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部指向救赎之道的美食浮生录
冯品佳
做为一个「职业读者」,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读到一本文字流畅而又引人入胜的书。《天生嫩骨》就是这样一本令人齿颊留香、余味十足的好书。透过十八章不同时期的生活翦影,作者露丝.雷舒尔引领读者走过五○年代到八○年代的美国,见证了她如何与母亲奋斗而终于成为《纽约时报》的美食专栏作家。
《天生嫩骨》是一本不一样的回忆录,因为作者深得说故事之精髓。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指出,本书遵循其家族说故事的传统,」里面每件事都是真的,但不见得千真万确。「因为好的故事重于一切:」总比让听众无聊到睡着好多了吧。「《天生嫩骨》的确从无冷场,令人省思的是雷舒尔如何引介这个家族说故事的传统:除了父母都善于」稍微调整一下事实「以便使得日常生活琐事妙趣横生之外,短短的自序中,花了一半的篇幅转述父亲津津乐道两岁的露丝如何独自等待托儿所开门的儿时旧事。雷舒尔以此则故事说明记忆的虚构性,提醒读者莫要被」回忆录「的文体分类所限,而对书中故事照单全收。然而,在后设性地指出真实∕虚构之模煳性的同时,细心的读者可以从这则童年往事中看到另一段令人动容的隐藏故事:这是一个自觉被遗弃的孩子,试着以幽默与笑话,讲出她成长的寂寞。
的确,在《天生嫩骨》宾客迎门、众声喧哗的场面之下,我们会发觉寂寞才是文本的基调。从第一章,不到十岁的露丝为了保卫宾客的生命安全,与爱以廉价过期食物宴客的母亲」发霉皇后「周旋开始,令人莞尔的情节持续发生,同时也可以看见在幽默背后露丝奋斗的疲倦。尤其是第四章时,十二岁的她被母亲以学习法文为由,硬生生地丢在蒙特娄的法语寄宿学校,语言不通的她面临极大的文化考验,真的」恍如置身火星「。虽然露丝因此结识富豪千金,得以品尝经典法国美食,但是她初至」火星「以英文电影及燻肉三明治度週末的凄凉场景却深留人心。
对露丝而言,美食往往指向救赎之道。对于孤独的她而言,每章所附的食谱记载了记忆的痕迹,成为一种分享与沟通的管道。乍看之下,十八则食谱的出现十分突兀,对于回忆录的文体又是一大挑战。但是食谱穿插于叙事之间的书写方式,大幅增加了可读性,也发挥雷舒尔美食名家的特质。这种混合化(hybrid)的书写也令人联想起《巧克力情人》中作者以十二道食谱引领十二章故事的写法,爱恨嗔慾全经由食谱与叙事宣洩,充满奇幻的情节却根植于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之上。《天生嫩骨》的故事或许没有《巧克力情人》那般奇异,但是露丝穿梭世界各国、美国东西两岸的成长故事却也充满色彩,带领读者走入有如爱丽丝梦游仙境般奇特的文化经验。而一篇篇的食谱除了为这些经验写下註脚,也将文本与日常生活连结,让读者更能体会平凡中的奇异与奇异中的平凡,达到与读者分享经验的目的。
作者序
说故事在我们家颇受重视。爸爸下班走回家,总要一路把当天发生的事情重新整理,弄得妙趣横生,我妈更可以把一趟超市之旅说得像奇遇一般。若因此有必要稍微调整一下事实,谁也不会太在意的:总比叫听众烦死好多了吧。
当然啦,好故事一说再说,最后会自成风貌。我从小常听的一个故事跟我有关,简直是家族传奇,重点是说明我两岁就成熟无比。爸爸的说法如下:
「初秋的一个礼拜天,我们坐在乡间的屋子里静看观景窗外的树叶。突然间电话响了:是米丽安的妈妈从克里夫兰打来的,说她爸爸病重,她只得立刻前往,留下我一个人照顾第二天要开始上托儿所的小露丝。」
「礼拜一早晨我当然得去办公室。更惨的是,我约好跟人见面,不能取消;我非搭七点零七分的车到纽约不可。可是托儿所要八点才开门,我一次又一次打电话,却没法连络上任何一个老师,我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最后我只能採取唯一的办法。七点钟我带小露丝到托儿所,叫她坐在外面的秋千上,吩咐她等老师来了就向他们说明她是露丝.雷舒尔,要来上学。我开车离去,她坐在那儿勇敢地挥挥手。我知道她不会有问题的;她那个时候就已经很有责任感了。」他说完总是得意洋洋朝着我微笑。
从来没有人质疑这个故事。我当然也没有。等到我自己有小孩,我才知道谁也不可能把两岁的幼儿单独留在陌生地点的秋千上整整一个钟头,就算我爸爸也不会如此。他是不是夸大了我的年纪?时间的长短?或是两者都有夸张?那时候已不可能找到我爸爸来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相信就算找他来问,他一定也会坚持真有其事。在他心目中真有其事嘛。
本书绝对遵循家族传统。里面每件事都是真的,但不见得千真万确。有时候我把事件压缩了;有时候我把两个人合併成一个人;偶尔我会加油添醋一番。
我从小就知道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一则好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