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散文选是时代的切片,它是软历史,叙述了时间刻度内此时此地的生活,人们的所思所感,不论多么抒情多么个人多么微小,它都具有时代意义。
《九歌100年散文选》风貌独特,主题越界,手法创新。以旅行为题材的既有朝「外」叙述地景的典型游记,也有于行旅中向「内」思索的心灵独白。而饮食书写则兼备怀旧与知识,更将人情事理融于美文之间。另外还包括环保、人物、亲情……等内容,显现丰富多元的散文面向。
书中收录简媜、龙应台、林文月、阿盛、余光中、蒋勋、雷骧、王文华、刘克襄、亮轩、苏伟贞、廖玉蕙等名家的作品,俱一时之选。还有演员林青霞的清新小品,同时蒐罗文坛新生代言叔夏、张耀仁、吴宗霖、吴亿伟、吴妮民、林育靖、吴柳蓓、林怡翠、黄信恩、吴鑑轩、吴睿哲、杨富闵等人的创作。老少齐聚,年龄分佈超越一甲子,作家类型涵盖小说、散文创作者与学者,交织出欣欣向荣的百年散文盛景。
100年「年度散文奖」得主是周芬伶,入选作品为〈美女与怪物〉。主编钟怡雯认为:「她擅长写人生的黑暗,或者心灵的阴暗,然而也会幽世间一默,或者嘲讽自己。今年入选的〈美女与怪物〉是她在《杂种》一书里形塑的怪咖美学,美和怪是一体之两面,美也是生命中最大的创伤。」
全书精选五十三篇100年度最好看、最精致的散文。书末附录年度散文纪事,为整年的文学历史作详细记录。
本书特色
★ 年度散文奖由周芬伶〈美女与怪物〉获得。
★ 钟怡雯以学者的严谨与作家的细腻,剔选民国100年最精致美好的散文作品,篇篇动人,读一本等于读遍全年最好的散文。
★ 特邀2012书籍设计大赏「金蝶奖」图文书类银奖、文字书类荣誉奖双栖得主黄子钦为全书设计,呈现出散文的横切面。
主编者简介
钟怡雯
现任台湾元智大学中语系教授。着有:散文集《河宴》、《垂钓睡眠》、《听说》、《我和我豢养的宇宙》、《飘浮书房》、《野半岛》、《阳光如此明媚》,散文精选集《惊情》、《岛屿纪事》、《钟怡雯精选集》;人物传记《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论文集《莫言小说:「历史」的重构》、《亚洲华文散文的中国图象》、《无尽的追寻:当代散文的诠释与批评》、《灵魂的经纬度:马华散文的雨林和心灵图景》、《内敛的抒情:华文文学论评》、《马华文学史与浪漫传统》、《经典的误读与定位:华文文学专题研究》;翻译《我相信我能飞》;散文绘本《枕在你肚腹的时光》、《路灯老了》;并主编多种选集。
钟怡雯所着散文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首奖、联合报文学奖首奖、星洲日报文学奖首奖及推荐奖、新加坡金狮奖首奖、海外华文文学奖首奖、华航旅行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及梁实秋文学奖等。
编者序
逆时代之流而上--百年散文选序∕钟怡雯
1.
上回编年度散文选是二○○五年,今年再接编匆匆六年已过,相同的是,主编序都开笔于大年初一。我的生活没有必然的休息日,阅读既是工作也是娱乐。工作和娱乐贴得太紧绝非好事,那让我产生一整年都没休息的错觉。编年度散文选的这一年来,我确实每天都在工作,当然也可以说,我每天都有娱乐。
今年的编务特别困难,工作的感觉比娱乐大些。选文以平面媒体为主,排除了漫无边界的茫茫网海,仍然让我在编选过程中左右为难,在取舍之间踟蹰。为什么?我反覆问自己。究竟是什么让这本散文选迟疑许久才定案?
也许,现实和我的想像颇有落差。
我的散文绘图其实非常广,举凡杂文、纯散文(文学性散文)、报导文学、小品文、传记、书信、日记等叙述性文体均是选文范围。散文历经从杂文、美文到纯散文的变化进程,事实上,就现代散文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散文,并没有所谓「纯」散文,或者被误读的「美」文──一种独立于时代之外的文学范式,被视为纯粹的审美客体──散文从来就跟时代有密切的关系,以现代散文史的角度观之,它跟直面现实的杂文始终暗通款曲。因此,年度散文选是时代的切片,它是软历史,叙述了时间刻度内此时此地的生活,人们的所思所感,不论多么抒情多么个人多么微小,它都有最小的时代意义。然而,我总以为散文可以不必那么「纯」,周作人建立的抒情传统早已成为散文的主流,我希望散文可以更原始一些,更驳杂一点,更「不像」散文,修辞的技术层面之外,它可以像论文具有论述和批判的功能。
原来以为可以选入一两篇论点精辟,文字可读的社论,以弥补杂文的缺憾。然而我读到的社论果真以「论」为主,文学的质感大多不是重点,缺乏情感的润泽,太干涩冷硬,离散文毕竟远了些。散文原来是这样一种麻烦的文类,滥情不行,没感情也不行;质木无文不行,过度修饰也不行。都说散文自由,却常常自由过了头,它的边界太宽松,接近文学原料的体式很难规范。在白话文学史的源头,散文以文类之母的方式出现,它是新思想的传播文体,同时肩负着建立现代文学美学范式的责任。梁启超文界革命的第一要务,便是散文语言革命。当散文成为研究对象,就常常让人陷入困境。散文选难,难在这里。
