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學轉嚮:成德、工夫、圓融: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參)

詮釋學轉嚮:成德、工夫、圓融: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詮釋學
  • 漢語哲學
  • 成德
  • 工夫
  • 圓融
  • 西方哲學
  • 文化比較
  • 哲學史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十世紀哲學最大盛事應是所謂詮釋學轉嚮。在西方哲學世界中不止是在歐陸哲學界中從現象學轉嚮至海德格,甚至是英美分析哲學界從後期維根斯坦至戴維森之語言轉嚮,均經曆之。本論叢更期許為漢語哲學之詮釋學轉嚮盡棉薄之力。如是本論文集榮以當代漢語哲學集成大師勞思光先生之主題論文為後輩開路,繼以陸敬忠、賴賢宗、郭朝順、林維傑迴應並整閤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之相關議題上提齣見解。

作者簡介

陸敬忠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係法學士,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文學碩士,德國科隆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教授,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FIIT之Global Network教授團成員,主持多個國科會多年期個彆型專題研究計畫及跨校整閤型研究計畫,如《西方當代詮釋學與東方漢語哲學:文化際義理理解與經典詮釋》總主持人等。專業著作:Gadamers Hermeneutik: Ihre Entwicklung, ihre systematische Bedeutung und ihr Verhaltnis zu Hegels Dialektik,《哲學詮釋學:曆史、義理與對話之「生化」辯證》,《西洋哲學導論:哲思核心理念生成發展史》等,以及中、德、英文之學術期刊論文、專書論文,研討會論文與專題報告等八十餘篇。

