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幻灭王国:黄昏星在神州诗社的岁月

乌托邦幻灭王国:黄昏星在神州诗社的岁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约略在四十年前或更早,美罗中华中学的一些班上,有一群学生努力在课余办壁报,编期刊,写文章。办壁报,编期刊,写文章,原本稀松平常,但姻缘巧合之下,文学活动开始穿梭于山城,慢慢翻掘和延伸到全马各地,复又萌长于台湾宝岛的沃土。

  这些文学活动如诗歌的清脆悦耳,散文的幽谷情歌以及小说的章回余韵,日夜在不同场景出现,引来了同好者的赴约,星空下、山水间,聚会时感到温暖,散席后行影孤单。过了一些时日,当中有些人处处展露才情,也有些人却因理念相脖而跌宕失落,更有风光跋扈于现世,或隐居于都会乡土者,交错渡过其斤斤计算或与世无争的生活。

  现在,班上的这些青少年华,好像瞬间全都步入不惑之年,一晃,岁月无须交待,也无从细说,光阴的美目如何涂改他们精致的一生,甚或是寥落的一世,都交由历史的列车辗过,当有斑斑痕迹可以追溯。

  这就是作者想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的此刻,最想叙述的重要话题,书写的故事从美罗开始翻山越岭,转程到了台北后流连忘返,最后是过客般又回到大马雪兰莪州首府,那陪伴作者虚渡廿多载的莎阿兰胡姬花城,生根后始终要作个了结。

作者简介

李宗舜

  原名李钟顺,易名李宗顺,早期另有笔名黄昏星及孤鸿。祖籍中国广东省揭西,1954年9月7日生于霹雳州美罗瓜拉美金新村。1967年与温瑞安、周清啸、廖雁平等创立绿洲社,1972年参加天狼星诗社。 1974年赴台,肄业于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与温瑞安、方娥真、周清啸、廖雁平、殷建波及一班同好共同创立神州诗社,任副社长。尔后负责神州出版社发行部,担任青年中国杂志社社长。曾担任绿洲期刊、天狼星诗刊、神州诗刊、青年中国杂志,代理员文摘等刊物主编及跨世纪季刊总编辑,现任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行政主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1 神州诗社:乌托邦除魅兼序李宗舜的散文集∕温任平

第一辑:下午的故事(1974-1975)
39 下午
43 故事
51 离情
53 夜归人
55 前程
57 无限想念
60 相去千里的风云

第二辑:人生在世(1976-1977)
67 在沙滩上
71 美丽有山水
74 歌断人往
76 上山
78 一笔带过
81 远行
84 相依为命
87 人生在世
89 相识燕归来
93 搬家
97 等车回家
99 海誓
101 看日出
105 落脚处

第三辑:两岸灯火(1977-1978)
111 两岸灯火
116 雪从山中来
119 过新年
122 跨出这一步

第四辑:守约(1989-2005)
129 多想跨出去
132 德士上完成的两首诗------两种心情的抒怀
134 在历史的掌声中
136 闹事相知
139 那年我们在台北
144 守约.悼念周清啸

第五辑:乌托邦幻灭王国(2010-2011)
153 因为,没有遗憾
163 乌托邦幻灭王国.记十年写作现场
186 风的记忆
190 笨珍海岸在哪里?
193 跋:宗舜福缘∕陈正毅

197 附录一:遥远的鼓声------回首狂妄神州∕陈素芳
209 附录二:一九七○年代台湾神州诗社及其诗人活动记录------与诗人黄昏星(李宗舜)对谈∕解昆桦
221 历史的列车------散文集「乌托邦幻灭王国」后记∕李宗舜

图书序言

神州诗社:乌托邦除魅兼序李宗舜的散文集

  星星们从一所遥远的旅馆中醒来了
  一切会痛苦的都醒来了

---多多

  (一)

  李宗舜,也即是天狼星时期的黄昏星,力邀我为他的散文集《乌托邦幻灭王国》写序,由于天狼星诗社与神州诗社当年的纠葛,我可能是最适当、也是最不适当的写序人。我在电话里提醒宗舜我的处境,他说集子的三十多篇文章已修改了八次,所有过激的情绪语全删了。我建议他筛选出精品,才传给我看,「宜乎少些神州的老调,多些生活、生命的感悟之作」。宗舜的回讯读得出来他的无奈与心虚:「我在七十年代写的散文只能称为习作,天狼星和神州是我七十年代生活的主要内容」。

  他的回讯使我感到为难。坦率的说,习作应该交给华文老师批改,不宜付梓。这话只差没说出口,另一个念头在我脑中闪过:作者通常都不是自身作品的最佳评鉴者,他可能写了一些连他自己也不太懂、难以估量的东西,我于是发了另一则短讯给宗舜,建议他把稿传过来给我看看,「让文本自己说话」。我听说台湾《文讯》二九四期(二○一○年四月号)特辟神州诗社专题,内刊长短文章九篇,就发生于一九八○年九月廿六日台北警总人员突然带走温瑞安、方娥真、李宗舜、廖雁平四人的事件发表感想。李、廖两人受盘询廿四个小时后释放,温方则入狱四个月后以「为共匪宣传」的罪名递解出境。这宗发生于三十年前的奇案,由温方李廖与当年的神州社员和奔走营救的文学界长辈各抒己见,文献宝贵,我也请宗舜寄来一份让我细阅。

  (四)

