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专案计画补助跨领域教材
-唯一使用Visual Fortran之计算物理教材
-全书十章共25个f90程式及25个应用程式
-所有应用程式均可立即于Windows下执行
-随书附赠程式光碟
-支援网站spy.pccu.edu.tw/comphy
本书的特点有三
一、使用Visual Fortran程式语言
在计算物理课程使用Fortran者甚多,但使用Visual Fortran则极少,它可以兼顾使用者对于高效能运算与即时绘图之需求。
二、Visual Fortran之二维、三维绘图、动画、影像及音效之处理
绘图、动画、影像及音效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主题,本教材可协助学生自行创作图形、动画及音效,提升学习兴趣及效果。
三、PVM与MPI平行运算系统之详尽介绍
PVM与MPI平行运算系统大部分使用Unix或Linux系统,本教材介绍Windows版本,让使用者很容易即可利用电脑实验室汰换的电脑,自行架设及使用平行运算系统。
作者简介
黄信健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物理系博士,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物理系。
前言
第一部 程式语言与编译器
第一章 Compaq Visual Fortran简介
1.1 Fortran77、Fortran90与Compaq Visual Fortran
1.2 Compaq Visual Fortran的视窗介面
1.3 档案的开启与读写(open, read and write)
1.4 使用常用副程式及程式库(subroutine and library)
第二章 使用Compaq Visual Fortran 绘图
2.1 Visual Fortran的科学绘图模组scigraph
2.2 使用Compaq Visual Fortran直接绘图
2.3 以Visual Fortran绘出3D互动立体图
第三章 进阶绘图: 影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
与旅行销售员问题(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
3.1 简介
3.2 Visual Fortran影像处理系统
3.3 image03.f90
3.4 旅行销售员问题
3.5 tsp03.f90
第二部 计算物理:电磁学、力学、非线性与最佳化问题
第四章 静电位的解析解与数值解
4.1 简介
4.2 Laplace's Equation的解析解与数值解
4.3 三个范例之解析解与数值解
4.4 3Dplot24.f90
第五章 力学与电路系统中的线性与非线性振盪
5.1 简介
5.2 解运动方程式
5.3 X-t, V-t图与X-V相空间
5.4 佛科摆与卡皮查摆
5.5 Oscillator57.f90
第六章 Lorenz system的模拟、电路实验与多媒体呈现
6.1 简介
6.2 Lorenz system的2D与3D图
6.3 混沌音乐(Chaos Music)
6.4 Chua Circuit
6.5 Lorenz06.f90
6.6 beep06.f90
6.7 bell06.f90
第七章 多体系之间的竞争问题
7.1 简介
7.2 Volterra-Lotka 竞争方程组
7.3 中欧狐狸狂犬病的流行病模型
7.4 Rapoport的军火竞赛模型
7.5 化学振盪反应
第三部 PVM与MPI平行运算系统
第八章 PVM平行运算系统之架设与测试
8.1 简介
8.2 软硬体需求
8.3 系统架设
8.4 平行运算原理与架构
8.5 测试实例
8.6 psdot08.f
8.7 circle08.f
8.8 laplacePVM08.f
第九章 MPI平行运算系统I:系统架设与测试
9.1 简介
9.2 MPI系统之架设与测试
9.3 hello09.f90
9.4 pi09.f
9.5 LaplaceMPI09.f
第十章 MPI平行运算系统II:波动与热传
10.1 简介
10.2 波方程式
10.3 wave10.f90
10.4 热传导方程式
10.5 heat101.f90
10.6 heat102.f90
10.7 以MPI解波方程式
10.8 waveMPI10.f90
10.9 以MPI解热传导方程式
10.10 heatMPI10.f90
参考文献
本书是中国文化大学执行教育部99-100年大学跨学门科学人才培育衔接计画的成果,在因缘际会之下,我担任本校总计画主持人、有幸与物理系程思诚教授、吴慧敏教授、电机系李克怡主任、化材系陈景祥院长、吴志明教授及纺织工程学系王权泉教授合作,共同推动五个分项计画,包括99A1物理–计算、材料、天文与光电专题研究人才培育计划、99-B 1-1奈米碳管应用于生物感测器、99-B 1-2重组蛋白质表现、纯化与应用、100-B1-1奈米碳管应用于提升奈米复合材料机械性质及100-B1-2奈米碳管应用于抗电磁波纤维膜之制作。两年期间,不仅各计画推动顺利、成果丰硕,也大幅提升我们跨系及跨院的合作,其中尤以99A1物理–计算、材料、天文与光电专题研究人才培育计划更促成了本书的诞生。
99A1是文化大学物理系近年来推动专题导向之师徒制小组学习的成果体现,我们透过书报讨论及专题研究课程引导学生逐步由专题演讲、文献研读、小组研讨、继而分组实验演习、进度追踪分享、期中期末报告、最后举行壁报论文比赛发表成果。这套作法实施几年来,收效甚宏,也颇获肯定,因而在2010年获得教育部计划补助,并完成六份教材,包括我的专题讨论计算物理A组教材、邹忠毅教授的专题讨论计算物理B组教材、王建亚教授的专题讨论应用光学组-全像光学元件、3D图与变图、江丕智教授的专题讨论天文物理组-椭圆运动中的二体问题、吴慧敏教授的专题讨论奈米材料组教材及蒋幼龄教授的专题讨论物理数学组教材。本书即脱胎自专题讨论计算物理A组教材。
以内容而言,本书包含我过去十四年以来,教授数值分析、计算物理、非线性物理及平行运算与影像处理等课程的教材与讲义,其中数值分析主要採用Ward Cheney and David Kincaid的Numerical Mathematics and Computing, 4th- 6th Edition,计算物理主要採用Rubin H. Landau & Manuel J. Paez的Computational Physics, problem solving with computers,非线性物理主要採用Richard H. Enns and George C. McGuire的Nonlinear Physics with Maple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2nd Ed.、平行运算与影像处理主要採用Al Geist及Adam Beguelin等的PVM: Parallel Virtual Machine–A Users' Guide and Tutorial for Networked Parallel Computing及Ioannis Pitas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此外,在专题讨论(一)、(二)、 (三)中,计算物理组成员叶晓祥、周惠萱、张茗婷及叶晋瑜的专题,包括静电位的数值解与解析解、力学与电路系统中的线性与非线性振盪、PVM平行运算系统之架设与测试,Sequential and parallel solutions with PVM and MPI of the Electrostatic Laplace Equation、Lorentz system的模拟、实验与多媒体呈现及Polynomial Basins of Attraction等,也构成本书的骨干。