书信和日记就更少了。最精彩的书信和日记必然是私密文件,无法公开。秘密是好看好读的关键,能公开的多半不会是典范,林觉民〈与妻诀别书〉动人而悲壮,然而涉及家国民族也太公领域,太政治正确了些。自然写作可视为进化版且具时代意义的报导文学;传记写得再感性些,就成为忆故人的抒情散文。小品文没有缺席,纯散文是大宗。大体而言,这本散文选仍然很传统,因为作品如此,选文者宜如实呈现。没有一本选集是完美的,缺憾是必然,何况选集多半体现了编者的主观和偏见。每编一部选集,我这样安慰,或者提醒自己。就像文学奖评审,换了评审,得奖名单可能会大洗牌。
说到文学奖,它是我的第二个疑惑。今年读了特别多地方文学奖得奖散文,不得不说,台湾的文学奖实在太多了,多到泛滥。地方性、财团法人、宗教或者什么性质令人眼花撩乱,名堂记不起来的文学奖。平面媒体的发表空间有限,文学奖本来是新人练笔或出头的管道,它绝对具有正面而积极的意义。然而这几年来文学奖已经泛滥到了应该检讨的地步。按常理推论,文学奖的蓬勃应该代表文学创作能量的勃发,实验的前卫的推陈出新的,被主编们埋没掉超越时代眼光的佳作,应该在这些百花齐放的文学奖里出现。我应该掘得到宝,不论是宝石或璞玉。
事实不然,而且比率非常低。文学奖只是假象。散文奖项生产三到六篇散文,我很怀疑,真的有那么多写作人口吗?文学奖究竟是把饼做大抑或稀释文学?又或者,这是全民写作的年代?然而文学从来不会是什么全民运动(除了写作,全民有很多比写作这件事能够做也做得更好更值得鼓励的),除非我们把文学规范打散,从头再来。更何况全民写作是非自发性,被动的写作状态之下产生,有点命题作文的意味,跟地方文学奖一样,背后太多跟写作无关的政治或商业思考,以为这可以让文学大兴,无疑把文学过于简单化。文学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绝非单一外力可以速成。真要鼓励创作,不如办几份杂志报纸,增加发表园地来得实在。地方文学奖多的是面貌模煳,声口一致的亲情散文。地方政府、参赛者,乃至评审全都应该反省。
2.
岁末年终,一年的阅读工作即将结束之际,读到季季〈不要脸的人之告白〉,不禁大喜。终于有人掀底牌了。这篇散文虽然温文没火气,然而观点犀利,处处说中要害。跟季季一样,我是「站在脸书门外,无意芝麻开门」一族。改写托尔斯泰的话,上脸的人理由只有一种(寂寞难耐哪),不上脸的人理由有千百种。季季说不要脸的生活是选择题,而非是非题。能有这样的反省,大概都要历经手写到电脑的世代,岁数有一些了。这个族群曾经迷恋过纸本和书本,对手工业仍然眷恋,对网路仍有警觉。成长于资讯时代的小孩,恐怕很难理解不上脸要如何生活。
小姪女没学会走路,话还说不清呢,就会用手指操控i字头的玩具,小手在ipad上翻页的熟练架势令人咋舌。这些3C世代,他们哪有什么选择题?因此,他们要如何体会蔡珠儿〈我好土〉一文所说,把恶地变成肥土的艰难,并且还能从土性领悟人性?「好土」在广东话里带有落伍,跟不上潮流之意,这时代大家都上脸去了,谁要下土?网上也能种菜不是吗?
然而写作确实需要脚踏实地的生活,逆(潮)流而上的勇气。这是个需要安慰和唿朋引伴,害怕孤独和被遗忘的时代;需要不断有人给赞,活在虚拟的年代。写作者最不怕的应该是孤独和寂寞,也应该要有被遗忘的准备。我不明白天天在网上结党闲聊,随时有人敲老被干扰,要如何静心写作,或者思考?或许有人天赋异秉吧。「不要脸」的坚持是一种生活态度,作为百年散文选的开端,具有逆流而上,不与众合流的宣示意味。应该理直气壮宣示,我很土。
散文确实也来自生活。这句话太宽泛,说了等于没说,然而自有对网路时代的感叹。或许会有那么一天,网路经验会覆盖生活体验,我们可以模拟真实的生活,复制如假包换的人生,以及情感。雷骧〈粪饼〉的农业时代经验;朱天衣〈新天新地〉携猫狗逐野地的乡野垦荒;刘克襄〈湿地的虾猴〉实地考察虾猴生态史,反石化的唿吁;杨泽〈大地震──一个小男孩的见证〉小男生饱受的惊吓,被大地震震坏的童年。总有一天,这些来自人跟生活产生的火花,都将成为历史。那时,我们可能要编的是「年度云端散文选」(多么诗意的书名)。
有些时候我们会特别意识到时间的行走,在生死相交,季节推移的瞬间,在全然孤独又无助的时刻。散文需要向外索,也要向内求。生命经验可遇不可求,然而灵视则必须成长于绝境和孤独,置于死地而后生。宇文正〈声音也会老的〉发现手术只能力挽有形之肉身,抽象的声音或者眼神,是无法回春的。声音一老,人就老了。她曾经拥有一段奇特的经验,一边陪癌末的妈妈,一边在股市当记者,拥有大量自己的时间,每天可以回家弹杨琴唱歌。「极乐世界」时期的孤独状态,让她领悟到声音会老的秘密。吕大明〈生命的衣裳〉写生命的迟暮。生命是褴褛的衣裳,然而只要活着,就必须努力缝缀。散文以西方而古典的意象铺排而成,浪漫而唯美,以诗笔写生之艰难,也写生之坚韧。徐国能〈夕照楼随笔二则〉则在阳光如炽的盛夏写无所不在的死亡。他观察垂死的蜜蜂,感受生之冲击,在死亡身上体会灵魂和肉身的存在。又或者无法安静的躁动春日,在蹉跎时光的遗憾中,捕捉到渺茫而怅惘的思绪。这篇散文安静而忧郁,写法非常徐志摩,写法传统又极为现代,是崭新的「徐」氏风格。
3.
