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选录苏轼词七十四首、辛弃疾词八十七首。每首词下分注释、赏析、集评,注释力求简明地阐释原文,赏析注重对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点评,集评则汇聚历代对该词的主要评论。前有〈导言〉,末附苏辛词总评、苏辛年表。本书入选作品,以豪放词为主,同时也兼顾其他风格的代表作,以期展现词坛大家不拘一格之风范。苏、辛置身于矛盾交织的社会环境中,深受政治漩涡冲击,每每贬官、赋闲,他们是不幸的;但在文学艺术的天地中,他们却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本书紧扣这一时代背景,剖析入微,在展现苏、辛独特风格之外,也力图再现其心灵的历程。是将学术性、资料性与鉴赏性集于一体的难得佳作。
作者简介
曾枣庄
1937年生于四川简阳,曾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授。早年从事杜诗研究,后从事三苏研究,先后着有《三苏选集》、《苏轼诗文词选译》、《宋文纪事》等二十余部。近十余年以主要精力主编了近一亿字的大型断代文章总集《全宋文》、一千二百万字大型类书《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论着成就斐然。
吴洪泽
1963年生于四川名山。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四川大学中文系,并取得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职博士生。主研南宋文学,曾协助曾枣庄先生编纂《全宋文》、《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着有《宋人年谱集目》、《宋编宋人年谱选刊》等。
《苏辛词选(二版)》这本书,从我拿到它开始,就给我一种“经典之作”的感觉。它的封面设计,不张扬,不浮夸,却透着一股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非常符合我心目中对古典文学书籍的期待。握在手里,能感受到那种实在的质感,仿佛握着一份来自历史深处的馈赠。 书的内页印刷质量非常精良,纸张的触感细腻而舒适,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字迹清晰,排版疏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喜欢沉浸在书本中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我个人非常注重阅读的体验感,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关于注释,这本书的处理方式让我非常满意。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学术化的、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的方式,而是用一种更加亲切、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词句的含义。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典故或者比较生僻的词语,都做了清晰的点拨,既能帮助理解,又不至于打断阅读的流畅性。 苏轼的词,总是给我一种豁达、洒脱的感觉,仿佛他能洞察世事,超然物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每次读都让人感到一种平和的力量,一种顺应自然的智慧。“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境界,实在令人向往。而辛弃疾的词,则充满了家国情怀,一种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忧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读这样的词,仿佛能看到一个英雄的身影,感受到那种百转千回的壮志。这本书的选词和编排,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苏辛二人词风的异同,以及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苏辛二人的生平,更是深入地分析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背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特别是对于他们词风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详尽的论述。这些背景知识的补充,让我对苏辛二人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词作背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让我对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有了更深的共鸣。
评分这本《苏辛词选(二版)》给我的感觉,就是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从书的装帧设计上就能看出它的用心,那种低调的质感,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很符合我对古典诗词的期待。拿到书的时候,我第一眼就被它的纸张和印刷所吸引,触感非常舒服,字迹清晰锐利,阅读起来眼睛一点也不会疲劳。 我一直觉得,好的诗词选本,最重要的就是注释的恰到好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注释详尽而不冗杂,往往一两句话就能点明关键,帮助读者理解词的深层含义,又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对于那些比较生僻的字词,或者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释,这对于想要深入理解词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它在选词上的考量,既有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有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作品,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现苏辛二人的艺术成就。 苏轼的词,给我的印象总是那么洒脱不羁,充满了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读他的词,就像在感受一种人生的高度,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次读都让人心潮澎湃,仿佛与古人一同站在历史的洪流中。而辛弃疾的词,则多了几分慷慨悲壮,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慨,一种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忧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句子,充满了阳刚之气,也充满了无奈。这本书的编排,能够让我更清晰地感受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情感。 再者,这本书的导读部分,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苏辛二人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地剖析了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思想情感以及艺术风格的演变。例如,对于辛弃疾词中“英雄气”的解读,以及苏轼词中“乐天”精神的阐释,都让我对他们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学术性的分析,让我在欣赏词作时,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能够触及到词作背后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语境。 总而言之,《苏辛词选(二版)》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诗词集,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历史、关于文学的教科书。它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带我走进苏辛二人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收录的词作,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深度解读和学术研究,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入了解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苏辛词选(二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专业感,但又不至于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它的装帧设计,没有花哨的图饰,而是以一种简洁、大气的风格呈现,传递出一种沉稳的学术气息。