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辞林》收字丰富、收词广博,约一万五千个字头、十六万余条目,其中涵盖华人社区特有词语约一万条,不仅具华人地区文化视野,也更符合全球时代潮流,以及华人地区的生活脉动与文化交流。
本书特色
本书有十大特色,概述如下:
一.权威作者,阵容坚强,史上鉅着
二.尽收华人地区特有词语,一览无遗
三.一般词语收录齐全,释义简洁
四.同词不同义,分开注释
五.同义不同词,各别举出
六.千锤百鍊,秏时十七余年
七.正简字并列,国语注音、汉语拼音分注
八.字头标注总笔画数、部首、部首外笔画数,一目了然,方便检阅
九.附录资料丰富翔实,有十大内容
十.有部首索引、注音索引、总笔画索引,检索便捷
作者简介
总主编:李 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总主编:单耀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审
主 编:韩敬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审
主 编:晁继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审
主 编:林玉山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 编:叶国良
国立台湾大学教授
主 编:孙剑秋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授
主 编:郑定欧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
绘者简介
童安安
专业美术设计人员
出版者的话
时间长河的洗礼,演绎了古语、今词的丰采;空间文化的区隔孕化了普通话、方言土语的变异。前者靠今人的往古探索,已有当今的诠释;可是后者,人与人交谈时,常常造成阅听的纷扰,甚至误会。尤以两岸,虽同为炎黄子孙,但隔海相望,本就夹有各异的文化渊源,又历经数十年的互不往来,加上政治的人为因素,使空间上的区隔,更加深两岸话语的独特性。
个人于台湾解严后,1988年2月初登神州,虽话语无大碍,但与一般人同样常闹些笑话,甚至冒失。「小姐」在台湾,固然称不上礼貌称谓,至少意味年轻貌美的泛称;在大陆内地餐厅一声「小姐」,可能遭致「服务员」白眼;台商与大陆当地居民二人争吵之后,大陆居民气沖沖的一句『你实在让人很「窝心」』,台商听了很「窝心」,怒气立消,为什么?至于「检讨」二字在大陆不能随意乱用,更是众所皆知;在大陆、香港地区银行到处贴有「按揭」的优惠利率广告,但在台湾的辞典里却查找不到;台湾人不知大陆、港、澳的「嵌机」、「攒机」为何物?「桑拿」又是什么?「上浮」、「下浮」与工资、价格有什么关系?同样的,大陆、港、澳的居民看到台北街坊林立的「三温暖」,也不知道是什么「碗糕」?泰国华人口中的「曲仔」、「曲仔利」,你知道是啥意思吗?有感于此,个人开始酝酿、构思,以至决意出版一本含括两岸三地词汇的综合性辞书。希望能够结合两岸三地特有语词及同词不同义或同义不同词于一书,方便查阅使用。
1994年9月3日取得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几位国际知名学者暨辞书专家:江蓝生、单耀海、孟庆海、王克仲、韩敬体、晁继周先生的认同与大力支持,组成「大陆词语编纂委员会」,齐心着手撰释华文地区通用的汉字约一万五千字、一般词语和大陆地区特有词语,约十三万条。另邀请台湾国学大师暨时任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鍌教授,组织编纂委员会,担任台、港、澳词语的总主编;另由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文学郑定欧教授撰写香港、澳门特有词语约五千条;台湾大学叶国良教授和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孙剑秋教授担任主编,负责台湾词汇的编审工作。几经订正、争议、研讨、修润、补充、统合、排校,动用无数人才,历经十余年时间,花费巨额资金,终底于成。全书共收词达十五万余条。本可松了一口气,梓行面市;不料知情的学界友人,一句「缺漏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华人地区特有词汇,终非华语全貌,徒留缺憾。」以致再度人仰马翻,重新增补这些地区的词汇,约一万多条,只好重新排校,又耗了五年,终有下列的面貌:
