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看的理由
1.了解中国摇滚的入门书,是中国摇滚的简史(1979-2010)
2.中国摇滚乐产生之前,华语世界只有西方摇滚乐。可说是,中国摇滚乐引领了华语摇滚之先,中国摇滚乐代表人物如崔健、唐朝、魔岩三杰,对于台湾音乐人、乐评人造成的影响不言可喻。
3.张铁志(《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作者)、马世芳(《再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作者)推荐
中国摇滚乐是新时期以来重要的文化现象、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摇滚乐的发生、发展脉络构成了新时期精神史、社会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个侧面。本书通过对中国摇滚音乐人的具体创作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的分析和梳理,来呈现中国摇滚乐精神历程的变迁,并试图借此把握当代青年群体的主体状态、精神构造方式、文化认同的变化,以及新时期的文化场域在数十年间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作者简介
孙伊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并获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工作至今。
推荐序 张铁志
CHAPTER 1 绪论
1声音的跃进
2在真空中书写
3当我们谈论摇滚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CHAPTER 2 摇滚来了!
1舶来的母语:西方摇滚乐对中国摇滚乐的影响
2混响的回声:中国摇滚乐的登场与初期状态
3当「西风」遇到「西北风」--中国摇滚乐与「寻根」思潮的关系
CHAPTER 3 像牛虻一样飞--崔健
1踏上新长征路
2破壳而出
3对质时代
CHAPTER 4 孤独的集体--「魔岩三杰」
1何勇:受伤的麒麟
2张楚:飞往内心之旅
3窦唯:浸漫的边界
CHAPTER 5 新声喧哗--「后魔岩时期」的中国摇滚
1从魔岩到散沙--中国摇滚乐的分流
2青春的乌托邦--「北京新声」一代的摇滚实践
3市井之声--子曰乐队与二手玫瑰乐队
4两种表演者--苍蝇乐队与顶楼的马戏团乐队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
附录一 中国早期摇滚音乐人相关状况
附录二 八○年代在中国从事摇滚活动的外国音乐人相关状况
后记
序
补一堂中国摇滚的课
2008年五月我在北京。
五月十二号,发生汶川大地震;几天后,在北京的星光现场举办一场摇滚义演包括众多歌手如汪峰、艾敬,压轴的是崔健。
那是我第一次看崔健演出。开场前的兴奋与期待,不下于我去听滚石或者狄伦;不只是因为他是一则华语摇滚的传奇,不只是因为崔健在我二十岁的炙热的青春是重要的声音,也在于此前中国于我们来说根本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存在:我们跟北京崔健的距离真的跟纽约狄伦阿伯差不多。
那晚演唱会结束后,在乐评人张晓舟的引介下,我们三人去吃宵夜,在北京的台菜店「鹿港小镇」。我们谈着音乐与政治,于我是一个如此的魔幻之夜。次年又在台北Legacy、在北京展览馆看了两次崔健专场,依然震撼。
在那个五月的北京,我也和朋友受北京乐队幸福大街女主唱吴虹飞之邀去她家喝酒。「在北京摇滚乐队女主唱家喝酒」这件事,当时让我感到莫名兴奋,那毕竟是我和北京摇滚的初次邂逅。
那一回,我也认识了北京着名的自由萨克斯风手李铁桥、当时还没有如此大名的周云蓬,和乐评人张晓舟。
那是一次开启我的中国摇滚之旅的五月大门。
