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敵:林肯不以任何人為敵人,創造瞭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

無敵:林肯不以任何人為敵人,創造瞭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Doris Kearns Goodwin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除瞭聖經,美國總統歐巴馬最想帶進白宮的書
  如何讓敵人變戰友
  普立茲奬得主Doris Kearns Goodwin經典巨著

  林肯奬
  美國曆史圖書奬
  美國全國圖書評論奬決選
  《紐約時報》暢銷書

  林肯的成功絕非僥倖,而是個性使然,他能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瞭解其他人的動機與欲望。入主白宮後,他延攬纔華洋溢的競爭對手入閣,他解釋道:「我們需要黨內最有能力的人齣任閣員,這幾位就是最強而有力的人選,所以我沒有權利阻止他們為國傢服務。」他的智慧並不僅止於以氣度、幽默和政治直覺,組織最好的人纔,更在每個重要的時刻,都能讓他們牢記他的目標、觀念和決心。對時機和輿論脈動有過人的敏銳度,讓他能使分裂的群眾共同支持「自由的新生」。在古今中外的曆史上,像林肯這樣同時具備高尚人格和領導天纔的人,屈指可數,他不僅是政治人物的典範,更令我們神往。

  解放黑奴,贏得南北戰爭、維護國傢完整,並提齣「民有、民治、民享」的治國願景,林肯之所以能成就這些偉大的事蹟,乃因他(一)選用頂尖人纔,組成政敵團隊;(二)分享成就、承擔責任;(三)高EQ;(四)懂得反省,並從錯誤中學習;(五)擁抱危機中的契機。而根本則在於他具備仁慈、感性、愛心、誠實、同理心等特質。其中,林肯不與任何人為敵,因而能創造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在政治冷感的颱灣,人民心底其實更盼望能齣現「林肯型領導者」──他同時具備高尚人品和領導纔能,為正義和真理而奮鬥。對領導人而言,閱讀本書,猶如親炙偉大政治傢與領導者的信念和做法,是自我超越的最佳指引。對大眾讀者來說,林肯化敵為友的智慧與突破逆境的故事,更激勵人心!

  封麵圖片為一八六二年時,林肯於內閣成員前首次宣讀解放宣言(The first reading of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before the cabinet),由法蘭西斯.卡本特(Francis Carpenter)所繪。人物由左至右為:戰爭部長史坦頓(Edwin McMasters Stanton)、財政部長蔡斯(Salmon Portland Chase)、總統林肯、海軍部長威爾斯(Gideon Welles)、內政部長史密斯(Caleb Blood Smith,站立者)、國務卿蘇爾德(William Henry Seward,坐者)、郵政部長布萊爾(Montgomery Blair)與司法部長貝茲(Edward Bates)。

作者簡介

桃莉絲.基恩斯.古德溫 Doris Kearns Goodwin

  知名曆史學傢,以《非凡時代》(No Ordinary Time,描寫小羅斯福總統夫婦和他們的時代)一書贏得普立茲奬,曾任詹森總統助理,並在哈佛大學教授政治相關課程長達十年。其他著作有《詹森與美國夢》(Lyndon Johnson and the American Dream)、《費茲傑羅傢族與甘迺迪傢族》(The Fitzgeralds and the Kennedys)等,以上皆為《紐約時報》暢銷書。目前和先生李查.古德溫(Richard Goodwin)住在麻州的康考德(Concord)。

譯者簡介

高育慈

  颱大曆史係畢,現就讀師大翻譯所。

許恬寜

  師大翻譯所畢,曾任財經譯者,現從事小說翻譯工作。

陳文和

  輔仁大學法語研究所肄業。曾任博新電視颱與公共電視颱國際新聞編譯,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撰述委員。

諶悠文

  政大新聞係畢,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撰述委員。譯有《優秀是教齣來的》、閤譯《活齣曆史》等書。

鍾玉玨

  颱大外文係畢,目前在報社從事編譯。譯作以傳記為主,包括《活齣曆史》、《我的人生》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讀 無敵於天下、無愧於韆古的林肯
前言

第一部 競爭對手
1 等待結果揭曉的四名男子
2 齣人頭地的欲望
3 政治的誘惑
4 「掠奪和徵服」
5 飄搖動盪的一八五○年代
6 山雨欲來
7 提名倒數計時
8 決戰芝加哥
9 「自知之明」
10 「強化版的字謎遊戲」(組閣)
11 「現在我是人民的公僕」

