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真正的定律不可能是线性的。」
对经济学革命而言,必须摒弃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线性特征,
诸如市场体系的线性相互作用,微观个体的可加性,
货币的单向线性传递机制等等,正是这种线性特征同危机和衰退格格不入。
没有任何奢望,一切仅是开始。
经济学必须放弃18—19世纪经典科学的还原论,市场不应被简化为单一商品或经济人之和。本书从全新的视角重建市场微观结构和货币理论基础。
其创新是价格选择的微观理论,即均衡价格及其跃迁的统计描述。由此可以发展一种取代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基础的新范式,并不矛盾地建立关于通货膨胀、金融普遍不稳定性和经济週期的宏观理论。其中,货币数量以市场状态参量的方式对价格、产出和就业发挥全域性的关键作用,这个过程可以用非线性方程来描述。
如果说这次危机是“创造性的创坏”,那么首先就是经济学的革命已经不可避免,其标志将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范式的终结。
作者简介
沈华嵩
1942年3月生于四川重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
导 论
第一章 经济学推理的起点
一 经济学的童话
二 亚当.斯密猜想
三 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四 真空中运动的质点
五 世界不再简单
六 市场的微观结构
七 经济学寓言
八 假定之战
第二章 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
一 瓦尔拉斯体系中的货币
二 齐次性与货币中性
三 价值形式理论
四 理发师悖论
五 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
六 货币的“原罪”
七 货币符号
八 交换行为的自组织
第三章 货币传导机制与凯恩斯革命
一 “亚当的苹果”
二 黄金和纸的故事
三 货币的解放
四 存款创生与货币乘数
五 货币为什么重要
六 货币冲击的传递
七 凯恩斯革命
八 中庸之道
第四章 资产定价理论
一 货币涅槃
二 流动性的代价
三 “有效市场假说”
四 股价不掷骰子
五 “市场异象”
六 股价过度波动性问题
七 理性泡沫
第五章 非线性股价模型
一 行为金融理论
二 群体抉择
三 行为模型
四 价格涨落的统计描述
五 资产估价与市场行为
六 逻辑斯蒂股价模型
七 暴涨-暴跌过程
八 价格动态对参数的敏感依赖
第六章 金融危机与经济周期
一 金融创新推动的货币扩张
二 数量论和通货膨胀
三 通货膨胀的动力
四 “明斯基时刻”
五 金融脆弱性的货币本原
六 经济周期结构
七 本征波动模型
第七章 经济学的革命
一 新古典主义专制
二 从微观到宏观
三 经济学:范式转换
四 经济学的新思维
因为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直到1979年我才开始系统的研究工作,1994年又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走进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下海”大潮。此间,我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对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怀疑和批判,并力图把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引进经济学方法论,强调经济演化中信息和复杂性的重要作用。这些努力的结果就是我的专着《经济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1993年《经济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77—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资深研究员的成果,如严中平先生的《中国近代经济史》、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以及沈从文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着作等。2006年《经济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一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的首批图书重印出版。后来我承诺出版社写一本关于经济演化自组织理论的通俗着作。我刚写完前面的几个章节,当时公司准备再次去纽约路演,但意外的是2008年9月15日,继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一周后雷曼兄弟破产倒闭,银行业的危机很快演变成典型的恐慌,急转直下的形势引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并走向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
同时,危机又引起关于国际资本主义历史命运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论争,这场意识形态的危机还远没有尘埃落定,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终结。经济学的现状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否则对人类和经济学都是一个灾难。
耐人寻味的是,2000年7月就曾爆发过声势浩大的巴黎大学生“反对无节制的形式化经济学课程”的国际运动,到2011年秋天这种请愿浪潮则在美国演变成“佔领华尔街”的全民运动。11月7日据美国《每日邮报》报道,约70名哈佛大学学生宣佈退出格雷格‧曼昆(Greg Mankiw)教授的经济学课程。他们在致曼昆的公开信中写道,“如果哈佛不能使学生们具备关于经济学之更广博与更具批判性的思考,他们的行为将会危及全球金融体系。近五年来的经济动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改变了初衷,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方法论的讨论上,《危机后的经济学》必须对世界金融危机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普遍的不稳定性作一个本原性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重新建立可以取代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科学范式。不论成败都必须去尝试。当然,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对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显然力不从心。不过,如果本书能引起读者对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终结,对经济学革命更多的关注,那么,我的目的就已经达到。
