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写作人生最忠实的完美结局
吴祥辉
行动派的作家最吸引青少年时代的我,就像描述人和荒野或海洋的小说,通常比人和大地的故事更让我着迷。三岛由纪夫因此而进入我的心中。
青少年的阅读之心或许比较倾向灵性的感应,对追寻自我生命意义,不害怕死亡的作家总是带着崇敬之情,无关乎抉择的内容,或者是病态或健康。
国家心灵和作家心灵越到深处越冲突激盪不停。三岛由纪夫是最强烈的一种典型。从作家理性看,他崇尚战前的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未来对他已经越来越遥远,而非越来越近。选择切腹自杀作为封笔之作,恐怕就是他写作人生最忠实的完美结局。
(吴祥辉,作家,着有《拒绝联考的小子》《芬兰惊艳》《陪你走中国》等。)
推荐序
虚妄的死亡美学
许悔之
评论家认为三岛的文学充满虚妄的死亡美学,也即灭绝。除了《金阁寺》彰显这种美学之外,他作品中的《丰饶之海》四部曲,从《春之雪》到《天人五衰》,以本多繁邦这个具有偷窥习惯的「说故事者」的角色,把幻灭人生的意识表达得最为具体。
三岛挑衅美,撩拨美,他小说中的男主人大抵为俊美男子,但最终命运都成为作者笔下美的灭绝者。他创造美,栖息美,毁灭美,他心中的美尽是死亡;这可从《丰饶之海》中的松枝清显、饭沼勋和安永透,在璀璨的二十岁生命,走进死亡、自杀和目盲看出端倪。
美的灵魂被三岛扰乱了,纵令他用华丽的文字,截取美的瞬间景色、美的人物,最后仍不免以死传述灭绝。执拗追逐灭绝幻影的人,三岛的作品是美学和死亡交错的舞台,更是他文学最本源的动力。
(许悔之,诗人,着有《我佛莫要,为我流泪》《有鹿哀愁》《遗失的哈达》等。)
推荐序
男体告白
张典婉
年少时,初识三岛由纪夫是在一群青春的男同学间,才脱离童年与尴尬的少年变声期,进入了可以成为男人的喜悦,青春的肉体有荷尔蒙满溢的骄傲,有些人在不同的女子间摆盪追逐,学习成人世界中的爱情游戏。
有些沉溺男体,散发鬼魅的男生,却是三五成群捧着《假面的告白》,或是《金阁寺》的不同版本,讨论话题中有着男体对同性间怜爱的疼惜。
在他们交谈中,我也懵懂地了解三岛由纪夫的青春情慾的性别告白。一九七○年,三岛由纪夫切腹的新闻震惊了全世界,在这些视他为偶像的男体眼中,竟都是有着一样落寞的眼神。
直到很多年后,带着朝圣的心去到金阁寺,原想找寻美得要毁灭的金色天空,可是太多的观光客,只想让人快快逃离现场,突然想起那些年少时期的男体告白,可还依然如昔。
(张典婉,作家,着有《太平轮一九四九》《台湾客家女性》《苗栗山水》等。)
推荐序
雨水滴心寒,意志溢海岸
路寒袖
三岛以死亡或灭绝为主轴的众多文学创作中,《潮骚》是少数励志性的写实作品,雨水滴心寒,意志溢海岸。小说描述长相俊挺的年轻渔夫久保新治和船家独生女宫田初江,艰辛曲折的恋爱过程。情节简单,却充满希腊式的田园诗情风格。
作者突破个人自恋式的幻灭写作技巧,从而让女主角勇于冲撞世俗成见,鄙视财富,执着追求爱情,拒斥在贫穷与财富对应下所产生的阶级偏见。全书不脱三岛美学的一贯作风,温柔的初江和温暖的新治,丑陋的安夫和僻性乖张的千代子,相互交织一幅凡间通俗的爱情故事。
性格多变的三岛,运用作品中难得温暖色泽的《潮骚》,歌颂伊势湾神岛村渔民的纯朴个性,如此明朗的文体,正是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佳构。
(路寒袖,诗人,着有《春天的花蕊》《忧郁三千公尺》《我的父亲是火车司机》等。)
推荐序
毁灭与至美的诡异并存
刘智濬
将绝美的金阁寺纵火焚毁,是三岛由纪夫及其笔下人物自我救赎的必经之路?毁灭与至美如此这般的诡异并存,挑战着《金阁寺》读者心灵的感应深度与广度,必须承认,我这个异国、异代的读者,始终无法真正完全融入其中。
侯孝贤《悲情城市》曾有这样一幕:最终为国府军队杀害的台湾知识份子宽荣,生前提到日本人自杀行为背后的樱花精神──在生命最美的时候随风离枝,这是全片台湾男子,除了年迈与发疯者,最后全都殒灭的命运的预告。
这大概是我可以理解的极限了,但是距离《金阁寺》的深邃本质,依然十分遥远;曾经绕行于秋天的金阁寺庭园,金碧辉煌与璀璨枫红相映,然而,我只感受到寂静之美,那个严重口吃的僧侣的焚烧之举与眼前的美景如何连结?日本文化的某些面向,在那一刻,突然陌生起来。
(刘智濬,台湾文学博士,中台科技大学教授)
作者序
风华绝代的文学之美
陈铭磻
我怕怎么掉下泪水的记忆都会消失,所以才把心情写下来。
二○一一年,时序进入春季,我正积极而紧密的忙碌搜集、整理和写作《川端康成文学的旅》、《三岛由纪夫文学的旅》、《夏目漱石文学的旅》三书,不料写到川端「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与「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的凄美文字,恰如「我彷彿只有脚离开现实,遨游于天空中了!」这时,客厅的电视新闻主播正声嘶力竭的报导日本东北地区的宫城县和茨城县,遭逢九级的强烈大地震,同时引卷起二十几公尺高的大海啸,把邻近城镇淹没成一座座空寂死城,死伤和失踪人数远超过万人以上。
主播急促的声音,瞬间唤醒我的知觉,我即刻从川端生死美学的文字里跳脱开来,焦虑的走到萤幕前,睁眼面对滚滚浪潮把临海市镇吞噬袭卷的惊悚画面,不忍卒睹的心情,一剎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曾经到访过,仙台市朴实的街景,以及松尾芭蕉俳句里描绘的松岛美景;这一场世纪大浩劫不仅淹没东北地区难以数计的住民生命,就连当地的历史、文化也一併被吞没掉了。难忍苦楚的心,岂止痛字,天地无情,何能言语?
被松尾芭蕉赞誉形容:「松岛呀!啊!松岛呀!」的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岛,位于松岛湾,与朴实的仙台同属于宫城县。仙台是日本幕府时代着名的「独眼龙」将军伊达政宗,自十七世纪初统治这块土地时所建立的古城,伊达家族以「青叶城」为根据地,在此建立起富有艺术与文学气息的城市,时日一久,城下町开始繁荣富庶起来,仙台因而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其中,仙台城迹、大崎八幡宫、东照宫,以及昔日治理仙台的领主,相关的古寺庙和神社四处林立。