第二部 全民領袖
12 「記憶的神祕和弦」 一八六一年,春
13 「開戰瞭」 一八六一年,夏
14 「我不想淪為犧牲品」 一八六一年,鞦
15 「我的兒子走瞭」 一八六二年,鼕
16 「他隻是統率能力不如人」 一八六二年,春
17 「我們正處於深淵」 一八六二年,夏
18 「絕不食言」 一八六二年,鞦
19 「後方失火」 一八六三年,鼕─春
20 「大君康泰」 一八六三年,夏
21 「我嗅到瞭麻煩」  一八六三年,夏─鞦
22 「依然在湍急的水流裏」  一八六三年,鞦
23 「有人躲在裏頭操控!」 一八六四年,鼕─春
24 「亞特蘭大是我們的瞭」  一八六四年,夏─鞦
25 「一場神聖的演講」 一八六四年鼕─一八六五年
26 時間最後倒數 一八六五年,春

尾聲
謝辭
註釋
插圖齣處

圖書序言

導讀

無敵於天下、無愧於韆古的林肯∕林博文

  曆史的巧閤,莫過於林肯(Abraham Lincoln)和達爾文(Charles R. Darwin)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他們都生於一八○九年(清嘉慶十四年)二月十二日。

  林肯生於新大陸肯塔基州(Kentucky)一個窮睏之傢,一傢四口(林肯、雙親及姊姊)擠在小木屋裏,三餐難得溫飽。達爾文則生於英國中上階層的醫生世傢,他的成長背景及個人遭遇和林肯截然不同,但他們卻在不同的領域中為全人類點燃瞭耀眼的火炬,並照亮瞭後人前進的腳步。美國人因擁有黑奴解放者和國傢統一擁護者林肯而感到光榮;英國人因齣現創發人種起源論並改寫科學與宗教思維的達爾文而引以為傲。這兩位偉大人物的不朽貢獻曆久而彌新,經百世而長青!

  林肯於一八六五年四月十四日晚上在華盛頓福特戲院遭二十六歲的知名莎劇演員兼南方偏激分裂分子約翰.威爾剋斯.布斯(John Wilkes Booth)狙擊殞命後,一百四十多年來,林肯已成為世界人民心目中最光彩照人的政治傢和人道主義者。有關林肯生平的著作已多達一萬六韆多種,每年繼續有新作問世,其數量之多,僅次於耶穌和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林肯頒布「解放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以及領導國傢度過四年慘烈內戰(南北雙方死亡人數超過七十萬人,比美國在一戰、二戰、韓戰、越戰和伊戰戰死總數還多),固然是他名垂韆古並獲得美國人民尊崇的主因,然而,齣身寒微的林肯,一生力爭上遊、不屈不撓的奮鬥經曆,非但鼓舞瞭世世代代的美國人民,同時也是林肯雖居巍峨曆史殿堂,卻是最獲美國人民認同的一介平民總統。

  林肯僅受過一年正式教育,二十歲學通英文文法,四十歲始學會幾何。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努力嚮上,白天打工,晚上在一盞油燈下讀書進修,熟讀聖經、古典文學和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達爾文於一八五九年齣版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林肯亦曾細加閱讀。最令史傢贊嘆不已的是,林肯的英文寫作纔華與造詣,非但傲視所有美國總統(包括最有學問並起草獨立宣言的第三任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且在美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林肯的「分裂之傢」(House Divided)演說、兩次就職演講和蓋茨堡(Gettysburg,又譯蓋提斯堡)演說,已成為西方政治與文學典範。一百四十多年來,風行於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都以能背誦蓋茨堡演說(包括中國前國傢主席江澤民)為榮。孫中山在建構三民主義時,亦以林肯所揭櫫的「民有、民治、民享」為藍本。

  年輕時做過許多不同粗活的林肯,受到一名律師的鼓勵,開始有係統地勤讀法律書籍,並考取瞭律師執照,亦為從政生涯做好準備工作。林肯曾任伊利諾州八年州議員、聯邦眾議員兩年(一任)、兩度競選聯邦參議員失敗。不少史傢認為身高六呎四吋(約一百九十二公分)、名不見經傳的林肯,能夠成為全美焦點人物的轉捩點,乃是他在一八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於紐約市庫伯聯閤學院(Cooper Union,或稱庫伯學會)發錶長達兩小時的競選演講。紐約媒體競相報導這篇精彩而又有內容的演說,其中名句:「正義創造力量」(Right Makes Might),尤為膾炙人口。林肯於一八五八年競選參議員時所發錶的:「我相信一個政府不能永遠存在於一半奴役和一半自由的狀態」,更是震古鑠今的名言。

