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看的理由
1.了解中国摇滚的入门书,是中国摇滚的简史(1979-2010)
2.中国摇滚乐产生之前,华语世界只有西方摇滚乐。可说是,中国摇滚乐引领了华语摇滚之先,中国摇滚乐代表人物如崔健、唐朝、魔岩三杰,对于台湾音乐人、乐评人造成的影响不言可喻。
3.张铁志(《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作者)、马世芳(《再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作者)推荐
中国摇滚乐是新时期以来重要的文化现象、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摇滚乐的发生、发展脉络构成了新时期精神史、社会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个侧面。本书通过对中国摇滚音乐人的具体创作及其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的分析和梳理,来呈现中国摇滚乐精神历程的变迁,并试图借此把握当代青年群体的主体状态、精神构造方式、文化认同的变化,以及新时期的文化场域在数十年间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作者简介
孙伊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并获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工作至今。
推荐序 张铁志
CHAPTER 1 绪论
1声音的跃进
2在真空中书写
3当我们谈论摇滚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CHAPTER 2 摇滚来了!
1舶来的母语:西方摇滚乐对中国摇滚乐的影响
2混响的回声:中国摇滚乐的登场与初期状态
3当「西风」遇到「西北风」--中国摇滚乐与「寻根」思潮的关系
CHAPTER 3 像牛虻一样飞--崔健
1踏上新长征路
2破壳而出
3对质时代
CHAPTER 4 孤独的集体--「魔岩三杰」
1何勇:受伤的麒麟
2张楚:飞往内心之旅
3窦唯:浸漫的边界
CHAPTER 5 新声喧哗--「后魔岩时期」的中国摇滚
1从魔岩到散沙--中国摇滚乐的分流
2青春的乌托邦--「北京新声」一代的摇滚实践
3市井之声--子曰乐队与二手玫瑰乐队
4两种表演者--苍蝇乐队与顶楼的马戏团乐队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附录
附录一 中国早期摇滚音乐人相关状况
附录二 八○年代在中国从事摇滚活动的外国音乐人相关状况
后记
序
补一堂中国摇滚的课
2008年五月我在北京。
五月十二号,发生汶川大地震;几天后,在北京的星光现场举办一场摇滚义演包括众多歌手如汪峰、艾敬,压轴的是崔健。
那是我第一次看崔健演出。开场前的兴奋与期待,不下于我去听滚石或者狄伦;不只是因为他是一则华语摇滚的传奇,不只是因为崔健在我二十岁的炙热的青春是重要的声音,也在于此前中国于我们来说根本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存在:我们跟北京崔健的距离真的跟纽约狄伦阿伯差不多。
那晚演唱会结束后,在乐评人张晓舟的引介下,我们三人去吃宵夜,在北京的台菜店「鹿港小镇」。我们谈着音乐与政治,于我是一个如此的魔幻之夜。次年又在台北Legacy、在北京展览馆看了两次崔健专场,依然震撼。
在那个五月的北京,我也和朋友受北京乐队幸福大街女主唱吴虹飞之邀去她家喝酒。「在北京摇滚乐队女主唱家喝酒」这件事,当时让我感到莫名兴奋,那毕竟是我和北京摇滚的初次邂逅。