本书分为三部分共计十章,希望以由浅入深、由基本到应用、由基础到跨领域的方式,逐步介绍计算物理;第一部”程式语言与编译器”,包括第一章 ”Compaq Visual Fortran简介”、第二章 ”使用Compaq Visual Fortran 绘图”,及第三章 ”进阶绘图: 影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 与旅行销售员问题(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 ”;第二部 ”计算物理:电磁学、力学、非线性与最佳化问题”,包括第四章 ”静电位的数值解与解析解”,第五章 ”力学与电路系统中的线性与非线性振盪”,第六章 ”Lorenz system的模拟、电路实验与多媒体呈现”,及第七章 ”多体系之间的竞争问题”;第三部 ”PVM与MPI平行运算系统”,包括第八章 ”PVM平行运算系统之架设与测试”,第九章”MPI平行运算系统I:TSP and Laplace Equation”,及第十章 ”MPI平行运算系统II:波与热之1D与2D动画”。
除纸本之外,本书另附程式光碟,包含各章所用f90程式及编译完成之执行档。f90程式均依其目的及其出现章节命名:
integration01:梯形法、辛普森法及高斯法等之数值积分;
bug01:Logistic Map产生程式;
convert01:二进位、八进位及十六进位之转换;
rk4sys01:用四阶Runge Kutta法解联立微分方程式;
boa02:吸引域产生程式,包含以IMSL解多项式的根;
mandel02:Mandelbrot Map产生程式;
scarpet02:Sierpinski carpet产生程式;
3Dplot24:3D动态绘图程式,用于第二及第四章;
image03:包含十四种功能之影像处理程式;
tsp03:以模拟退火法解旅行销售员问题及绘图;
oscillator57:根据rk4sys01修改,可解振盪及竞争问题,用于第五及第七章;
lorenz06:根据rk4sys01修改,可解lorenz系统及作3D绘图;
beep06:混沌音效产生程式;
bell06:混沌音效wav波形档产生程式;
psdot08:PVM内积计算范例程式;
circle08:PVM circle map产生程式;
laplacePVM08:以PVM解Laplace equation;
hello09:MPI测试范例程式;
pi09:MPI 圆周率计算范例程式;
laplaceMPI09:以MPI 解Laplace equation;
wave10:解波动方程式,以动画呈现;
heat101:解热传导方程式,以动画呈现;
heat102:解热传导方程式,以3DPlot呈现;
heatMPI10:以MPI解热传导方程式;
waveMPI10:以MPI解波动方程式。
这些程式经Visual Fortran编译之后,将产生应用程式,可在其他Windows系统下独立执行,因此我们也在光碟内附上这些应用程式,以供未安装Visual Fortran编译器的读者使用。
除光碟之外,我们也在网站spy.pccu.edu.tw/comphy上提供课程简介、讲义、作业及范例程式供使用者下载。
最后,谨向本书编辑委员会成员淡江大学化学系王伯昌院长、台湾大学物理学系傅昭铭教授、文化大学物理学系吴慧敏教授、王建亚教授、蒋幼龄教授及邹忠毅教授的指正与协助深致谢意,并感谢教育部顾问室及中央大学跨学门科学人才培育衔接计画办公室的指导与协助。
这本书的标题,散发着一种融合科学与技术的独特气息,非常吸引眼球。“跨领域物理视算:力学与电磁系统之视觉化、模拟与平行运算”——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至关重要的可视化模拟技术。 我一直觉得,物理学,尤其是力学和电磁学,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基石。 然而,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强大的工具。 我对“视算”这个概念尤其感兴趣,它暗示着将视觉化与计算紧密结合,这让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物理过程,例如流体动力学中的湍流现象,或者电磁场在复杂结构中的分布,以清晰、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算法和技术细节,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可视化的实现原理。 同时,“模拟与平行运算”的组合,则进一步提升了我对这本书内容深度的期待。 这意味着它不仅会讲解如何“看”,还会深入到如何“做”和“算”。 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介绍如何构建精确的物理模型,并利用并行计算的强大能力来加速这些模型的仿真,从而能够处理那些需要巨量计算资源的复杂问题。 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套完整的框架,帮助我将物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现代的计算技术相结合,从而在我的学习或工作中,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获得更深入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流线型的光影效果,隐约可见的力学图腾和电磁波纹交织在一起,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它内容的好奇心。我一直以来都对物理世界的运作方式充满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是当力学和电磁学这两种看似独立的领域,通过“视算”这一概念被联系起来的时候。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电影里震撼人心的特效场景,它们是如何将抽象的物理定律转化为具象的视觉体验,又是如何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来模拟出那些复杂而真实的物理过程。