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转向:成德、工夫、圆融:西方诠释学与汉语哲学(参)

诠释学转向:成德、工夫、圆融:西方诠释学与汉语哲学(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诠释学
  • 汉语哲学
  • 成德
  • 工夫
  • 圆融
  • 西方哲学
  • 文化比较
  • 哲学史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世纪哲学最大盛事应是所谓诠释学转向。在西方哲学世界中不止是在欧陆哲学界中从现象学转向至海德格,甚至是英美分析哲学界从后期维根斯坦至戴维森之语言转向,均经历之。本论丛更期许为汉语哲学之诠释学转向尽棉薄之力。如是本论文集荣以当代汉语哲学集成大师劳思光先生之主题论文为后辈开路,继以陆敬忠、赖贤宗、郭朝顺、林维杰回应并整合西方诠释学与汉语哲学之相关议题上提出见解。

作者简介

陆敬忠

  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法学士,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文学硕士,德国科隆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专任教授,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FIIT之Global Network教授团成员,主持多个国科会多年期个别型专题研究计画及跨校整合型研究计画,如《西方当代诠释学与东方汉语哲学:文化际义理理解与经典诠释》总主持人等。专业着作:Gadamers Hermeneutik: Ihre Entwicklung, ihre systematische Bedeutung und ihr Verhaltnis zu Hegels Dialektik,《哲学诠释学:历史、义理与对话之「生化」辩证》,《西洋哲学导论:哲思核心理念生成发展史》等,以及中、德、英文之学术期刊论文、专书论文,研讨会论文与专题报告等八十余篇。