今年的散文选非常特别,几乎无法以主题归类。即便勉强分类,旅行、饮食和怀旧这三大类型也都有了混杂跨界的风貌,跟前几年清晰可辨,单一主题式的写法相去甚远。至少我在编九十四年散文选时,它们各就各位,捞过界的很少。
成英姝〈男人与沙漠〉、余光中〈黄山诧异〉、蒋勋〈萨埵那太子舍身词虎〉、张瀛太〈深山色狼〉以及董成瑜〈梦与夜宿机场〉均可归入旅行文学。余光中〈黄山诧异〉是很典型的游记,山水行旅笔笔分明,旅行是朝「外」看,把个人缩到最小。相较之下,其他四篇向「内」望的比例增加。成英姝〈男人与沙漠〉写新疆沙漠赛车手活在当下的热情,挑战险恶的勇气,却也同时写自己的爱情观。蒋勋〈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只有起始时的「麻线鞋」和结尾跟旅行有关,余则写佛经启示。张瀛太〈深山色狼〉写在中国某市场买威而刚,生勐爆笑,可是我们连这市场的名字都不知道。董成瑜〈梦与夜宿机场〉的书写空间在机场,不像「正宗」的旅行文学。然而机场经验确实是旅行的一部份,这种平凡的题材最难写,必得恆处孤独,心灵异常敏锐,才能透视平凡,才能在夜宿机场时,发现过境大厅竟似非洲大草原,两三百人的打鼾变成两三百只狮子的草原大合唱。
饮食散文亦然。王盛弘〈大风吹〉写童年的零食,同时写故乡的人事,说是饮食散文也行,怀旧散文亦未尝不可。张晓风〈山寨版的齐王盛馔〉则同时兼有饮食和知识散文之趣,从炒鸡脚趾头(鸡跖)开始,上溯古籍,下及唐宋诗,考古兼尝味。饮食散文至少在两三年前是高峰,今年似乎「退流行」了,它变得低调圆熟些,向旅行、忆旧靠拢,或者成为散文的配角。
今年收入了几篇精彩的亲情散文,张让〈好一个女子〉、阿[女乌]〈梦中的父亲〉、廖玉蕙〈我的妈妈嫁儿子〉、吴晟〈不合时宜〉以及吴均尧〈身后〉。其实不太愿意把亲情散文的标签贴在〈好一个女子〉上,那会狭化这篇佳作的视野。此文固然是忆故人记旧事,对母亲这个角色和职责的反思,则是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重点。张让以欧巴马浪漫勇敢的母亲和兇恶高傲的虎妈对比,充满思考的热情,和批判的力道。她认为虎妈是中国文化里的糟粕加上美国式自恋的最坏示范,一针见血,让人喝采。〈好一个女子〉本来是写母亲,却又岔出去谈亲子教育,左右开弓再打坏母亲的示范,赞美自己母亲的不凡。张让以知性散文见长,思考是她的长项,写最亲近的母亲,笔调既近又远,既亲又疏。好一篇散文。
4.
有两文不得不提。一是林青霞〈琼瑶与我〉,一是马任重〈上课睡觉的女人〉。林青霞主演过许多琼瑶的电影,由她挚笔近身写琼瑶和琼瑶的电影,最精彩的电影史笔莫过于此。〈琼瑶与我〉同时写成长和母亲,以及琼瑶的爱情。多条线路均以琼瑶为轴心辐射出去,层层叠叠,却是条理分明。〈上课睡觉的女人〉是个九二一受灾女人的悲伤故事。马任重是社区大学老师,他的课堂有个学生是专门来睡觉的。这女人在九二一地震时失去先生和家人,因此长期失眠。教室让她觉得安稳,让她放松,也只有在教室,她才能入睡。初读这篇散文很震撼,久久无法平息。作者的文字很平淡,然而故事动人,它令我印象深刻。九二一的创伤并没有消失,只是未被持续发掘,或者,被善忘的社会遗忘了。
今年新人的表现亮眼,他们或者初试啼声,或者已经出版过一两本书,得过一些奖,然而均是可期待的散文新笔。这张名单包括言叔夏〈白马走过天亮〉、张耀仁〈让我看看你的床〉、吴宗霖〈脏话练习曲〉、吴亿伟〈鼻音〉、吴妮民〈週间旅行〉、林育靖〈佛像店夫妻〉、吴柳蓓〈陪姪女一段〉、林怡翠〈耳环〉、黄信恩〈热臀记〉、吴鑑轩〈阴毛〉、吴睿哲〈龙蝨的眼睛〉,以及杨富闵〈坏春〉。这批新力军,为散文选增添了向荣的新气息。
年度散文奖得主是周芬伶。近几年来她笔耕最勤,质量俱佳,散文风格迭有变化。她的散文狂热而勇敢,节奏快,善于自剖也剖析他人。她擅长写人生的黑暗,或者心灵的阴暗,然而也会幽世间一默,或者嘲讽自己。无论是《兰花辞》(2010)或《杂种》(2011),都足以获得年度散文奖。今年入选的〈美女与怪物〉是她在《杂种》形塑的怪咖美学,美和怪是一体之两面,美也是生命中最大的创伤。
感谢入选的所有作者,感谢你们给我一年的工作,以及娱乐。
刚拿到《九歌100年散文选》这本书,就感觉沉甸甸的,不只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厚重。一百年的时间跨度,这对于任何一个文化体来说,都是一段漫长而深刻的历史。而九歌出版社能在这个时刻推出这样一本汇集了百年散文精华的选集,其意义非凡。我本身就喜欢阅读散文,因为它最能贴近人的生活,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温度和情感,所以,能有机会一次性领略百年台湾散文的风貌,我感到无比兴奋。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我耳熟能详的名字:余光中、龙应台、林清玄……这些名字本身就代表了台湾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但是,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编选非常全面,不仅包含了大家熟知的老一辈作家,还收录了不少新锐作家,他们的文字充满了活力和新的视角。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既有经典的沉淀,也有时代的创新,展现了台湾散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书中特别让我感到亲切和动容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围绕着“乡土”与“家园”展开。作家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湾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他们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海浪的声音,感受到那些淳朴而真挚的情感。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台湾出生长大的人来说,这些文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的源泉。 而且,这本书也如同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台湾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从早期的艰苦岁月,到后来的经济发展,再到如今的多元社会,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印记。作家们用他们的眼睛,观察着时代的脉搏,记录着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内心的思考和情感的起伏。这使得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对台湾的近现代史有一个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九歌100年散文选》的编选非常独到,我感觉编者在选择和编排上,并非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庞大,而是更注重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想的交流。当我读到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散文,紧接着又是一篇描绘现代都市生活的片段,这种时空的穿梭和情感的对比,会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它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让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作家们在此共聚一堂,分享他们的生命体验。 在我看来,散文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将平凡的生活细节,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本书中就收录了许多这样的篇章,它们可能只是对一顿家常便饭的描绘,一次偶然的邂逅,抑或是对一个寻常物件的细致观察,但通过作家炉火纯青的笔触,却能触及人心灵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生命、对情感、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正是散文独特的魅力。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一些我曾经可能忽略的作家。有的作者,他们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或者他们的思想深度令人惊叹,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这样一本选集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台湾散文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的阅读选择。 从书籍的整体呈现来看,九歌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高品质的出版水准和精美的设计著称。《九歌100年散文选》也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无论是纸张的质感,内页的排版,还是整体的视觉效果,都体现了出版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色彩。 总而言之,这本《九歌100年散文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散文集。它不仅是台湾散文的精华荟萃,更是理解台湾社会发展和人文变迁的一部重要文献。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文学、关心台湾的读者,它将带给你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阅读之旅。