  林肯嘗言,奴隸製度乃是「道德上、社會上和政治上的罪惡」。但林肯並不是一個廢奴論者(abolitionist),他主張漸進式的縮小蓄奴地區,甚至提議讓黑人自願移民到海地、巴拿馬或返迴非洲。他堅決反對南方七州(後又加四州)脫離聯邦而自成聯盟,內戰乃於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爆發。林肯於一八六一年三月四日就任總統,力邀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黨內政敵入閣,而組建所謂「政敵團隊」(team of rivals),其中包括做過聯邦參議員和紐約州長的威廉.蘇爾德(William H. Seward)齣任國務卿、俄亥俄州長塞濛.蔡斯(Salmon P. Chase)擔任財政部長、曾做過法官的密蘇裏政壇大老愛德華.貝茲(Edward Bates)主管司法部、賓州的西濛.卡麥隆(Simon Cameron)齣任戰爭部長(Secretary of War,亦可譯為國防部長或陸軍部長)、濛哥馬利.布萊爾(Montgomery Blair)做郵政部長、基迪恩.威爾斯(Gideon Welles)擔任海軍部長。

  林肯是個氣度恢宏、心胸寬厚的政治傢,他完全清楚一八六○年五月和他一起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其他候選人(蘇爾德、蔡斯、貝茲)都藐視他,從未把他看在眼裏,他們的政治閱曆亦比「草原律師」林肯豐富。林肯對提名並未抱厚望。但在芝加哥舉行的提名大會中,高潮迭起、緊張萬分,第一輪投票,蘇爾德以一百七十三又二分之一票領先,林肯得一百零二票居次,無人超過半數。第二輪投票,林肯幾乎和蘇爾德拉平,但仍無人奪魁。第三輪投票,林肯贏瞭,全場歡聲雷動,但失望的人亦不少。蘇爾德、蔡斯和貝茲尤其不平和不滿。林肯就任時,全國已充滿瞭戰爭氣氛,南方執意要和北方分道揚鑣,他們堅持要實行蓄奴政策。麵臨國難當前的林肯,知道他必須網羅一批一流人纔,大傢貢獻心力,團結奮鬥,纔能渡過難關。林肯放下瞭身段,誠懇地邀請蘇爾德等對手加入團隊,一起為國傢打拚。

  當今美國文化界不乏第一流的通俗史傢和傳記作傢,如曾獲普立茲奬的桃莉絲.基恩絲.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大衛.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以及做過《時代》(Time)週刊總編輯並寫過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富蘭剋林(Benjamin Franklin)和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傳的華特.艾薩剋森(Walter Isaacson)都是佼佼者。一九四三年齣生、哈佛博士、做過詹森(Lyndon Johnson)總統助理的古德溫,不但擅長寫作,口纔亦好,常在各大電視颱當名嘴,從曆史的角度評析時事,頗有見地。她的成名作是一九九五年推齣的《非凡時代》(No Ordinary Time),這本書是講富蘭剋林.羅斯福總統及其妻子伊蓮娜(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在二戰期間的治國錶現,是一部上乘的通俗史著,使她獲得瞭普立茲曆史著作奬的殊榮。

  保守派雜誌《旗幟週刊》(The Weekly Standard,又譯標竿或標準週刊)和其他刊物,於二○○二年揭露古德溫在一九八七年齣版的《費茲傑羅傢族與甘迺迪傢族》(The Fitzgeralds and the Kennedys)涉嫌抄襲與剽竊他人著作。古德溫坦承在寫作過程中,她和助理不夠嚴謹和謹慎,而把彆人作品的段落植入自己的著作裏,她不但賠錢道歉,電視颱亦取消她的露麵。這位能說會寫的通俗史傢兼傳記作傢有三年時間銷聲匿跡,名聲亦大受打擊。但她並不是一個容易被擊敗的人,她的丈夫李查.古德溫(Richard Goodwin,曾為甘迺迪總統和詹森總統撰寫講稿)不斷地為她打氣,她沉潛於圖書館和書房,終在二○○五年推齣亮麗而又紮實的綜閤性傳記:《無敵》。這部著作在史學界和書評界佳評如潮,被公認為美國當代首屈一指的內戰史權威、普林斯頓大學榮休講座教授詹姆士.麥佛森(James M. McPherson),在《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週刊上,盛贊此書寫得「典雅而又深刻」,而使得古德溫獲得平反,名聲再度顯揚。古德溫的這本《無敵》,即以林肯為主角,蘇爾德、蔡斯、貝茲以及後來取代卡麥隆為戰爭部長的史坦頓(Edwin M. Stanton)等四人為主要配角,深入描述這批政敵在政治運作中如何互動,以及他們的矛盾、齟齬、牽製、扞格和妥協。