文本内容简介:探微与融通——论跨文化视域下的哲学对话 引言:现代性的困境与思想的出路 在二十世纪的学术版图中,对“意义”的探究构成了哲学思考的核心议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在一个多元且互涉的知识体系中确立理解的有效性,成为了横亘在不同思想传统面前的共同挑战。《文本内容简介:探微与融通——论跨文化视域下的哲学对话》 旨在梳理并深入探讨在现代性困境下,两种看似迥异的知识论传统——西方现象学-诠释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何通过对话与互鉴,开辟出一条理解世界、认识自身的全新路径。 本书聚焦于两种关键的哲学实践:“体悟”与“涵泳”,它们不仅仅是认知方法,更是关乎主体生成与世界展开的根本态度。我们将力图超越简单地将西方理论“嫁接”于中国语境的尝试,而是致力于在深层概念结构上进行细致的比较与真诚的对话。 第一部分:西方诠释学的精微之处与方法的迭代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自胡塞尔现象学到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发展脉络,重点剖析其对主体性、传统和历史性所提出的根本性见解。 一、现象学的还原与意向性 首先,我们将重温胡塞尔的“为事物本身”的号召,但着眼于其内在张力:如何通过“悬置”日常的自然态度,抵达纯粹意识的结构?我们讨论“意向性”的概念,它揭示了意识总是有所指向的根本特性。这种指向性,在后来的诠释学中,演化为对文本和传统的“前理解”的关注。 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转向与“领会”的本源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标志着诠释学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重大转向。我们重点分析“此在”(Dasein)的“在世存在”结构,尤其是“领会”(Verstehen)被视为此在存在论结构的一部分。文本将细致辨析“领会”如何先于任何方法论的运用而存在,它植根于此在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把握之中。这为理解任何形式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 三、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与语言的本体论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是集大成之作。本书将重点解读“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的动态过程。这不是简单的两种视域的叠加,而是在一种新的、生成性的理解中,历史和传统得以展现的方式。更关键的是,我们将探讨“语言的本体论”——语言不是工具,而是理解得以发生的场所(Event of Understanding)。理解的本质就是语言的事件。 四、诠释学的反思:局限性与向外拓展的冲动 尽管西方诠释学取得了巨大的方法论成就,但其“文本中心”的倾向,以及在面对非文本性的生活世界时可能面临的挑战,构成了我们转向东方思考的切入点。这些局限性,促使哲学家们反思:是否存在一种超越西方传统概念框架的、更具开放性的理解模式? 第二部分:汉语哲学的内在理路与实践的展开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关于“体悟”、“工夫”与“圆融”的独特观念,并尝试将其置于一个与西方诠释学相映照的框架内进行考察。 一、儒家的“体”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维度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实践的哲学”。我们聚焦于“体”(Embodiment/Ontological Grasp)的概念。它不是认识论上的“理解”,而是一种与世界融为一体的生命实践状态。我们将考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将其视为一种主体对本体的“亲在”状态,强调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人格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来完成。这与西方诠释学中对“前见”的关注形成有趣的对比——儒家要求我们通过“工夫”来重塑我们的“前见”。 二、工夫论的精细化:从“学”到“化” “工夫”(Gongfu/Effortful Cultivation)是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它描述了一种持之以恒、深入肌理的生命转化过程。本书将区分不同学派对工夫的理解: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陆九渊的“心学”,工夫的指向是“内求”还是“外应”。这种对“实践的深度”的强调,挑战了西方诠释学中可能存在的,对方法论步骤的过度抽象化倾向。 三、道家的“自然”与“圆融”的境界观 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解图景。重点解析“道”作为不可言说、不可把握的“大体”,以及“自然”(Ziran)的概念。在道家看来,“圆融”并非一种通过理性辩论达成的共识,而是对二元对立超越后的自得状态。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要求主体放弃对意义的执着占有,进入一种与万物“齐一”的领悟之中。 第三部分:会通与融通:跨越藩篱的哲学对话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精确的哲学概念对比,实现两种传统在更高层次上的“圆融”或“视域融合”。 一、从“领会”到“体悟”:存在论承诺的比较 我们将深入比较海德格尔的“领会”与儒家的“体悟”。领会是此在对自身存在可能性的开启,而体悟则是主体生命与宇宙本体的交融。两者在强调“非对象性把握”这一点上具有相通之处,但体悟更强调道德实践和生命力的灌注,这为诠释学注入了更强的伦理维度。 二、从“视域融合”到“圆融”的转向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强调理解是在历史中发生的。而汉语哲学的“圆融”则指向一种超越历史时间性的、本源性的和谐状态。本书探讨,当我们将中国哲学的工夫论(即对主体的持续转化)作为一种“生成历史”的先决条件时,是否能深化西方诠释学的本体论承诺?换言之,“工夫”是否可以被视为达成“视域融合”的必要且充分的实践路径? 三、语言的界限与沉默的阐释 西方诠释学在处理不可言说之“道”时,常诉诸于语言的“超越性”或“限度”。本书将此与道家对“言不尽意”的论述进行比较。探讨在面对终极实在时,语言如何从表达意义的工具退回到显现意义的“居所”,以及沉默(如禅宗的棒喝)如何在两种传统中扮演了独特的“阐释”角色。 结语:走向一种生成性的理解模式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展示哲学思考的生成性。它拒绝采纳任何一种单一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倡导一种在两种强大思想传统之间不断往返、激活彼此观念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成德”、“工夫”、“圆融”等核心概念的深入考察与在西方诠释学框架下的细致辨析,本书期望为当代学人提供一种更具包容性、更富生命力的理解世界和自我存在的方式。这种跨越文化界限的对话,不仅是对既有理论的补充,更是对未来哲学发展方向的探索与期许。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陆敬忠
导论 陆敬忠
第一章 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之取向 劳思光
第二章 诠释学转向:从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经体系性诠释学转向至汉语哲学 陆敬忠
第三章 天台佛学的三谛圆融说与解脱诠释学:兼论佛典之翻译与诠释 赖贤宗
第四章 从游戏到圆融三昧:论天台智顗迷悟观照与高达美艺术理解之实践理论郭朝顺
第五章 朱熹经典诠释中的工夫论 林维杰
开放性结论

