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
古远清教授
我带着惊异的眼光读林明理的《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
我惊异的第一个原因是林明理的个人气质曾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记得2010年在阿里山初次见面时,同行的深圳文友说她打扮得像一位日本姑娘,一点都不像中年人。她气质优雅,就似在人们休闲的地方出现的岸畔之树。她给人的印象是杉林溪的风,是带着清凉铃铛的流萤,是闪烁于万峦峰顶的千灯。
我惊异的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林明理在大学里教过「宪法」及「国父思想」等课程,以为在她诗中一定会留下其政教的痕迹。她一定会意气风发,慷慨高歌大写那些关怀社会、抨击时弊的题材,可翻遍《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均找不到这样的政治诗,找不到她当年为《民众日报》等报刊写评论时为民请命乱石崩云般劲健奔放、磅礡有力的气魄,而有的是〈夏荷〉、〈雨夜〉、〈流星雨〉、〈拂晓之前〉、〈秋暮〉、〈牧羊女的晚祷〉、〈早雾〉这类如云,如雾,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的低回婉转之作。在她诗里,人们听到的是树与星群齐舞的足音,所看到的是急缓地往云里行和在烟波细雨中南飞的大雁。
我惊异的第三个原因是林明理每首诗均很短。她决不和别人比「长城气势」,看谁写得长。其作品所选取的多是一朵感情的浪花,一点飘渺的思绪,一个生活的镜头。但短小并不完全是从形体着眼——诸如句短、段少、字少之类。因为短小不只是指它的形式,同时也是指它的内容。小诗作者在处理题材时,必须使内容集中概括,形体凝聚。既短小而要寓意高度浓缩,使意象丰厚鲜活,这就要求作者有精巧的构思,要让它的内容带一点跳跃性,句与句之间有较大的弹性与张力。试读林明理的〈回忆的沙漏〉的下半段:
大地上一切已从梦中醒觉
山影终将无法藏匿
我却信,我将孤独痛苦地
漫行于沙漠世界
夜,依然浓重
徜徉于
白堤的浮萍之间
这里写的是一剎那的意境,无疑有不可明言的「孤独痛苦」的内容,可作者并没有将「浓重的夜色」和盘托出,其中「漫行于沙漠世界」所抒发的人生体验,具有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思索的特色。
关于小诗,一直有种种误读,如有人认为随意捕捉几个意象便可敷衍成篇。其实,小诗要写好,不在构思上下一番苦功,是无法打动读者的。林明理的经验证明,要写好小诗必须有清俊、秀逸、隽永的风格。
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以书籍为伴的林明理,她写诗所追求的正是清新俏丽,含蓄隽永。这里不妨再举一首她写的〈雨后的夜晚〉;
雪松寂寂
风里我
声音在轻唤着沉睡的星群
梧桐也悄然若思
路尽处,灯火迷茫
雾中
一个孤独的身影
静听虫鸣
作者在这里用婉转的歌喉、缠绵的情调谱出了一首「悄然若思」的衷曲。读林明理这类娟美而富于生活情趣的小诗,就好似繁星满空的夜晚推开小窗,习习凉风飘了进来;又好似一弯潺潺的细流,缓缓地流进读者的心田。林明理从学校提前退休后没有生活在「蓝」「绿」争斗的漩涡中心,与现实斗争相距较远,但由于她的小诗处处显示着女性的细腻、温婉的特征,风格含蓄典雅,清丽隽永,故仍为不同营垒的读者所钟爱。
林明理是近年崛起的诗坛新人。她成长于一个独特的环境,那是台湾着名诗社「创世纪」的诞生地左营。那里海浪翻腾,地处偏远。南部诗人在这里生生息息:从张默到林明理,形成了一种独异的左营人文景观。
末了,我衷心祝明理在秋日的港湾里谱出更多的「北浦夜歌」;在行经木栈道时,在虫鸟细鸣的阳光里,「只对老街、小巷,为明天拥抱天空!」
2011年11月5日
能够遇到《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我感到非常庆幸。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位知己。作者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各种情感。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感恩”的诗篇所打动。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我们常常会忽略,而作者提醒我们,要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激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释怀”的描绘。生活中有许多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耿耿于怀。作者用她充满智慧的笔触,告诉我们,学会释怀,才能让我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行。她让我们明白,那些曾经的伤痛,最终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中英对照的设计,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可以在阅读中文时,感受情感的流动,然后通过英文,去理解更加精炼的表达方式,或者从英文的结构中,发现中文诗句的独特之处。
评分阅读《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我不知道下一页会带来怎样的情感冲击,也不知道下一首诗会触碰到我内心的哪个角落。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多样,时而如清泉般涓涓细流,时而如狂风般席卷而来,但无论哪种风格,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梦想”的诗篇深深吸引。许多人都有过自己的梦想,有些梦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遗忘,有些梦想则在跌跌撞撞中,一步步实现。 作者并没有将梦想描绘得遥不可及,而是将其融入到平凡的生活中。她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最普通的日子里,我们也可以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孤独”的探讨。孤独,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情感,它有时令人沮丧,有时却也能带来一种独特的宁静。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孤独,并在诗句中寻找孤独中的慰藉。这让我意识到,孤独并非全然的负面,它也可以是自我反思和成长的契机。中英对照的版本,让我能同时体验两种语言的魅力。