那一回,我也认识了北京着名的自由萨克斯风手李铁桥、当时还没有如此大名的周云蓬,和乐评人张晓舟。
那是一次开启我的中国摇滚之旅的五月大门。
我们的确就是听崔健、唐朝、魔岩三杰的一代。他们爆发的九零年代初,正好是我的大学时期,我的启蒙时光。那也是新台语歌的时代:在听了一个青春期的西洋摇滚后,我们终于有了华语的摇滚,终于可以跟着强烈的节奏高唱《梦回唐朝》、《一无所有》,或者《爱上别人是快乐的事》。
九零年代中期后,因为魔岩离开中国,我们几乎断绝了与中国摇滚的联系,只能偶尔买到台湾引进的苍蝇乐队,或者左小祖咒的《在地安门》台版等中国摇滚。
十年以后的2007年,我在北京鼓楼旁的一个小酒吧疆进酒,第一次看了中国音乐人的演出,那是一个许多人说好的盲人民谣歌手:周云蓬。当时我们当然并不认识。我也在北京西边的一个小的独立白糖罐买了许多中国摇滚CD。然后是08年五月我在北京出版《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简体版,开始重新认识并且连结起当代的中国摇滚。
我开始逐渐进入中国摇滚的场景,去看演出、音乐节,并且认真地补课,买中国乐评人的书、狂买当下或之前重要的摇滚专辑──只是,有些已然不存在的乐队、有些传奇的演出,是当时不在场的我得永远错过的,例如当年强悍疯狂的舌头、盘古、木推瓜,或者河酒吧时期的野孩子、周云蓬,或者刚开始的迷笛音乐节。
我也和左小祖咒、周云蓬、李铁桥、小河、张玮玮、郭龙(以上四人曾同属于一个乐队叫美好药店)、张佺(以上三人同属「野孩子」)、万晓利、吴虹飞、上海顶楼马戏团的成员、广州民谣乐队五条人乃至万能青年旅店成员,在深夜北京的胡同,在通县、广州、上海的小饭馆中、在台北的快炒店或者「操场」喝酒,并和许多人成为感情深厚的哥们。我喜爱他们的热情豪爽,喜欢听他们谈起那个在盛世之前、依然地下边缘的北京,或者那些那个生活困顿但生勐无比的波希米亚时光。
至于少年时影响甚深的魔岩三杰,我也终于在摩登天空音乐节听到如今有点臃肿的何勇嘶吼《垃圾场》、看张楚和一支金属嘻哈乐队合唱《姐姐》。(而后在我最爱的北京小酒馆「江湖」见到张楚,并且有次在后海的胡同中与窦唯擦肩而过。)
少年时期深受中国摇滚影响的我,绝对不会想到我会带着我的摇滚文字「反攻大陆」,听到崔健亲口说、看到何勇在微博上说喜欢我的书,并且有机会在中国担任一些音乐奖项的评审。
这几年,两岸的摇滚交流也越来越多,重要的中国乐队几乎都一一来台,但我们对中国摇滚的历史及其对中国青年文化的意义,了解依然相当单薄。这本带点学术味的《摇滚中国》有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摇滚的发展、社会意涵,以及后魔岩时期的转型,为我们好好补了一门重要的课。
不过,本书仍然集中于两千年前的历史,而没有针对当下。过去十年,摇滚乐越来越进入中国的青年文化,与此同时也更加地商业化、体制化,并且相比于九零年代后期,更失去想像力和爆发力。这个现象最明显的就是过去两三年摇滚音乐节在各地如蛋塔般涌现,其中许多都是地方政府和地产商支持的,其结果大多音乐节越来却贫乏无趣。
但另一方面,虽然书中提到九零年代后期的摇滚如麦田守望者拒绝反思历史与现实,而只是追求快乐,但也正是在这两三年,由于中国社会矛盾加剧,中国摇滚也有重新「政治化」的趋势,不论现在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主要音乐人左小祖咒和周云蓬,或者这两年最火的乐队「万能青年旅店」,都用音乐狠狠地撕裂社会的丑陋疮疤,带我们进入那个时代的黑暗迷宫。
这个主流化、商业化但也同时政治化的复杂现象,是当前中国摇滚最奇异的风景,并且正是中国的缩影: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崛起的光亮盛世,另一方面却是社会矛盾的阴影不断累积扩张。
最后,对我们台湾人来说,这本书除了为我们补一门中国摇滚课,更大的刺激可能在于,我们是不是也该有这么一本记录与分析台湾摇滚史的书呢?
