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arah Bakewell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国家书评奖传记类首奖
  英国柯斯达传记奖入围、库伯奖首奖等多座大奖肯定
  14国版权售出,英美亚马逊传记类Top 3、社科类Top 10,好评连连

  一场跨世纪的愉快对话,前所未见的传记风格
  一个人生大哉问,二十个率性回答,重新发掘法国人文主义先锋蒙田的一生

  如何找回生命的热情?如何与人愉快相处?如何对抗暴力?如何平抚伤痛?
  ……该如何生活?从蒙田身上,你将看到灵感,与答案。

  他曾是十六世纪最着名的文人,他的《随笔集》影响后世千万人,
  培根、莎士比亚、拜伦、爱默生、赫胥黎都以他为师;

  今日,他依然是许多人「交往过最好的朋友」,让人不禁大叹「他怎么这么了解我?」

  我们想问蒙田:该怎么生活?他说,多读书,然后忘掉你读的那些,把自己变得笨一点。

  他说,凡事存疑,但要与人自在相处,并守住你的人性。他说,把工作做好,但不用做得太好

  他的诚实、自由与懒散,破除了伟大人物的偶像迷思;
  他的一生,就是一本处世哲学!

  身为一位贵族及地方官,米歇尔.蒙田好奇心盛、勤于探问,却说自己的脑袋就像一只漏水的瓶子,健忘得要命。他长袖善舞、懂得交际,却不愿在众人面前做作演戏,对最崇敬的人反而称赞最少。他具有同情心、同胞爱,但畏惧责任,宁可「淡定」。他热爱命运,却又充满怀疑。蒙田集所有矛盾与不合理于一身,但他说,这就是人性,「如果我必须再活一次,我也会照原来的方式再过一遍」。

  四百多年来,蒙田的诚实、才智与魅力,不曾为人遗忘。他有永不停歇的丰沛思绪,化而为文字,行云流水般展现于其《随笔集》里。蒙田的《随笔集》将人生的所思所想、体验感触信笔记下,不加润饰,纯属闲话家常;引先哲懿言,反刍自身之举。然而反反覆覆、离题万里的书写格调,却惹得后人大发牢骚。奇妙的是,一代代读者仍被《随笔集》深深吸引,从那里找到了共鸣、智慧,以及消遣;最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

  在这本与众不同的传记里,贝克威尔要追寻蒙田离奇的成长经历、青年生涯、性的冒险、各地游历,以及与挚友拉博埃西、养女古尔内的真情交游。为何当有人称赞蒙田是一名治学认真的学者,他就会发火?为何蒙田在十七世纪是骗子、十八世纪却成了高贵的野蛮人、十九世纪又变成懦夫?没有拉博埃西这位「倾诉的对象」,就没有《随笔集》的诞生,蒙田与他有着什么样不可告人的关系?在十六世纪,旅行可说是一项极限运动,比决斗还危险,蒙田却为何执意要到瑞士、德国、义大利等地游玩?什么事情让蒙田从政治舞台上萌生退意,并大叹为责任而活,不如为自己而活?古尔内的出现,给晚年的蒙田及《随笔集》带来了什么改变?何以终其一生,她都受到民众的揶揄?《随笔集》足足被查禁了近两百年的时间,这又是为何?贝克威尔要告诉我们这些问号背后的真实人生。

  福楼拜曾言,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这本传记将带你看见这位最具人性的作家,如何以幽默、宽容与冷静,看待人平凡且不完美的一生。你或许会和巴斯卡、卢梭一样,对蒙田既爱又恨;又或许会和爱默生、尼采一样,盛赞其人其书。无论如何,蒙田都会是你交往过最难忘的朋友。

  从蒙田身上,你将看到的是有关「如何生活」的灵感,与答案。

作者简介

莎拉.贝克威尔(Sarah Bakewell)

  1963年生于英国伯恩茅斯(Bournemouth),大部分的童年时光都在澳洲雪梨度过。大学时期就读英国艾赛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学。毕业后服务于伦敦卫尔康姆图书馆(Wellcome Library),担任古籍管理员长达10年。2002年展开全职写作生涯,着有《偷天换日:鲁德夫人与不幸的柏露兄弟》(The Smart: The True Story of Margaret Caroline Rudd and the Unfortunate Perreau Brothers)、《探险家卓根森的一生:从冰岛国王到塔斯马尼亚的囚徒》》(The English Dane: From King of Iceland to Tasmanian Convict)等作品。

  莎拉目前任教于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London)、公开大学(Open University)等校,教导创意写作。

译者简介

黄煜文

  台大历史所硕士,专职译者,译作包括《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气候变迁政治学》、《鸭子中了大乐透》、《为什么是凯因斯?》、《历史的历史: 史学家和他们的历史时代》、《最近比较烦:一个哲学思考》等多部作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问题:如何生活?
向蒙田提出一个问题,与二十个尝试的回答

第一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别担心死亡
悬于他的唇尖上

第二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活在当下
开始写作意识流

第三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哌哌坠地就是福
米修实验

第四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大量阅读,然后把所学抛诸脑后,让自己迟钝一点
阅读迟缓而健忘的蒙田动乱下的年轻蒙田

第五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经历爱与失去
拉博埃西:爱情与暴政拉博埃西:死亡与哀悼

第六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略施小技
小诀窍与生活的艺术被奴役的蒙田

第七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凡事存疑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甚至连这点我也不确定。动物与恶魔巨大的诱惑机器

第八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在店铺后头保留一个私人房间
勉为其难地做爱实际的责任

第九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与人自在地相处
欢愉而善于交际的智慧坦率、怜悯与残酷

