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奢华,并非恋物
只是二十年的岁月,一直有这个名字的参与…..
作者黄尹青是台湾最资深及专业的珠宝记者,因为採访工作,她成为丹麦精品品牌GEORG JENSEN的粉丝。
多年前她曾经写过一本书「品藏GEORG JENSEN」,从一个专业记者的角度,写下对这个品牌的认识。
现在,这本「我的GEORG JENSEN」,她恢复成粉丝的身分,写下对这个品牌的热情。秀出她拥有的 GEORG JENSEN,包括实体的作品、观点和曾发生的故事。
透过充满情感和文学的笔触,这个北欧品牌的作品从而有了温度。认 识和不认识这个品牌的人,应该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什么,为寻常生活添火花和热力。
作者简介
黄尹青Grace Huang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报社记者,主跑珠宝专业新闻长达15年,参与近20年台湾与国际珠宝界诸多重大事件。深深觉得懂得欣赏珠宝,让生活拥有更多的光采。
目前从事珠宝主题写作,并持续关心珠宝领域动态。
着作:
GRACE的珠宝盒
品藏GEORG JENSEN
珠光宝气梦工场
钻石, 最华丽的相遇
名牌珠宝经典入门
爱的圈圈
Grace的部落格
timelesstiara.pixnet.net/blog
推荐序
热情
保有热情和坚持,一件工作才可能做得长久, 而且做得精采。
GEORG JENSEN这个品牌能够维持百年不坠, 而且发展成国际名牌,正是因为它对设计和工艺保有热情, 而且始终坚持。
我在尹青身上看到的, 也是她的热情和坚持。 因为有热情和坚持, 她才能在珠宝主题写作上, 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而且做出了成绩。
我和她相识于GEORG JENSEN在台湾成立公司未久,二十多年来, 我们在工作上一起成长, 也分享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GEORG JENSEN 与一般珠宝品牌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的产品都是精选设计师的杰作,每件产品背后的设计理念及工艺表现皆有故事。 多年来,透过尹青精确又丰富的报导,这些故事掳获了广大读者的眼光,并让读者轻松且深入的认识了品牌的精粹。
在我们互动的过程中,尹青常为了一些资讯环结锲而不舍的追索,而且乐此不疲,让我印象深刻。
她不仅对相关资讯追根究底,也把握任何可一探源头的机会。记得我们一同造访薇薇安朵兰在印尼的惬意住所,也一起参观过娜娜迪佐尔在哥本哈根的私房工作室。如今两位二十世纪的设计大师皆已作古,尹青和我有幸能亲炙大师,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回忆。
尹青曾撰写过「 品藏GEORG JENSEN」, 多年来是认识品牌非常重要的一本华文书。 现在, 她用自己的收藏品和经验做为切入角度, 分享她和这个品牌的情缘, 我相信, 喜欢GEORG JENSEN的人, 读完后必然会对品牌有更深刻的感受。
徐嘉鸿 台湾乔治杰生公司董事总经理
作者序
献宝
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品藏GEORG JENSEN」,从一个专业记者的角度,写下我对这个品牌的认识。
现在,这本「 我的GEORG JENSEN」,我恢复成品牌的粉丝,写下的是我对这个品牌的热情。
我用献宝的想法,秀出我拥有的 GEORG JENSEN,包括实体的作品、观点和曾发生的点滴。其实我拥有的实体作品并不算多,约莫50件左右。但是我因为採访工作得到亲近品牌的经验,相信必定令人羡慕。
纯粹的我、我、我,其实令人厌烦;有些个人的见解,相信未必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如果有人从中看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或是偶尔心中OS:我也是这样想的!对我来说,那就够了。毕竟有机会写下这样一本书, 而且还能出版,就已经是一个品牌迷得到的莫大礼物!