想到宫城的灾难,不免想起昭和初期的诗人、童话作家宫泽贤治的诗作(不要输给雨):
不要输给雨 不要输给风 也不要输给冰雪和夏天的炙热 保持健康的身体 没有贪念 绝对不要生气 总是沉静的微笑 一日吃四合的糙米 一点味噌和青菜 不管遇到什么事 先别加入己见 好好的看 听 了解 而后谨记在心不要忘记 在原野松林的树荫中 有我栖身的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若有生病的孩童 去照顾他的病 西方若有疲倦的母亲 去帮她扛起稻桿 南边如果有快过世的人 去告诉他:不要害怕 北方如果有吵架的人们 去跟他们说:别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了! 旱灾的时候担心的流下眼泪 夏季却寒流来袭 不安的来回踱步 大家说我像个傻子 不需要别人称赞 也无需他人为我担忧 我 就想当这样的人啊。
悲天悯人的情怀,寓意深远,使人读后动容不已。
地震尚未停歇,海啸依旧滚滚而来,天地如物换星移,倏忽变色,我的视线黯然回到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里,试图从这些文学家的作品寻找他们对于「灭绝」的意识。
川端的文学作品,不仅流露出《源氏物语》所表现的王朝贵族,象征冷艳美的官能性色彩,以及他那来自时代与民族性所支配的美学态度,正是他战后的作品具体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困惑、迷惘以及沉沦的世态。他还将日本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以至于自己的悲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悲哀美」和「灭亡美」。尤其承受西方「悲观哲学」与「神祕主义」的冲击,川端在日本传统美学的思维里,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也找到东西方世纪末思想的汇合点。这即是他十分显着的颓废情调。
川端自青少年时期即已从心中累积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接触到不少死亡事件,他在日常生活里常「嗅觉到死亡气息」,进而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他感受到生是在死的包围之中,死是生的延伸,生命是无常的,好似「生去死来都是幻。」因而,愈加着力于从幻觉和想像中追求「妖艳的美的生命。」以及「自己死了彷彿就有一种死灭的美。」
看待「灭绝之美」为美的极致,让川端在人世间七十三年的苦海生涯后,选择口含煤气管自尽身亡,成就自己对于物的「有」与「无」的界定,诚如他欣赏的印度哲人泰戈尔的思想:「灵魂的永远自由,存在于爱之中;伟大的东西,存在于细微之中;无限是从形态的羁绊中发现的。」
一九七○年十一月,以《金阁寺》一书扬名国际的三岛由纪夫,在东京市�谷自卫队办公室切腹自杀后,不少知名作家赶到现场,但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探望。三岛之死,川端深受刺激,曾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同样追求「绝美」人生的三岛,早年的个性潜沉着强烈的阴柔气质,他厌恶剑道,甚至厌恶剑道砍击时所发出的声响。直到年近三十岁时,他倏地感觉自己对于美的强烈憧憬,开始上健身房运动及游泳,甚至勤习剑道,将年幼以来即孱弱的身体改造得更加强健,期使自己不再为虚弱的肉体感到颓丧与自卑。这种追逐美的心态,与他后来潜心撰写的长篇名着《金阁寺》有所关联,这本书中的主角就是一个自惭于口吃的猥琐,却又极端崇尚极致之美,导致内心扭曲与抱持幻灭心理的少年,一心想要摧毁「美的金阁寺」。这一点,可以说是三岛在现实中的想法,这种意识又跟他的创作内容与华丽的文字互相唿应。
他在《金阁寺》一书写道:「金阁知道,人生中,化身于永恆的瞬间,虽然能使我们陶醉,但与之此时的金阁化身为瞬间的永远,相较起来,就很微不足道了。永远存在的『美』,也正是在这时候阻挠我们的人生,捣毁我们的人生。生存中所显示的惊鸿一瞥的瞬间美,在未遭荼毒之前,是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它立刻就崩溃消失,随之,生存本身也暴露在灭亡的淡褐色光芒下。」
三岛的一生充满无数矛盾,他的死使他从难以自拔的矛盾中得以彻底解脱,更或者说,他的死使他一生都不曾安宁过的灵魂终于获得安息。这也许即是他心中「永远存在的美」吧!
相较于用「殉死」来完成心中「美的追求」的川端和三岛,以写作《我是猫》、《草枕》、《少爷》和《梦十夜》等书成为日本文坛巨擘的夏目漱石,情况则非如此。四十九年人间生涯的后半生,屡受神经衰弱症和胃溃疡困扰,却仍执意文学救社会、救国家的夏目曾说:「在这里我决定,将从根本上解释『何谓文学』的问题。同时我下决心,利用今后一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从而把它当做该研究的第一阶段。我把一切的文学书籍都收拾在行李底层,已经把自己关在一家租屋里。我之所以要通过阅读文学书籍来知道何谓文学,是因为我相信以血洗血的手段乃为有效。我发誓,一定要追究文学到底产生于怎样的心理需要,因而在这个世界生成、发达和颓废的。也发誓一定要追究,文学到底产生于怎样的社会需要,因而存在、兴隆和衰亡的。」
他的文学尊严让他坦然拒绝接受日本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一九一六年因胃溃疡去世,临死前,他同意将自己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一九八四年,他的人像被印在一千元的日币上。