图书序言

导言

  在本论丛第壹辑【海德格、高达美、大乘佛学与宋明理学】中开启诠释学与汉语哲学对话与融通之崭新意境,而各专题子计画主持人也揭示其各自研究之宏大心境。第贰辑【诠释之生化:应用,差异与理解】则在诠释学哲思之为生化的宏观脉络下接续该序曲之第一波开展。本辑则是在二十世纪哲学最大盛事亦即所谓诠释学转向之宏大叙事脉络中开启。在西方哲学世界中不止是在欧陆哲学界中从现象学转向(phenomenological turn)至海德格,甚至是英美分析哲学界从后期维根斯坦至戴维森之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均经历之。本论丛更期许为汉语哲学之诠释学转向尽棉薄之力。如是,本论文集荣幸得以当代汉语哲学集大成之大师及文化哲学先锋劳思光先生之主题论文〈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之取向〉为后辈开路:当代中国哲学面对西方文明所带来的现代化冲击产生三种研究进路,其一为客观知识寻求之取向或史学之为科学进路,其二为传统价值重建之取向或民族主义之文化意识型态进路,其三为德性实践引导之取向或自我转化之道德宗教进路。在此脉络中,劳先生对于诠释学与中国哲学之关系基于诠释学本身理论不明而提出指教。此问题岂不正是东西方文化异同对比与对话融通之普遍问题底一种当代模态?换言之,西方诠释学与汉语哲学之对比、对话与对化或正可就劳先生之提问方向开启新局,一则使前者混沌处获得开释,另则使后者在现代性脉络中成为普世性?事实上,成德之学之为人性自我转化,岂不正与本论丛上辑之首要主题: 诠释学之应用观念相符应?

  顺此先见,陆敬忠从基督宗教神学与汉语哲学均为体系性思想与世界观之基本信念出发,以〈从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经体系性诠释学转向至汉语哲学〉为思路,企图从揭示西方传统哲学之根本困境及其形上学抉择理解其诠释学转向,并且由此出发而从存有学基层向度揭示体系性诠释学之三基设亦即历史性,事理性与语言性之间的相涵交摄、互动联通底关系,以从基理底层与基本理念处初步回应劳先生之提问,特别是对高达美《真理与方法》基本观念进行文本内在诠释:从游戏观念至形象之事理性意义,从生命概念至理解中此有之历史性,从「道成肉身」 之「言道」理解存有之语言性,再由此初探该三基设之基督信仰体系基源,以及由此可见汉语哲学与西方诠释学对话之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东西方宗教对话问题。在此脉络中,由于在汉语哲学之佛学中尤以天台宗三法圆融思想正可与体系性诠释学哲思之基本进路对应与对话,所以先由赖贤宗之〈天台佛学的三谛圆融说与解脱诠释学:兼论佛典之翻译与诠释〉提示从解脱论、实践论的立场来理解天台判教与圆教而进行其诠释学转向。一方面天台佛学的判教乃就佛法和存有真理的不同面向对有情生命存在活动之不同层次加以阐明,做出系统性理解,而使得一切众生在生命的不同基本情境,都能够得到解脱,因此「判教」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进而可转变成一种当代的开放性诠释理论,亦即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之中视域融合,乃至发展成为一种佛教诠释学而西方当代的哲学诠释学乃至批判诠释学对话。另一方面,赖文将《中论》的「二谛说」到天台智顗的「三谛说」 (圆融三谛)之典范转移也理解成诠释学之转向,亦即从视域融合呈现天台宗三法圆融实相论源自《大般涅槃经》及《佛性论》之如来藏思想,而将之运用至《法华经》 之一乘与方便思想,尤其是将智顗借用龙树四句之逻辑形式而以「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呈现其「中道佛性」之领悟,而诠解出两层诠释层次:「解脱体验的意义理解的诠释学与「断惑证真」的「解脱诠释学」,亦即指出义理之理解需转向成解脱之实践:天台智顗对《大般涅槃经》「四句说无生不可说」之诠释,将无生深意之四句搭配于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亦即运用「三谛圆融说」进行义理诠释学之诠释创造,并由此进展到解脱体验的诠释学,而为一种实践意义的创造性诠释学。