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质朴而有质感的封面所吸引,感觉就像捧着一本经过时光沉淀的珍宝。 书的内页设计同样令人赞赏。纸张的厚度适中,触感温润,印刷清晰锐利,即使是小字号的注释,也丝毫不会影响阅读。我尤其喜欢它的排版方式,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拥挤,能够让人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词的世界里。 这本书的注释系统,是我个人非常看重的一点。它所提供的注释,既有学术上的严谨性,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理解需求。不会过多地涉及一些过于专业性的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平实易懂的语言,解释词句的含义,点拨深层意蕴。这对于想要提升自己古典文学素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苏轼的词,总是带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即使面对生活的坎坷,也能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读他的词,就像是在品味一种人生的智慧。《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充满了壮志未酬的豪情,又带着一丝自嘲的幽默。而辛弃疾的词,则多了几分慷慨激昂,一种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忧虑,以及壮志未酬的悲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不仅写出了爱情的执着,更蕴含了一种对人生目标的追寻。这本书在选词和编排上,都力求展现苏辛二人词风的独特魅力,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除此之外,本书的导读部分,更是一本关于苏辛词学研究的精华手册。它不仅是对苏辛二人文学成就的概述,更是深入剖析了他们词作的时代背景、思想情感、艺术手法,以及他们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阅读这些导读,我不仅对苏辛二人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对宋词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对于提升我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文青味,一种淡淡的墨香仿佛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尤其是词,总觉得它有一种含蓄隽永的美。收到《苏辛词选(二版)》的时候,真是眼前一亮。拿到手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翻阅。书页的纸质很舒服,不是那种会反光的亮面,印刷也很清晰,排版也恰到好处,阅读体验就先加分了。 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词选,但总觉得有些版本注释太过繁琐,反而冲淡了词本身的美感。而这本《苏辛词选(二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注释精炼,点到为止,既能帮助理解,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注释方式是非常友好的,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且,我发现它在选词上也很有考量,收录的都是苏辛二人的代表作,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现他们的词风特点。 苏轼的词,总是那么豁达豪迈,充满了人生哲理,读来让人心胸开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简直是家喻户晓,每一次读,都能有新的感悟。而辛弃疾的词,则多了几分慷慨激昂,仿佛看到了金戈铁马的战场,但又不失细腻的情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壮。这本书的编排,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两人词风的异同,以及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词作本身,这本书的导读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苏辛二人的生平,更是深入地分析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些背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特别是关于苏辛词风的演变,以及他们在词史上的地位,都有详尽的阐述。这些背景知识的补充,让我在欣赏词作时,更能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 总的来说,《苏辛词选(二版)》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经典之作。无论你是古典文学的爱好者,还是对苏辛二人词作感兴趣的新手,这本书都能满足你的需求。它不仅是一本词选,更像是一位老友,在静谧的时光里,与你一同品味人生的起伏,感受文字的温度。我已经把它放在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准备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评分拿到《苏辛词选(二版)》这本书,首先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厚重感,不仅仅是书本本身的重量,更是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封面设计相当朴素,但正是这种朴素,反而透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非常吸引我。书的整体设计风格,我个人觉得很符合我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期待,一种低调而内敛的质感。 翻开书页,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种古朴的印刷风格,字迹清晰,排版疏朗,读起来让人心情非常舒畅。我一直觉得,阅读体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纸张和印刷的质量,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做得非常出色。纸张的触感非常棒,有一种细腻的磨砂感,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 这本书的注释系统是我最欣赏的部分之一。它没有选择那种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的注释方式,而是采用了比较亲民、易懂的语言,能够帮助读者快速理解词句的含义。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生僻的字词或者历史典故,注释都做得很到位,但又不会喧宾夺主,始终将重点放在词作本身。 苏轼的词,总是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感,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读他的词,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境界,着实令人向往。而辛弃疾的词,则充满了家国情怀,一种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担忧。“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动容。这本书通过精心的选编和编排,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词风的差异,以及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苏辛二人的词作。其附带的导读部分,更是一部关于苏辛文学史的精华总结。它不仅交代了二人的生平,更深入地探讨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背景知识的补充,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词作的理解深度,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能够触及到词背后的情感世界和历史沧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