这本书的标题暗示着它将带领读者深入到这个交叉学科的迷人世界,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侧重于如何利用视觉化手段来理解和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模拟和并行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我期待着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复杂的物理概念,例如牛顿定律下的物体运动,或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的电磁场变化,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动态的模拟来呈现的方法。我尤其好奇“平行运算”在其中的作用,它意味着我们能够处理更大规模、更复杂的问题,这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来说,无疑是一把利器。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理论的丛林,到达可视化的彼岸,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由力与场构成的宇宙?我猜想,它或许会涉及一些前沿的计算技术,比如GPU加速,或者是一些专门的仿真软件的使用。我真的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几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让我充满期待。 “跨领域物理视算”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整合与创新,将原本可能分散的物理学分支,通过“视算”这一新兴技术,进行深度融合。 我一直觉得,物理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就是将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 尤其是在力学和电磁学这两个基础领域,尽管我们耳熟能详,但要真正理解其精妙之处,往往需要非凡的想象力。 我常常设想,如果能有一种工具,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受力分析,或是电磁场中的能量流动,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那该多么令人振奋。 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正指向了这个方向,它承诺将“力学”和“电磁系统”这两个核心领域,通过“视觉化”这一手段进行整合。 这让我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可视化技术,来模拟和展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动态的图形来展现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或是电磁波的传播和衍射。 而“模拟与平行运算”的加入,则进一步提升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期待。 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讲解,更是要深入到如何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实现这些物理过程的精确模拟。 我非常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利用并行计算的优势,来处理那些计算量巨大的物理仿真问题,从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世界的奥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评分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所涵盖的领域之广阔,以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之新颖。 “跨领域物理视算”这样的提法,瞬间就勾起了我对现代科学计算与可视化技术的浓厚兴趣。 我一直深信,将物理学的深邃理论与强大的计算工具相结合,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对于力学和电磁学这两个基础性学科,它们往往涉及复杂的数学方程和抽象的空间概念,而“视算”的引入,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分析方式。 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将复杂的力学模型,例如多体动力学仿真,或是电磁场理论,如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数值解,通过可视化技术得以直观呈现。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语言,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此外,“模拟与平行运算”的提及,让我对这本书的技术深度和实用性有了更高的期待。 这表明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介绍,而是要深入到如何利用高性能计算的优势,来实现更复杂、更精密的物理仿真。 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将如何阐述并行计算在物理仿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算法来提高计算效率,从而解决一些以往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 这本书是否能成为我打开物理计算领域大门的钥匙,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前沿技术?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语,充满了探索的诱惑。“跨领域物理视算:力学与电磁系统之视觉化、模拟与平行运算”,听起来就充满了前沿科技的魅力。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视觉体验的技术非常着迷。 