评分拿到《九歌100年散文选》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哇,这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一百年的时光,足以让文字沉淀下无数故事,孕育出风格各异、思想深刻的作品。而九歌出版社能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推出这样一本汇集了百年精华的散文选集,无疑是一项极具分量的文化工程。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多年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散文是最能映照一个时代温度和个人情感的文体,因此,能够一次性饱览百年台湾散文的风貌,我感到非常兴奋。 书页翻开,余光中、龙应台、林清玄等如雷贯耳的名字跃然纸上,这些作家本身就代表着台湾散文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巧妙地平衡了经典与创新,不仅收录了大家熟知的作品,还发掘了不少新锐作家,他们的文字充满了活力和独特的视角。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极为开阔,既有沉淀了历史底蕴的经典,也有承载着时代创新精神的佳作,展现了台湾散文旺盛的生命力。 我特别被打动的是,书中许多篇章都深刻地触及了“乡愁”与“家园”的主题。作家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湾这片土地上独有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致,以及他们对故乡那份难以割舍的眷恋。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听到海浪的低语,感受到那些淳朴而真挚的情感。对于我这个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人来说,这些文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我们共同情感的寄托,是我们文化认同的基石。 同时,这本书也如同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台湾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从日据时期的压抑,到光复初期的动荡,再到戒严时期的沉寂,直至解严后的多元开放,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印记。作家们用他们的眼睛,捕捉着时代的脉搏,记录着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内心的思考和情感的起伏。这使得我们在阅读文学的同时,也能对台湾的近现代史有一个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九歌100年散文选》的编选非常有匠心,我感觉编者在选择和编排上,更注重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想的碰撞,而非简单的数量堆砌。当我读到一篇描绘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文章,紧接着又是一篇描绘和平年代下都市生活的片段,这种时空的穿梭和情感的对比,会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它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让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作家们在此共聚一堂,分享他们的生命体验。 在我看来,散文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将平凡的生活细节,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本书中就收录了许多这样的篇章,它们可能只是对一顿家常便饭的描绘,一次偶然的邂逅,抑或是对一个寻常物件的细致观察,但通过作家炉火纯青的笔触,却能触及人心灵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生命、对情感、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正是散文独特的魅力。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发现一些我曾经可能忽略的作家。有的作者,他们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或者他们的思想深度令人折服,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这样一本选集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台湾散文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的阅读选择。 从书籍的整体呈现来看,九歌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高品质的出版水准和精美的设计著称。《九歌100年散文选》也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无论是纸张的质感,内页的排版,还是整体的视觉效果,都体现了出版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色彩。 总而言之,这本《九歌100年散文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散文集。它不仅是台湾散文的精华荟萃,更是理解台湾社会发展和人文变迁的一部重要文献。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文学、关心台湾的读者,它将带给你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阅读之旅。
评分怀着一丝好奇与期待,我翻开了《九歌100年散文选》。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百年的时光,足以沉淀下无数故事,孕育出风格各异、思想深刻的文字。作为一名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我一直对本土的文学作品有着特别的情感,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反映着我们生活的时代。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收录了那些如雷贯耳的文学大家,比如余光中、龙应台、林清玄等,还发掘了不少我之前可能不太熟悉的,但同样才华横溢的作家。这种“老少咸宜”,兼顾经典与新锐的选编方式,无疑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价值。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文学殿堂,里面既有宏伟的宫殿,也有精致的园林,既有饱经风霜的老者,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特别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很多篇章都深刻地描绘了台湾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情感与生活。无论是对土地的依恋,对亲情的珍视,还是对乡愁的抒发,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作家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他们如何努力地寻找自己的根,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对于我这样的本地读者来说,这些文字就像是心灵的共鸣,勾起了我对自身生活和情感的深深体悟。 同时,这本书也清晰地勾勒出了台湾社会在一百年间所经历的巨大变迁。从日据时期的压抑,到光复初期的动荡,再到戒严时期的沉寂,直至解严后的多元开放,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印记。作家们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社会议题,以及人们的思考和挣扎。这让我对台湾的近代史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理解。 《九歌100年散文选》的编选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将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似乎在文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对话。当我读到一篇描写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文章,紧接着又是一篇描绘和平年代下都市生活的场景,这种对比和联系,会让我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它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沙龙,让不同的声音在此交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我看来,散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最朴实的文字,赋予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这本书中就有许多这样的篇章,它们可能只是对一件生活小事的描绘,对一个日常场景的捕捉,但通过作家细腻的笔触,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生命、对情感、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见微知著”的艺术,正是散文独特的价值所在。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发现一些我曾经可能不太熟悉的作家。有的作者,他们的文字风格独树一帜,或者他们的思想深度令人折服,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这样一本选集存在的意义,它不仅是对过往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让我们看到台湾散文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的阅读选择。 从书籍的整体呈现来看,九歌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高质量的出版水准和精美的设计著称。《九歌100年散文选》也不例外,无论是纸张的质感,内页的排版,还是整体的视觉效果,都体现了出版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色彩。 总而言之,这本《九歌100年散文选》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文学瑰宝。它不仅是台湾散文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部浓缩的台湾社会文化史,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文学、关心台湾的读者,相信它会带给你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阅读体验,让你在文字的海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感动与启迪。
