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平凡人 文/夏珍,时报周刊社长
记者,追逐的是别人的故事,在他人的悲欢离合中,品尝人生。是别人的世界太精采或太荒诞,以致于张眼看不到自己的生活已经无可避免地卷入全球新闻风暴之中?曾经唿风唤雨的记者奋力追逐旁人辉煌起落的同时,其实,一字一句刻画的是对纸媒黄金岁月的浓浓情意,和报社终究走入历史的深深哀伤。
《我们不完美》是虚拟的小说,也是真实的人生。诚如《纽约时报》的评论:这是给报业一封书写不尽的情书,也是墓志铭。
二○○八年夏天,雷曼兄弟引爆的全球金融海啸以来,一年之内全美有一百零五家报社倒闭,裁员上万人,廿五家报纸有廿三家阅读阅下滑百分之七到廿;即使出刊历史上百年的《基督教箴言报》、《西雅图邮报》都停止纸本印行,改为网路发行。英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地方型报纸吹响熄灯号,八十多家报纸裁员瘦身……在这个纸媒衰世、网媒盛世的年代里,犹身处这行的每一个人,都无可倖免地在海啸中浮沈,而且,身不由己。
故事从巴黎公寓里,孤独甚至乖僻的老特派员开始,他如此用力地执守老派的报导,拒绝以电子档传送文稿,当他费尽力气想从任职于外交部的儿子处挖新闻,却发现儿子不过只是个工读生,年逾七十,他终于接受退休养老是他唯一的选择。
风暴的核心却在罗马的一家老牌英文报纸。拒绝採用老特派员文稿的总编辑,饱受失婚的折磨,想与前男友重燃旧情却发觉男人早已不爱她;即将步入前中年期的财经记者,完全不符成本地捡回一个流浪汉兼小偷,填补她感情生活的空虚;计较经营成本的财务长,面对她亲手开除的属下,意乱情迷却换来一场羞辱;备受轻视的讣闻编辑,却在女儿死后发愤图强,以精彩报导完成甜蜜的复仇。
老报馆里十一个人生,徐徐开展,他们面对的世界是打不完的伊拉克战争、全球暖化下的气候灾难、莫名其妙的校园枪击案等等数不尽的头条新闻。转过身,却不能不面对自己说不出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生活。
在这么多琐碎平凡生活背后的舞台,则是报业家族由盛而衰终而凋零,亿万富翁到老抛下妻小,远赴罗马办报,只为一圆老友夫妻的梦想,也圆了他自年轻开始就没放下过的爱恋。他的儿子不懂,第三代的孙子更无意了解父祖没头没脑为什么办了这份报纸?当爱恋已成往事,曾经容纳全世界的老报馆,一夕之间,只剩下满地垃圾。
他们,多么像我廿多年记者生涯中,曾经错身而过的同事、老板,还有,我自己。
我所属的报馆,就像同受其难的全球同业,就在这一年,先是宣告裁员,旋即移转经营权。灾难,其实早在十年前就一点一滴渐次发生。数不清的同事和同业,在愈见紧缩的压力下,主动或被迫地转换跑道,我们就在风暴核心,但是,我们的人生无一是新闻,我们都是不完美的──平凡人。
《我们不完美》的作者汤姆.瑞克曼曾经是记者,现在则是专职的文字创作者,他或许不完美,却是幸运的,在他十年不到的新闻生涯中,曾远赴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南韩、土耳其、埃及等地採访,转换跑道后,这本小说让他赚进千万台币权利金,大明星布莱德彼特的制作公司也买下版权,准备拍成电影。
《我们不完美》是虚拟的故事,也是真实的人生。而当我掩卷之际,没有叹息,只是迷惘:我自己、以及无数仍死守这个艰困战场的同业们的人生,何时该转弯?