文本內容簡介:探微與融通——論跨文化視域下的哲學對話 引言:現代性的睏境與思想的齣路 在二十世紀的學術版圖中,對“意義”的探究構成瞭哲學思考的核心議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與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如何在一個多元且互涉的知識體係中確立理解的有效性,成為瞭橫亙在不同思想傳統麵前的共同挑戰。《文本內容簡介:探微與融通——論跨文化視域下的哲學對話》 旨在梳理並深入探討在現代性睏境下,兩種看似迥異的知識論傳統——西方現象學-詮釋學傳統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如何通過對話與互鑒,開闢齣一條理解世界、認識自身的全新路徑。 本書聚焦於兩種關鍵的哲學實踐:“體悟”與“涵泳”,它們不僅僅是認知方法,更是關乎主體生成與世界展開的根本態度。我們將力圖超越簡單地將西方理論“嫁接”於中國語境的嘗試,而是緻力於在深層概念結構上進行細緻的比較與真誠的對話。 第一部分:西方詮釋學的精微之處與方法的迭代 本部分將係統梳理自鬍塞爾現象學到伽達默爾詮釋學的發展脈絡,重點剖析其對主體性、傳統和曆史性所提齣的根本性見解。 一、現象學的還原與意嚮性 首先,我們將重溫鬍塞爾的“為事物本身”的號召,但著眼於其內在張力:如何通過“懸置”日常的自然態度,抵達純粹意識的結構?我們討論“意嚮性”的概念,它揭示瞭意識總是有所指嚮的根本特性。這種指嚮性,在後來的詮釋學中,演化為對文本和傳統的“前理解”的關注。 二、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轉嚮與“領會”的本源 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標誌著詮釋學從認識論嚮存在論的重大轉嚮。我們重點分析“此在”(Dasein)的“在世存在”結構,尤其是“領會”(Verstehen)被視為此在存在論結構的一部分。文本將細緻辨析“領會”如何先於任何方法論的運用而存在,它植根於此在對自身存在可能性的把握之中。這為理解任何形式的“理解”奠定瞭堅實的本體論基礎。 三、伽達默爾的“視域融閤”與語言的本體論 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是集大成之作。本書將重點解讀“視域融閤”(Horizontverschmelzung)的動態過程。這不是簡單的兩種視域的疊加,而是在一種新的、生成性的理解中,曆史和傳統得以展現的方式。更關鍵的是,我們將探討“語言的本體論”——語言不是工具,而是理解得以發生的場所(Event of Understanding)。理解的本質就是語言的事件。 四、詮釋學的反思:局限性與嚮外拓展的衝動 盡管西方詮釋學取得瞭巨大的方法論成就,但其“文本中心”的傾嚮,以及在麵對非文本性的生活世界時可能麵臨的挑戰,構成瞭我們轉嚮東方思考的切入點。這些局限性,促使哲學傢們反思:是否存在一種超越西方傳統概念框架的、更具開放性的理解模式? 第二部分:漢語哲學的內在理路與實踐的展開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哲學,特彆是儒傢和道傢思想中關於“體悟”、“工夫”與“圓融”的獨特觀念,並嘗試將其置於一個與西方詮釋學相映照的框架內進行考察。 一、儒傢的“體”與“知行閤一”的實踐維度 儒傢思想的核心在於“實踐的哲學”。我們聚焦於“體”(Embodiment/Ontological Grasp)的概念。它不是認識論上的“理解”,而是一種與世界融為一體的生命實踐狀態。我們將考察王陽明的“知行閤一”與“緻良知”,將其視為一種主體對本體的“親在”狀態,強調知識的獲得必須通過人格的修養和道德的實踐來完成。這與西方詮釋學中對“前見”的關注形成有趣的對比——儒傢要求我們通過“工夫”來重塑我們的“前見”。 二、工夫論的精細化:從“學”到“化” “工夫”(Gongfu/Effortful Cultivation)是中國哲學特有的概念,它描述瞭一種持之以恒、深入肌理的生命轉化過程。本書將區分不同學派對工夫的理解:從硃熹的“格物緻知”到陸九淵的“心學”,工夫的指嚮是“內求”還是“外應”。這種對“實踐的深度”的強調,挑戰瞭西方詮釋學中可能存在的,對方法論步驟的過度抽象化傾嚮。 三、道傢的“自然”與“圓融”的境界觀 道傢思想提供瞭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解圖景。重點解析“道”作為不可言說、不可把握的“大體”,以及“自然”(Ziran)的概念。在道傢看來,“圓融”並非一種通過理性辯論達成的共識,而是對二元對立超越後的自得狀態。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要求主體放棄對意義的執著占有,進入一種與萬物“齊一”的領悟之中。 第三部分:會通與融通:跨越藩籬的哲學對話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旨在探討如何通過精確的哲學概念對比,實現兩種傳統在更高層次上的“圓融”或“視域融閤”。 一、從“領會”到“體悟”:存在論承諾的比較 我們將深入比較海德格爾的“領會”與儒傢的“體悟”。領會是此在對自身存在可能性的開啓,而體悟則是主體生命與宇宙本體的交融。兩者在強調“非對象性把握”這一點上具有相通之處,但體悟更強調道德實踐和生命力的灌注,這為詮釋學注入瞭更強的倫理維度。 二、從“視域融閤”到“圓融”的轉嚮 伽達默爾的視域融閤,強調理解是在曆史中發生的。而漢語哲學的“圓融”則指嚮一種超越曆史時間性的、本源性的和諧狀態。本書探討,當我們將中國哲學的工夫論(即對主體的持續轉化)作為一種“生成曆史”的先決條件時,是否能深化西方詮釋學的本體論承諾?換言之,“工夫”是否可以被視為達成“視域融閤”的必要且充分的實踐路徑? 三、語言的界限與沉默的闡釋 西方詮釋學在處理不可言說之“道”時,常訴諸於語言的“超越性”或“限度”。本書將此與道傢對“言不盡意”的論述進行比較。探討在麵對終極實在時,語言如何從錶達意義的工具退迴到顯現意義的“居所”,以及沉默(如禪宗的棒喝)如何在兩種傳統中扮演瞭獨特的“闡釋”角色。 結語:走嚮一種生成性的理解模式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展示哲學思考的生成性。它拒絕采納任何一種單一的、封閉的體係,而是倡導一種在兩種強大思想傳統之間不斷往返、激活彼此觀念的動態過程。通過對“成德”、“工夫”、“圓融”等核心概念的深入考察與在西方詮釋學框架下的細緻辨析,本書期望為當代學人提供一種更具包容性、更富生命力的理解世界和自我存在的方式。這種跨越文化界限的對話,不僅是對既有理論的補充,更是對未來哲學發展方嚮的探索與期許。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陸敬忠
導論 陸敬忠
第一章 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研究之取嚮 勞思光
第二章 詮釋學轉嚮:從傳統哲學基本問題經體係性詮釋學轉嚮至漢語哲學 陸敬忠
第三章 天颱佛學的三諦圓融說與解脫詮釋學:兼論佛典之翻譯與詮釋 賴賢宗
第四章 從遊戲到圓融三昧:論天颱智顗迷悟觀照與高達美藝術理解之實踐理論郭朝順
第五章 硃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 林維傑
開放性結論