评分拿到《九歌100年散文选》这本书,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个大工程,也是个极有意义的工程。一百年的散文,这跨度可不小,想想看,从日治时期末期的压抑,到光复初期的喜悦与混乱,再到戒严时期的沉默与反思,直到解严后的多元开放,最后是新世纪的全球化与在地性的交织,这中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孕育了多少故事与情感。而九歌出版社能如此有魄力地将这一切浓缩在一本书里,实在令人钦佩。 当我翻开书页,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便一一映入眼帘:余光中、琦君、林语堂(如果他也算的话,虽然他的散文更偏向中国古典范畴,但他在台湾的文学影响也不容忽视)、龙应台、林清玄……这些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一种风格,代表着一种情感。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在于那些我或许不那么熟悉,但同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们。选集巧妙地平衡了大家熟知与新锐的作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野。 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很多篇章都深深地触及了“家”与“根”的主题。无论是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眷恋,对故乡景物的追忆,还是对家族历史的梳理,都流露出一种深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落地生根”的情感。在那些文字里,我看到了作家们如何在这种土地上辛勤耕耘,如何将个人的命运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对于我这样的本地读者来说,读到这些,就像是在读自己的故事,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而且,这本书也清晰地展现了台湾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迁。我能从中读到关于都市化的进程,关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关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重塑,以及关于身份认同的迷惘与确立。作家们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记录下了那些细微却重要的社会变化。有些篇章带着批判的色彩,有些则充满了温情的抚慰,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台湾社会发展的重要文本。 这本选集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我感觉编者在选择和编排时,更注重的是文本之间的对话和连接。当我读到一篇描写乡间景色的文章,紧接着又是一篇关于都市生活的描写,这种对比和呼应,会让我对台湾的地域差异和人文变迁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它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座谈会,不同的声音在此交织,激荡出思想的火花。 在我看来,很多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生活中最平凡的片段,升华为一种动人的力量。这本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篇章,它们可能只是对一顿家常便饭的描绘,对一次偶然相遇的记录,抑或是对一个寻常物件的细致描写,但通过作家精湛的笔触,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生命、对情感的深刻思考。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写作方式,正是散文艺术的精髓。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一些我曾经可能忽略的作家。有的作者,他们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或者他们的思想深度令人惊叹,让我耳目一新。这正是这样一本选集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对过往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台湾散文创作的无限可能。 从书籍的整体呈现来看,九歌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严谨的出版态度和精致的设计著称。《九歌100年散文选》也不例外,无论是纸张的选择、印刷的质量,还是内页的排版,都体现了出版的专业水准,让阅读体验更加愉悦。 总的来说,这本《九歌100年散文选》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台湾文学史,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也是一份献给所有热爱文学、热爱台湾的读者的厚礼。它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生活的热爱更加浓烈。
评分刚拿到《九歌100年散文选》这本厚重的书,我内心是既感到兴奋又有些许的敬畏。一百年的时间跨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到如今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代,中间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思潮的涌动与碰撞。而九歌出版社能如此有魄力地将这一切浓缩在一本书里,实在令人钦佩。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文学的读者,书中的很多名字我并不陌生。余光中先生那充满力量与智慧的文字,琦君女士那温婉而深刻的笔触,龙应台女士那犀利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林清玄先生那带着禅意的哲思……他们都曾深深地影响过我。但是,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中还收录了不少我此前未曾深入了解过的作家,他们的文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填补了我认知上的空白,也让我看到了台湾散文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那些关于“漂泊”与“归属”的深刻探讨。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视角,书写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对故乡的追忆,以及对身份认同的不断追寻。有些文章带着浓厚的乡愁,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遥远故土的思念;有些文章则表达了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厚眷恋,将此地视为自己生命最终的归宿。这些情感的流露,真实而动人,让我这个在台湾生活的人,也能感同身受,甚至勾起了自己对“家”的概念的深层思考。 而且,这本书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台湾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从早期的农业社会到如今的科技发达,从传统的价值观到现代的多元文化,这些变迁都巧妙地融入在作家们的文字之中。我能读到对都市生活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人际关系的描绘,以及对时代潮流的感悟。这些文字,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台湾现代史的生动注脚。 《九歌100年散文选》的编选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有着精心的构思。我感觉编者在选择和编排时,更注重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想的碰撞。当我读到一篇描写乡间景色的文章,紧接着又是一篇关于都市生活的描写,这种对比和呼应,会让我对台湾的地域差异和人文变迁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它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座谈会,不同的声音在此交织,激荡出思想的火花。 在我看来,很多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生活中最平凡的片段,升华为一种动人的力量。这本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篇章,它们可能只是对一顿家常便饭的描绘,对一次偶然相遇的记录,抑或是对一个寻常物件的细致描写,但通过作家精湛的笔触,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生命、对情感的深刻思考。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写作方式,正是散文艺术的精髓。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一些我曾经可能不太熟悉的作家。有的作者,他们的文字风格非常鲜明,或者他们的思想深度令人惊叹,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这样一本选集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对过往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台湾散文创作的无限可能。 从书籍的整体呈现来看,九歌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严谨的出版态度和精致的设计著称。《九歌100年散文选》也不例外,无论是纸张的选择、印刷的质量,还是内页的排版,都体现了出版的专业水准,让阅读体验更加愉悦。 总而言之,这本《九歌100年散文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散文集。它不仅是台湾散文的精华荟萃,更是理解台湾社会发展和人文变迁的一部重要文献。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文学、关心台湾的读者,它将带给你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阅读之旅。
