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冲突与对话,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有趣的课题之一。秦汉以降,两派学者或固守壁垒,或力主融通。在论辩的过程中,历代学者不断在整理与回顾之中找寻新方向,逐渐形成两派各不相同的谱系与理念。两派学者批判对方、回护自身的言论,往往隐伏自身论述的调整与新诠,并汲取对方的优点,以夺回哲理的解释权。「冲突」与「对话」往往是并存的,从某一层次来讲,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冲突在对话中默默发生,对话也在冲突中不断展开。这种互动的模式,恰可借由比较儒家《易》诠释和道家《易》诠释来理解。
《周易》强调最大冲突中的最大调和之理念,儒道思想的冲突与对话,正符合此一道理。《周易》的诠释与儒道思想的互动,绵延中国三千年历史文化,是中国思想史上至为复杂的大问题。本书由郑吉雄教授、林永胜教授主编,选辑主题论文15篇,由易学专家郑吉雄、林忠军、浅野裕一、曾春海、黄明诚、金春峰、汪学群、张善文、孙剑秋、林永胜、黄忠天、赖贵三、伍振勋、赖贤宗、许朝阳等15位教授,分别从历史背景、思想分析、文献诠解等不同角度,进行广泛的考察,冀能对中国思想史上发生在《易》诠释场域中的儒道交融与互动,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主编简介
郑吉雄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2002-2012)、香港教育学院文化史讲座教授(2012-)。曾参与主持大学学术追求卓越计画(2000-2004),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访问学人(1994-1995)、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高级访问研究学人(2007-2008)、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院欧洲汉学讲座(2010-2011)。主要研究领域:《周易》、清代学术思想、中国思想史、东亚文献诠释理论。着作有专着:《易图象与易诠释》、《戴东原经典诠释的思想史探索》、《周易玄义诠解》等五种,主编:《东亚视域中的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中国古典的解□□分析-日本.台湾的学术交流》等十二种,以及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林永胜
国立清华大学中文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近年主持多项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并担任台湾大学优势重点领域拔尖计画「东亚儒学研究计画」之分项计画主持人。曾任京都大学外国人研究者(2006)、山东大学访问学者(2010)。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道教思想、中国传统的身体观与工夫论。着作有:〈六朝道教三一论的兴起与转折〉(《汉学研究》26:1,2008)、〈从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台大文史哲学报》71,2009)、〈恶之来源、个体化与下手工夫〉(《汉学研究》28:3,2010)、〈功夫试探〉(《台大佛学研究》21,2011)、〈二重的道论〉(《清华学报》42:2,2012)等期刊、专书、会议论文数十篇。
作者简介
郑吉雄(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2002-2012],香港教育学院文化史讲座教授[2012-])
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浅野裕一(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环境科学研究科教授)
曾春海(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黄明诚(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金春峰(曾任东西方多所着名大学任客座教授)
汪学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善文(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易学研究所所长)
孙剑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兼华语文中心主任)
林永胜(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黄忠天(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
赖贵三(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伍振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赖贤宗(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许朝阳(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序:《易经》文本的经典性和宗教的终极性 / 伍安祖
导言 / 郑吉雄、林永胜
壹、从遗民到隐逸:道家思想溯源──兼论孔子的身分认同 /郑吉雄
贰、《易传》符号解释视域下的儒道互补 / 林忠军
参、儒家对《易》的经典化 / 浅野裕一
肆、由《论语》、《孟子》考察《易传》构成的儒学成素 / 曾春海
伍、《易传》中「儒道互动」与儒家「道德形上学」发展 / 黄明诚
陆、从王弼《周易注》看诠释中的儒道互动 / 金春峰
柒、从儒道互动看清初《易》学的特色 / 汪学群
捌、先后天学说与儒道思想 / 张善文
玖、邵雍《易》学思想中的儒道融通 / 孙剑秋
拾、张载「太虚即气」重释──兼论两种型态的非一非异之说 / 林永胜
拾壹、从「自然主体观察」论《周易》经传的书写 / 黄忠天
拾贰、《周易.系辞传》「易」、「简」思想析论 / 赖贵三
拾参、《荀子.正名》释义:语意学的诠释取径 ──以庄子、荀子对言辩的反省为背景 / 伍振勋
拾肆、太极图与无极图的文献与哲学诠释: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易之五义的本体诠释与象征诠释 / 赖贤宗
拾伍、从「礼玄对举」到本体论理解:论唐、牟二先生对王弼《易》学之诠解所呈显的哲学史意义 / 许朝阳
人名表列
