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做元宵,提灯笼,这是作者儿时年年所盼望而最高兴的时刻。这清新的回忆,就是本曲写作的曲意与动机。
开始是一段序,那是迎神的锣鼓吹奏声,由远而近。轻快活泼的主题由此中介入展开。家家户户孩子们,喜气洋洋,提着灯笼看热闹。庙口广场,每年逢此佳节,更是点灯结彩,花灯样式琳瑯满目,美不胜收,更有趣的是元宵节谜语晚会,舞龙、舞狮,人山人海,一片热闹非常的景象。曲中也加入片段慢板乐句,那是元宵节,家家户户团圆和气至亲的写照。全曲在轻快活泼的主题中进行,步入高潮。
※本曲1977年应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委託创作之作品。同年于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世界首演,由廖年赋指挥台北世纪交响乐团担任演出。
本书特色
1.此曲为管弦乐作品,轻巧活泼的节奏贯穿全曲,难易度适中,适合学生乐团练习与演出。
2.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陆续出版台湾当代音乐作品,并推广至世界各角落。
作者简介
马水龙(1939.07.17- )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台湾基隆。是第一位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以整场发表个人作品的台湾作曲家。1991年被列入《世界名人录》及《五百名人录》。曾获美国国务院傅尔布莱特学术奖助、行政院文建会奖助至美国进行学术研究。并两度获得金鼎奖、中山文艺创作奖、吴三连文艺创作奖、第三届国家文艺奖音乐类得主、总统府特授予二等景星勋章、行政院文化奖与台南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名誉博士。
马水龙曾任教于国内各大学音乐系,并曾任亚洲作曲家联盟副主席、台湾音乐着作权人联合总会董事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目前仍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暨研究所,亚洲作曲家联盟台湾总会荣誉理事长,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春秋乐集」创办人,并担任此活动之顾问。其作品包括器乐独奏、管絃乐、室内乐、钢琴曲、声乐曲、合唱、舞台剧音乐等近百余首,经常在海内外演出,代表作品有《雨港素描》、《梆笛协奏曲》、《霸王虞姬》、《关渡随想》、《窦娥冤》、《孔雀东南飞》、《意与象》、《玩灯》、《廖添丁管弦乐组曲》、《无形的神殿》等。马水龙流传最广的作品是《梆笛协奏曲》,它的导奏是1990年代中国广播公司的整点报时音乐。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是它让我看到了元宵节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的生命力。我一直以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节日都会逐渐被淡忘,但《玩灯:元宵节记趣》却用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展现了元宵节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演绎和传承。书中分享了许多当代人庆祝元宵节的有趣方式,有创意的灯笼制作比赛,有结合科技的灯光艺术展览,还有很多年轻人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案例。这让我意识到,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和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玩灯”的现代诠释,它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小乐趣,也可以是成年人的创意表达,是社区的文化活动,甚至是城市的一张名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可能性,它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生活,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鲜活元素。这让我对未来的传统节日发展充满了期待,也让我觉得,作为现代人,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我一直对与节日相关的历史文化类书籍情有独钟,而《玩灯:元宵节记趣》恰好满足了我这样的阅读偏好。书中对于元宵节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社会习俗的变迁,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考证和生动的描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些历史脉络时,并没有流于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实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些时代的变迁。书中对古代文人墨客描绘元宵节场景的引用,那些诗词歌赋,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承,一种文化的积淀。我也对书中关于灯的艺术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材质、工艺到造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造诣。这本书让我对元宵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宝贵遗产。我会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字里<bos>中的智慧和韵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柔和而温暖的光晕,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元宵节夜晚的灯火阑珊。我一直对传统节日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元宵节,它总是带着一种神秘又喜庆的色彩。我总是想象着,在这个夜晚,家家户户点亮灯笼,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穿梭在巷道里,空气中弥漫着汤圆的甜香和欢声笑语。这本书的名字《玩灯:元宵节记趣》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这些想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精致的灯笼,比如兔子灯、莲花灯,甚至是那些在古老传说中才出现的奇特造型。我想象着书中会讲述关于灯笼制作的故事,关于它们承载的祝福和希望。我也会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元宵节当天人们的活动,是猜灯谜的智慧,还是舞龙舞狮的热闹,亦或是与家人团聚的温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心中对元宵节的美好憧憬,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唤起我内心深处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我感受到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历史积淀。这本书给我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古老而又鲜活的节日记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温馨的夜晚,围坐在炉火旁,听一位长辈娓娓道来关于元宵节的故事。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比如孩子们提着自家做的灯笼,小心翼翼地走在微暗的巷道里,怕弄灭了烛火;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着热腾腾的汤圆,一边分享着一天的趣事;比如老人们脸上露出的满足笑容,那是对团圆和幸福最朴实的期盼。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元宵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一种家庭的温暖,一种社区的联结。它让我们有机会放下忙碌,回归到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去感受爱,去表达爱,去分享爱。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元宵节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故事,那些故事简单而淳朴,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本书让我重新体会到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了庆祝,更是为了让我们停下脚步,去回味生活,去珍惜身边的人,去感受那些简单却又珍贵的幸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的习俗,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情感。我之前总以为元宵节就是吃汤圆、赏花灯,但这本书却像一个精巧的引路人,带领我深入到元宵节的各个角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玩灯”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提着灯笼玩耍,更是一种与光影的游戏,一种与传统的对话,一种对新一年美好期盼的寄托。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元宵节灯会的描写,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精美绝伦的灯笼,有的栩栩如生,有的巧夺天工。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些热闹的灯市,感受着人群的涌动和欢笑声。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元宵节的传说和故事,那些关于神话人物、历史典故的描绘,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蕴。我感觉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花费了很多心思去搜集资料,去体会那些传统节日的精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元宵节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拥有的宝贵传统,并对它们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