脱产 (1)【大陆】离开直接生产单位,专门从事某项工作或学习。□例脱产学习一年。(2)【台】债务人为避免被债权人索讨财产,因此将名下财产过户给人,使债权人无法追偿。
→同词不同义
泡面 【台】【大陆】【新】一种已经过干燥处理,只须加上调理包、热水沖泡,即可食用的面条食品。<台><泰>叫速食面。<大陆>又叫方便面。<大陆><港><澳><泰>叫即食面。<港><澳>叫公仔面、即食面。<新><马><泰>也叫快熟面。
→同义不同词
扫街 (1)清扫街道。(2)【台】从街头至街尾,挨家挨户。例候选人一早就出门扫街拜票。(3)旧时于元宵节深夜时,沿路拾取遗失的物品。(参宋朝周密《武林旧事.元夕》)
→台湾特有词语
跑官 指通过行贿、拉关系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官职。
→大陆特有词语
看更 【港】【澳】大楼管理员。
甘榜 【新】【马】【印尼】【汶】家乡;乡村。
→东南亚特有词语
为了扩大影响,普及阅读,我们又与福建人民出版社合作,于2010年元月,与时任社长林彬女士达成协议,由该社出版简体字版,并礼聘语言学家林玉山教授,再次审校,由于十几年的时空变化,已有不合时宜之处,取得单耀海等原编审团队的共识,删除部分词汇,新增四千余条新词,使本辞林更增学术性、时代性、实用性。成为华文世界中收录兼具传统汉语词汇和华人社区特有词语的跨时代、跨地区的古今汉语大辞典,为华语世界作出贡献。
写书难,编纂辞书更难,尤其横跨寰宇华语更是难上加难;原本以本公司着有声誉的「国语活用辞典」之编纂经验,预定五年完成,不料一拖十七年。人力、物力,尤其压力,个中况味,难以尽书。看到2009年7月,两岸领导人均已体认编纂一部合乎大陆、台、港、澳都能适用的辞书之必要性,并积极推动中;印证了十七年前个人的决策先机,虽不敢妄称洞见,却感庆幸与欣慰。其间如果没有单耀海、孟庆海、江蓝生、王克仲、韩敬体、晁继周、林玉山、李鍌、叶国良、孙剑秋、郑定欧等学者专家的大力支持,日夜匪懈、呕血以赴,也就没有这本辞林的诞生,在此特别致以十二万分的谢意。希望这本由两岸权威学者共同编着的大辞林,成为华语文地区的共同词库,有益于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为未来的中文世界尽一份心力。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杨荣川 敬书
2011.11.1
李序
语言是情意的表达,而文字则是语言的延续。但是语言会受到外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文字则随着语言而亦有所变易。如此,不论是读书或是交流,都会产生某些障碍。
就海崃两岸的同胞而言,本是同文同种、血脉相连,有其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渊源,然而由于政治因素而使得两岸分隔了数十年,在此期间,两岸的语言文字却产生不少的差异。有些是属于地理方言的,如:「土豆」在台湾说的是「花生」,大陆却是指称「马铃薯」;有些是新生的事物,两岸各赋予不同的名称,如:台湾叫「奶精」的,大陆叫「咖啡伴侣」;有些出自外语的译注,如:「Laser」台湾依其音直接就翻成「雷射」,而大陆则依其义而译为「激光」;有些是词语相同而意义不同,如:「脱产」,大陆解释为「脱离直接生产的岗位」,台湾则解释为「为逃避债务而将财产转移或出售」;有些则是从旧词中衍生出新义来,如:「紧张」一词原有的义项有二:一为「时势急迫」,一为「情绪不安」,大陆引申出「供应不足」。还有同义异词,如:台湾说的「品质」,大陆变成「质量」,诸如此类。另有字形方面,台湾用的是标准化的「正体字」,大陆用的是规范性的「简化字」。二者之间,差异满大。还有字音方面,两岸虽然各自经过严谨的审订,却仍然存有若干的差异。于是造成了两岸文化交流、商业来往,以及外籍人士、华侨子弟学习汉字的障碍。所以必须邀请专家学者,合力编纂一部适用于两岸以及海外的通用辞典,以排除这些障碍,使情意交流得以畅通。