选择这三位同样就学与毕业于东京大学的文学家,做为我个人「近代日本文学家的文学之旅」的对象,一方面源自于先前完成日本古典小说双璧《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的文学之旅写作与出版,更觉需要从被文学评论家形容为地地道道是《源氏物语》一贯传承下来的日本典型作家,川端康成坎坷的一生,却运用其敏锐心灵,洞察人生的生死场,然后写下一行行美丽与哀愁的隽永文学作品,留予后世传承典范的热爱中,寻索意味。另则,究其远因,自然是来自年少时代因喜爱而疯狂阅读这些人的作品,以及经由这三位文学家的名着改编拍成的电影,并受其深刻影响的缘故。
从事日本文学旅行的活动多年,每回前往日本旅游,特别喜欢走访具有历史与文学象征的地景,文学与文学家在日本的地位崇高,因此,关于以文学或文学家为主体的文学地景也跟着特别丰盛,我也就相对讨了便宜,从中获取更多研究资源与写作材料。无论是《川端康成文学的旅》、《三岛由纪夫文学的旅》或《夏目漱石文学的旅》,三位文学家着作里所叙述或描绘的地景,我曾经多次走访,如川端《伊豆的踊子》中的伊豆天城山、三岛《潮骚》中的三重鸟羽和夏目《少爷》中的松山道后温泉等,我在这些文学地景里感受三位文学家取材创作的心思与意识,从而承欢他们在作品中所欲传达的人生百相的悲喜特质。
依循三位文学家的出生、成长、创作、作品,乃至于辞世的地景写作,我在这三本书里,以一个欣赏者的角色,心陷其中,轻悄走过,领受风华绝代的文学之美与文学旅行的风雅之实。
最终,仍需感谢多位作家、学者和教授等好友,诚心推荐这三本书。更期盼读者能借由这些名家的推荐,从我的「文学旅行」中阅读三位日本文学家凄美的人间生涯,与幽玄、萧索或华丽的创作灵魂。
《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这本书,收到的时候就让我眼前一亮。它的包装非常细致,封面上的图案和配色都透着一股浓浓的东方美学韵味,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细读。三岛由纪夫,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矛盾”和“极致”这两个词挂钩。我读过他的《金阁寺》,那种对美到极致的毁灭,让我既震撼又迷茫。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梳理他庞大而复杂的文学世界,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他作品中的核心思想。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概览,而是能深入到他作品的细节之中,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但又至关重要的元素。我想知道,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死亡”、“美”、“国家”、“肉体”等主题,是如何在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能够重新审视他对日本文化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甚至重新思考我自己对于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这本厚实的书,光是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复古的排版加上意境十足的插图,让人一眼就爱上。三岛由纪夫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一直带着一种神秘又诱惑的光环。我接触过他的一些作品,但总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纱,无法完全领会其精髓。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敲门砖”,用一种更加全面、系统的方式,为我揭开三岛由纪夫文学世界的面纱。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作品,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其创作的背景、他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对日本文化、乃至人类普遍困境的深刻反思。我想要去理解他为何如此痴迷于“美”与“死”的主题,为何他的笔下总是充斥着一种毁灭性的浪漫。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三岛由纪夫的创作现场,去感受他笔尖流淌出的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情感与力量。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这本书时,就被它散发出的沉静气质所吸引。封面设计简约却富有张力,仿佛在诉说着一位文学巨匠不平凡的一生。我一直对三岛由纪夫那极具争议性却又无比迷人的文学风格充满了好奇。他的作品,像是《潮骚》那种对青春的细腻描绘,又或是《伪书·源氏物语》对古典的戏仿与颠覆,都让我看到了他文学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像一位探索者一样,去深入他那些意象丰富、情感浓烈的作品之中。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清他不同时期作品的演变轨迹,理解他为何会对“美”、“死亡”、“爱国主义”等议题如此执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三岛由纪夫那复杂而又迷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文字中蕴含的巨大能量。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位传奇作家,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
