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看的理由
1.瞭解中國搖滾的入門書,是中國搖滾的簡史(1979-2010)
2.中國搖滾樂産生之前,華語世界隻有西方搖滾樂。可說是,中國搖滾樂引領瞭華語搖滾之先,中國搖滾樂代錶人物如崔健、唐朝、魔岩三傑,對於颱灣音樂人、樂評人造成的影響不言可喻。
3.張鐵誌(《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作者)、馬世芳(《再颱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作者)推薦
中國搖滾樂是新時期以來重要的文化現象、精神現象與社會現象。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搖滾樂的發生、發展脈絡構成瞭新時期精神史、社會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個側麵。本書通過對中國搖滾音樂人的具體創作及其與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關聯的分析和梳理,來呈現中國搖滾樂精神曆程的變遷,並試圖藉此把握當代青年群體的主體狀態、精神構造方式、文化認同的變化,以及新時期的文化場域在數十年間發生的結構性變化。
作者簡介
孫伊
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係,並獲文學博士學位。2010年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工作至今。
推薦序 張鐵誌
CHAPTER 1 緒論
1聲音的躍進
2在真空中書寫
3當我們談論搖滾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CHAPTER 2 搖滾來瞭!
1舶來的母語:西方搖滾樂對中國搖滾樂的影響
2混響的迴聲:中國搖滾樂的登場與初期狀態
3當「西風」遇到「西北風」--中國搖滾樂與「尋根」思潮的關係
CHAPTER 3 像牛虻一樣飛--崔健
1踏上新長徵路
2破殼而齣
3對質時代
CHAPTER 4 孤獨的集體--「魔岩三傑」
1何勇:受傷的麒麟
2張楚:飛往內心之旅
3竇唯:浸漫的邊界
CHAPTER 5 新聲喧嘩--「後魔岩時期」的中國搖滾
1從魔岩到散沙--中國搖滾樂的分流
2青春的烏托邦--「北京新聲」一代的搖滾實踐
3市井之聲--子曰樂隊與二手玫瑰樂隊
4兩種錶演者--蒼蠅樂隊與頂樓的馬戲團樂隊
結語
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
附錄一 中國早期搖滾音樂人相關狀況
附錄二 八○年代在中國從事搖滾活動的外國音樂人相關狀況
後記
序
補一堂中國搖滾的課
2008年五月我在北京。
五月十二號,發生汶川大地震;幾天後,在北京的星光現場舉辦一場搖滾義演包括眾多歌手如汪峰、艾敬,壓軸的是崔健。
那是我第一次看崔健演齣。開場前的興奮與期待,不下於我去聽滾石或者狄倫;不隻是因為他是一則華語搖滾的傳奇,不隻是因為崔健在我二十歲的炙熱的青春是重要的聲音,也在於此前中國於我們來說根本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存在:我們跟北京崔健的距離真的跟紐約狄倫阿伯差不多。
那晚演唱會結束後,在樂評人張曉舟的引介下,我們三人去吃宵夜,在北京的颱菜店「鹿港小鎮」。我們談著音樂與政治,於我是一個如此的魔幻之夜。次年又在颱北Legacy、在北京展覽館看瞭兩次崔健專場,依然震撼。
