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

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伦敦钢琴学派
  • 钢琴音乐
  • 音乐史
  • 英国音乐
  • 古典音乐
  • 音乐风格
  • 18世纪音乐
  • 19世纪音乐
  • 音乐分析
  • 辉煌年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辉煌年代 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的伦敦,拥有比欧陆其它城市更优渥的音乐环境.各式的公开与私人音乐会,乐谱出版,乐器制造,音乐刊物发行等活动十分活跃;而新兴的中产阶级为追求社会地位的认同与提昇艺术修为,不吝花钱买乐器、聘请音乐教师、欣赏音乐会、购买乐谱等.此时的钢琴亦因制造商不断的研发改良,而有领先欧陆各国的制造技术,使得英式钢琴拥有更大的表现潜力.如此满商机的城市、充满挑战性的乐器与众多的音乐人口,吸引外籍与本国的钢琴家纷纷来此发展音乐事业,这群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活跃于伦敦乐坛,且被后来的音乐学称之为「伦敦钢琴学派」的音乐家们,以演奏、教学、创作等方式来浇灌这块音乐沃土,并发展出钢琴音乐的第一个荣景.

  本书将探讨其中具代表性的九位音乐家,即克来曼悌、克拉迈、费尔德、杜赛客,海顿、利斯、莫歇勒斯、平托、以及波特.从其事业发展情形了解他们和伦敦音乐环境的互动;从其钢琴独奏作品,探索英式钢琴的发展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个别作曲家独特的作品风格,检视他们所开发的钢琴语法,以及观察他们对彼此和后续音乐家所造成的影响.最后重新审视在钢琴音乐发展过程当中,伦敦钢琴学派位于古典与浪漫时期之间的传承角色.

作者简介

林伶美

  彰化县人.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音乐艺术博士、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音乐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音乐学士.曾师事Dr.  George Kiopes、Dr. Charles Abramovic、周逊宽、王颖、黄如杏等教授.留学期间,除了个人演奏会外,还参加室内乐的演出,担任教学助教、各项乐器、声乐、合唱团、与歌剧院的伴奏.1993年12月赢得UNCG协奏曲比赛优胜,并于次年与UNCG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莫札特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1997年4月获得Pikappa Lambda National Music Honor Society选为荣誉会员,肯定与鼓励在音乐上的表现与成就.回国后致力于演奏与教学.目前任教于阳明大学人文与社会教育中心.