评分《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这本书,它的纸张质感和印刷都相当出色,拿到手里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诚意之作”。我对三岛由纪夫一直抱有非常复杂的感情,他的文字有时像丝绸般光滑细腻,有时又像利刃般锐利伤人。我读过他的《春雪》,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个体情感的脆弱与挣扎,让我深受触动。但是,对于他后期作品中那种愈发强烈的“献身”情结,以及他对“美”的极致追求,我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完全领会其背后的逻辑。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拨开迷雾,带领我深入到三岛由纪夫的文学“核心”区域。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去解析他作品中那些复杂的主题,去理解他为何会将“死亡”视为一种终极的“美”。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三岛由纪夫的文学遗产,甚至去思考我们当下社会中,关于“美”、“存在”和“意义”的普遍性议题。
评分《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这本精装书,拿到手就觉得沉甸甸的,封面设计相当考究,那种古典而带着一丝颓废的美感,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书页的纸质也很好,泛着淡淡的黄,翻阅起来有种质朴的触感,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虽然我一直对三岛由纪夫的名字有所耳闻,但真正系统地去了解他的作品,还是从这本书开始的。我尤其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入到那个充满矛盾与激情的年代,感受他文字中燃烧的生命力。他那种对日本传统美学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现代社会异化的批判,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好奇。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踏入其中,去探索三岛文学的深邃与复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介绍,更能引发我对三岛作品的独立思考,甚至重新审视我自身对于美、对于人生、对于死亡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我相信一定能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体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与三岛由纪夫这位文学巨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这本精装书,它的设计风格非常独特,封面上的图案和文字搭配,有一种古典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我一直以来对三岛由纪夫这位作家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他的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和“美”、“死亡”、“青春”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充满了极致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伴随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忧郁。我曾经阅读过他的《潮骚》,那份纯粹的美好和隐约的悲剧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然而,对于他更深层次的文学思考,尤其是他对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之间冲突的描绘,我总觉得只触及了冰山一角。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到三岛由纪夫那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更加系统和深刻的方式,去解读他作品中那些反复出现的主题,去分析他独特的叙事技巧,甚至去探究他为何会将“美”与“死亡”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评分拿到《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它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那墨黑的封面搭配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艺术气息,仿佛预示着里面将要讲述的故事同样有着深刻的内涵。