来动手吧……
音乐与文化评论人,着有《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时代的噪音:从Dylan到U2的抗议之声》
这本《摇滚中国》的阅读体验,绝对可以用“颠覆”二字来形容。我一直以为我对中国的摇滚乐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识是多么的浅薄。作者的视野非常宏大,不仅仅局限于几个知名乐队,而是将整个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脉络,从萌芽到繁荣,再到后来的种种挑战,都梳理得清晰而深刻。他/她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音乐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解释了为什么摇滚乐会在特定时期出现,为什么会受到欢迎,又为什么会面临困难。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他/她笔下的每一个摇滚乐手,都不仅仅是符号化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矛盾的普通人。你会看到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执着,但同样也能看到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挣扎,甚至他们的错误。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书中的一些分析,尤其是关于摇滚乐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不仅仅是音乐,更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呐喊,是对压抑的表达,是对自由的追求。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叙事逻辑,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中国摇滚乐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久久不能平息的。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摇滚乐一个全新而深刻的认知。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大气,但又不失细腻,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她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摇滚乐的地位,而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讲述那些在音乐道路上奔跑的身影。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采访资料、当时的报刊剪报、甚至是一些乐手口述的片段,都被作者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故事。读到书中关于某些乐队的起伏,我几度落泪,那种在时代洪流中随波逐流,又拼尽全力想要抓住音乐梦想的挣扎,真的太令人心疼了。同时,书中也充满了希望和力量,那些不向命运低头,坚持用音乐表达自我的精神,也激励着我。我喜欢作者对摇滚精神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类型,更是一种反叛,一种质疑,一种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探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摇滚乐的辉煌,也看到了它的艰辛,更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那种永不熄灭的艺术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很好奇,终于找来读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封面吸引住了,那种随性又充满力量的设计,仿佛已经预示了书里的内容。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笔深深吸引了。他/她写得特别有画面感,仿佛我能亲眼看到那些年代的街景,听到那些乐队的呐喊。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不仅仅是音乐,更是音乐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年轻人的心声。读到那些关于早期摇滚乐手的故事,我被他们的坚持和梦想深深打动。在那个信息闭塞、环境并不那么友好的年代,他们依然用音乐表达自己,对抗束缚,那种勇气和激情,即使隔着时间和文字,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很有意思,时而像一个旁观者冷静地分析,时而又充满了参与者的热情,让我感觉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洪流之中。书里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某个乐队的排练室里弥漫的汗水味,演出时观众疯狂的尖叫,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都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真实和立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音乐背后社会背景的梳理,这让我不仅仅是听音乐,更是理解了音乐诞生的土壤,理解了为什么它会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爆发。这种深入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音乐史书籍。
评分真的,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最让人耳目一新的一本。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硬邦邦的音乐史,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年代数据,结果完全不是!作者的笔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那种亲切感让人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他/她写故事的功力实在太强了,把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乐队和乐手,都写成了活生生的人。你会为他们的起起落落而揪心,为他们的才华横溢而惊叹,甚至为他们的迷茫和挣扎而感到共鸣。尤其是那些描述演唱会现场的段落,简直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听到震耳欲聋的吉他声,看到汗水飞溅的脸庞,感受到台下观众压抑不住的狂热。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捕捉那种精神,那种不羁,那种对自由的渴望。我读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回放自己听摇滚乐时的感觉,那种释放,那种宣泄,那种找到同类的归属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摇滚乐的理解,它不只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我、挑战权威的姿态。我特别赞赏作者在细节上的考究,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时代烙印,比如当时流行的服饰、青年人的口头禅,都让整个故事更加鲜活,也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还在回响着那些激昂的旋律,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一群追逐梦想的灵魂,关于一段充满激情与挣扎的历史。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那些尘封的岁月重新唤醒。他/她描绘的那些场景,无论是简陋的地下排练室,还是万人空巷的演唱会,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音乐的力量是如何一点点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个体故事的挖掘,那些关于乐队成员之间的友谊、争执,关于他们与家人、与社会的种种纠葛,都让整个故事充满了人情味。它让我明白,伟大的音乐背后,往往是平凡人的坚持和不屈。书里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述也恰到好处,那种在变革中涌现出的新思潮、新文化,以及摇滚乐如何成为这种新生的载体,都解释得非常清楚。我读的时候,多次被那些为了音乐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所感动。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摇滚乐的理解,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仿佛经历了这一切的参与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