  如此,就三法圆融之体系性及其辩证法意义而言,再由郭朝顺〈从游戏到圆融三昧:论天台智顗与高达美实践理论的差异〉进而探讨承继海德格诠释学哲思真传的高达美之「游戏」观念与天台圆融三昧之同异,一则指出高氏「游戏」乃鑑赏主体融化于其与其生活世界历史性真理之交互游戏中者,另则开示一心三观乃交互巡视以完整圆满地观照万象,同时又是意识到该是历史世界性乃其生存及观照之因缘底因心境互具思想,从而一念三千而圆观其他种种后设或深层生存脉络,亦即由假入空、由空入假之来回巡视而观照视域及与生存活动的圆融,转化原本特定有限存在法界之轮回桎梏,而为一圆融观照的游戏道场。此实使「游戏」之为哲学诠释学诸多神秘不明观念之一者得以在与圆融三昧对比中显现其体系性意义。相较于三观圆融之实践活动即往来动态地破立一切诸法,心境互具地体悟其圆融实相,林维杰之〈朱熹经典诠释中的工夫论〉则更将哲学实践向度问题体现于经典诠释学之境界中,首先揭橥主体实践儒学之理论体会与实践转为对其经典义理之诠解与应用,亦即从伦理学至诠释学之转向。接着在对于朱熹工夫论之经典诠释学研究得以显示出高达美哲学诠释学中理解与应用或诠释与实践之效应历史性先后关系及存有历史性同步(时)关系亦即知与行之一体化或即体系性之关系:先后关系是先致知、后实践与先致知、后涵养;一体化则为即知即行、即致知即涵养,知行乃交互涵摄渗透之关系,而因此种彼此融渗之互摄互证,所以为学过程中也必然会由此先知后行而过渡到即知即行。朱子是由道问学出发而兼摄尊德性,理论工夫统摄、渗透主体实践,对义理的知–行与对经典的诠释–实践之内在关联乃在于由「普遍义理」之认识及实践过渡至对「文本义理」之理解及应用。知行间之先后与同步关系,必然也表现在读书及其实践或修养上。「同步关系」使得「先后关系」能真正得到证成与落实。换言之,「即诠释即实践」乃是「先诠释后实践」之条件。「先行之诠释」之所以为有效诠释,实乃奠基于「即诠释即实践」,亦即诠释中已蕴涵实践成份。进而,实践工夫之为切己应用及修养工夫之为主敬涵养与经典诠释乃在同步关系中,诠释与工夫间乃「互为前提」,彼此终成与实现。如是,诠释学转向中又出现方法论之存有学转向。总体而言,陆文揭示诠释学转向之为体系学转向,赖文及林文进从天台三法圆融观分别从基层存有学向度与海德格之「本成」及高达美「游戏」对话而开示其中的辩证法转向。林文则显示汉语哲学与经典诠释间正与西方基督信仰神学与圣经正典诠释学间的同样蕴涵体系性之关系而期待进一步的经典对话,亦即诠释学转向中的存有学,实践学及经典学转向。这些则是本论丛下阶段的宏观方向。

  如是,本论文集从劳先生的先见启发开始。 就其所谓中国哲学面对西方文明现代化之三种研究进路而言,均符应着西方当代诠释学转向:其一,客观知识寻求之取向或史学之为科学进路诚然便是源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西方哲学之历史转向,经历史主义所代表的的史学转向而终至海德格所开启的诠释学转向中的从空间、包含线性思维而转向至时间哲思、特别是历史性基设之典范转移。其二,传统价值重建之取向或民族主义之文化意识型态进路,则启发于孟德斯鸠(esprit general)与伏尔泰(esprit des nations),而为贺德、菲希特与黑格尔等发扬的民族精神观念(Volksgeist)及客体性精神(objektiver Geist),终至高达美所普遍哲学化的「传统」观念而导引的哲学诠释学转向。其三,德性实践引导之取向或自我转化之道德宗教进路,诚然唿应西方哲学中康德哲思所引发形上学之道德主体哲学转向,经马克思之外化的亦即社会政治哲学化的实践性转向,乃至尼采与祈克果所开启的存在性转向,终至当代诠释学之宗教信仰转向。
 
