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与象,指的是形象与意境的结合。作曲者从诗词形象表现的意象美,反射为本曲创作的动机与意念,曲中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里透虚,以求感性形象中的空灵与意境。
※本曲1989年完成,同年于国家音乐厅举行世界首演。
本书特色
1.此曲是为箫与四支大提琴所做,在大提琴上运用许多现代技法,如泛音、滑音等许多音色的变化。
2.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陆续出版台湾当代音乐作品,并推广至世界各角落。
作者简介
马水龙(1939.07.17- )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台湾基隆。是第一位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以整场发表个人作品的台湾作曲家。1991年被列入《世界名人录》及《五百名人录》。曾获美国国务院傅尔布莱特学术奖助、行政院文建会奖助至美国进行学术研究。并两度获得金鼎奖、中山文艺创作奖、吴三连文艺创作奖、第三届国家文艺奖音乐类得主、总统府特授予二等景星勋章、行政院文化奖与台南大学、台北艺术大学等名誉博士。
马水龙曾任教于国内各大学音乐系,并曾任亚洲作曲家联盟副主席、台湾音乐着作权人联合总会董事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目前仍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暨研究所,亚洲作曲家联盟台湾总会荣誉理事长,财团法人邱再兴文教基金会「春秋乐集」创办人,并担任此活动之顾问。其作品包括器乐独奏、管絃乐、室内乐、钢琴曲、声乐曲、合唱、舞台剧音乐等近百余首,经常在海内外演出,代表作品有《雨港素描》、《梆笛协奏曲》、《霸王虞姬》、《关渡随想》、《窦娥冤》、《孔雀东南飞》、《意与象》、《玩灯》、《廖添丁管弦乐组曲》、《无形的神殿》等。马水龙流传最广的作品是《梆笛协奏曲》,它的导奏是1990年代中国广播公司的整点报时音乐。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文学沙龙活动上,听闻了这本书的。当时,一位资深的评论家在谈论他最近的阅读体验时,特别提到了“意与象”这本书,并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一本能让你重新认识文字力量的书”。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内心对这本书的好奇之门。我一直认为,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意”与“象”正是文字最核心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东方古典的韵味,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深邃思想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文字有着极其敏锐触觉的作家,他能够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情感波动,并将它们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文字,赋予“意”以生命,为“象”添彩。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体验到一场文字的盛宴,感受到“意”的灵动与“象”的厚重,从而提升自己对语言的感知力,以及对艺术的鉴赏力。
评分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网络书评推荐中。当时,它被描述为一本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作品,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意与象”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蕴含着一种超越表象、探究本质的哲思。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那是一种低调却又不失质感的风格,没有华丽的色彩,也没有过于张扬的字体,却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魅力。书页的质感也非常棒,翻阅起来手感极佳,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油墨的清香。我尤其喜欢它扉页的设计,简洁而富有深意,仿佛是一扇无声的邀请,邀请我走进作者精心构建的世界。我对于书中可能探讨的“意”与“象”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好奇,它们是独立的,还是相互依存?是分离的,还是融合的?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促使我渴望一探究竟。我设想着,作者或许会以一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方式,带领我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去感受那些不易捕捉的灵感火花,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具象背后的抽象意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令人惊艳,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墨色晕染,仿佛能将人瞬间吸入一个深邃的意境之中。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别具一格的书店里瞥见它的。当时,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但唯独这一本,以其独特的质感和设计感,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书名“意与象”本身就带着一种诗意和哲学思辨的意味,让人不禁猜测其内在的奥秘。我喜欢这种留白感的设计,它没有过多冗杂的图示,而是将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仿佛承载着一种历史的沉淀,翻动时发出的细微沙沙声,更像是古老故事的序曲。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精心设计的封面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引人入胜的文字,又会为我打开怎样一番别样的天地。封面的色彩搭配也极具匠心,深邃的墨黑与隐约透出的几抹浅淡的留白,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既有压迫感,又不失一种超然的宁静,恰似书名所暗示的,意境的深邃与具象的描绘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在我书架上已经摆放了一段时间,但我每次看到它,内心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想要立刻打开它,一探究竟。它的书名“意与象”,就如同一个神秘的咒语,召唤着我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和哲思的世界。我喜欢这种留白的艺术,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却又不失力量感,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我曾无数次地想象,在这看似平静的封面之下,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思想海洋。我设想,作者一定对“意”和“象”这两个概念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或许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去揭示它们在艺术、文学、乃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引发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文字。我希望它能够给我带来启迪,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更加本质的存在。
评分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关注这本书的。她极力夸赞其“见解独到,文笔优美”,尤其是对其中“意”与“象”的解读,让她茅塞顿开。这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这两者之间的互动。从书的名字来看,我就预感它不会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反复琢磨的。我留意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一种极具艺术感的抽象画,色彩运用大胆而又和谐,仿佛是将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或思想具象化了。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与“意与象”的主题不谋而合,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究竟会从哪个角度来切入这个宏大的主题?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还是通过哲学思辨的探讨,抑或是通过个人生活经历的感悟?无论如何,我都相信,这一定会是一场思维的盛宴,能够极大地拓展我的认知边界。我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那些“画龙点睛”的句子,以及那些能够引发共鸣的深刻洞见,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