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个黑白琴键,十只手指,十年寒窗;
琴瑟,不会凭自无端五十絃……
艺术,是美术、是文学、是音乐、是哲学──
是人文蕴涵的表征,亦是终极的人性关怀。
20篇亲炙时空场域的文化记事,20年寻访艺术心灵的生命积累,以维也纳为立足点,放眼欧洲的人文角落,透过褚威格、克林姆特、舒曼、萧邦、尼采、卡夫卡、马勒等,藏匿在古典背后的孑然身影,人们在时光洪流中寻找和自己神似的面孔,感应到彼此相通的灵魂,最终,得以用清楚而超然的姿态,凝视、思索、涉入──人本神魂的文艺复兴,实事求是的启蒙主义精神,以及近代,我们口中有关欧洲的一切。
「不是音符让人感动;而是艺术、经由一瞬间的不期而遇,在人性上烙下了灵犀的悸动。」
这是作者洪雯倩女士的诠释。艺术之于人的触动,犹如阅读一段华美的小说段落,人,我,侧身字句之间,往复观照,在超越虚实与时空的交会剎那,便是「感动」诞生的永恆瞬间。
本书採撷了二十个永恆的瞬间。作者洪雯倩女士积累二十年的文化行旅,以亲炙已故的艺术家所留下的足迹为主轴,以岁月痕迹为生命走笔,尝试重现欧洲艺术、历史、人文精神的一景一物。维也纳、威玛、布拉格,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引领读者踏上当年艺术家们辗转流离的殊途,终点,必是结束在人们面对命运悲喜的喟然一叹。
在作者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暖笔触下,不仅诉说了伟大心灵的激情与孤寂,更多的是人性幽微的黯面:褚威格灼人的祕密、贝多芬倔傲的吶喊、马勒难解的人性之谜、叔本华愤世的意志表象、卡夫卡退却的抑郁、舒曼矛盾的黑色幽默、尼采沉郁的批判,还有克林姆特带着「遗憾」的笔触与「魔鬼」的颜色──那是生命篇章的真实笔触,是浑沌心灵的自然本色。
层层堆叠的生命厚度,不因春秋递嬗稍有减损,反而随着时间的打磨,更加熠熠生辉,在乐音里、文字间、画布上,隐含了一种朴质浑亮的智慧,只有明眼人,才能在静思中看出其中箇妙。
作者简介
洪雯倩
维也纳国立音乐大学演奏家文凭暨音乐学博士
曾任交通大学音研所、台湾艺术大学、淡江大学助理教授
《自由时报》专栏作家,定期为《表演艺术杂志》撰稿
e-mail:w.hong@gmx.net
作者序 一絃一柱思华年
1.《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另一章──褚威格外记
事情源自于一封信,一封没有属名的信。潦草的字迹,由厚厚一叠的信头开端:「你,这永远认不出我的你!」这种无厘头的称谓,让任何人都会好奇的,小说故事也就由此循序带出。
2.「维也纳风情」灼人的祕密
「祕密」,之所以灼人,在于她的难言和不可告人之处。那是一种交融于精致文化与内敛情慾的闪烁眼神;一种,生命中原本早已成定局的答案。
3.海顿、莫札特与贝多芬之间的「古典」奥祕
一个小小、微弱的自由精神火种,在海顿手上悄悄地点燃,传给莫札特,最后交给了贝多芬。这微乎其微、剎那即逝的小火种,仍有它自身的温度,它,只要能遇见看得懂的人,就会继续燃烧下去。
4.克林姆特的画冢
他笔下熠光炫丽的世界,自「世纪末」(Fin-de-Sie+'cle)以来,一次又一次地,搅和着道德与邪恶的试探;慾望与不安,皆隐附在女性虚柔、理所当然的妩媚中,用一种「遗憾」的笔触,调上「魔鬼」的颜色。
5.幽默魂──舒曼
他要面对的人生是:在海德堡念法律还是舍音乐的挣扎;在莱比钖该走文学还是音乐创作的犹豫;在杜塞朵夫,跳,和不跳莱茵河之间的抉择。只有最后的──「疯」,由不得他。
6.美感,来自孤寂的凝视──萧邦
「望着窄窄长方形的天花板,整间房子对我而言,好像一个巨大的棺木……」在萧邦的音乐中,即便是激动澎湃的地方,那也是因被困在寂寞里的孤绝之心,在觅觅寻找出路之下,所无法释去的激切狂怒。
7.与尼采的夜半对话
黑白照片上瘫痪无神的眼神,浓浓的八字胡,僵硬的神情,吃力地朝不知名的前方望去,那,是威玛的方向?昏暗的房里,唯一的光点,可能是那炯炯的眼神,在一片遗世中,透露出慑人的挣扎。
8.布痕瓦德的深秋.非关命运的命运
我已不在了……在那段历史,我算是已经进了焚化炉的人了。那我现在的存在是什么?看到是镜中的我吗?我的存在是「非关命运」?不合理的?不,是连命运也把我遗弃了。
9.赋格曲里的小宇宙──巴赫
「单子」与「动机」,同样的耐人寻味。巴赫的音乐,都是一完整不过的小宇宙,里面运行着一个个简单、完备的「小动机」,在他的赋格里,无穷尽地衍生出令人探索不尽的音乐世界。
10.音乐的建筑师──韩德尔
和神性相反的,当应是短暂、且非永恆的「人性」,是韩德尔作品中那戏剧人生的「现世」。以旧约圣经的剧情为骨,绝妙的对位为底蕴,加上令人耳目一震、大胆的和声色彩,一曲「弥赛亚」,是他为上帝讲述的故事。
11.永恆的儿子──卡夫卡
魔幻写实,写的是内心的潜意识,也是卑微的缩影;突显的是「不存在」的价值,甚至──不值得存在的价值 。必须再一步退回到原点,才算是完成,才能体会到存在的实感。如同他的名字:「卡」──夫──「卡」,回到原点。
12.雨中行走的人──维根思坦
「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维根思坦急于寻觅一个给风雨中行走的人的避风港。这刻意安排的荒陌疏离,不是哲学家本人的资质,也不是命运的真貌。最后双方一定会不欢而散的。
13.人性,真实的人性──马勒
预言,只不过是一种「逆向」的回忆。马勒的音乐有种预言的能力,那是他的另一个谜。他要听的是绝对内心的声音。要真空生妙有。一架钢琴,一张书桌,一堆手稿,就是这世界了。
14.马勒的办公室──维也纳歌剧院
马勒接手维也纳歌剧院十年,「歌剧院从樑柱到地基,被这种空前持续性的高度地震给震得天摇地动,凡是不够强韧、存活力不够的,全都得阵亡。」这才是维也纳深藏不露的真面貌。
15.童子六七人,咏而归
老旧昏黄的灯光下,映着烟雾后的教授,某一刻,那朦朦胧胧的谈吐、顿挫,总让我蓦然以为看见舒伯特的形影。他总是对学生说:「请坐,请告诉我一些我所不知的事。」
16.曲终人散──钢琴家布兰德的告别演出
「最好是无预警的告知,我心中理想的状态是:舞台上演出完毕后,再对听众说,刚刚是我的最后一场告别演出。谢谢。」布兰德选择在维也纳,一个愿向艺术家下跪的国度,结束他一辈子在「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对话。
17.王者之风──李斯特的蓝色沙龙
他的极端,到底有多夸张;把诡异、荒凉、老树枯枝瘦马,与大漠孤烟苍茫似的侠客豪情诚实地摆出眼前,像他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一样,一种和现实的决裂,一种巨大的力量和美。
18.诸神的黄昏
欧洲文明之始──希腊,把天上地下、神话、人性,不着痕迹地安顿在蓝天、白屋、神祇的废墟中。谛听过日 复一日拍岸的大海;一次又一次凝视落日的动人,仅觉得华格纳真像青春期式的反叛,真以为诸神有这般的黄昏结局。
19.失明的城市──葡萄牙诗人萨拉马戈
极端自私物化的现象,是一个新的「精神恐怖主义」、一个新的「独裁者」。只有明眼人,才能在静思中看出其中箇妙,萨拉马戈预言式地把这世纪初的恐怖提早写入小说──让我们「看见」了。
20.锦瑟无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华年──叔本华之死