  事實上,蘇爾德等人入閣之後,照樣看不起林肯,身為首席內閣閣員的蘇爾德,在內戰初起時,還不斷扯林肯的後腿,經常提齣反動而又不閤情理的政策,林肯一再容忍。政敵所組成的團隊,不僅不是一帆風順,反倒是驚濤駭浪,險境迭起。蘇爾德和貝茲也是經過一段長時間後,始瞭解林肯的雍容大度,纔認清林肯的膽識,蘇爾德成為林肯最親密的政友之一,另一個就是戰爭部長史坦頓。史坦頓是個著名的大律師,他在法庭上根本不看同行人林肯一眼,甚至在背後罵林肯「鄉巴佬」(backwoods bumpkin)。但在首任戰爭部長卡麥隆鬍搞之後,林肯決定砍掉他,而請史坦頓主持軍事。林肯果然識人識纔,史坦頓每天工作十五小時,精明乾練,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傑齣的國防部長之一,他也和林肯建立瞭真正的友誼。林肯死時,史坦頓在病榻旁說瞭一句傳誦至今的曆史名言:「他現在屬於韆古瞭!」(Now he belongs to the ages!)

  林肯在殫精勞神之際,還得處理內閣閣員之間的不和(如蔡斯與郵政部長布萊爾之鬥、蔡斯與蘇爾德之爭),並要耐心解決北軍總司令喬治.麥剋萊倫(George B. McClellan)顢頇無能的大問題。麥剋萊倫後來代錶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於一八六四年競選總統,遭林肯痛懲(選舉人票為兩百一十二比二十一)。林肯的好友、《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總編輯約瑟夫.梅迪爾(Joseph Medill)曾經問林肯,為什麼挑選這批對手入閣?林肯說他的內閣需要「最堅強的人」。古德溫說,事實證明最堅強的人就是齣身草原律師的林肯!

  歐巴馬(Barack Obama)於二○○八年角逐美國總統,首先收編其民主黨黨內初選對手、德拉瓦州(Delaware)資深參議員拜登(Joe Biden)為副總統候選人。當選後又邀其鍥而不捨的對手希拉蕊(Hillary Clinton)齣任國務卿(蘇爾德的老職位),媒體皆把歐巴馬的手腕和當年林肯組織「政敵團隊」相提並論,而歐巴馬亦透露他正在閱讀古德溫這本書。歐巴馬說他最佩服林肯的不斷學習和充實自己,原來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林肯,麵對艱巨的內戰,每天認真看戰情報告、研究戰況,而使他能夠充分掌握全局。歐巴馬上颱伊始,即遭遇三○年代大恐慌以來所僅見的經濟大衰退,但他顯然並未妥善處理經濟難題,在極右茶黨(Tea Party)和共和黨的杯葛下,政治「菜鳥」歐巴馬的錶現讓許多支持他的人大感失望。而最令人痛心的是,他所組成的以賴瑞.桑默斯(Larry Summers,做過財政部長、哈佛校長)為首的經濟團隊,其內鬥之激烈竟不亞於林肯的政敵團隊!歐巴馬似未從古德溫的著作裏汲取曆史教訓!

  林肯的一生與悲劇相終始,妻子瑪麗.陶德(Mary Todd)情緒不穩定,四個兒子中三個早死,而林肯本人亦患有輕度憂鬱癥(亦有人說他是同性戀)。然而,林肯在人格上的光明磊落、在氣度上的百川浩瀚、在識見上的高瞻遠矚,不僅深值當今全球政治領袖的心儀與鍾法;這些超卓的質素,更使林肯成為一位無敵於天下的仁者、一個無愧於韆古的偉人!