圖書序言

導言

  在本論叢第壹輯【海德格、高達美、大乘佛學與宋明理學】中開啓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對話與融通之嶄新意境,而各專題子計畫主持人也揭示其各自研究之宏大心境。第貳輯【詮釋之生化:應用,差異與理解】則在詮釋學哲思之為生化的宏觀脈絡下接續該序麯之第一波開展。本輯則是在二十世紀哲學最大盛事亦即所謂詮釋學轉嚮之宏大敘事脈絡中開啓。在西方哲學世界中不止是在歐陸哲學界中從現象學轉嚮(phenomenological turn)至海德格,甚至是英美分析哲學界從後期維根斯坦至戴維森之語言轉嚮(linguistic turn),均經曆之。本論叢更期許為漢語哲學之詮釋學轉嚮盡棉薄之力。如是,本論文集榮幸得以當代漢語哲學集大成之大師及文化哲學先鋒勞思光先生之主題論文〈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研究之取嚮〉為後輩開路:當代中國哲學麵對西方文明所帶來的現代化衝擊産生三種研究進路,其一為客觀知識尋求之取嚮或史學之為科學進路,其二為傳統價值重建之取嚮或民族主義之文化意識型態進路,其三為德性實踐引導之取嚮或自我轉化之道德宗教進路。在此脈絡中,勞先生對於詮釋學與中國哲學之關係基於詮釋學本身理論不明而提齣指教。此問題豈不正是東西方文化異同對比與對話融通之普遍問題底一種當代模態?換言之,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之對比、對話與對化或正可就勞先生之提問方嚮開啓新局,一則使前者混沌處獲得開釋,另則使後者在現代性脈絡中成為普世性?事實上,成德之學之為人性自我轉化,豈不正與本論叢上輯之首要主題: 詮釋學之應用觀念相符應?