在那個五月的北京,我也和朋友受北京樂隊幸福大街女主唱吳虹飛之邀去她傢喝酒。「在北京搖滾樂隊女主唱傢喝酒」這件事,當時讓我感到莫名興奮,那畢竟是我和北京搖滾的初次邂逅。
那一迴,我也認識瞭北京著名的自由薩剋斯風手李鐵橋、當時還沒有如此大名的周雲蓬,和樂評人張曉舟。
那是一次開啓我的中國搖滾之旅的五月大門。
我們的確就是聽崔健、唐朝、魔岩三傑的一代。他們爆發的九零年代初,正好是我的大學時期,我的啓濛時光。那也是新颱語歌的時代:在聽瞭一個青春期的西洋搖滾後,我們終於有瞭華語的搖滾,終於可以跟著強烈的節奏高唱《夢迴唐朝》、《一無所有》,或者《愛上彆人是快樂的事》。
九零年代中期後,因為魔岩離開中國,我們幾乎斷絕瞭與中國搖滾的聯係,隻能偶爾買到颱灣引進的蒼蠅樂隊,或者左小祖咒的《在地安門》颱版等中國搖滾。
十年以後的2007年,我在北京鼓樓旁的一個小酒吧疆進酒,第一次看瞭中國音樂人的演齣,那是一個許多人說好的盲人民謠歌手:周雲蓬。當時我們當然並不認識。我也在北京西邊的一個小的獨立白糖罐買瞭許多中國搖滾CD。然後是08年五月我在北京齣版《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簡體版,開始重新認識並且連結起當代的中國搖滾。
我開始逐漸進入中國搖滾的場景,去看演齣、音樂節,並且認真地補課,買中國樂評人的書、狂買當下或之前重要的搖滾專輯──隻是,有些已然不存在的樂隊、有些傳奇的演齣,是當時不在場的我得永遠錯過的,例如當年強悍瘋狂的舌頭、盤古、木推瓜,或者河酒吧時期的野孩子、周雲蓬,或者剛開始的迷笛音樂節。
我也和左小祖咒、周雲蓬、李鐵橋、小河、張瑋瑋、郭龍(以上四人曾同屬於一個樂隊叫美好藥店)、張佺(以上三人同屬「野孩子」)、萬曉利、吳虹飛、上海頂樓馬戲團的成員、廣州民謠樂隊五條人乃至萬能青年旅店成員,在深夜北京的鬍同,在通縣、廣州、上海的小飯館中、在颱北的快炒店或者「操場」喝酒,並和許多人成為感情深厚的哥們。我喜愛他們的熱情豪爽,喜歡聽他們談起那個在盛世之前、依然地下邊緣的北京,或者那些那個生活睏頓但生猛無比的波希米亞時光。
至於少年時影響甚深的魔岩三傑,我也終於在摩登天空音樂節聽到如今有點臃腫的何勇嘶吼《垃圾場》、看張楚和一支金屬嘻哈樂隊閤唱《姐姐》。(而後在我最愛的北京小酒館「江湖」見到張楚,並且有次在後海的鬍同中與竇唯擦肩而過。)
少年時期深受中國搖滾影響的我,絕對不會想到我會帶著我的搖滾文字「反攻大陸」,聽到崔健親口說、看到何勇在微博上說喜歡我的書,並且有機會在中國擔任一些音樂奬項的評審。
這幾年,兩岸的搖滾交流也越來越多,重要的中國樂隊幾乎都一一來颱,但我們對中國搖滾的曆史及其對中國青年文化的意義,瞭解依然相當單薄。這本帶點學術味的《搖滾中國》有係統地分析瞭中國搖滾的發展、社會意涵,以及後魔岩時期的轉型,為我們好好補瞭一門重要的課。
不過,本書仍然集中於兩韆年前的曆史,而沒有針對當下。過去十年,搖滾樂越來越進入中國的青年文化,與此同時也更加地商業化、體製化,並且相比於九零年代後期,更失去想像力和爆發力。這個現象最明顯的就是過去兩三年搖滾音樂節在各地如蛋塔般湧現,其中許多都是地方政府和地産商支持的,其結果大多音樂節越來卻貧乏無趣。
但另一方麵,雖然書中提到九零年代後期的搖滾如麥田守望者拒絕反思曆史與現實,而隻是追求快樂,但也正是在這兩三年,由於中國社會矛盾加劇,中國搖滾也有重新「政治化」的趨勢,不論現在最有代錶性的兩個主要音樂人左小祖咒和周雲蓬,或者這兩年最火的樂隊「萬能青年旅店」,都用音樂狠狠地撕裂社會的醜陋瘡疤,帶我們進入那個時代的黑暗迷宮。
這個主流化、商業化但也同時政治化的復雜現象,是當前中國搖滾最奇異的風景,並且正是中國的縮影:一方麵我們看到中國崛起的光亮盛世,另一方麵卻是社會矛盾的陰影不斷纍積擴張。
最後,對我們颱灣人來說,這本書除瞭為我們補一門中國搖滾課,更大的刺激可能在於,我們是不是也該有這麼一本記錄與分析颱灣搖滾史的書呢?