一个心灵处于音乐活动的当下,即是在从事哲学思考的活动,只是它本身不觉而已。时空的座标已经不再以平常的姿态呈现,也不再以原有的逻辑运作……叔本华辞世的椅子好像还残留着余温,人,不过才出门喝个咖啡,马上就回来似的。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才发现自己错了。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他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微的个人情感巧妙地融为一体,读起来丝毫不显生硬,反而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舒畅感。我特别欣赏他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他总是能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深层含义,让我对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他对于某个时期诗歌意象的解读,就如同拨开云雾见月明,让我看到了以往忽略的美。而且,他的语言表达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仿佛就能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用他们的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波澜。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文学并非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它教会我如何去欣赏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品尝一杯精心酿制的佳酿,需要慢慢回味,才能体味其中的醇厚与回甘。作者的笔力非凡,他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概念,那些深邃的思想,用最生动、最形象的语言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思潮的比较分析,他总能找出其中的共性与差异,揭示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与追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他那些精辟的论述,脑海中也会不断涌现出新的联想。这本书让我明白,人文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与多元,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连接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思想的书。它鼓励我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胸怀。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愉悦。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学作品的解读,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赞赏他将文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起来的分析方式,这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也让我明白了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在于其对人类思想的推动作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许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也因此得到了解答。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独立思考,如何去辨别真伪,如何去追求真理。它让我明白,人文的魅力在于永恒的探索与不断的超越。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应该能够带给人惊喜,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像传统的学者那样,而是更像一位娓娓道来的说书人,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文学流派,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出来。我非常享受他在文字中营造的那种氛围,时而激昂,时而沉静,时而充满哲思,时而又带着淡淡的忧伤。他对于一些文学大师的生平与创作的描绘,更是细致入微,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他们创作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喜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生活本身。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如何去体味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如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演进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对自身的渺小与伟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悠远的质感,瓦拉尔的笔触细腻,仿佛能触摸到字里行间的尘埃。我翻开的第一页,就被那股淡淡的、如同陈年老酒的芬芳气息所吸引。作者在字里行间游走,时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思想殿堂;时而又像一位敏感的艺术家,用最朴素的文字描绘出最动人的情感画面。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文学巨匠们的生活片段,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与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的个人挣扎与灵感迸发,都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与震撼。感觉就像是透过一扇古老的窗户,窥见了那个时代的心跳。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对话,一种与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赋予了它们更深的层次和更鲜活的生命。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拓宽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人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