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董事长杨荣川先生,是一位具有教育背景的文化人,以其高瞻远瞩的慧眼,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初访北京时,就有这种感受。所以决定要承担这份重任,开始着手筹备。一九九四年九月先邀约大陆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单耀海先生为主,组成「大陆词语编纂委员会」,开始从事编纂工作。一、首先决定本辞典之使用对象,应属两岸人民以及海外使用华语文地区的侨胞与外籍人士。二、本辞典编纂之规模,应朝大型方向进行。三、选取字头与词条原则上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兼收,但过于浅易、一目了然之现代汉语,如:中学生、晚饭等,以及有敏感性之词语则不收;而「异中求通」之词语则全收。四、字头「正体字」与「简化字」并列,国语「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并用。不过内文释义皆一律用「正体字」。
据此规划,便立即从事字头与词条的筛选,计得字头一万五千字左右,词条约十三万余条,由大陆社科院当初参与筹划之专家学者,共同执笔,悉心撰写,经过五年多,总算完成初稿。台湾方面,则聘请台湾大学中文系叶国良教授(前任文学院院长)、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孙剑秋教授。愚则附其末,负责审阅、增补以及总其成之工作。所增补词条,多是台湾民众及学生常见的词语一万余条。为期本辞典能发挥其更大效果,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于是又增聘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家郑定欧教授,负责港、澳地区华文流行之特殊词语的编纂与审订。港、澳、东南亚华界部分约增补近万条。最后,为了考虑本辞典原设计只用「正体字」,可以满足台湾读者之需要,却无法满足大陆庞大读者之需求。于是又与福建人民出版社合作,于二○一○年七月获得当时社长林彬先生同意,双方取得协议,大陆简化字版由该社负责发行。不过自一九九四年开始编纂的词条,已时隔十余年,历经时空的变换,有些词条已不合时宜,必须更换,因而又礼聘语言学家林玉山教授再次审校,经征得北京原编审人员单耀海先生等之同意,予以调整,删减不合时宜之词条,又增补四千多实用词条,使得本辞典益臻完善,确能在两岸三地以及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作出最大的贡献。
这部辞典感谢大家共同努力,排除万难,终于可以问世了。但在历经十七年编纂过程中所感受的甘苦,犹如「寒天饮冰水,冷暖自知」,非局外人所能理解。编辞典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何况编的是两岸三地与东南亚各国华人所需求古今兼备的辞书,其难度是可以想像出来的。而且所有的编辑群,又分属两岸四地,北京、台北、香港、福州,无法集中办事,只好用接力的方式,一站编好再交给下一站,连有疑问都无法当面请益,只能靠电话、传真或E-mail来联络。不过这也有好处,就是每一词条都要经过一站又一站地审阅,减少差错。其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杨董事长荣川先生,以他一个人的力量,要推动完成这千秋大业,投进的人力物力姑且不说,就以他的雄心壮志,他的锲而不舍的毅力,都不得不令人敬佩。我相信没有一个出版商能忍受一部辞书要经过十七年才能完成的事实。他这种智慧、这种远见,绝非一般出版商所能做到的,只有「文化人」才有这份胸襟。因为他曾经在教育界服务过,所以我尊他是「有教育背景的文化人」。这是他对国家民族、炎黄子孙,最大的奉献。
一部收有一万五千个字头,十六万多词条的辞书,顾名思义,名之曰「中华大辞林」,不亦宜乎!不过,由于时空的关系,即使参与编纂者个个都是饱学之士,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是以尚乞博雅君子不吝指教,谢谢!
