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涵蓋的範圍廣泛,凡與程序安全有關的技術,例如危害鑑定、風險評估、安全管理、工業衛生,皆以專題討論。內容深入淺齣,強調方法及步驟的介紹及應用,避免理論探討及公式的推演。
本書分為七章,前三章為基本觀念、化學品的毒性與火災、爆炸的特徵。第四章危害辨識,不僅介紹主要辨識方法,並列舉實例。第五章為可能性與後果分析,第六章為風險分析與風險評估案例。最後一章為安全管理,除介紹OHSAS 18001與TOHSMS職業安全管理製度外,還介紹歐美先進國傢主要跨國公司的安全管理政策與規範。
作者簡介
張一岑
學曆:
美國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化學博士。
現職: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安係教授
經曆: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礦業研究所副所長
經濟部能源服務團副團長
美國Exxon石油公司、Bechtel工程公司高級工程師、工程督導
具三十年國內外化工製程、能源節約、廢棄物處理與焚化係統工程規劃、設
計與研發經驗
美國德剋薩斯州註冊化學工程師
著作:
《化工製程安全管理》
《化工製程安全設計》
《防火與防爆》
《人因工程學》
《人因工程學》(精華版)
目 錄
序 i
Chapter 1緒論 1
1.1 職業災害與損失統計 2
1.2 災變演變過程 12
1.3 可接受的風險程度 16
1.4 災變的預防 16
1.5 安全法規的演進 21
1.6 製程安全技術的發展 32
1.7 閤理的因應態度 34
參考文獻 37
Chapter 2化學品毒性 39
2.1 毒性物質與人體接觸的方式 40
2.2 毒性物質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 41
2.3 毒物學研究 44
2.4 劑量╱反應關係 45
2.5 相對毒性 49
2.6 恕限值 51
2.7 危害指數 54
2.8 噪音 55
2.9 工業衛生 57
2.10 個人防護設備 57
參考文獻 59
Chapter 3火與爆炸 61
3.1 火的基本特徵 62
3.2 可燃性物質 62
3.3 火的分類 65
3.4 物質的著火特性 65
3.5 點燃與燃燒 77
3.6 爆炸 84
3.7 點火源 105
3.8 化學工廠中的火災 120
3.9 工廠的消防措施 123
參考文獻 126
Chapter 4危害辨識 129
4.1 程序╱係統危害檢核錶 131
4.2 相對危害程度順序錶 131
4.3 初步危害分析 139
4.4 假設狀況分析 145
4.5 安全復檢 149
4.6 危害與可操作性分析 150
4.7 失誤模式及影響分析 156
4.8 危害辨識方法的選擇 159
4.9 電腦程式 160
參考文獻 162
Chapter 5風險評估(一) 163
5.1 可能性分析 165
5.2 後果分析 191
參考文獻 232
Chapter 6風險評估(二) 235
6.1 風險分析 236
6.2 範例:己烷及庚烷蒸餾分離的風險評估 243
參考文獻 267
Chapter 7安全管理 269
7.1 安全意識 270
7.2 安全政策及責任 271
7.3 安全管理組織 271
7.4 危害通識 272
7.5 行政控製 278
7.6 緊急應變計畫 281
7.7 風險管理 285
7.8 意外調查及申報 286
7.9 安全訓練 290
7.10 消防組織及訓練 291
7.11 職業安全管理製度 296
參考文獻 301
附錄一簡稱及名詞譯釋 303
附錄二 1970-2009年間化學、石化、煉油與油氣處理業100大意外統計 309
附錄三 嚴重化學災變 315
附錄四美國工業衛生學會修正的職場環境暴露限值 351
附錄五 危害物質的立即危險值(IDLH、NIOSH)、許可暴露限值(PEL、OSHA)、緊急應變計畫準值(ERPGs)、物質危害指數(SHI)、劇烈毒性濃度(ATC)等 357
附錄六 丙酮物質安全資料錶 377
序
1974年,傅立剋斯鎮(Flixborough, UK)人縴工廠爆炸事件大幅改變英國政府與工業界對於工業安全的態度。英國政府先後發錶瞭三個影響深遠的報告,並且列齣瞭:鑑定、認知、去除╱降低危險機率、評估等四個控製工業危害的原則。
1989年,美國德州菲力浦石油化學公司聚乙烯工廠意外發生後,促使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OSHA)在1992年頒布「製程安全管理法規」(29CFR1910.119),以監督生産與使用高危害性化學物質的事業單位,期望透過製程安全管理達到預防與製程有關的重大意外事件的發生。自此,製程安全管理製度已成為國際潮流,普遍為跨國企業與各國政府所接受。我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也於1994年5月2日頒布「危險性工作場所審查暨檢查辦法」,1997年6月l8日修訂,規定危險性工作場所應經審查暨檢查閤格,始得使勞工在該場所作業。
拙著《化工製程安全管理》自1995年齣版後,承工業先進們鼎力支持,除作為安全工程參考書與大專院校教科書外,還成為高考與技師考試必讀參考書之一。雖然過去十六年間,製程安全管理的基本觀念與內容變化不大,但原書未包括早已修正更新的工業衛生相關數據與最近國際間普遍推動的OHSAS 18001與TOHSMS等職業安全管理製度,仍有修訂的必要。近年來,高科技産業亦使用許多危害性物質,也已積極建立製程安全管理製度。製程安全管理不僅局限於化學工業製程,早已成為工業界普遍的共識;因此,本書將「化工」兩字刪除,以免造成讀者的誤會。
本書分為七章,前三章為基本觀念、化學品的毒性與火災、爆炸的特徵。第四章危害辨識,不僅介紹主要辨識方法,並列舉實例。第五章為可能性與後果分析,第六章為風險分析與風險評估案例。最後一章為安全管理,除介紹OHSAS 18001與TOHSMS職業安全管理製度外,還介紹歐美先進國傢主要跨國公司的安全管理政策與規範。
本書承揚智文化事業公司葉忠賢先生鼎力支持,閻富萍小姐協助編輯齣版事宜,在此謹嚮他們錶示最大的謝意。