來動手吧……
音樂與文化評論人,著有《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時代的噪音:從Dylan到U2的抗議之聲》
這本《搖滾中國》的閱讀體驗,絕對可以用“顛覆”二字來形容。我一直以為我對中國的搖滾樂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自己之前的認識是多麼的淺薄。作者的視野非常宏大,不僅僅局限於幾個知名樂隊,而是將整個中國搖滾樂的發展脈絡,從萌芽到繁榮,再到後來的種種挑戰,都梳理得清晰而深刻。他/她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音樂背後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多種因素,解釋瞭為什麼搖滾樂會在特定時期齣現,為什麼會受到歡迎,又為什麼會麵臨睏難。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對人物的刻畫,他/她筆下的每一個搖滾樂手,都不僅僅是符號化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普通人。你會看到他們的纔華,他們的執著,但同樣也能看到他們的無奈,他們的掙紮,甚至他們的錯誤。這種多維度的呈現,讓我對他們産生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書中的一些分析,尤其是關於搖滾樂與時代精神的關係,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它不僅僅是音樂,更是那個時代年輕人的呐喊,是對壓抑的錶達,是對自由的追求。我特彆喜歡作者的敘事邏輯,層層遞進,引人入勝,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瞭對中國搖滾樂一次全麵而深入的認知。
评分這本書我早就聽說過,一直很好奇,終於找來讀瞭。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封麵吸引住瞭,那種隨性又充滿力量的設計,仿佛已經預示瞭書裏的內容。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文筆深深吸引瞭。他/她寫得特彆有畫麵感,仿佛我能親眼看到那些年代的街景,聽到那些樂隊的呐喊。作者對那個時代的文化和社會氛圍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不僅僅是音樂,更是音樂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變遷和年輕人的心聲。讀到那些關於早期搖滾樂手的故事,我被他們的堅持和夢想深深打動。在那個信息閉塞、環境並不那麼友好的年代,他們依然用音樂錶達自己,對抗束縛,那種勇氣和激情,即使隔著時間和文字,也能感受到撲麵而來。作者的敘述方式也很有意思,時而像一個旁觀者冷靜地分析,時而又充滿瞭參與者的熱情,讓我感覺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洪流之中。書裏有很多細節描寫,比如某個樂隊的排練室裏彌漫的汗水味,演齣時觀眾瘋狂的尖叫,甚至是一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都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真實和立體。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音樂背後社會背景的梳理,這讓我不僅僅是聽音樂,更是理解瞭音樂誕生的土壤,理解瞭為什麼它會在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爆發。這種深入的挖掘,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般的音樂史書籍。
评分真的,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讀到最讓人耳目一新的一本。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硬邦邦的音樂史,充滿瞭專業術語和冷冰冰的年代數據,結果完全不是!作者的筆觸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那種親切感讓人一下子就放鬆下來。他/她寫故事的功力實在太強瞭,把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樂隊和樂手,都寫成瞭活生生的人。你會為他們的起起落落而揪心,為他們的纔華橫溢而驚嘆,甚至為他們的迷茫和掙紮而感到共鳴。尤其是那些描述演唱會現場的段落,簡直讓人熱血沸騰!仿佛能聽到震耳欲聾的吉他聲,看到汗水飛濺的臉龐,感受到颱下觀眾壓抑不住的狂熱。作者不僅僅是在記錄,更是在捕捉那種精神,那種不羈,那種對自由的渴望。我讀的時候,腦子裏一直在迴放自己聽搖滾樂時的感覺,那種釋放,那種宣泄,那種找到同類的歸屬感。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搖滾樂的理解,它不隻是一種音樂風格,更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在時代洪流中堅持自我、挑戰權威的姿態。我特彆贊賞作者在細節上的考究,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時代烙印,比如當時流行的服飾、青年人的口頭禪,都讓整個故事更加鮮活,也讓我對那個年代有瞭更深切的體會。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子裏還在迴響著那些激昂的鏇律,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音樂,更是關於一群追逐夢想的靈魂,關於一段充滿激情與掙紮的曆史。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感染力的筆觸,將那些塵封的歲月重新喚醒。他/她描繪的那些場景,無論是簡陋的地下排練室,還是萬人空巷的演唱會,都充滿瞭畫麵感,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著音樂的力量是如何一點點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一代人的精神麵貌。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個體故事的挖掘,那些關於樂隊成員之間的友誼、爭執,關於他們與傢人、與社會的種種糾葛,都讓整個故事充滿瞭人情味。它讓我明白,偉大的音樂背後,往往是平凡人的堅持和不屈。書裏對當時社會環境的描述也恰到好處,那種在變革中湧現齣的新思潮、新文化,以及搖滾樂如何成為這種新生的載體,都解釋得非常清楚。我讀的時候,多次被那些為瞭音樂而付齣的努力和犧牲所感動。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搖滾樂的理解,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一個仿佛經曆瞭這一切的參與者。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久久不能平息的。它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國搖滾樂一個全新而深刻的認知。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大氣,但又不失細膩,能夠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人物情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他/她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搖滾樂的地位,而是以一種真誠的態度,去講述那些在音樂道路上奔跑的身影。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采訪資料、當時的報刊剪報、甚至是一些樂手口述的片段,都被作者融會貫通,形成瞭一個立體而飽滿的故事。讀到書中關於某些樂隊的起伏,我幾度落淚,那種在時代洪流中隨波逐流,又拼盡全力想要抓住音樂夢想的掙紮,真的太令人心疼瞭。同時,書中也充滿瞭希望和力量,那些不嚮命運低頭,堅持用音樂錶達自我的精神,也激勵著我。我喜歡作者對搖滾精神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類型,更是一種反叛,一種質疑,一種對生命無限可能性的探索。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搖滾樂的輝煌,也看到瞭它的艱辛,更讓我看到瞭它背後所蘊含的,那種永不熄滅的藝術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