序
《易经》文本的经典性和宗教的终极性 (摘录)
伍安祖(现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历史、亚洲研究及宗教哲学教授兼亚洲研究学程主任)
《 易经》已成为世界经典之一,这是不再需要反覆验证的事实。曾醉心于其哲理的西方知识菁英不知凡几,举其荦荦大者,如早期的现代哲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到精神分析学者荣格(Carl Gustav Jung),以至于科幻小说作者狄克(PhilipKindred Dick)等。但《易经》对许多人,包括中国经典文学翻译的大师理雅各(James Legge)来说,「翻译和理解」都是步步艰难的。倘依弗雷(Northrop Frye)借用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说法,圣经是西方文学的伟大符码(Great Code),那么对《易经》也应作如是观。《易经》形塑了中国的宇宙论,酝酿了深沉的哲理,透过经卦、别卦阴阳组合而成的图像架构,《易经》在动态的混沌中建立了本体宇宙论。
阴阳互相鼓盪,支撑起「变」的核心理念,铺陈出蕴涵无穷智慧与意义的宇宙,为人类基本价值与信仰建立了可供理解的基础。世所习知,《易经》独特精巧的宇宙观与深沉的道德伦理,历经中国思想史的各个年代,而被儒、道的信徒视为最根本的经典,是启导人们观照宇宙运行的智慧泉源。然而,《易经》出现伊始,即已是一部成于多位圣贤之手的成熟作品,相传由伏羲、文王、周公等撰写,并由孔子集大成。历代读者大多怀抱着神圣的信仰,视此一撰着谱系为史实。这种对于「已知」作者及着作权毫不怀疑却又无从查证的困难,反而拓展了诠释的可能性,引发一连串相关的问题:经典的本义为何?圣贤撰着的目的为何?作为读者,我们应如何理解其内容呢?换言之,经典的真实内容需要被重新建构,这就让诠释学有了参与的正当性。《易经》以及其他中国经典丰富却又歧异的注释传统,其实都是在诠释学的土壤上开花结果,将神圣的微言大义逐一昭显出来。
多元与分歧的诠释,对于《易经》集大成的真理信念是丝毫无损的。就中国注经的学者而言,经典蕴涵着相连贯及可回溯的哲理潜德之幽光,借由无数注经者之心与手一一抉发。开宗明义,诠释的首要之务,即在于确立经典的文化力量与象征意义,终则又始地确认《易经》的经典性与典范性──这也是中国注经者的中心信仰。在此中,诠释学上的颠覆案例当然是存在的,但它始终是借由注经者不断检视、反思、修正前儒的注解、论说,以求彰显上古圣贤的理想、观念而进行。经典神圣地位成为后世读者的主观想像与历史文化的客观事实两方面的共同支柱后,阅读与再阅读的连续工作,就如同百川并进、共同朝向经典本义的大海灌注新义,遂成就了《易经》丰富而多样性的诠释传统。
这当然不表示在任何时候阅读《易经》,书中亘古的经典智慧,即可跳过时空,自动展示出其具无上权威与感染力的真理,彷彿经典本身就是创造与启发的宝库。纵使传统解经者如朱熹等深信阅读经典就是直观诠解圣人之心,但此际我们也都明了舒拉玛赫式(Schleiermacherian)「与作者的想法融为一体」的境界,恐怕只是存乎空想。另方面,我们也无法相信像后现代和解构主义原理所提示的,读者可以跳脱经典,纵横自如地自抒己见。总有一刻,读者从一个特殊时空进行解读,「理解」这件事就必然是「视域的融合」(fusion of horizons),亦即作者的经典,文本和读者的理解脉络相叠合。讲得仔细些,这个过程涉及了作者、文本、读者以及预设诠释,需要注入想像力、同理心、语言技巧、历史知识和其他的专业知识。
透过上述由当代理论开示的诠释可能的观照,我们即能思考《易经》文本与注解所抽绎出来的终极真理之间的关系,用诠释学术语讲,就是「道」、「阴阳」、「天」、「理」。真理,隐伏在经典文献的内容里,儒家的哲学意涵则陶镕在文献之中。事实上,《易经》和其他的儒典,都是古代圣哲思考人我关系的基础,不是因为他们将经典视为绝对性的教条和权威而盲从,而是因为他们都体证了上古圣贤所经历过的特殊社会人生与价值。不过后代学者融入经典之中,二者之间必然有某种调和的桥梁联系了时空的隔阂,最重要的桥梁就是传注(其中已包含了阅读、诠释和理解)。最后,这种与经典的相遇,必然逼出一个先圣先哲早已揭示的,追求在无垠时空中之超越性真理为目标的需求。吾人可视此种追求在本质上与目的上具有宗教本质。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简洁而有力,封面上“易诠释中的儒道互动”几个字,仿佛一道开启古老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对中国哲学一直情有独钟,尤其对儒家和道家这两个思想巨擘的相互影响充满了探索欲。我们都知道,儒家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伦理体系,而道家则更侧重于个体的精神自由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取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如何在“易”的框架下产生纠葛、融合,并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运用“易”的深刻内涵,比如其辩证思想、变化之道,来解读儒道两家在人生观、宇宙观、政治观等方面的异同与关联。这本书会不会为我展现出,在面对同样的人生课题时,儒道两家是如何通过“易”的视角,给出既有共鸣又不失个性的解答?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能够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看到儒道思想之间更为精妙、更为动态的互动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当我看到《易诠释中的儒道互动》这本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中国古代哲学那浩瀚而深邃的图景。我一直认为,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它们各自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却又在历史的长河中彼此呼应、相互影响。然而,这种“互动”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们在核心理念上是否存在着某种潜在的连接点?这本书名中提及的“易诠释”,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解读路径。“易”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其蕴含的变与不变、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等思想,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包容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借助于“易”的智慧,来剖析儒家和道家在人生哲学、价值观念、治国理念等方面的异同与融合。