  因此,西方哲学之发展已进入诠释学转向与典范时期。这使得东西方哲学之会通与转化也进入新的可能性。陆文企图首先揭示西方传统哲学之基本问题,尤其是从哲学之观念性涵义、其系统性结构以及其基源性历史三向度审思之,亦即其哲学观念之词源学及其所蕴含的基源意义问题,其哲学之系统内在性基本问题综结,以其思想文化史起源中的形上学对于存有之抉择所潜伏的基源问题。接着初探诠释学哲思、特别是崭新的体系性诠释学三基设如何在存有学基设向度中回应乃至解消与超克西方传统哲学之基本问题,亦即一方面从诠释学一词hermeneuein之词源学所酝涵的、另一方诠释学转向之义理脉络所隐涵的存有学三基设形成西方哲学典范之转移,并且进而从此开放性地提示出就存有学基设向度而言西方当代诠释学哲思所基源的基督宗教信仰与汉语哲学对话之潜能与基本差异。

  此种诠释学之实践转向、特别是宗教信仰转向,就汉语哲学中最具宗教关怀之佛教诠释学而言,可从天台佛学的破立不二圆融乍现灵光。赖文探讨天台佛教的判教理论与三谛说,此中,判教乃一种古代的诠释学,而三谛说包含一种体用论的本体诠释。赖文并关联到「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之解释,用以阐明天台佛学中的佛教诠释学之重要面向: 解脱诠释学。这种关于「四句不可说」说「无生」的深意,不仅是五时八教的判教,不仅是意义理解的佛教诠释学,也开展天台佛学之佛教解脱学。简言之,天台佛教对于「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之解释不仅是意义理解的诠释,也是关于解脱体验之不同阶段的诠释底「解脱诠释学」。赖文综合运用语言分析、文献整理及哲学诠释之佛学研究方法,来建构东亚佛教之解脱诠释学,解明天台佛学之佛教诠释学底当代意义。

  首先,赖文阐明天台佛学之「判教」可以作为当代诠释学而开展,本文解释此一开展的意义与重要性。本文也阐明天台佛教之判教,可以是一种建立在跨文化沟通的视域融合之中的开放性诠释,而不是一种判摄他宗归于自宗的封闭式独断论的判教。其次,本文探讨天台智顗对于「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的诠释,首先是智顗将本于《大般涅槃经》的「四句不可说」,结合到天台判教的化法四教与四种四谛,用来解释无生的深意,这是天台诠释学中的关于解脱体验之诠释。赖文从「摄自行因果,化他能所」的悟理深浅之说明,整理智顗四句不可说之所破惑与所显解脱境界的讨论,这则是一种天台佛教之解脱诠释学的断惑证真之解释。因此,可以讨论《摩诃止观》「破法遍」之中对于「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之诠释。「破法遍」之目的在于深化修行者对于「无生义」的意义理解,从而导向更为深刻的解脱实践。

  探讨过天台佛教的判教理论与三谛说之诠释学后,郭文进探究天台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之诠释学,并且与高达美之游戏诠释学对话。高达美的「游戏」(Spiel)概念,是由艺术美学的游戏概念发展至语言游戏,关于后者,它同于维根斯坦后期语言游戏之想法。至于语言之性质,高达美也承继海德格,「语言是存有之家」的思想。因此对高达美而言,语言游戏世界也即是存有的世界,游戏之经验便同于人之生存经验,对于游戏经验之诠释,即为显现语言与存有世界作为存有者之生存与理解之基础,它既作为前理解,但也引生人们对其之再理解,故诠释学循环也可说是生存活动不断地与既存之历史间的交相辩证之事实。

