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品分为两部分:展技曲是幻想风的自由曲式,主题与动机取自于赋格主题的变化形,作者用各种不同的技巧将主题潜伏于其中造成多次的高潮;赋格曲的结构稍微复杂些,除主题外,答句是使用主题的倒影,再将原主题与倒影主题答句,做可能性地增减值相应互换,在各声部出现;由主题的出现至曲终,充分表现出管风琴的独特音色与张力,以多样性的变化,逐渐推向曲终的高潮。
※本曲1974年完成于德国雷根斯堡,1975年于慕尼黑举行世界首演,由管风琴家(Eberhard Kraus)担任演出。
本书特色
1.此作品是给管风琴的独奏曲,也是台湾当代管风琴作品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利用非调性的现代声响,展现管风琴特殊的音响效果。
2.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陆续出版台湾当代音乐作品,并推广至世界各角落。
作者简介
马水龙(1939.07.17- )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台湾基隆。是第一位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以整场发表个人作品的台湾作曲家。1991年被列入《世界名人录》及《五百名人录》。曾获美国国务院傅尔布莱特学术奖助、行政院文建会奖助至美国进行学术研究。并两度获得金鼎奖、中山文艺创作奖、吴三连文艺创作奖、第三届国家文艺奖音乐类得主、总统府特授予二等景星勋章、行政院文化奖与台南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名誉博士。
马水龙曾任教于国内各大学音乐系,并曾任亚洲作曲家联盟副主席、台湾音乐着作权人联合总会董事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目前仍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暨研究所,亚洲作曲家联盟台湾总会荣誉理事长,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春秋乐集」创办人,并担任此活动之顾问。其作品包括器乐独奏、管絃乐、室内乐、钢琴曲、声乐曲、合唱、舞台剧音乐等近百余首,经常在海内外演出,代表作品有《雨港素描》、《梆笛协奏曲》、《霸王虞姬》、《关渡随想》、《窦娥冤》、《孔雀东南飞》、《意与象》、《玩灯》、《廖添丁管弦乐组曲》、《无形的神殿》等。马水龙流传最广的作品是《梆笛协奏曲》,它的导奏是1990年代中国广播公司的整点报时音乐。
这本《展技曲与赋格》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让人立刻联想到巴赫那些精妙绝伦的音乐作品。我一直对那些融合了炫技与严谨结构的作品情有独钟,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将它收入囊中。拿到手后,沉甸甸的质感和雅致的封面设计就预示着它绝非泛泛之辈。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探索那些技艺高超、结构复杂的音乐篇章。不知道书里会对那些著名的展技曲,比如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或者肖邦的练习曲,进行怎样的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创作背景、技术难点,以及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否都会被一一解读?而赋格,作为一种古老而又严谨的复调音乐形式,又会以何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会详细讲解赋格的声部写作、主题发展,还是会带领我们欣赏那些大师级的赋格作品,比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详尽的音乐分析,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些作品的魅力,甚至对自己的音乐学习产生启发。我甚至猜测,作者可能会在书中穿插一些关于音乐理论、和声学、对位法的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复杂的音乐织体。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像是一次对音乐智慧的朝圣之旅。
评分《展技曲与赋格》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组合。它立刻在我的脑海中构建出两种不同的音乐情境。一方面,“展技曲”让我联想到那些充满活力、技巧高超、能够瞬间抓住人心的音乐片段,它们往往是音乐会上的高潮,也是作曲家展示自己高超作曲技艺的绝佳载体。另一方面,“赋格”则代表着一种古典的、严谨的音乐形式,它强调的是音乐主题的逻辑发展、声部之间的呼应与对抗,以及整体结构的精妙安排。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有别,却又可能相互影响的音乐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那些最伟大的“展技曲”,其技巧的运用是否也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音乐逻辑,而那些最经典的“赋格”,在演奏中是否也需要注入适度的“展技”元素来增加其感染力?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剖析一些具体的作品,比如拉威尔的《博莱罗》是否算得上是一种“展技”的极致,而巴赫的《音乐的奉献》又如何将赋格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看到关于音乐创作中,如何在追求技术巅峰的同时,又不失音乐的灵魂与表达,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结构来升华技巧的艺术。
评分《展技曲与赋格》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奇妙的联想。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语言,它们似乎代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展技曲”可能指的是那些以展现演奏者高超技艺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它们往往是音乐会上的亮点,能够瞬间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引发一阵阵的惊叹。而另一方面,“赋格”则是一种古老而又严谨的复调音乐形式,它强调的是声部之间的逻辑关系,主题的模仿与发展,以及整体结构的精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有些对立的概念并置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是否会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我推测,作者可能是在探讨,纯粹的技艺展示,如果缺乏内在的逻辑和结构,很容易变得空洞乏味。反之,即使是最严谨的赋格,如果不能在演奏中展现出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也可能显得枯燥沉闷。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那些最伟大的音乐作品,是如何将技艺的华丽与结构的严谨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一种既能令人心潮澎湃,又能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音乐创作中“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刻见解。
评分当我翻开《展技曲与赋格》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那些关于“技巧”本身的可能性。我曾一度痴迷于那些超越常人想象的演奏技巧,比如钢琴家手指的超凡速度,小提琴家弓法的神乎其技。这本书的书名,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展技”时刻的迷恋。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展技”的?它仅仅是纯粹的速度和力度上的挑战,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递?而“赋格”这个词,虽然听起来带着一丝古典的严肃,但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精妙的“组织”或者“构建”的方式。我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在音乐创作中,技巧的炫耀与音乐本身的内在逻辑,是如何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的?会不会有这样的章节,分析一些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处处精心设计的乐句,是如何通过精妙的编排,最终形成令人惊叹的整体效果?我个人对那些将高超技巧与深邃思想巧妙融合的作品尤为欣赏,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里面既有令人咋舌的钢琴炫技,又有荡气回肠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我希望在这本书里,能找到更多关于这种“技与道”结合的讨论,了解那些伟大的音乐家是如何在突破技术极限的同时,又不失音乐的灵魂。
评分读到《展技曲与赋格》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闪过那些音乐厅里,灯光聚焦在演奏者身上,指尖在键盘或琴弦上飞舞的画面。那种瞬间爆发出的、令人屏息的音乐能量,我称之为“展技”。而“赋格”则带给我一种沉静、深邃的感觉,像是无数声音在空间中交织、对话,最终汇聚成一幅宏伟的音乐画卷。这本书的名称,让我对这两种音乐体验之间的张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不知道书里会如何解读这两者?是会分别介绍一些经典的“展技曲”和“赋格”作品,还是会尝试去分析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比如,在一些复杂的赋格作品中,各个声部之间的独立性与交织性,是否本身就包含了某种“展技”的意味?或者说,那些看似纯粹的“展技曲”,其背后是否也隐藏着精巧的音乐结构和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将“展技”看作是单纯的技巧堆砌,也不仅仅将“赋格”看作是枯燥的理论模型,而是能够理解它们各自在音乐艺术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