评分我是一个对“情感”极其看重的人,我认为文字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能否触动人的情感。而《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无疑是一本充满情感的书。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她能够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并将其化为动人的诗句。我反复阅读书中关于“友情”的篇章,那些年少时的纯真友谊,那些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经历,都让我倍感温暖。即使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渐行渐远的朋友,在诗句中,她们的形象依旧鲜活,仿佛昨日还在眼前。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失去”的描绘。生命中,我们总会经历各种形式的失去,亲人的离去,爱人的离开,甚至是一段重要时光的结束。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掩盖失去的痛苦,而是以一种坦然的姿态去面对,并在诗句中寻找失去背后的意义。她让我们明白,即使是失去,也并非全然的虚无,它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生命的宝贵。中英对照的设计,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可以在阅读中文时,感受情感的流动,然后通过英文,去理解更加精炼的表达方式,或者从英文的结构中,发现中文诗句的独特之处。
评分我一直认为,能够打动人心的文字,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好作品。而《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深深触动我心灵的书。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情感。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家”的诗篇所打动。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地方。作者用最真挚的语言,描绘了家的模样,无论是温馨的厨房,还是宁静的卧室,都充满了爱的气息。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变化”的描绘。生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会变,景会变,事也会变。作者并没有回避这种变化,而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去接纳它,并在诗句中寻找变化中的不变。她让我们明白,即使物是人非,但那些曾经的美好,依然会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中英对照的设计,让我有机会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同一首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评分坦白说,在收到这本《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之前,我对“诗集”这个概念总有一种距离感。我总觉得诗歌是少数人的精神食粮,与我这样平凡的上班族的生活似乎有些遥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个亲切的朋友,用最真诚的语言和我分享她的所思所感。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时间”的意象深深吸引。沙漏,作为贯穿全书的主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计量工具,更是作者对生命流逝、记忆沉淀的隐喻。她用“沙漏”来比喻时光,将那些珍贵的、难以忘怀的瞬间,如同沙粒一般,一点点地记录下来,又在不经意间悄悄滑过。 每一首诗,都像是从那沙漏中倾泻而出的一个片段,有的是明亮的金沙,闪耀着快乐的光芒;有的是暗淡的尘土,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告别”的诗篇。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地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故乡,告别某些人,告别某些事。这些告别,有时是轰轰烈烈的,有时却是悄无声息的。作者用她独特的视角,将这些告别的瞬间,转化为动人的诗句,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新审视那些已经远去的时光,并从中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中英对照的编排,让我能够同时体验两种语言的韵味,中文的婉约,英文的凝练,在碰撞中,激发出更加丰富的解读。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字极其敏感的人,常常能在平凡的词句中捕捉到作者的情绪和意图。当读到《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出的那种温润而内敛的情感所打动。作者的笔调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轻易地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常常在阅读某一段时,会停下来,久久回味,仿佛那段文字触碰到了我心中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书中那些关于“成长”的描写,让我深有体会。从懵懂的孩童,到青涩的少年,再到独立自主的成年人,每一步的成长都伴随着失落与获得,欢笑与泪水。 作者并没有试图去定义“成长”是什么,而是将那些成长的片段,那些经历过的困惑与蜕变,用最真实的笔触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遗憾”的探讨。我们的人生,总会留下一些小小的遗憾,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那些错失的机会,那些未能实现的梦想。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遗憾,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并在诗句中赋予它们一种释然的美感。这让我明白,遗憾并非都是痛苦的,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生命中独特的印记,提醒我们曾经拥有过,也曾经失去过。中英对照的设计,让我有机会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同一首诗歌的情感。