尤其是在力学和电磁学这两个基础学科中,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和静态图表来理解,这往往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和深入的理解。 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的计算机图形学和可视化技术,来将复杂的物理过程,例如物体在多重力场下的运动轨迹,或者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动态、逼真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还非常期待书中能介绍一些实际的软件工具或开发框架,帮助读者亲手实现这些可视化效果。 而“模拟与平行运算”的加入,更是让这本书的吸引力倍增。 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看”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到“做”和“算”的层面。 我想知道,书中将如何讲解如何构建精确的物理模型,并利用并行计算的强大能力,来实现这些模型的真实模拟。 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解释并行计算在加速复杂物理仿真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来提高计算效率。 这本书是否能成为我打开现代物理计算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和探索物理学的奥秘?
评分老实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视算”这个词汇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它听起来既有技术性,又带有一丝神秘感。但当目光落在“力学与电磁系统之视觉化、模拟与平行运算”这些字眼上时,我的脑海中瞬间涌现出一系列的可能性。我常常在思考,那些教科书上冰冷的公式和图表,是否真的能够完全捕捉到物理世界的动态美。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抽象物理原理转化为生动图像的工具和方法很感兴趣,比如在工程设计中,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计算机模拟来预测结构的稳定性,或者在天体物理学中,科学家们又是如何通过可视化技术来描绘宇宙的演化。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正是点出了这个方向,它承诺将“力学”和“电磁系统”这两个基础物理分支,通过“视觉化”这一手段进行连接。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是否会介绍一些能够将流体动力学中的复杂涡旋、或是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路径,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技术。而“模拟”和“平行运算”则进一步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这意味着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展示,更会深入到如何通过计算来实现这些物理过程的重现,并且会触及到高性能计算的层面。我好奇作者将如何阐述,如何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通过高效的算法和并行处理,来解决那些原本需要庞大计算能力的物理仿真问题。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展示这些“视算”技术在科研和工业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非常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学习到如何将物理学知识与现代计算技术相结合,从而解决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低调而富有质感的哑光封面,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着一种严谨和专业的学术气息。当我的视线被“跨领域物理视算”这几个字吸引住的时候,我立刻想到了一些在我的学习或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一直觉得,物理学,尤其是力学和电磁学,虽然是基础科学,但很多时候,它们的概念抽象而难以直观理解。比如,在学习经典力学时,理解多体系统的运动轨迹,或者是在学习电磁学时,想象电磁场的分布和变化,都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视算”这个概念,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路径。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学和可视化技术,将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生动、动态的视觉呈现。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介绍一些用于模拟粒子碰撞、流体流动,或是电磁波传播的软件工具,以及相关的算法?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将“力学”和“电磁系统”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通过“视算”这一桥梁连接起来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共通的数学模型,或者可以通过相似的可视化手段来展现?而“模拟与平行运算”的加入,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有了更高的预期。这不仅仅是停留在“看”的层面,更是“做”和“算”的层面。我好奇作者会如何解释,如何利用并行计算的强大能力,来加速复杂的物理模拟,从而能够处理更接近真实世界的复杂场景。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帮助我提升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或者在我的专业领域中,开拓新的应用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将宏大理论与尖端技术融为一体的感觉,非常有吸引力。