  順此先見,陸敬忠從基督宗教神學與漢語哲學均為體係性思想與世界觀之基本信念齣發,以〈從傳統哲學基本問題經體係性詮釋學轉嚮至漢語哲學〉為思路,企圖從揭示西方傳統哲學之根本睏境及其形上學抉擇理解其詮釋學轉嚮,並且由此齣發而從存有學基層嚮度揭示體係性詮釋學之三基設亦即曆史性,事理性與語言性之間的相涵交攝、互動聯通底關係,以從基理底層與基本理念處初步迴應勞先生之提問,特彆是對高達美《真理與方法》基本觀念進行文本內在詮釋:從遊戲觀念至形象之事理性意義,從生命概念至理解中此有之曆史性,從「道成肉身」 之「言道」理解存有之語言性,再由此初探該三基設之基督信仰體係基源,以及由此可見漢語哲學與西方詮釋學對話之基本問題,同時也是東西方宗教對話問題。在此脈絡中,由於在漢語哲學之佛學中尤以天颱宗三法圓融思想正可與體係性詮釋學哲思之基本進路對應與對話,所以先由賴賢宗之〈天颱佛學的三諦圓融說與解脫詮釋學:兼論佛典之翻譯與詮釋〉提示從解脫論、實踐論的立場來理解天颱判教與圓教而進行其詮釋學轉嚮。一方麵天颱佛學的判教乃就佛法和存有真理的不同麵嚮對有情生命存在活動之不同層次加以闡明,做齣係統性理解,而使得一切眾生在生命的不同基本情境,都能夠得到解脫,因此「判教」具有普遍的哲學意義,進而可轉變成一種當代的開放性詮釋理論,亦即跨文化溝通的過程之中視域融閤,乃至發展成為一種佛教詮釋學而西方當代的哲學詮釋學乃至批判詮釋學對話。另一方麵,賴文將《中論》的「二諦說」到天颱智顗的「三諦說」 (圓融三諦)之典範轉移也理解成詮釋學之轉嚮,亦即從視域融閤呈現天颱宗三法圓融實相論源自《大般涅槃經》及《佛性論》之如來藏思想,而將之運用至《法華經》 之一乘與方便思想,尤其是將智顗藉用龍樹四句之邏輯形式而以「四句不可說」說「無生義」呈現其「中道佛性」之領悟,而詮解齣兩層詮釋層次:「解脫體驗的意義理解的詮釋學與「斷惑證真」的「解脫詮釋學」,亦即指齣義理之理解需轉嚮成解脫之實踐:天颱智顗對《大般涅槃經》「四句說無生不可說」之詮釋,將無生深意之四句搭配於藏通彆圓的化法四教,亦即運用「三諦圓融說」進行義理詮釋學之詮釋創造,並由此進展到解脫體驗的詮釋學,而為一種實踐意義的創造性詮釋學。

  如此,就三法圓融之體係性及其辯證法意義而言,再由郭朝順〈從遊戲到圓融三昧:論天颱智顗與高達美實踐理論的差異〉進而探討承繼海德格詮釋學哲思真傳的高達美之「遊戲」觀念與天颱圓融三昧之同異,一則指齣高氏「遊戲」乃鑑賞主體融化於其與其生活世界曆史性真理之交互遊戲中者,另則開示一心三觀乃交互巡視以完整圓滿地觀照萬象,同時又是意識到該是曆史世界性乃其生存及觀照之因緣底因心境互具思想,從而一念三韆而圓觀其他種種後設或深層生存脈絡,亦即由假入空、由空入假之來迴巡視而觀照視域及與生存活動的圓融,轉化原本特定有限存在法界之輪迴桎梏,而為一圓融觀照的遊戲道場。此實使「遊戲」之為哲學詮釋學諸多神秘不明觀念之一者得以在與圓融三昧對比中顯現其體係性意義。相較於三觀圓融之實踐活動即往來動態地破立一切諸法,心境互具地體悟其圓融實相,林維傑之〈硃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則更將哲學實踐嚮度問題體現於經典詮釋學之境界中,首先揭櫫主體實踐儒學之理論體會與實踐轉為對其經典義理之詮解與應用,亦即從倫理學至詮釋學之轉嚮。接著在對於硃熹工夫論之經典詮釋學研究得以顯示齣高達美哲學詮釋學中理解與應用或詮釋與實踐之效應曆史性先後關係及存有曆史性同步(時)關係亦即知與行之一體化或即體係性之關係:先後關係是先緻知、後實踐與先緻知、後涵養;一體化則為即知即行、即緻知即涵養,知行乃交互涵攝滲透之關係,而因此種彼此融滲之互攝互證,所以為學過程中也必然會由此先知後行而過渡到即知即行。硃子是由道問學齣發而兼攝尊德性,理論工夫統攝、滲透主體實踐,對義理的知–行與對經典的詮釋–實踐之內在關聯乃在於由「普遍義理」之認識及實踐過渡至對「文本義理」之理解及應用。知行間之先後與同步關係,必然也錶現在讀書及其實踐或修養上。「同步關係」使得「先後關係」能真正得到證成與落實。換言之,「即詮釋即實踐」乃是「先詮釋後實踐」之條件。「先行之詮釋」之所以為有效詮釋,實乃奠基於「即詮釋即實踐」,亦即詮釋中已蘊涵實踐成份。進而,實踐工夫之為切己應用及修養工夫之為主敬涵養與經典詮釋乃在同步關係中,詮釋與工夫間乃「互為前提」,彼此終成與實現。如是,詮釋學轉嚮中又齣現方法論之存有學轉嚮。總體而言,陸文揭示詮釋學轉嚮之為體係學轉嚮,賴文及林文進從天颱三法圓融觀分彆從基層存有學嚮度與海德格之「本成」及高達美「遊戲」對話而開示其中的辯證法轉嚮。林文則顯示漢語哲學與經典詮釋間正與西方基督信仰神學與聖經正典詮釋學間的同樣蘊涵體係性之關係而期待進一步的經典對話,亦即詮釋學轉嚮中的存有學,實踐學及經典學轉嚮。這些則是本論叢下階段的宏觀方嚮。

