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好友畅谈的情趣」为本曲创作的动机,由钢琴独自地叙述开始,随着小提琴的一声唿应,二者进入闲谈话题;钢琴与小提琴有各自不同性格的主题律动,先由钢琴与小提琴分别倾诉,进而展开问句与对答,虽然偶有意见不合及争论,但为时甚短;速度的变化暗示着两者情绪的转变,自由地畅谈是不拘于形式的。「与好友促膝畅谈,是弥足珍贵的情趣。」这实为作曲者由衷之感,亦为每位听众所曾尝过的经验。全曲化于融洽的倾谈中,最后小提琴与钢琴轻声地告辞而离去。
※本曲1974年完成,1975年1月15日于德国雷根斯堡天主教音乐学院音乐厅世界首演,演出者:小提琴家Winfried Wenzel,钢琴家Konrad Pfeiffer。
本书特色
1.「对话」为此曲重要的线索,可作为演奏者诠释的主轴。
2.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陆续出版台湾当代音乐作品,并推广至世界各角落。
作者简介
马水龙(1939.07.17- )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台湾基隆。是第一位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以整场发表个人作品的台湾作曲家。1991年被列入《世界名人录》及《五百名人录》。曾获美国国务院傅尔布莱特学术奖助、行政院文建会奖助至美国进行学术研究。并两度获得金鼎奖、中山文艺创作奖、吴三连文艺创作奖、第三届国家文艺奖音乐类得主、总统府特授予二等景星勋章、行政院文化奖与台南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名誉博士。
马水龙曾任教于国内各大学音乐系,并曾任亚洲作曲家联盟副主席、台湾音乐着作权人联合总会董事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目前仍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暨研究所,亚洲作曲家联盟台湾总会荣誉理事长,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春秋乐集」创办人,并担任此活动之顾问。其作品包括器乐独奏、管絃乐、室内乐、钢琴曲、声乐曲、合唱、舞台剧音乐等近百余首,经常在海内外演出,代表作品有《雨港素描》、《梆笛协奏曲》、《霸王虞姬》、《关渡随想》、《窦娥冤》、《孔雀东南飞》、《意与象》、《玩灯》、《廖添丁管弦乐组曲》、《无形的神殿》等。马水龙流传最广的作品是《梆笛协奏曲》,它的导奏是1990年代中国广播公司的整点报时音乐。
当我拿到《小提琴与钢琴的对话》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因为我总觉得这类描述乐器之间“对话”的书籍,往往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技术化。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作者并非简单地从音乐理论的角度去阐述,而是用一种极其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将小提琴和钢琴的配合,描绘成了一场充满情感与智慧的“对话”。我读到书中关于小提琴的段落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位才华横溢、情感充沛的演奏者,他的琴声时而如山涧溪流般清澈婉转,时而如海浪般汹涌澎湃,充满了生命力的张力。而当他与钢琴“对话”时,我则能清晰地感受到钢琴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背景的铺陈,更是一位睿智的伙伴,它用和弦的厚重为小提琴的旋律添上了色彩,用节奏的律动为小提琴的自由注入了方向。这种“对话”,不是单方面的倾诉,而是双向的互动,是彼此的呼应,更是情感的升华。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细微之处的捕捉,他能够描绘出琴弦与琴键接触时的微妙震动,能够捕捉到音符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的细腻变化,甚至能够将这种变化转化为一种具有画面感和触感的体验。这本书让我觉得,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宏大的乐章,更在于那些细微之处的默契与互动,而小提琴与钢琴的“对话”,正是这种魅力的完美诠释。
评分我一直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其核心都在于“交流”。而《小提琴与钢琴的对话》这本书,恰恰将这种“交流”的概念,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它不是一本讲述乐器构造或者演奏技巧的书,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解构,一种精神的对话。作者巧妙地将小提琴和钢琴这两种看似独立,实则又紧密相连的乐器,拟人化,赋予了它们各自独特的“性格”和“声音”。我读到书中的描写时,仿佛能听到小提琴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带着一种脆弱的美感,它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翱翔,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而钢琴,则像一位沉稳的倾听者,用它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手法,为小提琴提供了一个温暖而坚实的依靠。它的每一次触键,都仿佛是在回应小提琴的倾诉,有时是默默的理解,有时是积极的互动,有时甚至是激烈的碰撞。这种“对话”,不仅仅是音符与音符的简单组合,更是两种情感的交织,两种思想的碰撞,甚至可以说是两种灵魂的对话。作者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将这种无声的交流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生命力,也让我对这两种乐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它让我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心灵的沟通,而小提琴与钢琴之间的“对话”,正是这种艺术魅力的最佳体现。