  乌托邦是海市蜃楼,三十五年后的今天还不彻底「除魅」(disenchanted),谬种流佈,病毒会继续散播。五百年前的摩尔与拉伯莱相信人类文明具备向善的本能,是「想当然尔」的冀望。杨朱讲性恶,佛家讲贪嗔痴慢疑,早已洞悉人类的心灵黑暗。二十世纪人类建构的乌托邦一个比一个大,二战日本提出的「东亚共荣圈」,冷战期铁幕与竹幕均异口同声力倡的「无产阶级专政」,美国自许为「世界警察」,只是荦荦大者。扩张势力,合法化侵略,以公义行不仁不义的这些超级乌托邦,伤害(杀害)的人以亿万计。毛泽东所谓「六亿神州俱尧舜」,其实是「六亿神州俱刍狗」。右翼乌托邦是「以超真抢救真实」(to rescue the real with the hyper-real)左翼是「以虚拟拯救真实」(to rescue the real with the imaginary),魑魅魍魉,焉可不除?今日工商文教的乌托邦,以各种掩人耳目的姿态出现,体积远比政治乌托邦小许多,为害社会各阶层可十分广泛,它们政治立场不左不右,反而更便于左右开弓,超真与虚拟并用。威尔斯在其着作《现代乌托邦》里直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空洞……没有具有个性的个人,而只有一致化的成员。」成员对大哥只有「不问情由的服从」(unquestioning obedience)。内心有疑惑,震慑于领袖的威权,不敢抗争,明知错了还是将错就错下去。

  武侠小说的情节与武侠小说家的生活沆瀣一气,情况之诡谲离奇,情节之曲折惊怖,因为毫无前例作为参考,更令人震悚。金庸的武侠人物忠奸莫辨,行事匪夷所思,作为香港明报主笔,查先生的社论于现实时事的真与幻看得真切;倪匡言行偶尔滑稽突梯,但他也没把现实生活搓捏成武侠的浆煳。三十多年之后,方娥真于《文讯》的神州专辑的一篇文章中两度提及「温瑞安魔鬼的一面」,不作申论,我难免这样想:如果神州时期她愿意用一语提醒大家,则不致于有那么多年轻人刚刚有点理想并仰望偶像,即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摧毁,对一切失望抑且乎绝了望。一九七五年殷乘风投奔老大,发觉神州提倡读书不重要,搞活动才是做大事,而他于备考的紧急关头,社员于门外鼓躁、甚至敲门要他放下书本积极参与社务(九十年代中他来见我,追述往事,不胜唏嘘),一九七九年殷同学终于退社,那是发生于一九八○年的九二六事件大约一年前的事。神差鬼使,让殷乘风躲过了向情治单位诬陷神州的嫌疑。至于因为夹在功课与社务之间分身乏术、三进三出神州的周清啸就没那么幸运了。清啸已故,于他的怀疑、怀恨宜乎以怀念代之,让逝者安息。

  在此要一提的是,魔鬼撒旦,还未「走火入魔」之前原本是天使,是天地灵气所聚,英艳动人,丰神湛然,头上还绕着流金泛银的光环。谁知坚土竟是流沙,可歌可泣之种种,一返顾间竟成了可笑可悯。杨牧的〈完整的手艺〉,以诗人独特的直觉点出天使的特征:「虚幻的全部交给我∕现实的你留着」,把两个主词对调:「现实的全部交给我∕虚幻的你留着」,魔鬼即粉墨登场。鲁迅尝谓创造社成员是「才子加流氓」,神州诗社的问题是人与魔的错位,令人难堪的是三十多年后,在《文讯》的特辑当事人的文章里,我看到的是对昔日社友的各种揣测(谁对不起谁?谁可能是向官方告发、「出卖」兄弟的叛徒?),而不是谦卑的自责与深切的反省。太多的witch-hunting,太少的soul- searching。年近六十的人,还重复二十多岁的江湖混混12口吻为自己护短、辩说,令我惊讶悲哀,难以置信。人肯定会成长,可不保证会长进。李宗舜在散文集的最后一篇沉痛地问:「大伙儿在阿里山结义相知相惜,奇缘结社,多的是肝胆相照之士,最后为何除了她自身之外,其他的都是叛徒?」宗舜有没有读过下列的历史故事?史达林有一天抚镜自照,悲哀地说:「十月革命的同志,现在只剩下我吧了。」

  李宗舜这些年对神州感情的付出,构成了他心中无以自释的情结,神话破灭、偶像是假的,社员之间的情谊是真的。反刍往昔,他难以相信过去的辉煌竟是充斥着高潮与反高潮的野史稗官。出国深造、失学、失业、穷病、困顿、颠沛、流离,对宗舜是混沌迷惘的遭遇。七十年代中下叶,因国土分裂而弥漫台湾社会的民族危机感,神州诗社恰逢此历史际遇,得享殊荣盛誉,获得蒋经国亲自接见,集团成员三百余人,身为集团第二号人物的李宗舜,他的老二哲学(或没有哲学)是前面挂个「忠」后面吊个「勇」字,以义开道,冲锋陷阵,由于不够阴鸷机敏,虽立功无数,但分得的权力红利不多,与他的二当家身份简直不成比例,许多时候他扮演的还是个「只眼开只眼闭」相当困难的缓冲角色。宗舜的戆直使他没去多想权势的问题,他不读《资治通鉴》,不熟谙傅科(M. Faucault)所言「历史上各种精密的权力仪式」(meticulous rituals of power),他耽于当下的happy hours,捕捉每次聚会带点不安的兴奋喜悦,由于每篇散文均写成于诗社活动之后,他拼凑的其实是记忆的碎片,往事并不如烟,而是弥漫着雾样的哀愁。每篇散文都似乎是他的诗作底后设篇,包括追念叶明、清啸的悼亡篇章,都有一种要把时间留住、把眼前的欢乐美好无限延续的慾望,那就成为作者的独特风格。

温任平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