(本文作者為中國時報專欄作傢)

前言

  一八七六年,知名演說傢費德裏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在華盛頓特區,為黑人感念林肯而興建的紀念碑舉行揭幕儀式。本身曾是黑奴的道格拉斯告訴群眾:「此時此地,我們無須長篇大論談論和褒貶這位偉人,也無須著墨他在這世上的崇高使命。已有太多人深耕這塊田地,鑽研和搜獵林肯的事蹟與傳奇,不留任何空間給我們。任何人都能講齣一些亞伯拉罕.林肯的真人真事,不過沒有任何人能說齣亞伯拉罕.林肯的新鮮事。」

  道格拉斯此言距離林肯之死不過十一年,他和林肯的年代過近,難以評價這位簡單又復雜、精明又坦率、溫文爾雅又有鋼鐵意誌的領袖,在後世一代又一代美國人心目中的魅力。林肯齣世後近兩百年期間,數不清的曆史學傢和作傢陸續發現新的文件,提齣新的觀點,讓大傢得以更深入瞭解這位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為刻畫亞伯拉罕.林肯的個性與職涯,我將他的生活軼事,並陳對照於一八六○年和他一起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資格的三位勁敵之來曆,這些傑齣人士包括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威廉.蘇爾德、俄亥俄州州長塞濛.P.蔡斯、密蘇裏州傑齣資深政治傢愛德華.貝茲。

  將這四人的來曆並陳閱讀,始能掌握藍圖,瞭解這四位雄心萬丈、年輕有為的十九世紀初北方男子發跡之途。這四人都主修法律,口纔一流,不約而同地進入政壇,一緻反對蓄奴。四人奮發嚮上的故事,鼓勵瞭之後數以韆計的年輕人離開自己齣生的小鎮,遠赴進步神速、充滿活力的外地追夢冒險。

  正如全像攝影圖(hologram)係透過乾擾不同光源的光束而成;同理,對照林肯同期人士的際遇與偉業,讓林肯這位總統的圖像更清晰更立體。林肯貧乏的童年、未受正規教育的背景、和同性友人的關係、復雜的婚姻、背負的雄心壯誌,以及對死亡的想法,若能和其他三位同時代的人士並陳對照,剖析起來會更清晰更分明。

  林肯成功齣綫獲得共和黨提名後,每一位來頭不小的勁敵都認為,黨代錶選錯人瞭。拉爾夫.華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憶及,聽到「名氣差人一截的林肯」當選時,大傢的第一反應是:「漠然而傷心地接受這個結果。在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要大傢放膽信任一個僅在地方上享有聲望的人,似乎過於草率與倉促。」

  林肯彷彿不知打哪兒冒齣來的泛泛之輩——在窮鄉僻壤的小鎮當律師,僅在眾議院擔任過一屆議員,任內錶現平平;曾連續兩次角逐聯邦參議院失利。難怪和他同時代的人以及曆史學傢將他這次意外獲得提名歸因於僥倖:一,他來自伊利諾州(當時黨代錶大會剛好在該州舉行);二,他在黨的立場屬於中間派。不過比較分析後發現,事實不盡然如此。對照於對手角逐失利的原因後,我們清楚看到,林肯贏得提名絕非運氣,而是他比對手來得多謀且多智。習於親自布局操盤的他,對提名之前的一切流程都精打細算,並展現強烈的企圖心、非凡的政治嗅覺,以及嚴酷考驗中錘鍊而成的高EQ,讓不疑有他的對手措手不及。

  入主白宮後,林肯做瞭一個破天荒之舉,決定延攬那些纔華洋溢的競爭對手進入自己的政治大傢庭(內閣),此舉足證林肯自信心之強,以及超乎他人想像的過人之處。蘇爾德齣任國務卿、蔡斯齣任財政部長、貝茲擔任司法部長。其餘的內閣要職分派給三位前民主黨人士,這三人的故事也在本書佔瞭一定的篇幅。其中基迪恩.威爾斯齣任海軍部長(林肯的海神)、濛哥馬利.布萊爾齣任郵政部長、愛德溫.史坦頓擔任作戰部長(林肯的戰神)。該政府的所有成員在知名度、學曆、公職經驗上都勝林肯一籌。原以為他們擔任閣員,可能對林肯這位齣自春田(Springfield)的草根律師構成威脅、讓他黯然失色,但事實不然。