评分读完《小提琴与钢琴的对话》,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去解释音乐的奥秘,而是将小提琴与钢琴的配合,比作一场深刻而动人的“对话”。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能够将抽象的音符转化为具体的意象,让我仿佛能看到小提琴那纤细的弓尖划过琴弦时,激荡出的一道道情感的涟漪,那些旋律时而轻柔如梦,时而激昂如火,仿佛是一位位饱含深情的故事讲述者。而钢琴,则像是一位沉静而智慧的伴侣,它的每一次触键,都像是对小提琴倾诉的回应,有时是默默的理解,给予最温暖的支持;有时是巧妙的插入,点亮了旋律的层次;有时甚至是对小提琴情感的挑战,激发出更深层次的表达。这种“对话”,充满了张力与和谐,是两种不同灵魂的碰撞与融合。它让我不仅仅是在“听”音乐,更是在“看”音乐,在“感受”音乐。作者用文字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音乐世界,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小提琴与钢琴之间那无声的交流,那种超越语言的默契与共鸣。这本书让我对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的声音组合,而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一种心灵的连接,而小提琴与钢琴之间的“对话”,正是这种连接最美的证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张力的感觉,深邃的蓝色背景下,小提琴的优雅曲线与钢琴键的严谨线条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一场即将上演的听觉盛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乐理的了解也仅限于皮毛,但书中所描绘的音乐世界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抽象的音符转化为具象的画面,让我仿佛能看到小提琴高亢的咏叹,又能感受到钢琴低沉的共鸣。那些文字不仅仅是描述,更像是将一种情感的脉络展现在眼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对话”的比喻,它不仅仅是两个乐器的物理接触,更是两种灵魂的碰撞、交融与升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将音乐的流动性、色彩感甚至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温度都捕捉得淋漓尽致。我读到某个段落时,甚至能感受到微风拂过,带着淡淡的松脂香气,也仿佛听到了琴弦被拨动时那瞬间的颤栗。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音乐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耳边萦绕的声音,而是一种深刻的、具有生命力的交流。它让我开始思考,当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碰撞在一起时,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化学反应?这种对话,是和谐的共舞,还是激烈的争辩?是互相的理解,还是彼此的试探?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愿意去探索更多关于音乐的可能性,去感受那份超越语言的交流。
评分坦白说,拿到这本《小提琴与钢琴的对话》之前,我对音乐领域的书籍并没有太大的期待,总觉得这类题材容易落入俗套,要么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抒情而缺乏深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并非那种枯燥的乐器解析,也非简单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充满诗意的探索。作者笔下的“对话”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法上的配合,更是深入到两种乐器在情感表达、性格塑造乃至哲学思考上的碰撞。我可以想象,小提琴那如歌的旋律,如同一个自由奔放的灵魂,时而欢快跳跃,时而低沉哀伤;而钢琴,则像一个沉静内敛的思想者,用丰富和弦构建起坚实的根基,给予小提琴最可靠的支撑,有时又以其多变的音色,回应着小提琴的情绪起伏。这种“对话”,绝非简单的配合,而是一种相互启发,相互成全的过程。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的语言,将这种无声的交流具象化,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音乐厅,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绝伦的“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情感描写的功力,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音乐中细微的情绪变化,并将之转化为文字,让那些原本缥缈的音符,变得触手可及。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聆听一场由文字谱写的音乐会,每一句话语都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