这几年,品牌一直在求新求变,即使像我这么忠诚的品牌迷,都未必能理解为什么会如此变化。但是不变的部分,依然令人着迷,觉得难以被取代。
因为个人的喜爱, 所以这本书是无法看到品牌全貌,甚至有些偏颇的。例如,我特爱薇薇安朵兰的设计和古典风格的作品,这两个部分,就佔了比较多的篇幅。如果想对品牌有更多的了解,建议参考我之前的那本书「品藏GEORG JENSEN」。
每篇文章都以一件我真实拥有或梦想拥有的GEORG JENSEN作品作为引子,说一段我的故事、我的想法、我的观点。这真的是一次抛砖引玉,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我的GEORG JENSEN」,如果可能,请到我的部落格来分享。我的部落格: timelesstiara.pixnet/blog
我一直对丹麦设计情有独钟,尤其是GEORG JENSEN的器皿和珠宝,那种简约又不失精致的美学,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当我偶然在书店看到《我的GEORG JENSEN》这本书时,我的心就好像被一种熟悉而又新鲜的力量吸引住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产品图录,它更像是一段旅程,一段关于如何将GEORG JENSEN的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感悟。 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他/她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分享自己的珍藏,娓娓道来每一个器皿、每一件首饰背后的故事。那些关于收藏的初衷,关于在不同场合如何搭配GEORG JENSEN的物品,关于它们如何为生活增添仪式感,都写得 so real,仿佛我也身临其境,体会到了那种由内而外的喜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咖啡时光的章节,作者描述了如何用GEORG JENSEN的银质咖啡壶冲泡一杯香浓的咖啡,然后用精致的银质杯碟盛放,在阳光洒落的午后,享受那份宁静与美好。这种将艺术品转化为生活体验的描绘,让我对GEORG JENSEN的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而是承载着情感和回忆的温度。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学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生活态度的诠释。《我的GEORG JENSEN》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展示了GEORG JENSEN那些令人惊叹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用设计点亮生活”的理念。作者通过分享自己与GEORG JENSEN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如何将这些经典之作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无论是早晨的早餐,还是夜晚的聚会,亦或是独自一人的静思时刻。 书中关于餐桌布置的章节,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并没有追求奢华的摆设,而是通过巧妙地运用GEORG JENSEN的银质餐具和烛台,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充满格调的用餐氛围。那些细腻的雕刻,光滑的质感,在柔和的灯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让每一顿饭都仿佛变成了一场小型庆典。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通过一些细微的改变,让平凡的日子也充满艺术感。这本书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教会我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并最终将美融入自己的生活。
评分当我拿到《我的GEORG JENSEN》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看看别人是怎么玩转”的心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GEORG JENSEN的经典作品,而是通过他/她个人的体验和感悟,探讨了设计与情感,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微妙联系。 其中,关于“传承”的章节让我触动很大。作者分享了自己将GEORG JENSEN的家族传家宝,比如一枚精美的胸针,作为礼物赠予下一代的故事。那种跨越时空的连接,那种将美好的设计赋予情感价值的传承方式,让我对“拥有”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它不再是简单的占有,而是一种情感的延续,一种精神的传递。读完这一段,我仿佛看到了GEORG JENSEN的设计是如何超越时间,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思考它们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故事和意义。
评分阅读《我的GEORG JENSEN》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没有给我提供一套“如何成为设计师”的教程,也没有给我一套“如何成为有品位的人”的模板,而是通过作者真诚的分享,让我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领悟。 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不完美”的描述。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使用GEORG JENSEN器皿时,不小心留下的细微划痕,以及这些“痕迹”如何为物品增添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个性。这种对“使用痕迹”的包容和欣赏,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也让我对“完美”有了更宽容的理解。一件物品,即使有些许瑕疵,只要它承载着美好的回忆,陪伴着你走过生活的点滴,它就是独一无二的,就是最珍贵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GEORG JENSEN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精湛的工艺和优雅的设计,更在于它能够与人共同成长,与人一同经历,最终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充满敬意,GEORG JENSEN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我的GEORG JENSEN》这本书,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设计殿堂的窗户。它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辞藻,而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温度的叙述方式,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关于GEORG JENSEN的世界。 书中描绘的那些日常场景,让我深切体会到,伟大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更是为了服务于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作者分享了如何将GEORG JENSEN的银质首饰,从精心珍藏的珠宝盒中取出,佩戴在身上,去参加一场朋友的生日派对。那种自信、优雅的气质,因为有了这些精美的点缀而更加熠熠生辉。它让我明白,一件好的设计,能够赋予穿着者内在的力量,让人们在不经意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美,可以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而GEORG JENSEN,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完美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