張一岑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安係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製程安全管理》這本書,我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專業教材,但事實證明我錯瞭。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非常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書中的內容涉及麵很廣,從風險評估的多種方法,到應急預案的製定與演練,再到安全文化的建設,幾乎涵蓋瞭製程安全管理的方方麵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過程危害分析”的部分,作者詳細介紹瞭HAZOP(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的具體步驟和應用場景,並提供瞭多個行業案例,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種方法是如何幫助企業識彆潛在風險並采取預防措施的。此外,書中關於“變更管理”的章節也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很多事故的發生都源於對生産過程的任何微小變動缺乏充分的風險評估,這本書強調瞭在任何變更發生前,都需要進行嚴格的審查和審批,這對於保障生産的連續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這本書不僅是理論知識的梳理,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安全工程師在嚮我傳授他的實踐經驗。
评分《製程安全管理》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和邏輯非常清晰,作者的思路非常嚴謹。從宏觀的安全戰略到具體的執行細節,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安全數據分析”的部分,作者介紹瞭一些常用的數據分析工具和方法,如何利用生産過程中的數據來識彆潛在的安全隱患,並預測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這讓我看到瞭將大數據技術應用於安全管理的前景。書中還提到瞭“安全績效評價”的多種指標和方法,這對於企業衡量安全管理的效果,並不斷優化改進提供瞭量化的依據。而且,作者在書中也強調瞭“持續改進”的重要性,安全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製程安全管理有瞭一個係統性的認識,並且獲得瞭許多實用的方法和工具,可以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评分我是一名在基層工作的技術人員,平時接觸到的安全信息往往比較零散。《製程安全管理》這本書就像一本係統化的工具箱,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書中對各種安全防護措施的介紹非常具體,例如關於個人防護裝備(PPE)的選擇和使用,從不同職業的風險等級,到不同類型PPE的適用範圍,都做瞭詳盡的說明,這對我日常工作中的防護措施選擇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參考。同時,書中關於“安全標準化”的內容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係統地闡述瞭如何通過建立和執行一係列標準化的操作規程,來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為失誤造成的風險。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規章製度,而是強調瞭這些製度是如何在實際操作中發揮作用的,並通過生動的圖示來展示安全操作的細節。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在復雜的生産環境中,每一個細節都可能關係到安全。
评分《製程安全管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很多關於安全哲學層麵的思考。我一直認為安全是一種責任,但讀瞭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安全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深入到每一個員工骨子裏的意識。書中用大量篇幅探討瞭如何構建有效的安全文化,從高層領導的承諾,到基層員工的參與,再到持續的培訓和激勵機製,作者為企業如何塑造“人人講安全,事事為安全”的氛圍提供瞭清晰的路徑。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安全審計”和“事故調查”的章節,作者強調瞭審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以及事故調查的根本目的在於吸取教訓、防止再犯,而不是追究個人責任。這種以預防和改進為導嚮的安全管理理念,正是現代企業所需要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將安全看作是一項被動應付的法規要求,而是將其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评分這本《製程安全管理》真是讓人耳目一新,雖然我對製程安全這個領域算不上專傢,但讀完之後,卻感覺自己仿佛被點亮瞭,對許多原本模糊的概念都清晰起來。書裏不僅僅是枯燥的技術術語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將抽象的安全理論生動地展現在我麵前。比如,書中對某次大型化工事故的深度剖析,從事故發生的最初誘因,到連鎖反應的發生,再到最終的災難性後果,每一個環節都分析得鞭闢入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人為因素”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幾個小故事,闡述瞭疲勞、壓力、溝通不暢等非技術性因素在安全事故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這讓我意識到,安全管理絕不僅僅是設備的維護和流程的規範,更需要關注人的心理和行為。書中的圖錶也繪製得非常清晰,一些流程圖和事故樹分析圖,即使是初次接觸的讀者也能很快理解其邏輯。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工廠的安全生産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不再僅僅是“小心點”這麼籠統的提醒,而是有瞭更具體、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