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揭示,当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和选择时,儒家提倡的“克己复礼”与道家崇尚的“道法自然”,在“易”的辩证框架下,是如何实现一种更为圆融、更为智慧的统一?我期望在这本书中,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儒道思想如何在“易”的照耀下,交织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那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其书名《易诠释中的儒道互动》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儒道两家思想的渊源和发展一直充满了好奇。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儒家是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和人伦道德的,而道家则更倾向于超脱物外、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自然和谐。然而,我总觉得这两种思想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深刻的联系和互动,只是我难以深入探究。这本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一点,将“易”作为一种解读的视角,这本身就非常有吸引力。“易”所代表的变易、不易、简易之理,以及其所包含的阴阳辩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似乎能为理解儒道两家的复杂关系提供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书中,通过对“易”的精妙诠释,揭示出儒道两家在思想体系、价值取向,甚至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又是如何在差异中求同存异,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的精神内涵。这本书能否为我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看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精妙的儒道互动图景,是我期待的主要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一眼就喜欢上了,素雅的颜色搭配上恰到好处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还没翻开书页,就对里面可能包含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儒道互动”这个主题本身就极富张力,想象着两种看似截然不同却又深度交织的思想体系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碰撞、融合、影响,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我尤其期待作者在其中能够展现的,是如何在“易”这个至高无上的哲学框架下,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进行一种全新的、更具启发性的解读。我们都知道,儒家以入世、强调人伦纲常和道德修养著称,而道家则更倾向于出世、追求自然无为和精神的自由。这两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又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种“互动”的奥秘,比如在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上,儒道两家是如何通过“易”的视角,找到共通点,或者在差异中实现辩证统一的,这将是我阅读时最关注的焦点。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让我能够跳脱出以往对儒道两家片面的认识,看到它们之间更为精妙复杂的联系。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沉甸甸的纸质和散发出的淡淡油墨香,这是一种久违的阅读质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捧在手里细细品味。书名《易诠释中的儒道互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泛泛而谈的哲学普及读物,而是指向了一个非常具体且深刻的研究领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充满敬畏,尤其是《易经》这部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经典,它所蕴含的智慧博大精深,常常让人觉得高不可攀。而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大流派,其思想的互动和演变更是扑朔迷离,充满着引人入胜的张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易”的哲学思想,来阐释儒道两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联系和影响。例如,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儒家强调的是积极进取、承担责任,而道家则提倡顺其自然、淡泊宁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是否能在“易”的辩证智慧中找到某种程度的调和与统一?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我从未想过的角度,让我对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有耳目一新的认识,并且能够从中汲取一些智慧,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