第十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从习惯中觉醒
一切全看你怎么想高贵的野蛮人

第十一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温和稳健
保持心灵的平静

第十二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守住你的人性
恐怖英雄

第十三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做没有人做过的事
巴洛克畅销作家

第十四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看看这个世界
旅行

第十五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把工作做好,但不要做得太好
市长道德瑕疵任务与暗杀

第十六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偶然探究哲理就好
十五名英格兰人与一名爱尔兰人

第十七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时时回顾,但从不后悔
我从不后悔

第十八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懂得放手
女儿与弟子编辑战争重新混合与深受吸引的蒙田

第十九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当个普通人与不完美的人
当个普通人当个不完美的人

第二十章  我们问:如何生活? 蒙田说:生活会给你答案
并非尾声

生平年表 / 铭献与致谢 / 註解 / 出处

图书序言

问题:如何生活?(节录)

二十一世纪到处可见不吝于表现自我的人。如果你上网浏览部落格、推特、YouTube、脸书与一些个人网页,你会发现在这片网路大海里可以捕捞到数千名有趣的人物,他们使出千奇百怪的手法,只为了吸引浏览者的注意。这些人持之以恆地谈论自己;他们每天贴文,在网上聊天,把自己做的每件事拍照上传。他们一方面展现出无拘无束、活泼外向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少见的反思与内省。

以文字描述自己可以创造出一面镜子,旁人可以借由这面镜子看出自己的人性,这种想法的产生并非理所当然,它是被创造出来的,且可以追溯到某个人身上,那就是米歇尔.艾坎.德.蒙田。蒙田是贵族、政府官员与葡萄庄园园主,生于一五三三年,卒于一五九二年,他一直生活在法国西南部的佩里戈尔地区。他平安度过混乱时代,管理自己的家产,以法官身分审理法院案件,曾治理过波尔多,并且成为该市有史以来最随和的市长。

蒙田总共写了一百零七篇随笔,有些只有一两页的篇幅,有些则属长篇。这些随笔很少解释或教导任何事物。蒙田把自己呈现成一个脑子里想到什么就匆匆记下的人,随时振笔疾书,不断捕捉心灵的感受与状态。他以这些经验做为向自己提问的根据,特别是某个让他深感兴趣、同时是当时人们关注的大问题,我们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字来表达这个问题:「如何生活?」

这个问题不同于「应该如何生活」这类伦理问题。蒙田固然对道德两难的问题感兴趣,但他关心的不是人应该做什么,而是人实际上做了什么。

他描述了一切足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细节,有时还远超过我们需要的程度。蒙田无来由地告诉我们:他唯一喜欢的水果是瓜类;他喜欢躺着做爱,不喜欢站着做爱;他不会唱歌;他喜欢活泼的朋友,机智的问答总能让他雀跃不已。但蒙田也描述了一些言语难以形容、甚至难以察觉的感觉:懒惰、勇气或犹豫不决是什么感觉;爱慕虚荣、想改掉过于胆小的毛病又是什么感觉。他甚至描述了单纯活着是什么感觉。

蒙田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探索这些现象,他不断质问自己,并且建立自我的形象──这是一幅不断变动的自画像,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蒙田,彷彿他就坐在你身旁,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他能说出令人惊奇的话语。蒙田出生的时间距今已近五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许多事物改变了,无论风俗还是信仰恐怕都已难以辨识;然而阅读蒙田的作品却能让人经历一连串熟悉的震撼,二十一世纪的读者将惊觉蒙田与他们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隔阂。

无论是蒙田的时代还是我们的时代,这种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感觉总会让人兴奋不已。十六世纪蒙田的崇拜者阿寇德曾说,凡是读过蒙田《随笔集》的人都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这些文章是他们自己写的。二十世纪小说家纪德说:「我几乎要把蒙田的杰作当成自己的作品了,他简直就是另一个我。」斯蒂芬.褚威格这名奥国作家在二次大战期间被迫流亡,曾一度濒临自杀边缘,他发现蒙田是他唯一真正的朋友:「这里的『你』反映出我的『我』,此刻一切距离都泯除了。」书页上的铅字渐渐模煳,换得活生生的人走入房内。「四百年就像轻烟般消散无踪。」

这些感想的产生有迹可循,因为《随笔集》并不宣扬伟大的意义,也没有核心的本旨,更没有需要发展的论点。《随笔集》并未要求读者该如何阅读它:你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蒙田尽情倾洩自己的想法,从不担心自己在某页说了某事,到了下页乃至于下一句又说出完全相反的观点。蒙田应该会把惠特曼这几行诗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我自相矛盾吗?
很好,那么我就是自相矛盾,
(我心胸宽大,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说法。)

本书是一部谈论蒙田这个人与这名作者的作品。本书也讨论蒙田举办的这场漫长宴会──四百三十年来不断累积的共同与私人对话。这趟旅程将是古怪而颠簸的,因为蒙田的作品在每个时代的遭遇并不平顺。我的故事将随着这些潮流行进,它也将「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经常地转变航向。

绝大多数阅读《随笔集》的读者总想从中得到一些收获。他们也许在寻找乐子,或寻求启发,或历史的理解,或某种纯属个人的启悟。小说家福楼拜的朋友对于该如何阅读蒙田感到苦恼,而他的建议是:

不要像孩子一样想从中得到乐趣,也不要像野心家一样想从中得到指示。你阅读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生活」。

这个问题将贯串全书,章节将採取二十种解答的形式来表现,每个解答都是想像蒙田可能给予的答案。这里将不会出现漂亮工整的解答,但这二十篇回应的「随笔」将可让我们一窥这段漫长对话的部分片断,并且充分享受蒙田本人的陪伴。他将是最和蔼可亲的对话者与东道主。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