评分拿到《九歌100年散文选》这本厚重的书,我内心是既感到兴奋又有些许的敬畏。一百年的时间跨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到如今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代,中间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思潮的涌动与碰撞。而九歌出版社能够汇集如此多的精彩篇章,编织成这样一本散文的史诗,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文学的读者,书中的很多名字我并不陌生。余光中先生那充满力量与智慧的文字,琦君女士那温婉而深刻的笔触,龙应台女士那犀利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林清玄先生那带着禅意的哲思……他们都曾深深地影响过我。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中还收录了不少我此前未曾深入了解过的作家,他们的文字如同璀璨的星辰,填补了我认知上的空白,也让我看到了台湾散文创作的广度和深度。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其中那些关于“漂泊”与“归属”的深刻探讨。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视角,书写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对故乡的追忆,以及对身份认同的不断追寻。有些文章带着浓厚的乡愁,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遥远故土的思念;有些文章则表达了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厚眷恋,将此地视为自己生命最终的归宿。这些情感的流露,真实而动人,让我这个在台湾生活的人,也能感同身受,甚至勾起了自己对“家”的概念的深层思考。 而且,这本书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台湾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从早期的农业社会到如今的科技发达,从传统的价值观到现代的多元文化,这些变迁都巧妙地融入在作家们的文字之中。我能读到对都市生活的观察,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人际关系的描绘,以及对时代潮流的感悟。这些文字,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台湾现代史的生动注脚。 《九歌100年散文选》的编选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有着精心的构思。我感觉编者在挑选和编排时,更注重的是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想的碰撞。当我读到一篇充满怀旧气息的文章,紧接着又是一篇描绘当下生活的现实之作,这种时空的跳跃和情感的对比,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的思绪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在我看来,散文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能够将生活中最平凡的细节,升华为一种深刻的哲理。这本书中就收录了许多这样的篇章,它们可能只是对一段童年记忆的追溯,对一幅街景的描绘,抑或是对一个简单动作的体悟,但通过作家炉火纯青的笔触,却能触及人心灵最深处,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正是散文的精妙所在。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一些我曾经可能不太熟悉的作家。有的作者,他们的文字风格非常鲜明,或者他们的思想深度令人惊叹,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这样一本选集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让我们看到台湾散文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从书籍的整体设计来看,九歌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精美的装帧和考究的选材闻名。《九歌100年散文选》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内页的排版,都体现了出版的专业水准,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 总而言之,这本《九歌100年散文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散文集。它不仅是台湾散文的精华荟萃,更是理解台湾社会发展和人文变迁的一部重要文献。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文学、关心台湾的读者,它将带给你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阅读之旅。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九歌100年散文选》这本书时,就觉得它意义非凡。一百年的时光,这是一段多么漫长而又充满故事的历史啊!九歌出版社能在这个时刻,推出这样一本汇集了百年精华的散文选集,实在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我个人一直以来都特别钟爱散文,觉得它就像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虽然没有情节的起伏,但字里行间却能透露出人生的百般滋味。作为在台湾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人,我始终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学作品有着特别的情感,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也反映着我们所处的时代。 翻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许多我熟悉的文学巨匠的名字,如余光中、龙应台、林清玄等等,这些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台湾散文史上的重要篇章。但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编选非常全面,它不仅罗列了许多经典之作,还挖掘了不少新晋作家,他们的文字风格和思考角度都非常独特,为整本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盛宴,既有沉淀了岁月痕迹的经典,也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锐,他们的声音在此交汇,共同谱写着台湾散文的华丽乐章。 书中那些关于“乡愁”和“家园”的篇章,尤其让我感动。作家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湾这片土地上独有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他们对故乡那份难以割舍的眷恋。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海浪的呢喃,感受到那些淳朴而真挚的情感。对于我这个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的人来说,这些文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们文化认同的基石。 同时,这本书也如同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台湾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从日据时期的压抑,到光复初期的动荡,再到戒严时期的沉寂,直至解严后的多元开放,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印记。作家们用他们的眼睛,捕捉着时代的脉搏,记录着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内心的思考和情感的起伏。这使得我们在阅读文学的同时,也能对台湾的近现代史有一个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九歌100年散文选》的编选非常有匠心,我感觉编者在选择和编排上,更注重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想的交流,而非简单的数量堆砌。当我读到一篇描绘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文章,紧接着又是一篇描绘和平年代下都市生活的片段,这种时空的穿梭和情感的对比,会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它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让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作家们在此共聚一堂,分享他们的生命体验。 在我看来,散文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将平凡的生活细节,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本书中就收录了许多这样的篇章,它们可能只是对一顿家常便饭的描绘,一次偶然的邂逅,抑或是对一个寻常物件的细致观察,但通过作家炉火纯青的笔触,却能触及人心灵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生命、对情感、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正是散文独特的魅力。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发现一些我曾经可能忽略的作家。有的作者,他们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或者他们的思想深度令人折服,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这样一本选集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台湾散文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的阅读选择。 从书籍的整体呈现来看,九歌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高品质的出版水准和精美的设计著称。《九歌100年散文选》也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无论是纸张的质感,内页的排版,还是整体的视觉效果,都体现了出版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色彩。 总而言之,这本《九歌100年散文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散文集。它不仅是台湾散文的精华荟萃,更是理解台湾社会发展和人文变迁的一部重要文献。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文学、关心台湾的读者,它将带给你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阅读之旅。