音乐之光:19世纪早期欧洲键盘音乐的嬗变与探索 本书追溯了19世纪早期欧洲键盘音乐领域波澜壮阔的变革历程,聚焦于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在创作技法、演奏实践以及音乐美学思想上的深刻演变。我们摒弃传统上对单一中心或学派的刻板划分,转而审视整个欧洲大陆范围内,作曲家们如何应对乐器制造的革新、听众审美的提升以及浪漫主义思潮的涌动,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元的音乐景观。 第一部分:维也纳古典主义的余晖与向新潮流的过渡(约1800-1820年)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古典主义晚期遗风在新的世纪初期如何与新兴的浪漫主义元素进行艰难的对话与融合。莫扎特与海顿所奠定的结构清晰、比例均衡的原则并未在一夜之间消亡,而是在贝多芬等巨匠的手中被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和情感深度。 我们首先考察了“钢琴”本身的技术进步——从早期的古钢琴向更具延音和动态范围的现代钢琴的演进过程。这种乐器的物理变化,直接影响了作曲家对和声密度、踏板运用以及速度处理的考量。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为例,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作品中复杂的对位手法、突然的性格转换,以及它们如何预示了未来浪漫主义对“无限性”的追求。我们细致辨析了其奏鸣曲中“英雄性”主题的展开与解决方式,以及这些作品对后世钢琴文献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此外,我们考察了这一时期在维也纳之外,如巴黎和莱比锡等地涌现出的新一代作曲家。例如,约翰·尼波穆克·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的作品,展示了一种更为优雅、技巧更为精致的过渡风格。他的协奏曲和奏鸣曲如何保持了古典主义的清晰度,同时吸收了新兴的炫技色彩和抒情性,成为连接古典与浪漫之间的重要桥梁。对胡梅尔作品中对琶音、装饰音的精妙处理,以及其对“美好品味”的坚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的崛起与民族风格的萌芽(约1820-1840年代) 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学和艺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键盘音乐也开始转向更强烈的个人表达、对自然与超验世界的向往。 一、肖邦的诗意革命与东方情调的渗入: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弗雷德里克·肖邦(Frédéric Chopin)在巴黎所开创的全新钢琴美学。肖邦的作品几乎完全专注于钢琴这一乐器,将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表现高度。我们不仅分析了他的夜曲(Nocturnes)中对歌唱旋律线的极致追求和对自由节奏(Tempo Rubato)的创新性使用,更深入探究了马祖卡(Mazurkas)和波兰舞曲(Polonaises)中如何巧妙地融入波兰民族音乐的元素,形成一种既高度个人化又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音乐语言。对肖邦踏板技法和指法创新的详细研究,揭示了他如何利用钢琴的全部潜力来描绘细腻的情感层次。 二、舒曼的内心独白与“文学化”的音乐叙事: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创作标志着键盘音乐与文学、哲学思想的深度结合。本书考察了舒曼如何通过“双重人格”——弗洛雷斯坦(Florestan)和尤塞比乌斯(Eusebius)——来构建其钢琴套曲(如《狂欢节》、《儿时情景》)中的戏剧冲突与内心对话。对舒曼“微型作品”(Miniatures)的分析,着重于它们对清晰标题和象征意义的依赖性,以及和声语言中那种特有的、略带忧郁和不安的色彩。我们探讨了他如何通过密集织体和复杂的对位来表达“精神的焦虑”。 三、李斯特的炫技与音乐会的革命: 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以其超凡的演奏技巧,彻底改变了公众对钢琴演奏者的认知。本书分析了李斯特早期炫技作品(如《帕格尼尼练习曲》)的结构,这些作品不再仅仅是技术展示,而是将技术转化为纯粹的听觉奇观。同时,我们探讨了李斯特如何通过改编他人的作品(如舒伯特和贝多芬的艺术歌曲),来确立钢琴作为一种能够承载交响性宏大叙事的乐器的可能性。他对和声的扩展和对更高把位的使用,为后世的钢琴作品设定了新的技术标准。 第三部分:欧洲其他中心的键盘音乐图景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至维也纳和巴黎之外的地区,展示了键盘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发展: 一、德意志和奥地利地区的新古典主义倾向: 在李斯特和肖邦的浪漫狂潮之外,一些作曲家,如费迪南德·莱斯(Ferdinand Ries)和约翰·克拉姆斯(Johann Kaspar Mertz,侧重于吉他,但其理念影响了键盘的室内乐写作),依然坚守着清晰的结构和对奏鸣曲传统的尊重。对这些“中坚力量”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音乐界内部存在的风格张力。 二、俄罗斯的早期探索: 虽然俄罗斯键盘音乐的黄金时代稍晚,但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Glinka)等人的早期尝试,已开始将西欧的键盘技术与俄罗斯本土的民谣元素相结合。本书简要勾勒了这一初期融合的特点,预示着未来俄罗斯学派的形成。 结论:风格的交汇与键盘乐器的成熟 综上所述,1800年至1840年代是键盘音乐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换期”。它见证了古典结构的解体、浪漫主义情感表达的登峰造极,以及钢琴演奏艺术本身的技术革命。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关键人物及其作品的细致考察,展现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其对未来音乐发展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我们强调的不是某一特定地域或学派的独尊,而是整个欧洲键盘音乐生态系统在新乐器、新观念驱动下的活力与探索精神。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有机会以一种非常“沉浸式”的方式,去理解一个相对冷门但极其重要的音乐学派。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在描述那个年代的伦敦时,仿佛能看到街头巷尾的马车声,闻到茶馆里的咖啡香,更重要的是,能听到来自那些不为人知却又充满才华的音乐家的琴声。书中对于音乐家个人经历的穿插,那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我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音乐家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我尤其被作者对“风格”的细致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孤立的音乐元素堆砌,而是作曲家思想、情感、技术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当我读到关于约翰·菲尔德的章节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他对肖邦夜曲的深远影响,这种“追本溯源”的学术考察,让我对音乐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小众”的音乐学派,也同样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艺术价值。