  天台思想强调「圆融」,完成此目标是以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为方法。三观三谛之圆融,乃以空、假、中三个向度来诠释一诸法的实相,说此实相乃是不偏空、假、中之任一隅而为即空即假即中的圆融实相,并就一心与所观境之互具的当下,体察领悟此圆融之实相,从而据此理念观照一心之迷悟与境之染净。故天台之实践目的,可谓是以证悟圆融三昧为目的。天台之空假中三观,简单就其各自特色分别来说,空以破执,假以安立,中以立破不二;三观圆融的实践即动态地往来地破立一切诸法,不断断地体悟其圆融实相。因此,须自假有之诸法戏论的世界中出破,以断其妄执;但又须自更高层次的体悟以游戏之姿而安立假法;如是实现破执之智慧,又体现安立假法以救度众生之慈悲;慈悲与智慧圆融不二即是中道。不同于高达美之依诠释循环的立场,尊重语言与历史之世界;天台学更强烈指出出离既有之语言世界之可能与必要,也就是脱离生存的循环之后,如此才能对现实对既有世界之更新或者创造而予以安立;破坏与安立是不止息的活动,但此不是为活动本身,也不是为世界自身,而是为实现不离世界游戏,但却也以自在解脱之觉悟开展游戏底新义。

  最后,诠释学哲思转向汉语哲学中的文化际典范亦即宋明理学,特别是朱子之经点诠释学与其实践哲学。林文从两个部分处理朱熹关于经典诠释与工夫论(包含实践与修养两方面)的关系。第一个部分讨论知行与致知涵养的关系,第二个部分则讨论知行与经典诠释的关系。第二部分又分成两个问题,其一是解析经典的内容对于工夫的效用,这是「先读书后实践」以及「先读书后涵养」,两者是综合的关系;其二是把经典理解中对方法与态度的要求,视为一种品德的要求,这是「即读书即实践」与「即读书即涵养」的表现,读书与工夫是分析的关系。综合关系表现出诠释与工夫的先后顺序,而分析关系则调解着方法论与修养论。如是,西方诠释学转向中的实践转向遂也早已于汉语哲学世界中生化。于此再次邀请各位读者进入当代西方诠释学与东方汉语哲学之对话乃至诠释学转向本身的转化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我立刻联想到近些年来哲学界关于“跨文化哲学”的热烈讨论,而《诠释学转向:成德、工夫、圆融:西方诠释学与汉语哲学(参)》似乎就是这场讨论中一份极具潜力的学术力作。我个人一直对如何将西方现代哲学的新思想引入到中国本土思想的解读中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视角。书名中的“诠释学转向”让我猜测,作者很可能借鉴了西方哲学中关于解释、理解、意义生成等方面的理论,来探讨汉语哲学中的“成德”、“工夫”、“圆融”等概念。这其中,“成德”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不断诠释自身与世界的过程中达到的德性境界?“工夫”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与诠释学中强调的“前理解”和“视域”的形成有关,即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反思来深化理解?而“圆融”是否又暗示着一种超越二元对立、达到整体性理解的诠释学目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避免生搬硬套,而是真正能够做到“参”,即“参考”与“参照”,在尊重各自思想传统的独立性的同时,寻找到它们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融合。我想象,作者会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比如对儒家、道家甚至佛家经典的解读,来论证西方诠释学在理解和深化汉语哲学方面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这种结合如何能为当代人提供更具普遍性的思想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诠释学转向:成德、工夫、圆融:西方诠释学与汉语哲学(参)》以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方式,将看似遥远的两个思想领域——西方诠释学和汉语哲学——联系了起来。我对“诠释学转向”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学术上的好奇,它暗示着一种对传统理解模式的挑战和超越,以及一种对意义产生机制的深刻反思。当这个概念与中国哲学中“成德”、“工夫”、“圆融”这些充满生命力和实践性的词汇并列时,我更加确信这本书将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探索。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西方诠释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意义”的生成开始,例如,理解一个文本、一种文化,甚至是一个人的行为,都需要我们进入其“视域”,并与之进行“对话”。而“成德”在中国哲学中,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生命体验和自我塑造的过程,这其中必然包含着不断的自我诠释和对自身行为意义的体悟。同样,“工夫”强调的是一种实践性的积累,而“圆融”则是一种达到和谐境界的理解状态。我期待作者能够展示,西方诠释学的理论框架,例如“视域融合”、“历史性”、“权力”等概念,如何在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哲学中这些概念的动态性、实践性和整体性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为当代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路径,引导我们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更好地理解自我、他人与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诠释学转向:成德、工夫、圆融:西方诠释学与汉语哲学(参)》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预示着一场跨文化的思想碰撞,将西方诠释学的深刻洞见与中国哲学中“成德”、“工夫”、“圆融”这些富有东方智慧的概念相结合。