宗教观念上的碰撞与融合。对我来说,这段历史充满了令人着迷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一段关于知识传播、文化融合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的伟大探索。

评分

哇,看到《徐光启与利玛窦》这个书名,就让人立刻联想到那段波澜壮阔、充满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时期。徐光启,这位晚明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中国近代科学启蒙的重量;而利玛窦,那位远渡重洋而来的耶稣会士,他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知识,更将基督教的信仰与中华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对话。这两位伟人的名字并列,已经足以勾勒出一幅史诗般的画卷,让人对他们之间的交往、思想的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充满好奇。我一直对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与文化传入中国这一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了未知与启示的领域。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中国士大夫能够以如此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学习来自异域的知识,这本身就说明了徐光启思想的先进性和远见。而利玛窦,他作为一位传教士,却能不遗余力地将西方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并试图理解和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这种跨文化的沟通与理解,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聚焦于他们二人关系的书籍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它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绝佳窗口。

评分

提起《徐光启与利玛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明朝末年那种风雨飘摇又充满变革的时代氛围。徐光启,这位从科举制度中脱颖而出,却又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奇才,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士大夫观念的一种挑战。而利玛窦,这位远道而来的西方学者,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宗教信仰。这两者之间的交集,必然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反思。我一直对他们是如何从互不了解,到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感到好奇。他们的对话,是怎样在古老东方和西方文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他们之间的辩论,是否激荡出新的思想火花?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进行如此深入的学术交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历史现场,去感受两位伟人之间智识的激荡,去体悟那段东西方文明在关键时刻的深度互动,并由此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和科学史的开端。

评分

这本书名,让我想起当年在大学图书馆里翻阅史料时的情景。那时的我,对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有着强烈的好奇。徐光启,毋庸置疑是那个时代的一颗耀眼明星,他的《农政全书》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他的翻译和著作更是中国近代科学思想的奠基石。而利玛窦,他不仅仅是一个传教士,更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交流者。他的到来,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影响了中国知识界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他们之间如何建立联系、如何进行学术交流的过程感到好奇。是怎样的契机让他们走到一起?他们的对话是怎样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跨文化的合作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阻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引进,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文化对话。我设想,书中或许会详细描绘他们共同仰望星空,探讨数学公式,解析物理现象的场景,也可能细致呈现他们对中国儒家思想的理解与诠释,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天主教会在中国传播的种种考量。

评分

《徐光启与利玛窦》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徐光启,这位在历史课本上留下一笔浓墨的状元,他的科学成就和对西方科学的引进,一直是我所敬佩的。而利玛窦,那个从遥远欧洲来到中国,并与中国士大夫建立起深刻联系的传教士,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本书名直接点出了两位关键人物,让我立刻联想到他们之间那段充满智慧火花的交往。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两位不同文化背景的代表人物的简单相遇,更是一场跨越地域、跨越信仰、跨越知识体系的伟大碰撞。我猜测,书中或许会深入挖掘他们之间在科学、哲学、宗教等多个层面的交流细节,描绘出他们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以及如何共同面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壁垒。这种跨文化、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在历史上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也正是这种合作,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萌芽埋下了种子,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留下了宝贵的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