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年代 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的伦敦,拥有比欧陆其它城市更优渥的音乐环境.各式的公开与私人音乐会,乐谱出版,乐器制造,音乐刊物发行等活动十分活跃;而新兴的中产阶级为追求社会地位的认同与提昇艺术修为,不吝花钱买乐器、聘请音乐教师、欣赏音乐会、购买乐谱等.此时的钢琴亦因制造商不断的研发改良,而有领先欧陆各国的制造技术,使得英式钢琴拥有更大的表现潜力.如此满商机的城市、充满挑战性的乐器与众多的音乐人口,吸引外籍与本国的钢琴家纷纷来此发展音乐事业,这群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活跃于伦敦乐坛,且被后来的音乐学称之为「伦敦钢琴学派」的音乐家们,以演奏、教学、创作等方式来浇灌这块音乐沃土,并发展出钢琴音乐的第一个荣景.
本书将探讨其中具代表性的九位音乐家,即克来曼悌、克拉迈、费尔德、杜赛客,海顿、利斯、莫歇勒斯、平托、以及波特.从其事业发展情形了解他们和伦敦音乐环境的互动;从其钢琴独奏作品,探索英式钢琴的发展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个别作曲家独特的作品风格,检视他们所开发的钢琴语法,以及观察他们对彼此和后续音乐家所造成的影响.最后重新审视在钢琴音乐发展过程当中,伦敦钢琴学派位于古典与浪漫时期之间的传承角色.
作者简介
林伶美
彰化县人.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音乐艺术博士、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音乐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音乐学士.曾师事Dr. George Kiopes、Dr. Charles Abramovic、周逊宽、王颖、黄如杏等教授.留学期间,除了个人演奏会外,还参加室内乐的演出,担任教学助教、各项乐器、声乐、合唱团、与歌剧院的伴奏.1993年12月赢得UNCG协奏曲比赛优胜,并于次年与UNCG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莫札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1997年4月获得Pikappa Lambda National Music Honor Society选为荣誉会员,肯定与鼓励在音乐上的表现与成就.回国后致力于演奏与教学.目前任教于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教育中心.
这本《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有机会以一种非常“沉浸式”的方式,去理解一个相对冷门但极其重要的音乐学派。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在描述那个年代的伦敦时,仿佛能看到街头巷尾的马车声,闻到茶馆里的咖啡香,更重要的是,能听到来自那些不为人知却又充满才华的音乐家的琴声。书中对于音乐家个人经历的穿插,那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我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音乐家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我尤其被作者对“风格”的细致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孤立的音乐元素堆砌,而是作曲家思想、情感、技术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当我读到关于约翰·菲尔德的章节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他对肖邦夜曲的深远影响,这种“追本溯源”的学术考察,让我对音乐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小众”的音乐学派,也同样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艺术价值。
评分我一直认为,音乐史的学习,最终要回归到音乐本身,而《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正是这样一本回归音乐本真的佳作。作者在梳理伦敦钢琴学派的音乐创作时,并没有让理论脱离实际,而是紧密结合具体的作品片段进行深入剖析。我得以借由作者的引导,仔细品味克莱门蒂奏鸣曲中那种严谨的结构和明晰的旋律,理解菲尔德夜曲中那种独特的忧郁和抒情。书中对这些作品的“风格”分析,并非仅仅是罗列技术特点,而是深入到音乐的情感张力、织体处理以及与听众的互动关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音乐创作的论述,比如,那种对“优雅”、“得体”的追求,是如何体现在当时的钢琴音乐中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音乐风格,需要理解它所产生的土壤。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去寻找这些作曲家的录音,再一次聆听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旋律,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仿佛我能够听到更多,理解更多。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读物。
评分坦白讲,最初被《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吸引,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极具历史感的书名所打动。而阅读之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只关注技术细节的枯燥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魅力的作品。作者在追溯伦敦钢琴学派的音乐风格演变时,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的细腻情感巧妙融合。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音乐家们,他们在创作中如何挣扎、如何创新,又如何将时代的精神融入音符。书中对于“风格”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调性、曲式等技术层面,更深入到作品的情感表达、美学追求以及与当时社会风尚的联系。比如,作者对克莱门蒂练习曲的分析,让我理解了它们为何在教学和演奏上都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那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技术磨砺与艺术升华。而对菲尔德夜曲的解读,则让我感受到了音乐中那种淡淡的忧伤与浪漫,仿佛是艺术家内心深处最温柔的低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风格的形成,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土壤之中。
评分这本《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场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奇妙音乐旅行。我一翻开,就被作者精妙的文字带入了那个流光溢彩的伦敦,仿佛能听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华丽的沙龙里,一台台精美的钢琴奏响曼妙乐章。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那种贵族生活与艺术繁荣交织的景象,让我对钢琴学派的兴起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探讨,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氛围的还原。作者在梳理不同作曲家风格时,笔触细腻,将莫扎特、海顿等巨匠的影响,以及如克莱门蒂、菲尔德等伦敦学派代表人物的独特性,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当时钢琴制造技术发展的描述,那种科技进步如何反哺音乐创作的视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读到关于音乐教育的章节,我仿佛看到了年轻的琴童们在严谨的教导下,指尖翩跹,逐渐领悟音乐的真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又有微观的音乐细节,读来既有知识的充实感,又不乏趣味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钢琴作品,仿佛第一次真正听懂了它们背后蕴藏的情感与故事。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对“伦敦钢琴学派”这个概念有些模糊的认知,总觉得它只是一个笼统的标签。然而,这本《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挖掘出了这个时期伦敦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克莱门蒂、菲尔德这些名字并非只是配角,他们在音乐语言的创新,尤其是在钢琴奏鸣曲和夜曲的早期发展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他们作品的分析,虽然不乏专业术语,但作者巧妙地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音乐的精髓。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作曲家孤立起来,而是将他们置于更广阔的欧洲音乐背景之下,阐述了他们如何受到意大利、奥地利等地的音乐思潮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书中对当时伦敦的音乐市场、音乐厅文化以及公众对钢琴音乐的接受程度的描绘,也为我们理解音乐的社会属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史的进程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无数相互交织、互相成就的“辉煌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