  亞伯拉罕.林肯很快就掌控瞭形勢,成瞭大傢心服口服的掌舵者,領導曆來最異類的內閣,該內閣是名副其實的政敵團隊。這些原本鄙視林肯的政治對手成瞭林肯的同仁,協助他一起帶領國傢走過最黑暗的時期。蘇爾德率先跳齣來,承認林肯能力一流,也很快意識到把總統職權架空根本是白費工夫。短短幾個月,蘇爾德成瞭林肯政府中與林肯最親密的好友與幕僚。貝茲一開始把林肯視為心地善良但無能的領導人,最後改變初衷,認為林肯是位無人能齣其右的能乾總統,「幾近完人」。愛德溫.史坦頓結識林肯之初,對林肯充滿鄙夷與不屑,最後對這位總指揮佩服得五體投地。林肯遇刺過世後,他悲痛逾恆,痛哭瞭數週之久。就連蔡斯——追求總統大位的壯誌始終未酬,最後不得不承認林肯謀略過人,他自嘆不如。

  本書著墨林肯的政治天分,從中看到他身上一係列罕見的特質,這些稟性讓他有能力與昔日的對手化敵為友;有能力修補撕裂的感情(若放任傷痕不管,可能會惡化為永遠無法化解的積怨);有能力替失職的下屬扛責;有能力大方地和他人分享功績;有能力吃一虧長一智。他在第一時間便掌握到總統被賦予的權限;擁有他人望塵莫及的能力讓執政團隊正常運作而不緻解體;能以過人意誌捍衛總統的特權,並高明地掌握時機。他成功收服內閣團隊裏群雄崢嶸的局麵,顯示真正偉大的政治人物,擁有諸多與道德或正派畫上等號的特質——仁慈、感性、愛心、誠實、同理心等,這些特質同樣是從政的重要資産。

  撰寫本書之前,我想以他其貌不揚的外貌、滿麵的愁容(套用同輩人士的形容),推論林肯應該患有慢性憂鬱癥。不過他年輕時兩段不幸的插麯(本書會著墨)顯示,他並未被憂鬱擊垮而動彈不得。反之,就連在內戰最動盪的時期,他也能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發揮高效率。

  的確,林肯天性多愁(melancholy),很可能打齣生就如此,不過多愁不等於消沉沮喪(depression),因為多愁不是病,也找不到病根,而是一個人天性的一部分。數百年來,藝術傢、作傢紛紛承認,多愁是激發創意與成就的動力。

  此外,林肯明白自己情緒起伏不定的毛病,這種高度自覺讓他找到建設性的辦法,可以將愁情以及壓力一分為二。的確,和他的同仁相比,他顯然是裏麵最心平氣和、不動如山的一位。他一次又一次以能說善道的天賦、與生俱來的幽默感,撫平同仁的焦慮,提振他們的士氣。團隊被積怨與較勁包圍而麵臨瓦解之虞時,他拒絕被心胸狹窄的牢騷所激怒,不被嫉妒所擊敗,也不對雞毛蒜皮的事耿耿於懷。麵臨日復一日讓人難以招架的壓力,林肯從未動搖他治國的信念。

  經由比較與對照,也讓一些女性角色變得栩栩如生,讓我們一窺林肯的婚姻麵貌。法蘭西絲.蘇爾德(Frances Seward)是個激進理想主義者,所作所為代錶丈夫的社會良心。貌美的凱特.蔡斯(Kate Chase)終其一生,都在為實現父親的總統夢而全力以赴。一輩子犧牲奉獻的茱莉亞.貝茲(Julia Bates)營造瞭一個溫馨幸福的傢庭,讓丈夫漸漸放棄在政壇爭名逐利的野心。瑪麗.林肯(Mary Lincoln)跟法蘭西絲.蘇爾德一樣,智慧過人;跟凱特.蔡斯一樣,對政治興緻勃勃,這點和當時的淑女與賢妻形象格格不入。一群反對瑪麗的人士指齣,若她是個賢妻良母,將傢布置成安適靜謐的窩,也許林肯會心滿意足地待在春田。不過要林肯跟愛德華.貝茲一樣,甘於當個居傢男人,這點跟我們熟悉的林肯(以及打一開始便驅策他勇往直前的壯誌)完全抵觸。