评分拿到《九歌100年散文选》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哇,这是要‘大干一场’的节奏啊!”一百年的散文,这跨度,想想都觉得内容会非常丰富,也会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一直都觉得散文是一种最能体现一个人性情和时代风貌的文体,因为它不像诗歌那么凝练,也不像小说那样有强烈的虚构性,它更像是生活中最真实的碎片,却能折射出人生的百态。作为在台湾生活了这么多年的人,我一直对本土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反映着我们生活的时代。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熟悉的名字,如余光中、龙应台、林清玄等,他们都是我心中的文学巨匠。但是,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编选非常全面,它不仅仅罗列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还挖掘了不少新晋作家,他们的文字风格和视角都非常独特,为整本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盛会,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也有充满朝气的新生代,他们的声音在此交织,共同讲述着台湾散文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乡愁”和“家园”的篇章。在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作家们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对故乡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命根源的追寻。这些情感的流露,真实而动人,让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也能感同身受,甚至勾起了自己对童年回忆和家族历史的深深体悟。它们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连接我们与这片土地情感的纽带。 同时,这本书也如同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台湾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从日据时期的压抑,到光复初期的动荡,再到戒严时期的沉寂,直至解严后的多元开放,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印记。作家们用他们的笔触,捕捉着时代的脉搏,记录着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内心的思考和情感的起伏。这使得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对台湾的近现代史有一个更深刻、更具象的理解。 《九歌100年散文选》的编选非常独到,我感觉编者在选择和编排上,并非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庞大,而是更注重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想的交流。当我读到一篇描写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文章,紧接着又是一篇描绘和平年代下都市生活的片段,这种时空的穿梭和情感的对比,会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它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让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作家们在此共聚一堂,分享他们的生命体验。 在我看来,散文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将平凡的生活细节,升华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本书中就收录了许多这样的篇章,它们可能只是对一顿家常便饭的描绘,一次偶然的邂逅,抑或是对一个寻常物件的细致观察,但通过作家炉火纯青的笔触,却能触及人心灵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生命、对情感、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正是散文独特的魅力。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发现一些我曾经可能忽略的作家。有的作者,他们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或者他们的思想深度令人折服,让我眼前一亮。这正是这样一本选集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让我们看到台湾散文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的阅读选择。 从书籍的整体呈现来看,九歌出版社一直以来都以其高品质的出版水准和精美的设计著称。《九歌100年散文选》也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无论是纸张的质感,内页的排版,还是整体的视觉效果,都体现了出版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色彩。 总而言之,这本《九歌100年散文选》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散文集。它不仅是台湾散文的精华荟萃,更是理解台湾社会发展和人文变迁的一部重要文献。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文学、关心台湾的读者,它将带给你一次深刻而难忘的阅读之旅。
评分拿到《九歌100年散文选》这本书,我真的是又惊又喜,惊喜于九歌出版社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姑且称之为“百年”吧,虽然具体是哪百年还需要再查证一下,但感觉上就是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能推出这样一本厚实的散文集,里面收录了从建国初期至今,跨越整整一个世纪的台湾散文精华。我个人一直对散文情有独钟,觉得它是一种最贴近人心、最能映照时代风貌的文体,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像诗歌那样追求意境的凝练,散文就是那种娓娓道来的,像老朋友聊天一样,却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打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我非常熟悉的名字,像是余光中、龙应台、林清玄、几米(他虽然以绘本闻名,但他的文字也充满了散文的韵味,很多作品都有散文集性质的表达),还有一些我读过他们的单篇作品,但一直没能系统了解的作家。这份选集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它仿佛是一部浓缩的台湾散文史,从早期开垦时期的朴实文字,到戒严时期带着压抑和隐喻的思考,再到解严后的百花齐放,以及新世纪以来更具实验性和多元化的表达,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影子。 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几篇关于乡愁和故土的散文。在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作家们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身份认同的不断探索。这种情感的流露,不是那种煽情的呼喊,而是融入在字里行间的细微之处,通过对日常景物的描写,对风俗人情的描绘,对个人过往经历的回溯,一点点渗透出来,让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也感同身受,甚至勾起了自己对童年回忆的丝丝缕缕。 还有一些篇目则展现了台湾社会变迁的缩影。我读到关于都市发展的快速、关于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关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重塑,这些都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所面临的真实写照。作家们用他们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些时代的痕迹,有的带着批判的锋芒,有的则充满了温情的关怀。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走过的路,也让我们开始思考未来的方向。 