李 鍌谨识于台北
民国一○一年元月十八日
这本《中华大辞林》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多少有些了解,但翻开这本书,才发现自己就像坐井观天一样。它不仅仅是一本收录字词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个词条的溯源和引申义的解读,那些古老的典故、历史的演变,通过精炼的文字和恰当的例子,立刻鲜活起来。比如,我查阅“诗经”这个词,它不仅解释了“诗”和“经”的含义,还详细介绍了《诗经》的编纂、体裁、内容,甚至引用了《论语》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让我对这部经典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有一些词语,比如“琴棋书画”,它不仅仅是列出这四种艺术,而是分别阐述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代表人物、发展流派,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不仅有详细的检索系统,还有专题性的索引,我有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翻阅某个专题,比如“古代节日”,然后就会发现自己沉浸在对那些早已消失或仍在流传的节日习俗的探索之中,从元宵灯会到端午赛龙舟,再到中秋赏月,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中华大辞林》真的太有分量了,不仅是厚度,更是内容的厚度。我常常在工作之余,随便翻开一页,就能被里面的某个词条所吸引,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沉浸其中。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一些地域性方言词汇的收录和解释,这让我对自己家乡的一些说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语言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体会。比如,我查到我们那里一句常用的俗语,它不仅解释了这句俗语的意思,还追溯了它的起源,甚至提到了在其他地区是否有类似的说法。这种挖掘地方文化和语言根源的做法,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语言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各地风土人情的文化记录。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朴实,不华丽,但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充满了智慧。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被一些词条的解释所启发,它们不仅仅是告诉我一个词的意思,更会让我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甚至是生活中的场景。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购买《中华大辞林》之前,我其实有过一些顾虑,担心它会不会过于枯燥,只是一本冰冷的字典。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它没有把词汇的解释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非常注重词语背后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关怀。我注意到,很多词条的解释都附带了相关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甚至是民间传说,这使得原本枯燥的字词解释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比如,当我查阅“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时,它不仅仅解释了成语的字面意思,还详细讲述了“愚公”这个人物的形象,以及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坚持不懈、改造自然的伟大精神。书里还引用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这个故事的解读,让我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个成语的文化意义。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生活习俗的词条,比如“冠礼”、“笄礼”等,它会详细描述整个仪式过程,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场景之中,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情境式”的解释方式,让我在学习字词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读”下去的辞书,它让我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评分刚拿到《中华大辞林》的时候,我只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的辞书种类繁多,很难说哪一本就一定适合自己。然而,这本书很快就用它的专业和深度打动了我。它的编纂团队显然是下了苦功,不仅收录的词条数量庞大,而且对每一个词条的解释都力求精准和全面。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历史、哲学、艺术等专业性较强的词汇时,会引用相关的史料、著作,甚至会提供不同学派的观点,这让我在查阅一个词汇的同时,也能对其背后的文化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当我查阅“道家”这个词条时,它不仅解释了“道”的本义,还系统地介绍了道家思想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并且引用了《道德经》、《庄子》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对“道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更完整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此外,书中还包含了许多生僻字、异体字、古今字的区别,以及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转换,这些细节的关注,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汉字演变和传播的人来说,也极具价值。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反复查阅的辞书,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帮助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工具书,《中华大辞林》绝对是我的不二之选。这本书的词条解释非常详尽,而且很多词条都带有溯源,能够清晰地展示一个词语是如何演变至今的,这对于理解古文中的用词习惯和语法结构至关重要。举个例子,我之前读《古文观止》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中华大辞林》,我就可以轻松地查到这些词语的古义,并且它还会提供相关的例句,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些词语在古文中的准确含义。比如,书里对“然”这个字的解释就非常全面,它列出了“然”作为助词、连词、副词等各种用法,并配以大量的古文例句,让我豁然开朗。此外,这本书还收录了许多古代的常用语、成语典故,这些都是理解古文精髓的关键。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为我解答每一个疑问,让我不再对晦涩的古文望而却步,而是能够更加自信地去探索和欣赏中华古典文学的魅力。对于每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古文阅读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