评分这本《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真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心灵之旅。初次翻开它,我并未抱有太高的期望,只想着或许能从中找到几首能引起共鸣的诗句。然而,它所带来的震撼却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笔触,如同最细腻的画笔,描绘出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深深烙印在心底的情感碎片。那些关于青春的懵懂,初恋的悸动,友情的温暖,以及告别时的不舍,都被她用诗意的语言一一捕捉。尤其让我惊艳的是,书中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例如,关于雨天的描绘,不是简单的“下雨了”,而是“雨丝织成一张网,网住了窗外模糊的风景,也网住了我心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这种具象化的表达,瞬间将我带入那个情境,仿佛能感受到雨滴敲打窗户的节奏,闻到泥土湿润的芬芳。 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那些关于“回忆”的诗篇。它们并非是对过去简单的罗列,而是对回忆本身的回溯与审视。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回忆并非是凝固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如同沙漏中的沙子,一点一点地滑落,留下痕迹,也可能被重新堆积。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那些青涩的泪水,在回忆的沙漏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而中英对照的设计,更是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当阅读中文诗句时,我会立刻联想到英文的对应翻译,感受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情感时的微妙差异。有时,英文的直译让我更能抓住诗句的原始意象,而中文的意译则赋予了它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色彩。这是一种双重享受,也让我对诗歌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我通常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诗的人,总觉得诗歌需要一种特别的“心境”去领悟,而我的生活节奏往往不允许我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但《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却以一种近乎“温柔的强制”的方式,将我拉入了它的世界。起初,我只是随手翻阅,被其中一些标题所吸引,比如“尘埃里的花”、“旧书的味道”、“月光下的影子”。这些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故事感,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作者的语言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却又在最平凡的词句中蕴藏着不平凡的情感。 例如,有一首诗描绘了童年时期在院子里玩耍的场景,那些简单的游戏,那些无忧无虑的笑声,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此生动,我仿佛能看到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听到他们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而当她开始描绘成长的烦恼、青春期的迷茫时,那种细腻的捕捉能力更是让我惊叹。那些我们曾经经历过,却又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她用寥寥数语就精准地表达了出来。中英对照的版本,对于我这样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在读中文的时候感受情感的流畅,然后对照英文,学习更地道的表达方式,或者从英文的结构中发现中文诗句的妙处。这种学习过程,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乐趣。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诗歌并不十分了解的人,常常觉得诗歌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然而,《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温和的导师,用最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引导我走进诗歌的世界。我被书中那些关于“选择”的诗篇所吸引。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人生的轨迹。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评判哪种选择是最好的,而是将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经历和感受,用诗意的语言呈现出来。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坚持”的探讨。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作者用她充满力量的笔触,告诉我们,即使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她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平凡的坚持,最终会汇聚成改变的力量,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中英对照的版本,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可以在阅读中文时,感受情感的流畅,然后对照英文,学习更地道的表达方式,或者从英文的结构中,发现中文诗句的妙处。
评分能够拥有这本《回忆的沙漏:中英对照诗集》,我感到非常幸运。它就像一本打开的日记,记录着作者最真实的心路历程。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细节”的人,而这本书恰恰充满了那些微小却动人的细节。比如,她描写一个夏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下的光斑,小猫在角落里打盹的慵懒,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花香。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绘,却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书中关于“乡愁”的诗篇,更是让我潸然泪下。那些远离家乡的人,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故乡的模样,想起家人的笑容,想起熟悉的味道。 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触,将这份浓浓的乡愁,化为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她描绘的故乡,不一定是宏伟壮丽的,也可能是平凡朴素的,但那份深深的眷恋,却能跨越时空的阻隔,直抵每一个漂泊者的内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希望”的探讨。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作者并没有将希望描绘得过于耀眼,而是让它如同黑暗中一点微光,虽然微弱,却足以驱散阴霾,给予人前行的勇气。中英对照的版本,让我能从不同语言的角度去品味诗句的韵味,感受文字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