推荐序2
一份英文报纸的非正常死亡 文/谭光磊
故事的背景是一家位于罗马的英文报纸,「苦主」则是报社成员。在这网路崛起的后现代,传统报业面对了前所未有的严苛考验。过去唿风唤雨的撰稿人,如今不仅要和二十四小时的电视新闻频道竞争,还得应付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新闻部落格。「今天截稿、明日出刊」已成了过时的落伍制度,而网路上随手可得的免费内容,更把平面媒体打得抬不起头。
可是相较于大环境的每下愈况、报纸文字的前途堪虑,小说里的「我们不完美」更关切自己的日常生活。拉克曼用谑而不虐的辛辣笔法,把报社里上至总编下至讣闻作者的喜怒哀乐,全都毫不留情地呈现出来:
年迈的巴黎特派员江郎才尽,面对妻离子散,连房租都要交不出来的窘境,想透过在外交部工作的儿子挖新闻,到头来发现儿子只是工读生。
即将步入四十的商业线女记者恐惧寂寞,因为公寓遭窃认识游手好闲的邻居男子,心甘情愿供他养他,怎料他就是当初闯空门的主谋。
以挑剔闻名的校对组长多年来崇拜自己的大学室友,觉得他比自己才华洋溢无数倍早该出人头地,没想到只是一场自我投射的虚妄。
发现丈夫外遇的总编辑巧遇婚姻美满的前任男友,想要重燃旧情,央求前男友理性分析自己的优缺点,越听越刺耳,最后才明白对方早已不爱她。
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对新闻工作报着浪漫遐想,为争取开罗特派员的职缺千里迢迢跑去埃及,结果被资深记者摆了一道。
讣闻编辑在公司受尽文化版主编羞辱,结果在女儿意外死后发愤图强,用精彩报导和失败的婚姻完成甜蜜的复仇。
绰号「应付帐款」的财务长搭机回美国总部会报,谁知坐在她亲手开除的下属隔壁,意乱情迷换来羞辱一场。
在这些人世剪影的背后,是半个世纪前报社成立,而后历经家族改朝换代,经过荣盛而终告凋零的故事。当年奥特家族的赛洛斯白手起家,改造糖厂赚进第一桶金,进而跨足其他领域,终成亿万富翁,却在晚年抛下妻小,独自迁居罗马,慷慨解囊助一对记者夫妻圆他们办报的梦。
如今接手的是第三代孩子里最没出息的业余艺术史爱好者奥利佛,他对报业一窍不通,无心也无力整顿不断滑落的订户人数和节节高昇的赤字。他躲在祖父的义大利豪宅,任由电话答录机的留言爆满,唯一兴趣是与巴吉度猎犬「叔本华」作伴。
在拉克曼的巧笔描绘之下,《我们不完美》有如一幅小人物构成的报业群像,在荒谬与幽默之中埋藏的是深深的哀伤与叹息。全书共分十一章,每章写一个报社职员(还包括某忠实读者),皆自成一完整且惊奇不断的短篇小说,彼此又巧妙连贯,带出报社走向关门结局的主线。在每章后头,拉克曼则简述报纸的成立过程,从半个世纪前创报时一路写到现在,双线做出完美衔接。
推荐序3
不追求完美,而是找寻一个独特的新声音 文/埃内斯特
我们可以知道英美或者台湾,每年书市有多少出版品,出版业内业外,许多关心出版的朋友,甚至还会以此关心着出版的景气,画出涨跌起伏的图表。 但关于之中出版首本作品新人作家,其景气程度与数量涨跌的把握,就比较少人关心了。
比作品本身更为关心),也得承认这是我们作选择时,一个重要的参考——即使只把他当作一种参考也好。
尤其小说读者往往更多追着作者作品来读:题材怎么转换,那些说故事的腔调与方式都有其共同性;反过来说,题材如何相近,不同的说故事方式,依旧大大决定了我们阅读的兴味与喜恶。
也如同认识一个新歌手那般,我们偶而会心生感触:还是最喜欢首张专辑,因为之中有种饱满的力气,几乎怕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那种力道。对于小说家来说,首本作品同样很难臻于完美,但那往往也是豁出全力,转化全部的眼界与写作修炼,并不保留的一击。
我们今年挑选了一本小说,除了推荐一个最注意的新人作家,当然,更因为这本书值得推荐。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我们不完美》的阅读感受,可以是「有趣」,而且无论里外都有趣。
全书的结构,看起来是11个短篇,篇目是11则新闻标题。里面的人物有一个共通之处,他们都是同一个报社的员工,从社长、财务长到开罗特派员,从总编辑、商业线记者到讣闻撰稿员。每一篇都是行进幽默有趣,篇幅与文笔节制,但带着各自不同的荒谬,或者荒凉。读着一篇一篇,也才发现这些故事分享着同一个背景:一个矗立半世纪的报业小帝国:总部设于罗马的英文报纸,曾经风光,有些影响力,但在网路崛起,新闻媒体版块移转的大浪潮,这座曾经完足坚固的城堡,要进行日落前的拔高举拳怒号顽抗。
关于作者汤姆.瑞克曼,之前确实就是记者。也所以作为一个报业里的职场人,他能将之中荒唐与幽默的讽刺妥切地表答出来,让无论任何背景的读者都会心一笑。但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说故事方式,带着冷调幽默的精确简洁,在书中能特别注意到的对话经营里,十分明显,这般的熟练,除了记者的观察力之外,可就还得加上说故事的技术与品味。这故事进行里所呈现的幽默趣味,与结构上的设计明确唿应,直到读者迎接整本小说整体背景的结局。
听来这本书的故事进行是部喜剧,但却有着悲剧的大背景;结构聪明但尽写无奈。报纸被电子媒体的挤压击败,像是个时代事件,但任何大时代作为主题,能够好笑与悲伤的,或许也都只是那些日常细节而已,我们跟着这个新的声音,经过这一个个短篇故事,无论是观看喜剧的冷然警醒、给悲剧的放手同情。总是和大时代主题之间有着一层瘠薄,但无法穿透的距离。
那正是作家的眼界与才情,也或许是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与想像之中,得以委身的空间。也就是属于故事,与之中讽刺与深情能够发挥力量的空间。
而我们作为读者,也认为自己对世界与生活是有些看法与认识的,不是吗?
作为首本作品,出版后书的命运也往往与作者无关了。但此书就着写作的风格与巧思,居然也因为阅读乐趣而广受一般读者欢迎,这本小说入选了不少书评选书,而电影版权也已经被买下,看来汤姆.瑞克曼之后还会持续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之中,与其等待从书评介绍或者改编电影里来认识一个新的小说家,对于认识一个说故事的人,还是从故事里去遇见一个新的声音。
而我们对于增加一个可能会想追着读作品的新作者,总是欢迎的,是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