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这本书,是一部代表古代南方楚国文化的诗歌总集。《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大多是屈原的作品。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介绍楚国文化和诗人屈原(也包含少数其他诗人的作品)。
作者简介
吕正惠
台湾大学中文系硕士,国家文学博士(东吴大学毕业)。
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大退休后,转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版的话
【导读】骚人墨客的咏叹调 吕正惠
上篇:神话的世界
一、南方的国度--楚国
二、诸神降临--九歌
(1)东皇太一
(2)云中君
(3)湘君
(4)湘夫人
(5)大司令
(6)少司令
(7)东君
(8)河伯
(9)山鬼
(10)国殇
(11)礼魂
三、魂兮归来--招魂
四、我问苍天--天问
下篇:泽畔的悲歌
五、屈原这个人和他的作品
(1)屈原这个人
(2)屈原的作品
六、心灵的自传--离骚
(1)虽九死其犹未悔
(2)哀高丘之无女
(3)忽临睨夫旧乡
七、放逐者的悲歌
(1)哀郢
(2)涉江
(3)怀沙
八、不朽的形象
(1)卜居
(2)渔父
九、宋玉悲秋--九辩
楚辞这本书
(1)楚辞的形成
(2)历代学者对楚辞的註解与研究
(3)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导读
骚人墨客的咏叹调∕吕正惠
《楚辞》在中国文化上具有特殊地位,我们会知道《楚辞》这本书,最主要的是因为屈原这个人。屈原的作品全部收集在《楚辞》里面,而整本《楚辞》,也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我们都知道,屈原是中华民族最着名的诗人之一,以前的人,差不多都把《楚辞》里最重要的作品认为是屈原作的。所以《楚辞》与屈原几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然而,到了现代,一般人的看法已经稍微有点改变。他们认为,其中有些作品,与其说是表现屈原这个人的人格,倒不如说是楚国这个国家特殊的文化与精神。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是诗人屈原的祖国。在中国文化的成长过程中,楚国贡献了她那特殊的文化色彩;在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她注入了一股特异的气息。《楚辞》里的某些作品,正是这种特殊色彩与特异气息的具体表现。我们甚至可以说,连屈原这个伟大的诗人也是楚国文化的产物,没有楚国文化,就不可能有屈原这个人。而实际上,屈原的作品,也正是从楚国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总结的说,《楚辞》这本书包含了两种主要的内容。首先,它表现了中国文化一大支流的楚国文化的精神;其次,它包含了楚国文化最了不起的产物之一──诗人屈原的作品。而这也就是本书的两大重点。本书分成上下两篇,即是分别介绍楚国文化和诗人屈原。
《楚辞》里的作品,篇幅都比较长。最长的像〈离骚〉,将近两千五百字,最短的,也比一般诗词要长。文字难、篇幅长,这是一般人对《楚辞》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去读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我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不论是原文、註释、语译的部分,还是只有白话语译的部分,在适当的时机,都会有一些整体性的赏析。这些赏析,有的长、有的短。长的不嫌啰嗦,短的有的极短,看情形而定,最主要是要让读者了解原作品的意义与精神,譬如说,〈九歌〉的每一篇原文都比其他篇章短,但赏析却最长,这是因为〈九歌〉全篇的结构与意义最不容易掌握。而〈离骚〉虽然很长,但经过分段分节以后,只要稍作说明,就能够了解其大意。
我想在这里建议,如果你觉得原文太难,那么,刚开始你可以只读语译。反正语译都排在下半栏,你只要读下半栏就可以了。本书在语译时,已设想到使语译可以独立出来,所以只读语译时,你还是能够掌握到全篇的大意。读的时候,假如碰到不懂的专有名词,或比较特殊的词汇(这是无法语译的),你可以参考后面的註释。註释里,有些是对一整句或两句、四句的大意的说明,也可以参考。假如读过了白话语译,你就不想读了,那也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最好能再读原文,只有读原文,你才能体会《楚辞》全书的精华与精神,这是再好的语译也表达不出来的。假如你要读原文,那么,你可以先读〈九歌〉。因为〈九歌〉篇幅最短,文字上的困难较容易克服。而且每篇之后的赏析较详细,对你可以有所帮助。读完〈九歌〉,再读屈原的作品。这时你可以先读一些短篇,如〈哀郢〉、〈涉江〉、〈怀沙〉,然后再读〈离骚〉。〈离骚〉原文我们分成三大节,每大节又分成若干小节。可以每次读一、两小节。这样读完一大节,然后再把整大节从头到尾读一遍。这样分别读完三大节,然后再把整篇〈离骚〉从头到尾读一遍。最后,我们可以说,假如你能把〈九歌〉和〈离骚〉这两部分,反覆的读熟(实际上这并不难),那么你就已掌握到这本中国文化的基本经典──《楚辞》的精华了。
魏晋时代的人曾经说过:
熟读〈离骚〉,痛饮酒,便可以为真名士。
这样看来,要做个名士似乎再简单也没有了。然而,清代词人纳兰容若也说过:
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似乎读〈离骚〉又要具备另一副胸怀。其实,这看似不太相同的两句话,却是包含了同样的精神的。传统的中国文人、中国士大夫,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离骚〉、喜欢屈原的作品、喜欢《楚辞》。他们都能体会上面两句话所要表现的精神。为了说明这种精神,我们可以引缪天华先生的一段话来让大家看一看:
独自静坐,常会觉得空虚寂寥。虽则古人说:「着书心苦」;但是穷愁坎坷或者愤世不平的人,往往也会着书,想借此减少无聊苦闷。理学家朱熹,晚年罢了官,他所推崇的道学被斥为伪学,因而有所感慨而注〈离骚〉;戴震因为家里没米,一天只喫两顿面,关起门来写成一部《屈原赋注》;蒋骥困于疾病,舒忧娱哀的办法,就靠写《山带阁註楚辞》;陈本礼老年闲居,常常黎明即起,啜苦茗数碗、姜一片,写他的《楚辞精义》。我对这几位学者,真是心向往之,所以空闲枯寂的时候,也就翻检以前所搜集的资料,深思探索,继续写我的《楚辞浅释》。(《九歌浅释》后记)
这恐怕是传统士大夫凡喜欢楚辞的无不击节感叹的句子。简单的说一句,〈离骚〉与《楚辞》,是古代失意的士大夫的「宝典」,这是《楚辞》这本书所以流传极广,历久而不衰的「秘密」。假如,你读了《楚辞》以后,也「非常的」喜欢,那么,你就掌握了这本书的基本精神。只是,那算幸或不幸呢?那就很难说了。