  將鏡頭擴及林肯的同仁及同仁的親友,受惠於這些人提供珍貴的主要資料,讓本書更顯精彩。這些資料至今未見於林肯的任何一本傳記。蘇爾德傢族大約有近五百封信件,包括蘇爾德之女範妮(Fanny)從她十五歲至二十一歲去世前兩周寫的日記(約八百頁)。塞濛.蔡斯留下多捲日記,記錄的曆史事件橫跨四十年之久。此外,他也寫瞭上韆封私人信件。他的女兒凱特.蔡斯的日記至今依舊保存完整,對後世頗有啓迪,其中包括她丈夫威廉.史普拉格(William Sprague)寫給她的數十封傢書。貝茲日記中一八四六年至一八五九年之間未公開的部分,相較於一八五九年之後公開的部分,為後世提供瞭更詳盡瞭解林肯的史料。貝茲擔任國會議員期間,寫給妻子茱莉亞的信,讓人看到他喜怒不形於色的外錶下掩藏的脈脈溫情。史坦頓充滿感情的傢書,加上他妹妹未公開發錶的迴憶錄,揭露這位滿腔激情、乾勁十足、企圖心強烈的作戰部長,和總統之間因為理想與信仰而緊緊聯係在一起。濛哥馬利.布萊爾的妹妹伊莉莎白.布萊爾.李(Elizabeth Blair Lee)與她丈夫塞米爾.菲利普斯.李上尉(Captain Samuel Phillips Lee)之間的書信往來,為我們留下瞭一幅華盛頓在內戰時期日常生活的畫捲,值得珍藏。基迪恩.威爾斯的日記長期以來被公認是洞悉林肯政府運作的重要史料。

  透過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資料,外界對林肯不再侷限於及膝長大衣與高頂寬邊帽等耳熟能詳的裝扮。我們可以看到林肯深夜在蘇爾德傢中休息,輕鬆地將修長的雙腿伸到壁爐前,天南地北聊起包括戰爭在內的諸多話題。我們聽到他講述自己偏好的話題時,攙揉瞭奇特而富感染力的幽默雙關語。看到他齣席吵吵嚷嚷的內閣會議,討論有關解放黑奴與國傢重建的話題。感受到他在電報局等待來自前綫的戰況簡報時,緊握史坦頓的手因緊張而軟弱無力。憑著史料,我們可以跟著他一起進入前綫,目睹他滿懷同情、善解人意地齣現在士兵麵前,讓士氣為之一振。這些形形色色的軼事軼聞,襯托齣林肯鮮明的特質。透過周邊同仁的鏡照作用,他變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林肯年輕時,曾擔心「榮譽榜」(field of glory)已被建國的元老們霸佔,他這一代人除瞭謙虛守成之外,已難有作為。不過一八五○年代,曆史巨輪再度轉動。蓄奴問題導緻情勢日益緊綳,國傢麵臨分裂的危機,反倒提供瞭林肯以及他的同仁一展長纔的契機,成功拯救並改善由華盛頓(G. Washington)、傑佛遜(T. Jefferson)、亞當斯(J. Q. Adams)等人所締造的民主體製,也催生瞭林肯所謂「自由的新生」。少瞭接二連三登場最後引爆南北戰爭的諸多事件,林肯充其量可能隻是個好人,不太可能成為公認的偉人。曆史給瞭他機會彰顯偉大;提供他舞颱,形塑改造我們國傢的命運。

  三十多年來,身為曆史學傢的我,已為林登.詹森(Lyndon Johnson)等我認識的領導人物寫過書,也採訪過甘迺迪傢族的密友,以及多位認識富蘭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人。羅斯福和林肯一樣,以自己的方式主導美國的社會與政治方嚮,是美國史上無人能取代的領導人。我與亞伯拉罕.林肯的題材打瞭十年的交道,不僅讀他本人親撰的文稿,也涉獵其他數百人對他的描述,追蹤他鴻誌的軌跡,分析他性格的弱點與優點。他的童年過著青黃不接、捉襟見肘的匱乏生活,婚後孩子不幸夭摺,加上整個國傢被恐懼籠罩,他都一一迎戰剋服。我發現,經曆瞭差不多兩個世紀,亞伯拉罕.林肯始終有股無人能及的魅力,不僅讓我們神往,也極具激勵人心的作用。

圖書試讀

12「記憶的神祕和弦」
那天晚上林肯無法成眠,沉思跟評估的時間已經結束瞭,他現在必須決定要放棄還是要增援桑特堡。放棄的話,可能會讓北方失掉榮譽,還可能讓北方分崩離析。增援的話,可能會讓整個國傢陷入內戰。林肯後來跟布朗寜坦承:「自從我來到這裏之後,所有我遇到的棘手考驗之中,沒有一個比得上我上任後跟桑特失陷之間那段期間所碰到的問題。如果我事先知道那些問題有多龐大的話,我大概會覺得不可能解決那些問題。」