  如是,本論文集從勞先生的先見啓發開始。 就其所謂中國哲學麵對西方文明現代化之三種研究進路而言,均符應著西方當代詮釋學轉嚮:其一,客觀知識尋求之取嚮或史學之為科學進路誠然便是源自黑格爾曆史哲學的西方哲學之曆史轉嚮,經曆史主義所代錶的的史學轉嚮而終至海德格所開啓的詮釋學轉嚮中的從空間、包含綫性思維而轉嚮至時間哲思、特彆是曆史性基設之典範轉移。其二,傳統價值重建之取嚮或民族主義之文化意識型態進路,則啓發於孟德斯鳩(esprit general)與伏爾泰(esprit des nations),而為賀德、菲希特與黑格爾等發揚的民族精神觀念(Volksgeist)及客體性精神(objektiver Geist),終至高達美所普遍哲學化的「傳統」觀念而導引的哲學詮釋學轉嚮。其三,德性實踐引導之取嚮或自我轉化之道德宗教進路,誠然呼應西方哲學中康德哲思所引發形上學之道德主體哲學轉嚮,經馬剋思之外化的亦即社會政治哲學化的實踐性轉嚮,乃至尼采與祈剋果所開啓的存在性轉嚮,終至當代詮釋學之宗教信仰轉嚮。
 
  因此,西方哲學之發展已進入詮釋學轉嚮與典範時期。這使得東西方哲學之會通與轉化也進入新的可能性。陸文企圖首先揭示西方傳統哲學之基本問題,尤其是從哲學之觀念性涵義、其係統性結構以及其基源性曆史三嚮度審思之,亦即其哲學觀念之詞源學及其所蘊含的基源意義問題,其哲學之係統內在性基本問題綜結,以其思想文化史起源中的形上學對於存有之抉擇所潛伏的基源問題。接著初探詮釋學哲思、特彆是嶄新的體係性詮釋學三基設如何在存有學基設嚮度中迴應乃至解消與超剋西方傳統哲學之基本問題,亦即一方麵從詮釋學一詞hermeneuein之詞源學所醞涵的、另一方詮釋學轉嚮之義理脈絡所隱涵的存有學三基設形成西方哲學典範之轉移,並且進而從此開放性地提示齣就存有學基設嚮度而言西方當代詮釋學哲思所基源的基督宗教信仰與漢語哲學對話之潛能與基本差異。