这本选集的编排也很有意思,虽然我还没仔细研究它的编排逻辑,但就我粗略翻阅的感觉,它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而是将一些主题相近、风格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这样读起来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连贯性,仿佛在同一个篇章里,不同的声音在进行对话。而且,它收录的作家年龄层跨度很大,既有大家熟知的老一辈作家,也有不少新生代的作者,这让整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也展现了台湾散文的生命力和传承性。 我最欣赏的,是那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的文字。有些文章,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论证,就是写一些生活中的琐事,一件衣服,一顿饭,一次偶然的相遇,却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性的洞察,以及一种淡淡的哲学思考。读这样的文章,就像在品一杯清茶,初尝无味,细品之下,甘醇悠长,回味无穷。它让我们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故事,而那些细微之处,往往蕴藏着最深刻的意义。 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一些曾经被我忽略的作家。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台湾散文很熟悉,但这次的阅读,让我发现了很多新的惊喜。有几位作者,他们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或者说,他们的视角非常新颖,让我耳目一新。他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这个世界,去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为我打开了另一扇认识台湾散文的大门。这正是这样一本选集存在的意义,它不仅是回顾,更是发现。 读《九歌100年散文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听到不同年代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时代的思考、对自我的追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充实和有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情感的连接,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书的装帧设计来看,也体现了九歌出版社一贯的用心。简洁而富有质感的设计,让人在翻阅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宁静和雅致。书中的纸张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些细节上的考量,都进一步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盛宴,也是一场视觉和触觉的享受。 总而言之,这本《九歌100年散文选》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散文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台湾散文发展脉络的绝佳机会,也让我们有机会与那些触动过无数读者的文字再次相遇。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散文、对台湾文学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一定会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迪。
评分一口气读完《九歌100年散文选》,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横跨百年的精神之旅,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复。作为一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读者,我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气息有着深厚的情感,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浓缩的台湾散文史诗,用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近百年来台湾社会变迁的种种面貌,以及在这变迁之中,无数个体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我特别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老一辈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和智慧。读他们的散文,就像是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促膝而谈,听他们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那些关于土地、关于亲情、关于乡愁的篇章,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深情,仿佛能从字缝里溢出一种温润的光芒,直抵人心最深处。我能从中看到前辈们在艰苦岁月中如何坚韧地生活,如何热爱这片土地,如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随着页码的翻动,我也看到了台湾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阵痛与蜕变。有些作品,带着时代的烙印,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隐忍的思考,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这些文字,并非直白的控诉,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遭遇和内心挣扎巧妙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体悟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和困境。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无数人努力与牺牲换来的。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也收录了不少新生代作家,他们的文字风格更加多样,表达方式也更加大胆和前卫。他们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去探讨人性,去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这些年轻的声音,为台湾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我看到了他们对都市生活的敏锐捕捉,对科技发展的思考,对个体存在的探索,以及对社会议题的关注。这让我对台湾散文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九歌100年散文选》的编选非常用心,它并非简单地将作家按时间顺序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主题、风格、情感相近的作品穿插其中,形成一种奇妙的对话感。当我读到某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散文,紧接着又是一篇描绘童年场景的现代散文,我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穿越,看到不同年代的孩子们在相似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快乐和烦恼。这种编排方式,让整本书读起来 not only 丰富,更有一种层次感和思想的碰撞。 我尤其欣赏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篇章。有些作家,他们擅长从日常的点滴小事中捕捉人生的哲理,或者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物品,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读他们的文章,就如同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醇厚与绵长,让人的内心充满一种宁静的力量。这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悟,正是散文独特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对台湾散文的认知。有些我曾认为很熟悉的作家,通过这本选集,我发现了他们作品中我之前未曾留意到的侧面;而有些我不太熟悉的作家,则通过这本选集,让我领略到了他们独特的文采和思想深度。这让我明白,文学的海洋是如此广阔,总有新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 从纸张的触感到排版的精美,再到封面的设计,都能感受到九歌出版社在出版上的匠心独运。每一本书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而《九歌100年散文选》则更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张和油墨的集合,它里面跳动着的是无数颗鲜活的心灵,记录着的是一段段不容忽视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我看到了她的过去,感受了她的现在,也隐约窥见了她的未来。这种基于文字的连接,比任何冰冷的史实都更加触动人心,也更加能够唤起我们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而言之,《九歌100年散文选》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台湾散文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浓缩的台湾社会文化史。我诚挚地向所有热爱文学、关心台湾的读者推荐这本书,相信它会带给你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让你在文字的海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