我一直对东西方哲学如何能够相互启发、彼此对话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书名正是点明了这一核心议题。尤其“诠释学转向”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动态的、自我反思的过程,暗示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将被拓展。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西方诠释学,比如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或者海德格尔的“此在”出发,来剖析我们理解世界、理解文本的根本方式。然后,再将这些理论工具巧妙地应用于解读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成德”不仅仅是道德上的完善,更是一种生命境界的达成;“工夫”则强调实践、修行与日积月累的重要性;而“圆融”则指向一种和谐、无碍、一体的状态。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生动且富含洞察力的方式,揭示西方诠释学如何能为我们理解汉语哲学中的这些深邃概念提供新的视角,反之亦然,汉语哲学又如何能挑战和丰富西方诠释学的理论框架。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思想框架,来探索人类理解的本质以及不同文化传统如何共同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名《诠释学转向:成德、工夫、圆融:西方诠释学与汉语哲学(参)》所传达的信息,立刻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认为,哲学的发展离不开跨文化的交流与借鉴,而将西方哲学中的“诠释学”这样一个强调理解、解释和意义生成的理论,与中国哲学中“成德”、“工夫”、“圆融”这些富有东方生命智慧的关键词结合,无疑是一条极具潜力的研究路径。我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一种睿智的整合能力,用西方诠释学的新颖视角,去“参”照和深化我们对汉语哲学中这些古老概念的理解。“成德”的实现,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在解释自身与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达成更完善生命状态的过程?“工夫”作为一种实践性的修行,又如何在诠释学中关于“预设”、“前理解”和“对话”的框架下得到新的阐释?而“圆融”所代表的那种超越二元对立、达到整体和谐的境界,是否也能从诠释学关于“视域融合”和“文本生成意义”的理论中获得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流于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文本、思想和实践层面,揭示出西方诠释学和汉语哲学之间可以产生的深刻互文性,从而为我们理解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和追求智慧的道路,提供一种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哲学视角,引发读者对于自身理解世界方式的深刻反思。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其书名《诠释学转向:成德、工夫、圆融:西方诠释学与汉语哲学(参)》所吸引,因为它预示着一次颇具野心的跨文化哲学对话。我一直对西方哲学中关于“理解”和“意义”的探讨,比如诠释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哲学中那些关于人生修养和智慧的经典概念,如“成德”、“工夫”、“圆融”,抱有深深的敬意。书名将这两者并置,并且使用了“诠释学转向”这个词,让我不禁猜测,作者是在尝试用西方诠释学的理论工具,去解锁和深化我们对汉语哲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西方诠释学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成德”的动态过程,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而是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与他人的互动中得以实现的。而“工夫”的内涵,是否可以通过诠释学中关于“实践性理解”的视角来更好地把握?“圆融”所追求的那种无碍、和谐的境界,又是否能够借助于诠释学中关于“视域融合”和“对话性”的理论来得到更深刻的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颖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和体验中国传统智慧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启示,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