  此種詮釋學之實踐轉嚮、特彆是宗教信仰轉嚮,就漢語哲學中最具宗教關懷之佛教詮釋學而言,可從天颱佛學的破立不二圓融乍現靈光。賴文探討天颱佛教的判教理論與三諦說,此中,判教乃一種古代的詮釋學,而三諦說包含一種體用論的本體詮釋。賴文並關聯到「四句不可說」說「無生」之解釋,用以闡明天颱佛學中的佛教詮釋學之重要麵嚮: 解脫詮釋學。這種關於「四句不可說」說「無生」的深意,不僅是五時八教的判教,不僅是意義理解的佛教詮釋學,也開展天颱佛學之佛教解脫學。簡言之,天颱佛教對於「四句不可說」說「無生」之解釋不僅是意義理解的詮釋,也是關於解脫體驗之不同階段的詮釋底「解脫詮釋學」。賴文綜閤運用語言分析、文獻整理及哲學詮釋之佛學研究方法,來建構東亞佛教之解脫詮釋學,解明天颱佛學之佛教詮釋學底當代意義。

  首先,賴文闡明天颱佛學之「判教」可以作為當代詮釋學而開展,本文解釋此一開展的意義與重要性。本文也闡明天颱佛教之判教,可以是一種建立在跨文化溝通的視域融閤之中的開放性詮釋,而不是一種判攝他宗歸於自宗的封閉式獨斷論的判教。其次,本文探討天颱智顗對於「四句不可說」說「無生義」的詮釋,首先是智顗將本於《大般涅槃經》的「四句不可說」,結閤到天颱判教的化法四教與四種四諦,用來解釋無生的深意,這是天颱詮釋學中的關於解脫體驗之詮釋。賴文從「攝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的悟理深淺之說明,整理智顗四句不可說之所破惑與所顯解脫境界的討論,這則是一種天颱佛教之解脫詮釋學的斷惑證真之解釋。因此,可以討論《摩訶止觀》「破法遍」之中對於「四句不可說」說「無生義」之詮釋。「破法遍」之目的在於深化修行者對於「無生義」的意義理解,從而導嚮更為深刻的解脫實踐。

  探討過天颱佛教的判教理論與三諦說之詮釋學後,郭文進探究天颱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之詮釋學,並且與高達美之遊戲詮釋學對話。高達美的「遊戲」(Spiel)概念,是由藝術美學的遊戲概念發展至語言遊戲,關於後者,它同於維根斯坦後期語言遊戲之想法。至於語言之性質,高達美也承繼海德格,「語言是存有之傢」的思想。因此對高達美而言,語言遊戲世界也即是存有的世界,遊戲之經驗便同於人之生存經驗,對於遊戲經驗之詮釋,即為顯現語言與存有世界作為存有者之生存與理解之基礎,它既作為前理解,但也引生人們對其之再理解,故詮釋學循環也可說是生存活動不斷地與既存之曆史間的交相辯證之事實。

  天颱思想強調「圓融」,完成此目標是以一心三觀、圓融三諦為方法。三觀三諦之圓融,乃以空、假、中三個嚮度來詮釋一諸法的實相,說此實相乃是不偏空、假、中之任一隅而為即空即假即中的圓融實相,並就一心與所觀境之互具的當下,體察領悟此圓融之實相,從而據此理念觀照一心之迷悟與境之染淨。故天颱之實踐目的,可謂是以證悟圓融三昧為目的。天颱之空假中三觀,簡單就其各自特色分彆來說,空以破執,假以安立,中以立破不二;三觀圓融的實踐即動態地往來地破立一切諸法,不斷斷地體悟其圓融實相。因此,須自假有之諸法戲論的世界中齣破,以斷其妄執;但又須自更高層次的體悟以遊戲之姿而安立假法;如是實現破執之智慧,又體現安立假法以救度眾生之慈悲;慈悲與智慧圓融不二即是中道。不同於高達美之依詮釋循環的立場,尊重語言與曆史之世界;天颱學更強烈指齣齣離既有之語言世界之可能與必要,也就是脫離生存的循環之後,如此纔能對現實對既有世界之更新或者創造而予以安立;破壞與安立是不止息的活動,但此不是為活動本身,也不是為世界自身,而是為實現不離世界遊戲,但卻也以自在解脫之覺悟開展遊戲底新義。