“跨领域物理视算:力学与电磁系统之视觉化、模拟与平行运算”——光是读出这个名字,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信息流。 我一直以来都对物理世界的运作机制抱有浓厚的好奇心,特别是那些能够解释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力学原理和电磁现象。 然而,很多时候,教科书上的公式和图表虽然严谨,却难以完全捕捉到其背后蕴含的动态之美和复杂性。 我常常在想,如果能有一种方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那将是多么棒的事情。 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寻找的方向:通过“视算”——视觉化和计算——来理解物理。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将力学中的惯性、动量、能量守恒,以及电磁学中的电场、磁场、电磁波等概念,通过视觉化的手段进行呈现。 是会介绍一些前沿的渲染技术,还是会专注于如何设计直观的交互界面? 同时,“模拟与平行运算”的组合,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会教我们“看”,还会教我们“做”,甚至“算”。 我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讲解如何构建物理模型,如何利用并行计算的强大能力来加速这些模型的仿真,从而能够模拟出更接近真实的物理过程。 这本书是否能成为我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得力助手,帮助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仅仅是书名,就透露出一种深度和广度。“跨领域物理视算”,这个词本身就暗示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而“力学与电磁系统之视觉化、模拟与平行运算”则更是具体地指明了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我一直认为,物理学中最令人着迷的部分,便是它能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但同时,这些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的体现往往是复杂而动态的。 尤其是在力学和电磁学这两个基础领域,理解宏观物体的运动,或是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需要强大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抽象物理概念转化为直观视觉呈现的技术充满兴趣。 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可视化工具和方法,如何将复杂的流体动力学模拟,或是电磁场的分布情况,以生动、动态的图形呈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模拟与平行运算”的关键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技术含量有了更高的预期。 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要深入到如何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实现这些物理过程的精确还原。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如何利用并行计算的优势,来加速物理仿真,从而能够处理更大规模、更复杂的问题,比如,模拟一个大型桥梁在风力作用下的形变,或者分析一个复杂的电磁设备的辐射情况。 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物理理论与现代计算技术相结合的宝贵经验,从而帮助我解决在我的学习或工作中所遇到的挑战?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主题非常具有前瞻性,将“物理”与“视算”相结合,而且聚焦于“力学”和“电磁系统”这两个核心领域,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潜力成为一本能够引导读者进入现代物理计算领域的入门或进阶读物。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枯燥的物理公式转化为生动图像的科学可视化技术非常着迷。想想看,当我们在屏幕上看到行星在引力作用下运行的轨迹,或者电磁波在空中传播的优雅曲线时,是不是比单纯地阅读公式更能激发我们的理解和兴趣?这本书的标题就暗示了它将要做的正是这件事: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让晦涩的物理概念变得清晰可见。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力学”和“电磁系统”这两个看似不同,但又在很多物理现象中相互关联的领域。是否会介绍一些统一的建模方法,或者是在可视化和模拟过程中,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模拟与平行运算”的关键词,则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它表明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是要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实现物理过程的逼真还原。我非常想知道,书中会介绍哪些具体的模拟技术,以及如何利用并行计算来优化计算效率,从而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物理问题。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际的代码示例,或者推荐一些开源的仿真工具?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如何将抽象的物理原理,通过现代的计算手段,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从而在我的学习和研究中,获得更深入的洞察和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