说实话,我平时阅读的范围其实不算特别广,但《楚辞》的魅力,总是时不时地会触动我。屈原的诗歌,那种浪漫主义的色彩,还有他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真的让人觉得很特别。很多时候,现代社会里的许多烦恼,在《楚辞》的篇章里,似乎都能找到某种古老的共鸣。这本书的书名《楚辞:泽畔的悲歌》,光听起来就充满了画面感,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人影,孤单地站在水边,仰望星空,或是望着远方,眼神里充满了失落与无奈。这种“泽畔”的意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不被理解、被排挤的境况,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冲突。《楚辞》本身的内容就已经是经典中的经典,但如何将它以一种新的视角呈现出来,或者深入挖掘其中的某些特定主题,总是令人好奇的。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着重于屈原的个人情感,还是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探讨楚国的历史和文化,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实在让人充满期待。
评分哇,看到《楚辞:泽畔的悲歌》这个书名,就一股浓浓的文人气息扑面而来,勾起了我大学时期翻阅《楚辞》的回忆。那时候,屈原的《离骚》像是古老的回声,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一遍遍地在我脑海中回荡。想象一下,在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一位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家国的沦丧,内心的悲愤与绝望,化作了字字珠玑,句句泣血。泽畔,那个充满水汽、也充满愁绪的地方,仿佛成了他灵魂最后的栖息地。我一直觉得,《楚辞》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不屈的气节,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未能熄灭内心深处的光芒。这本书的书名,就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核心的悲怆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情感,去理解那个时代士人的孤独与呐喊。不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屈原的情感世界,是会更侧重于他的个人际遇,还是会把他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 我非常期待。
评分刚看到《楚辞:泽畔的悲歌》这本书名,就立马联想到我的大学通识课。那时候,教授常常带着我们穿越千年,去感受战国时期那个充满离骚的时代。屈原的诗歌,那种瑰丽的想象,还有他那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总让我觉得,他就像一颗划过历史夜空的流星,璀璨却又短暂。而“泽畔”二字,更是给我一种挥之不去的画面感,那是一种孤寂,一种被遗弃,一种面对无力改变的现实时的深深的无奈。不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析屈原的“悲歌”,是侧重于他个人失意的情感,还是更深入地探讨楚国衰落的历史背景,抑或是两者相互交织,展现一个更立体、更具象的屈原形象? 我很好奇作者会选择怎样的切入点,用怎样的笔触去描绘那份“泽畔”的凄凉,又如何在那份悲歌中,寻找到一丝不灭的希望或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楚辞:泽畔的悲歌》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古籍的热情。屈原的《楚辞》,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堆文字,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那种“独立兮山之上兮,然而独漂兮”的孤寂,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总能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一种力量。而“泽畔”这个词,更是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闻到水边的潮湿气息,看到一个人影在水边徘徊,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伤与不甘。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屈原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意象,比如他对神话传说的运用,或者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是如何烘托出他内心的情感世界的。又或者,它会着重于对屈原政治遭遇的解读,以及这种遭遇是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 我对这本书的书写方式和切入点充满了好奇。
评分《楚辞:泽畔的悲歌》这个书名,就像一幅泼墨山水画,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屈原,那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悲壮的美感。他身处的时代,风云变幻,家国飘摇,而他,就像一面孤傲的旗帜,在时代的洪流中,高举着自己的理想与坚持。我尤其喜欢“泽畔”这个意象,它总能让我联想到一种孤寂、一种失落,仿佛是诗人被整个世界遗忘,独自在水边承受着无尽的哀愁。不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这份“悲歌”,是会聚焦于屈原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还是会更宏观地去展现楚国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又或者是两者巧妙地结合,让我们窥见一个更为立体的屈原形象? 我非常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笔法,去描绘那份“泽畔”的凄凉,以及在那份悲伤之中,是否还蕴藏着不屈的精神火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