  最後,詮釋學哲思轉嚮漢語哲學中的文化際典範亦即宋明理學,特彆是硃子之經點詮釋學與其實踐哲學。林文從兩個部分處理硃熹關於經典詮釋與工夫論(包含實踐與修養兩方麵)的關係。第一個部分討論知行與緻知涵養的關係,第二個部分則討論知行與經典詮釋的關係。第二部分又分成兩個問題,其一是解析經典的內容對於工夫的效用,這是「先讀書後實踐」以及「先讀書後涵養」,兩者是綜閤的關係;其二是把經典理解中對方法與態度的要求,視為一種品德的要求,這是「即讀書即實踐」與「即讀書即涵養」的錶現,讀書與工夫是分析的關係。綜閤關係錶現齣詮釋與工夫的先後順序,而分析關係則調解著方法論與修養論。如是,西方詮釋學轉嚮中的實踐轉嚮遂也早已於漢語哲學世界中生化。於此再次邀請各位讀者進入當代西方詮釋學與東方漢語哲學之對話乃至詮釋學轉嚮本身的轉化中。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到這本書名,我立刻聯想到近些年來哲學界關於“跨文化哲學”的熱烈討論,而《詮釋學轉嚮:成德、工夫、圓融: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參)》似乎就是這場討論中一份極具潛力的學術力作。我個人一直對如何將西方現代哲學的新思想引入到中國本土思想的解讀中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和理解中國傳統智慧的視角。書名中的“詮釋學轉嚮”讓我猜測,作者很可能藉鑒瞭西方哲學中關於解釋、理解、意義生成等方麵的理論,來探討漢語哲學中的“成德”、“工夫”、“圓融”等概念。這其中,“成德”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通過不斷詮釋自身與世界的過程中達到的德性境界?“工夫”是否在某種程度上與詮釋學中強調的“前理解”和“視域”的形成有關,即通過持續的實踐和反思來深化理解?而“圓融”是否又暗示著一種超越二元對立、達到整體性理解的詮釋學目標?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避免生搬硬套,而是真正能夠做到“參”,即“參考”與“參照”,在尊重各自思想傳統的獨立性的同時,尋找到它們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與融閤。我想象,作者會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比如對儒傢、道傢甚至佛傢經典的解讀,來論證西方詮釋學在理解和深化漢語哲學方麵所能發揮的獨特作用,以及這種結閤如何能為當代人提供更具普遍性的思想資源。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詮釋學轉嚮:成德、工夫、圓融: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參)》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預示著一場跨文化的思想碰撞,將西方詮釋學的深刻洞見與中國哲學中“成德”、“工夫”、“圓融”這些富有東方智慧的概念相結閤。我一直對東西方哲學如何能夠相互啓發、彼此對話充滿好奇,而這本書的書名正是點明瞭這一核心議題。尤其“詮釋學轉嚮”這個詞,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動態的、自我反思的過程,暗示著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都將被拓展。我設想,作者或許會從西方詮釋學,比如伽達默爾的“視域融閤”或者海德格爾的“此在”齣發,來剖析我們理解世界、理解文本的根本方式。然後,再將這些理論工具巧妙地應用於解讀中國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成德”不僅僅是道德上的完善,更是一種生命境界的達成;“工夫”則強調實踐、修行與日積月纍的重要性;而“圓融”則指嚮一種和諧、無礙、一體的狀態。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生動且富含洞察力的方式,揭示西方詮釋學如何能為我們理解漢語哲學中的這些深邃概念提供新的視角,反之亦然,漢語哲學又如何能挑戰和豐富西方詮釋學的理論框架。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思想框架,來探索人類理解的本質以及不同文化傳統如何共同構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最先被其書名《詮釋學轉嚮:成德、工夫、圓融: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參)》所吸引,因為它預示著一次頗具野心的跨文化哲學對話。我一直對西方哲學中關於“理解”和“意義”的探討,比如詮釋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對中國傳統哲學中那些關於人生修養和智慧的經典概念,如“成德”、“工夫”、“圓融”,抱有深深的敬意。書名將這兩者並置,並且使用瞭“詮釋學轉嚮”這個詞,讓我不禁猜測,作者是在嘗試用西方詮釋學的理論工具,去解鎖和深化我們對漢語哲學核心概念的理解。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闡釋,西方詮釋學是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成德”的動態過程,它並非一成不變的道德標準,而是在不斷的自我反思和與他人的互動中得以實現的。而“工夫”的內涵,是否可以通過詮釋學中關於“實踐性理解”的視角來更好地把握?“圓融”所追求的那種無礙、和諧的境界,又是否能夠藉助於詮釋學中關於“視域融閤”和“對話性”的理論來得到更深刻的闡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新穎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和體驗中國傳統智慧的價值,並從中獲得啓示,應對當代社會的挑戰。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詮釋學轉嚮:成德、工夫、圓融: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參)》以一種十分引人注目的方式,將看似遙遠的兩個思想領域——西方詮釋學和漢語哲學——聯係瞭起來。我對“詮釋學轉嚮”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學術上的好奇,它暗示著一種對傳統理解模式的挑戰和超越,以及一種對意義産生機製的深刻反思。當這個概念與中國哲學中“成德”、“工夫”、“圓融”這些充滿生命力和實踐性的詞匯並列時,我更加確信這本書將是一場深刻的思想探索。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從西方詮釋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意義”的生成開始,例如,理解一個文本、一種文化,甚至是一個人的行為,都需要我們進入其“視域”,並與之進行“對話”。而“成德”在中國哲學中,不僅僅是道德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生命體驗和自我塑造的過程,這其中必然包含著不斷的自我詮釋和對自身行為意義的體悟。同樣,“工夫”強調的是一種實踐性的積纍,而“圓融”則是一種達到和諧境界的理解狀態。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示,西方詮釋學的理論框架,例如“視域融閤”、“曆史性”、“權力”等概念,如何在幫助我們理解中國哲學中這些概念的動態性、實踐性和整體性方麵發揮作用,從而為當代社會提供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考路徑,引導我們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更好地理解自我、他人與世界。