我们的确就是听崔健、唐朝、魔岩三杰的一代。他们爆发的九零年代初,正好是我的大学时期,我的启蒙时光。那也是新台语歌的时代:在听了一个青春期的西洋摇滚后,我们终于有了华语的摇滚,终于可以跟着强烈的节奏高唱《梦回唐朝》、《一无所有》,或者《爱上别人是快乐的事》。
九零年代中期后,因为魔岩离开中国,我们几乎断绝了与中国摇滚的联系,只能偶尔买到台湾引进的苍蝇乐队,或者左小祖咒的《在地安门》台版等中国摇滚。
十年以后的2007年,我在北京鼓楼旁的一个小酒吧疆进酒,第一次看了中国音乐人的演出,那是一个许多人说好的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当时我们当然并不认识。我也在北京西边的一个小的独立白糖罐买了许多中国摇滚CD。然后是08年五月我在北京出版《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简体版,开始重新认识并且连结起当代的中国摇滚。
我开始逐渐进入中国摇滚的场景,去看演出、音乐节,并且认真地补课,买中国乐评人的书、狂买当下或之前重要的摇滚专辑──只是,有些已然不存在的乐队、有些传奇的演出,是当时不在场的我得永远错过的,例如当年强悍疯狂的舌头、盘古、木推瓜,或者河酒吧时期的野孩子、周云蓬,或者刚开始的迷笛音乐节。
我也和左小祖咒、周云蓬、李铁桥、小河、张玮玮、郭龙(以上四人曾同属于一个乐队叫美好药店)、张佺(以上三人同属「野孩子」)、万晓利、吴虹飞、上海顶楼马戏团的成员、广州民谣乐队五条人乃至万能青年旅店成员,在深夜北京的胡同,在通县、广州、上海的小饭馆中、在台北的快炒店或者「操场」喝酒,并和许多人成为感情深厚的哥们。我喜爱他们的热情豪爽,喜欢听他们谈起那个在盛世之前、依然地下边缘的北京,或者那些那个生活困顿但生勐无比的波希米亚时光。
至于少年时影响甚深的魔岩三杰,我也终于在摩登天空音乐节听到如今有点臃肿的何勇嘶吼《垃圾场》、看张楚和一支金属嘻哈乐队合唱《姐姐》。(而后在我最爱的北京小酒馆「江湖」见到张楚,并且有次在后海的胡同中与窦唯擦肩而过。)
少年时期深受中国摇滚影响的我,绝对不会想到我会带着我的摇滚文字「反攻大陆」,听到崔健亲口说、看到何勇在微博上说喜欢我的书,并且有机会在中国担任一些音乐奖项的评审。
这几年,两岸的摇滚交流也越来越多,重要的中国乐队几乎都一一来台,但我们对中国摇滚的历史及其对中国青年文化的意义,了解依然相当单薄。这本带点学术味的《摇滚中国》有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摇滚的发展、社会意涵,以及后魔岩时期的转型,为我们好好补了一门重要的课。
不过,本书仍然集中于两千年前的历史,而没有针对当下。过去十年,摇滚乐越来越进入中国的青年文化,与此同时也更加地商业化、体制化,并且相比于九零年代后期,更失去想像力和爆发力。这个现象最明显的就是过去两三年摇滚音乐节在各地如蛋塔般涌现,其中许多都是地方政府和地产商支持的,其结果大多音乐节越来却贫乏无趣。
但另一方面,虽然书中提到九零年代后期的摇滚如麦田守望者拒绝反思历史与现实,而只是追求快乐,但也正是在这两三年,由于中国社会矛盾加剧,中国摇滚也有重新「政治化」的趋势,不论现在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主要音乐人左小祖咒和周云蓬,或者这两年最火的乐队「万能青年旅店」,都用音乐狠狠地撕裂社会的丑陋疮疤,带我们进入那个时代的黑暗迷宫。
这个主流化、商业化但也同时政治化的复杂现象,是当前中国摇滚最奇异的风景,并且正是中国的缩影: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崛起的光亮盛世,另一方面却是社会矛盾的阴影不断累积扩张。
最后,对我们台湾人来说,这本书除了为我们补一门中国摇滚课,更大的刺激可能在于,我们是不是也该有这么一本记录与分析台湾摇滚史的书呢?
来动手吧……
音乐与文化评论人,着有《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时代的噪音:从Dylan到U2的抗议之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