这里,我要诚挚地感谢我的弟弟沈华源先生给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得以顺利完成本书的写作。在白云渡牧场,清晨林间草地上开满不知名的野花,还有那月光下无边的睡莲,或者在半亩池塘听残荷萧瑟的秋声……总是让人心旷神怡,这时你可以乘着思辨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家人和泰来集团公司的同仁都给予我鼓励和支持,我诚挚地感谢他(她)们。我还要感谢杜豫女士,她教我订正英文和数学公式并打印了全部书稿。
沈华嵩2011年12月1日 于成都花源镇
身為一個小市民,平常工作忙得團團轉,晚上回家只想放鬆一下,看看書,但又不想太燒腦。最近聽朋友推薦《危機後的經濟學》,一聽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以為會是一本講述全球金融風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那種高深的學問。結果翻開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書裡反而從很多貼近生活的角度切入,探討了在經歷了這幾年的種種不確定性之後,我們的消費習慣、工作模式,甚至連對「財富」的定義都產生了哪些改變。 書裡面有很多有趣的案例,像是疫情期間大家突然瘋狂搶購烘焙用品,或是突然對居家辦公產生了新的想像。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數據或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而是用一種很輕鬆、很有同理心的方式,像是跟讀者閒話家常一樣,娓娓道來。我特別喜歡書中有一段,講述了「微小確幸」在經濟不景氣時期的重要性,像是每天早上為自己泡一杯好咖啡,或是週末到小鎮逛逛市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實是撐起我們心理韌性的重要支柱。讀的時候,會覺得作者很懂我們這些平凡人的心情,好像在說「嘿,你不是一個人」。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危機後的經濟學》聽起來就充滿了力量,但實際閱讀起來,卻是溫柔而富有啟發性的。它不像許多經濟學書籍那樣,充滿了冷冰冰的數字和嚴肅的理論,反而更像是在訴說一個關於「重生」的故事,關於我們如何在經歷了重重挑戰之後,重新找到經濟發展的新方向。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擅長從一個小小的切點出發,延伸出對整個經濟體系的深刻見解。 我特別欣賞書中關於「循環經濟」與「綠色消費」的討論。過去,我們常常以為經濟成長就代表著不斷的生產和消耗,但作者卻提出了另一種模式,強調資源的再利用、廢物的最小化,以及對環境的友善。書裡描繪的願景,是一個更加注重生態平衡、對後代負責的經濟體系。這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消費習慣,開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經濟學的入門讀物,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與世界共存、共同繁榮的生活指南,讓人讀後充滿希望。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經濟學的印象都停留在課本上的供需曲線、馬克思的理論,以及新聞裡那些聽不懂的數字。這次讀了《危機後的經濟學》,整個觀念都被顛覆了。書裡強調的不是過去那種追求GDP成長、不斷擴張的模式,而是更注重「韌性」和「永續性」。作者提到,過度的追求效率和利潤,有時候反而會讓我們的經濟體系變得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崩潰。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探討的「在地化」趨勢。以前大家總覺得全球化是王道,商品可以從世界各地運來,但經過這次疫情,我們才發現,依賴遠距離的供應鏈有多麼不穩定。書裡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地方創生、支持在地產業的重要性,這不僅能創造就業機會,更能建立更穩固、更有彈性的經濟網絡。讀完之後,我開始更有意識地去支持家附近的小店,也更關注一些在地農產品的品牌,感覺自己好像也為這個社會的韌性盡了一份力。
评分我對經濟學一直有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是留給專業人士看的。但《危機後經濟學》這本書,徹底打破了我的這種刻板印象。它沒有複雜的圖表,也沒有艱澀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白話、接地氣的方式,帶領我們重新思考經濟的本質。書中探討了很多關於「價值」的多元性,不再只是單純的金錢衡量。 像是書裡提到,我們不能只用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繁榮,而應該考慮到環境保護、社會公平、人民的幸福感等因素。這些觀念聽起來很抽象,但作者卻能透過許多實際的例子,例如社區互助、志工服務的經濟價值,讓我們明白這些看似「非經濟」的活動,其實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共享經濟」的深入剖析,它不再只是單純的租借,而是人與人之間信任和連結的體現。讀完之後,你會覺得經濟學其實離我們很近,它關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以往閱讀財經書籍,總容易陷入一片艱澀難懂的學術理論或數據分析中,《危機後的經濟學》則徹底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的開頭就以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式,描述了後疫情時代,人們在生活方式、消費觀念上所產生的細微卻深刻的變化。作者彷彿是一位敏銳的觀察家,捕捉到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受,並將其與宏觀的經濟趨勢巧妙地連結起來。 書中探討的「數位轉型」與「彈性工作」讓我最有共鳴。過去,我一直認為工作就該是朝九晚五,地點固定,但這幾年下來,在家辦公的經驗,以及各種線上協作工具的普及,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書裡詳細分析了這些轉型對個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結構的影響,並非一面倒地讚頌,而是深入探討了其中潛藏的挑戰與機遇。像是對於「數位鴻溝」的關注,以及如何確保所有人都能在這場變革中不被落下,這些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議題。閱讀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引發了我對未來工作與生活模式的諸多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