最近几年,我越来越迷恋那些能够触动灵魂的作品,而三岛由纪夫的名字,总是伴随着一种近乎神话般的色彩出现。我一直对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充满争议性但又极其优美的文字,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深度探索的需求。我期待它能以一种非学术化的、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我去理解三岛文学的独特魅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带领我在三岛由纪夫那错综复杂的创作脉络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路径,去感受他笔下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呐喊,去体味他对于生命、死亡、美与虚无的深刻洞察。从书的封面上,我already感受到一种浓烈的艺术氛围,这让我更加期待在书页中,能够看到那些被文字所雕琢出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戳我了!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加上一些留白,瞬间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引人深思的氛围,非常符合我对三岛由纪夫作品的想象。我一直觉得,三岛由纪夫是一个极其迷人的作家,他身上有一种近乎古典的贵族气质,同时又有着现代人深刻的孤独感。我曾经尝试阅读他的几部作品,但总觉得有些地方难以把握,像是触碰到一块冰冷的玻璃,感觉很美,却无法真正触碰到其核心。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的“指南针”,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三岛由纪夫文学创作的逻辑和情感脉络。我希望它能够不拘泥于表面的介绍,而是能够深入到他作品的肌理之中,去分析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去解读他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去探究他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让我真正地“走进”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仰望”的层面。
评分《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这本书,它的整体质感就透露着一种“不凡”。拿在手里,厚实的分量感,以及封面上那种低调奢华的印刷质感,都让我觉得这绝非一本简单的导读。我一直对日本文学,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家,情有独钟。三岛由纪夫的名字,对我而言,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极致的美学追求和一种对生命极致的探索。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带我潜入三岛由纪夫那深邃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为何会对“肉体之美”与“精神之死”如此着迷,去感受他笔下那些纠结、挣扎,却又散发着独特魅力的灵魂。我期待它能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析三岛作品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让我能够更深层次地领略到他的文学思想是如何与他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这本书,不单单是介绍,更像是一次邀约,邀请我去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远足,去丈量三岛由纪夫文学版图的广度和深度。
评分这本《三岛由纪夫文学之旅》,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不只是文字的分量,更是它所承载的那种历史和思想的分量。封面设计非常考究,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以及字体排版,都透露着一种对文学本身的尊重。我一直觉得,三岛由纪夫是个极其矛盾而又充满魅力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在极致的美感和深刻的虚无之间摇摆,让人既着迷又感到一丝不安。我读过他的《假面的告白》,那种对于自我身份的探索和挣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对于他后期作品中那种愈发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他对“武士道”精神的回归,我始终感到难以完全理解。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三岛由纪夫文学创作背后的思想演变和文化根源。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他的文学是如何与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二战后的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