评分

我一直认为,音乐史的学习,最终要回归到音乐本身,而《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正是这样一本回归音乐本真的佳作。作者在梳理伦敦钢琴学派的音乐创作时,并没有让理论脱离实际,而是紧密结合具体的作品片段进行深入剖析。我得以借由作者的引导,仔细品味克莱门蒂奏鸣曲中那种严谨的结构和明晰的旋律,理解菲尔德夜曲中那种独特的忧郁和抒情。书中对这些作品的“风格”分析,并非仅仅是罗列技术特点,而是深入到音乐的情感张力、织体处理以及与听众的互动关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音乐创作的论述,比如,那种对“优雅”、“得体”的追求,是如何体现在当时的钢琴音乐中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音乐风格,需要理解它所产生的土壤。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地去寻找这些作曲家的录音,再一次聆听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旋律,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仿佛我能够听到更多,理解更多。这是一本能够真正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读物。

评分

坦白讲,最初被《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吸引,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极具历史感的书名所打动。而阅读之后,我不得不说,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那种只关注技术细节的枯燥学术著作,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魅力的作品。作者在追溯伦敦钢琴学派的音乐风格演变时,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的细腻情感巧妙融合。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身处时代洪流中的音乐家们,他们在创作中如何挣扎、如何创新,又如何将时代的精神融入音符。书中对于“风格”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调性、曲式等技术层面,更深入到作品的情感表达、美学追求以及与当时社会风尚的联系。比如,作者对克莱门蒂练习曲的分析,让我理解了它们为何在教学和演奏上都具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那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技术磨砺与艺术升华。而对菲尔德夜曲的解读,则让我感受到了音乐中那种淡淡的忧伤与浪漫,仿佛是艺术家内心深处最温柔的低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风格的形成,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土壤之中。

评分

这本《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场跨越两个多世纪的奇妙音乐旅行。我一翻开,就被作者精妙的文字带入了那个流光溢彩的伦敦,仿佛能听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华丽的沙龙里,一台台精美的钢琴奏响曼妙乐章。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那种贵族生活与艺术繁荣交织的景象,让我对钢琴学派的兴起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探讨,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氛围的还原。作者在梳理不同作曲家风格时,笔触细腻,将莫扎特、海顿等巨匠的影响,以及如克莱门蒂、菲尔德等伦敦学派代表人物的独特性,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当时钢琴制造技术发展的描述,那种科技进步如何反哺音乐创作的视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读到关于音乐教育的章节,我仿佛看到了年轻的琴童们在严谨的教导下,指尖翩跹,逐渐领悟音乐的真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又有微观的音乐细节,读来既有知识的充实感,又不乏趣味性。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钢琴作品,仿佛第一次真正听懂了它们背后蕴藏的情感与故事。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对“伦敦钢琴学派”这个概念有些模糊的认知,总觉得它只是一个笼统的标签。然而,这本《辉煌年代:伦敦钢琴学派之音乐与风格(1779~1840年代)》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挖掘出了这个时期伦敦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克莱门蒂、菲尔德这些名字并非只是配角,他们在音乐语言的创新,尤其是在钢琴奏鸣曲和夜曲的早期发展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他们作品的分析,虽然不乏专业术语,但作者巧妙地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音乐的精髓。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作曲家孤立起来,而是将他们置于更广阔的欧洲音乐背景之下,阐述了他们如何受到意大利、奥地利等地的音乐思潮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书中对当时伦敦的音乐市场、音乐厅文化以及公众对钢琴音乐的接受程度的描绘,也为我们理解音乐的社会属性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史的进程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无数相互交织、互相成就的“辉煌年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