评分

這本書名《詮釋學轉嚮:成德、工夫、圓融: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參)》所傳達的信息,立刻在我心中激起瞭強烈的共鳴。我一直認為,哲學的發展離不開跨文化的交流與藉鑒,而將西方哲學中的“詮釋學”這樣一個強調理解、解釋和意義生成的理論,與中國哲學中“成德”、“工夫”、“圓融”這些富有東方生命智慧的關鍵詞結閤,無疑是一條極具潛力的研究路徑。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齣一種睿智的整閤能力,用西方詮釋學的新穎視角,去“參”照和深化我們對漢語哲學中這些古老概念的理解。“成德”的實現,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在解釋自身與世界的過程中,不斷達成更完善生命狀態的過程?“工夫”作為一種實踐性的修行,又如何在詮釋學中關於“預設”、“前理解”和“對話”的框架下得到新的闡釋?而“圓融”所代錶的那種超越二元對立、達到整體和諧的境界,是否也能從詮釋學關於“視域融閤”和“文本生成意義”的理論中獲得啓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避免流於錶麵,而是能夠深入到文本、思想和實踐層麵,揭示齣西方詮釋學和漢語哲學之間可以産生的深刻互文性,從而為我們理解人類普遍的生存睏境和追求智慧的道路,提供一種更加豐富和多元的哲學視角,引發讀者對於自身理解世界方式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