隔天中午內閣召開瞭會議。林肯把所有他蒐集到的情報攤開給大傢看,包括福剋斯前往瞭解安德森少校所處的情況後寫的報告,以及賀爾波特認為聯邦主義基本上在南卡羅萊納州已經不存在的結論。林肯再一次要求內閣用書麵提齣他們的意見:這一次,林肯所提齣的情報以及史考特將軍令人心亂的備忘錄,顯然影響瞭多數人的意見,隻有蘇爾德跟史密斯仍然清楚反對,大部分的人都覺得應該增加桑特堡與皮肯斯堡的補給與兵力。

證據顯示,林肯在內閣集會之前就做瞭決定,他已經要福剋斯列齣「他前往增援時所需的船隻、人員與補給」。會議結束後幾個小時,他也大幅調動瞭他每天的行事曆。他很想讓求職者都能如願,但他需要時間跟空間好好思考國傢所麵對的重大問題。他要尼可萊把會麵時間限製在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不再一天接見訪客十二個小時。尼可萊早就知道,這麼沉重的負擔「是不可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

林肯增援桑特堡的決定讓蘇爾德措手不及。三月二十九日的晚上,財政部次長喬治.哈瑞登(George Harrington)來敲門的時候,蘇爾德正好在傢。哈瑞登剛離開白宮,威爾斯、布萊爾、福剋斯先前正在那裏跟林肯開會。哈瑞登告訴蘇爾德:「在總統的同意之下,終於決定要增援桑特堡。」

蘇爾德問:「我的天啊,喬治!你究竟在說什麼?這是不可能的」。哈瑞登又重復告訴他一遍的時候,蘇爾德暴跳如雷:「我不能容許這樣的事,政府可能會戰敗,我們還沒準備好進入戰爭」。先前蘇爾德成功地讓林肯軟化瞭就職演說的定調,三月十五日內閣的投票結果,也符閤瞭他撤齣桑特堡的建議,這兩次的勝利讓蘇爾德誤以為自己是一個軟弱總統背後的操控力量。

南方灌迷湯的信件加深瞭蘇爾德錯誤的假設。北卡羅萊納州的費德裏剋.羅伯特斯(Frederick Roberts)在信中嚮蘇爾德保證,每個人都把他視為「衝突的和平調解人」。此外,整個州都把林肯視為是「第三流的人」,但大傢都仰望著蘇爾德,「不僅把他當作是內閣裏的赫剋特(Hector;譯註:希臘英雄人物)跟阿特拉斯(Atlas;譯註:希臘神話中以肩扛天的巨人),而且是整個北方的精神巨人」。另一位仰慕者則斷言「支持聯邦的人都仰仗您,您是他們唯一的希望。您是內閣閣員,隻有您能拯救這個國傢」。不論是總統的弱點或是他個人的重要性,蘇爾德對於信中的評價完全同意。他告訴亞當斯,林肯「完全弄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他太專注於政府治理的小細節,不會思考大方嚮」。亞當斯本人也是這麼覺得,雖然他接受瞭駐大英帝國大使的高階任命,他仍然輕視林肯。亞當斯在日記上寫著:「這個人沒有辦法撐起大局」,他一再在日記裏提到,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國務卿對於總統的影響力。

有好幾個禮拜,蘇爾德的行動一直受到「兩個再錯誤不過的錯覺」影響:首先,他以為自己是實質上掌控一切的人;第二,南方會因為北方棄守桑特堡就被安撫,最後會迴歸聯邦。蘇爾德冒上讓名聲毀於一旦的風險,認為林肯一定會照他的意見做事,並且放棄桑特堡。南方聯盟派齣三名使者到華盛頓,希望就各軍事據點及其他議題進行協商,但林肯拒絕跟他們協商,理由是如果直接跟他們談,那就是承認瞭分離州的閤法性。無計可施的蘇爾德透過關係,間接嚮阿拉巴馬的約翰.坎貝爾(John Campbell)求助。坎貝爾的州已經脫離聯邦,但他仍然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三月十五日內閣開過會之後,蘇爾德自信滿滿地以為,林肯馬上就會批準他建議撤齣桑特堡的意見,所以他帶瞭一個口信給坎貝爾,坎貝爾把訊息轉給使者,使者又嚮南方聯盟當時位於阿拉巴馬的首都濛哥馬利報告:駐軍會在「接下來的五天內撤齣」桑特堡。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